去读小说网 www.qudu.la,沉默苍声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的君王,往往会有人从跪在丹墀之下的众臣之中跳将出来并慷慨陈词一番然后引颈待戮,以希求用鲜血换来君王的悔悟。但令人沮丧的是这些不服气的人的强项终究是无法咯断君王的斧钺,而君王们也会因为杀掉了不安分的臣子之后获得了片刻的安宁继而重复昨天的故事笙歌不断。
那些烈性的为人臣者志气固然可嘉勇气固然可悯也算是杀身成仁了,到那时我们不能只一味的将目光锁定在这些所谓的忠臣们在朝堂之上批龙粼时的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声色俱厉勇往无畏,不能因为期盼了多少年总算是等来了一位不多见的忠贞之士而就一把将其拉过来供奉在神龛之上继而对其晨昏一叩首早晚一炉香的顶礼膜拜。
其实,中国从来不缺乏忠臣烈女从来不缺乏慷慨激扬意气风发之辈,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纵观一部二十四史,虽说那是世人眼中的帝王将相的家谱,虽说其中奸佞不法宵小之徒满眼皆是,但还是难以掩盖住那些如虹的正气。不过我们不能因为我们看见了那样多的忠贞之士而暗自庆幸,我们还应该清醒的看到出现所谓忠臣烈士的时候往往是一个王朝一个时代面临生死存亡处于覆灭悬崖的时候,因为海晏河清国泰民安的时候人人向善人人似乎都存着一股子气概便无所谓忠与奸正与邪,而只有到了人心离乱岁月糜乱之际到了万马齐喑人人自危噤若寒蝉之时在岁月历史的重迫之下,才会有那么零星的几个人站出来紧缩着眉头用颤抖的声腔对着众生和君父叫道,醒醒吧!
中国往往有清官情结,其实清官出现的年代与其说是国家的大幸不如说是国家的大难,因为清官出现的时代并不会是一个盟誓的黄金时代。只有到了吏治败坏的时候才能有所谓的清官浮出水面,让人们的眼前微微一亮。在清平的时代即便是一个官将一颗心呕出来献给自己的王朝国家也未必会唤起百姓心中的那种奇妙难言的对清官廉吏的敬拜之情来。因为在那样的时代人们人人自得忘言,他们会认为为官者恪守职责为民作主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儿。这是清官的尴尬。而所谓的“忠臣”也遭遇了同样的尴尬。捋虎须逆龙鳞的事儿毕竟不是什么好事儿也不会天天有,也只有到了那濒临万劫不复之境的当口才会冒出来几个稀罕物来,抑或可以这么说,清官和忠臣就是一对孪生的姐妹,唯有心怀天下胸中尚有大局的官才会有从一名芸芸之官向清官忠臣晋级的机会。这大概是因为只有你忠于自己的官秩忠于你的王朝才不至于贪墨弄权败坏律令,也只有你不贪污腐化祸国殃民一贫如洗才有资格谈忠心!所以大凡人称忠臣者都是穷的只剩下一身官服的。
就像是魏征口中对李世民所说的那番话中的龙逢比干之辈,无一不是名垂青史忠之又烈之徒,可是又当如何?结果非但是不能救国家于水火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即倒,反而将自己搞得身首异处血溅五步,也使自己的君父背上一个暴君昏君亡国之君的骂名。若是从传统孝义上讲,这些名臣忠臣们又何曾忠过孝过,一个孝义之辈岂会让后人指着自己的父亲的鼻子跳脚的咒骂?!就算是世人可怜那一腔鲜血,姑且以“忠臣”之名呼之,又当何如?还不是国家亡了自己死了。所以说,做人难,做官难,做忠臣难。忠臣者,未必不是想做一个下不愧黎民上不愧君父的好官,叵耐君王昏聩不能体谅为臣子的一片苦心好意,黎民又见不到为臣子的付出的一切努力,面对如此的困境而不得脱不以身殉国也是别无选择的事儿。
魏征对于这一点看的很明白,所以他对太宗说自己要做良臣而不是做忠臣。有这样不凡的见解也算是不凡之人了。数来也是,按“忠臣不事二主,好女不嫁二父”的封建理论而言,魏征确实算不得是什么忠臣。他先是侍奉元宝藏后事李密再降李渊后又没入窦建德军中,继而被皇太子李建成招为洗马,最后若不是李世民慧眼识珠恐怕魏征这一辈子就要背上一个反复小人的骂名了。虽说魏征每一次的跳槽都不是他主动积极的寻找或者投奔而是被形势所迫,但毕竟是事从过不止两个君主。处于魏征这样的境地的人在史官的笔下的形象是很微妙的。可是偏偏就是这样一个跳来跳去的人却成了千百年来为臣者的经典范例。我想这大概是因为魏征虽说是侍奉过六个主子,但是有一条是不变的,那就是上不愧神灵下不愧百姓的信心。无论是事从何主,都能积极主动的全身心投入为民办事的行列中去。只因了这样刻板的古人们才会宽容魏征的跳槽对他的跳来跳去不管不顾并呼之为“巧忠良臣”!
从魏征的一番话中可以看出,为臣者当然是要忠,但绝不是一味的愚忠而不讲策略不讲效益。劝谏的目的是让皇帝纳谏是希望本来错的东西向好的一面而不是搭上了自己的小命侮辱了君王的道德事情却继续向万劫不复的境地演绎推进。如果是那样的话,忠臣也就变成了罪人,对不起黎民百姓对不起给他发放俸禄的王朝。因为中国似乎是个奇特的国家,你可以不做事,就算是再糟糕的事儿发生了你也不必承担太大的罪过,可是一旦你出手了,不管你中间付出了怎样的努力,你一旦失败,就必须承担骂名和责任。但若是想尽忠,又掌握了一定的进谏艺术,可以使得君王纳谏改正自己的过失的话,那么这样的忠,不仅没错,反而有功,堪称与圣人比肩。这样的“忠”才是“大忠”“巧忠”!
一言以蔽之,忠臣的存在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希望,无论忠臣的结果怎样,都是值得感佩的。可是如果一个臣子只是一味的忠于君王而不从大局着想,顶多只能说是“小忠”是够不上档次的,在一定意义上说,他还是有罪的,对百姓生灵犯罪对江山社稷不负责任。这样的所谓“忠臣”自然是很能讨得当政者的欢心的,可是就像是行走在地狱门上的魔鬼最终会将一个美好世界埋葬。如果为臣者能够立定脚跟咬定青山忠于国家全心全意为江山着想,就算是被当政者所厌恶所闷杀也虽死犹荣,是会博得百姓和历史的尊重和同情的。如果是这样的一种“大忠”那么这样的臣子就像是走在一条朝圣的路上,道路虽不平崎岖但目的是神圣的。
的君王,往往会有人从跪在丹墀之下的众臣之中跳将出来并慷慨陈词一番然后引颈待戮,以希求用鲜血换来君王的悔悟。但令人沮丧的是这些不服气的人的强项终究是无法咯断君王的斧钺,而君王们也会因为杀掉了不安分的臣子之后获得了片刻的安宁继而重复昨天的故事笙歌不断。
那些烈性的为人臣者志气固然可嘉勇气固然可悯也算是杀身成仁了,到那时我们不能只一味的将目光锁定在这些所谓的忠臣们在朝堂之上批龙粼时的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声色俱厉勇往无畏,不能因为期盼了多少年总算是等来了一位不多见的忠贞之士而就一把将其拉过来供奉在神龛之上继而对其晨昏一叩首早晚一炉香的顶礼膜拜。
其实,中国从来不缺乏忠臣烈女从来不缺乏慷慨激扬意气风发之辈,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纵观一部二十四史,虽说那是世人眼中的帝王将相的家谱,虽说其中奸佞不法宵小之徒满眼皆是,但还是难以掩盖住那些如虹的正气。不过我们不能因为我们看见了那样多的忠贞之士而暗自庆幸,我们还应该清醒的看到出现所谓忠臣烈士的时候往往是一个王朝一个时代面临生死存亡处于覆灭悬崖的时候,因为海晏河清国泰民安的时候人人向善人人似乎都存着一股子气概便无所谓忠与奸正与邪,而只有到了人心离乱岁月糜乱之际到了万马齐喑人人自危噤若寒蝉之时在岁月历史的重迫之下,才会有那么零星的几个人站出来紧缩着眉头用颤抖的声腔对着众生和君父叫道,醒醒吧!
中国往往有清官情结,其实清官出现的年代与其说是国家的大幸不如说是国家的大难,因为清官出现的时代并不会是一个盟誓的黄金时代。只有到了吏治败坏的时候才能有所谓的清官浮出水面,让人们的眼前微微一亮。在清平的时代即便是一个官将一颗心呕出来献给自己的王朝国家也未必会唤起百姓心中的那种奇妙难言的对清官廉吏的敬拜之情来。因为在那样的时代人们人人自得忘言,他们会认为为官者恪守职责为民作主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儿。这是清官的尴尬。而所谓的“忠臣”也遭遇了同样的尴尬。捋虎须逆龙鳞的事儿毕竟不是什么好事儿也不会天天有,也只有到了那濒临万劫不复之境的当口才会冒出来几个稀罕物来,抑或可以这么说,清官和忠臣就是一对孪生的姐妹,唯有心怀天下胸中尚有大局的官才会有从一名芸芸之官向清官忠臣晋级的机会。这大概是因为只有你忠于自己的官秩忠于你的王朝才不至于贪墨弄权败坏律令,也只有你不贪污腐化祸国殃民一贫如洗才有资格谈忠心!所以大凡人称忠臣者都是穷的只剩下一身官服的。
就像是魏征口中对李世民所说的那番话中的龙逢比干之辈,无一不是名垂青史忠之又烈之徒,可是又当如何?结果非但是不能救国家于水火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即倒,反而将自己搞得身首异处血溅五步,也使自己的君父背上一个暴君昏君亡国之君的骂名。若是从传统孝义上讲,这些名臣忠臣们又何曾忠过孝过,一个孝义之辈岂会让后人指着自己的父亲的鼻子跳脚的咒骂?!就算是世人可怜那一腔鲜血,姑且以“忠臣”之名呼之,又当何如?还不是国家亡了自己死了。所以说,做人难,做官难,做忠臣难。忠臣者,未必不是想做一个下不愧黎民上不愧君父的好官,叵耐君王昏聩不能体谅为臣子的一片苦心好意,黎民又见不到为臣子的付出的一切努力,面对如此的困境而不得脱不以身殉国也是别无选择的事儿。
魏征对于这一点看的很明白,所以他对太宗说自己要做良臣而不是做忠臣。有这样不凡的见解也算是不凡之人了。数来也是,按“忠臣不事二主,好女不嫁二父”的封建理论而言,魏征确实算不得是什么忠臣。他先是侍奉元宝藏后事李密再降李渊后又没入窦建德军中,继而被皇太子李建成招为洗马,最后若不是李世民慧眼识珠恐怕魏征这一辈子就要背上一个反复小人的骂名了。虽说魏征每一次的跳槽都不是他主动积极的寻找或者投奔而是被形势所迫,但毕竟是事从过不止两个君主。处于魏征这样的境地的人在史官的笔下的形象是很微妙的。可是偏偏就是这样一个跳来跳去的人却成了千百年来为臣者的经典范例。我想这大概是因为魏征虽说是侍奉过六个主子,但是有一条是不变的,那就是上不愧神灵下不愧百姓的信心。无论是事从何主,都能积极主动的全身心投入为民办事的行列中去。只因了这样刻板的古人们才会宽容魏征的跳槽对他的跳来跳去不管不顾并呼之为“巧忠良臣”!
从魏征的一番话中可以看出,为臣者当然是要忠,但绝不是一味的愚忠而不讲策略不讲效益。劝谏的目的是让皇帝纳谏是希望本来错的东西向好的一面而不是搭上了自己的小命侮辱了君王的道德事情却继续向万劫不复的境地演绎推进。如果是那样的话,忠臣也就变成了罪人,对不起黎民百姓对不起给他发放俸禄的王朝。因为中国似乎是个奇特的国家,你可以不做事,就算是再糟糕的事儿发生了你也不必承担太大的罪过,可是一旦你出手了,不管你中间付出了怎样的努力,你一旦失败,就必须承担骂名和责任。但若是想尽忠,又掌握了一定的进谏艺术,可以使得君王纳谏改正自己的过失的话,那么这样的忠,不仅没错,反而有功,堪称与圣人比肩。这样的“忠”才是“大忠”“巧忠”!
一言以蔽之,忠臣的存在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希望,无论忠臣的结果怎样,都是值得感佩的。可是如果一个臣子只是一味的忠于君王而不从大局着想,顶多只能说是“小忠”是够不上档次的,在一定意义上说,他还是有罪的,对百姓生灵犯罪对江山社稷不负责任。这样的所谓“忠臣”自然是很能讨得当政者的欢心的,可是就像是行走在地狱门上的魔鬼最终会将一个美好世界埋葬。如果为臣者能够立定脚跟咬定青山忠于国家全心全意为江山着想,就算是被当政者所厌恶所闷杀也虽死犹荣,是会博得百姓和历史的尊重和同情的。如果是这样的一种“大忠”那么这样的臣子就像是走在一条朝圣的路上,道路虽不平崎岖但目的是神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