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西行下 (1/2)
去读小说网 www.qudu.la,大宋帝国征服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政和六年十一月二十三,壬子。m西元1116年12月28日
旭日初升,霞光如火。
基隆堡外的校军场上,出征前的军祭正在进行中。
赵瑜扶刀立于校军场北,高起的点将台上,黑色的披风与台周林立的牙旗在海风中飘扬舒展,一身的精铁重甲在霞光下泛着血色的光芒。两队壮硕的军卒分别护着中军大纛和战鼓,站在赵瑜两侧。在他身后,以赵文为首的头领们护持左右。
一张檀木香案摆于高台正中,数面神主排列在香案之上。轩辕黄帝的牌位立在中央,以金字书写着风伯、雨师以及海神通贤灵女名号的牌位,则在两侧陪侍注1。陈正汇身着戎装,正站在香案一旁。
赵瑜双目扫过台下,校军场上,五个方阵整齐排列,阵势凝定如山。此次出战的两个野战步兵营,三支分舰队,除却几百个留守战船的水兵,剩下的五千五百名官兵,尽数集于此地。
校场中央的两个方阵,人人身披全幅铁甲,手持长枪,腰携重弩,精铁兜鍪上,鲜红的簪缨高高挑起,血色的杀气在烈烈红缨间涌动,这正是将要出征的两个野战营,乃是此战的中坚。而他们外侧的三个水军方阵,水兵们带着铁质范阳帽,穿着轻便的鱼皮甲,弩弓和钢刀分插腰间,比起野战营来虽是简装,但气势却不遑多让。
偌大的校军场中,数千军卒缄口肃立,静如子夜荒原,除了战旗随风的猎猎之声,再无一丝杂音。
报时的钟声响起,悠长的钟音接连数下,已是卯时三刻。
听到钟声,陈正汇高声大喝:“吉时已到!带太牢!”
赵瑜应声抬起右手,一列司号兵随即吹响了号角。踩着号音。一头黑色的成年公牛被牵入场中。黑牛在高台下来回绕了三匝,然后正对着高台停了下来。被数重绳索牢牢绑定。
一个身高近七尺。雄壮如山地汉子手持一柄钢刃重斧。走到公牛之侧。对准牛颈。大喝一声。用力挥下。牛头应斧而落。落入一面漆盘中。而从颈腔地断口中喷涌而出鲜血。也被一口铜盆接下。
牛头被小心翼翼地送上了高台。赵瑜双手接过盛着牛头地漆盘。在陈正汇“行初献礼”地指示中。小心翼翼地供奉在轩辕黄帝地神主前。
赵瑜领众拜了三拜。起身祝文:“维丙申年建子月壬子日。东海赵瑜。以太牢之奠。致祭于陛下。凶党首难。干纪乱常。毒流生人。恶在不赦。今起兵徂征。恭行天讨。殄寇克敌。系神是助。尚飨。”言毕。躬身再拜。
接下来。三献之后。依着陈正汇指示。赵瑜又用两头黑公羊祭祀雨师、灵女。以黑狗祭祀风伯。见诸牲牢地首级都已献上香案。陈正汇便使人奉上盛着牛血地铜盆。赵瑜探手盆中。把鲜红厚重地牛血抹上战鼓鼓面和大纛旗杆。一切行礼如仪。
仪式庄严肃穆。众人虔诚恭敬。唯有赵瑜一人。却在前面腹诽。作为主祭。他沐浴斋戒了一整天。肚子饿得冒火。眼里直闪金星。他瞥了一眼陈正汇。暗骂不止。
在这个书香世家、儒门子弟加入东海之前。出征前地祭祀绝没有如此麻烦。放翻两口猪、献上几条鱼。下面弟兄们喝点血酒。把碗一摔。听个脆响。也就提刀出阵了。哪像现在。要斋戒沐浴。要一拜再拜。对赵瑜来说。连洗三遍澡到没什么。但一整天光吃清粥小菜可受不了。
不过,这一套仪式对提聚士气却帮助极大。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华夏号为礼仪之邦,祭祀奠礼属于军国重典。对祭祀之事,华夏子民从不敢疏失大意。越隆重的礼仪,就越代表着虔诚;而祭祀越虔诚,在华夏子民看来,就越能得到神灵们的庇佑。
而陈正汇所主持地这一整套正规化的出征祭礼,在安抚人心、提振士气上比撒钱赏酒要管用得多。不论军官、士兵,都沉浸于庄严肃穆的氛围中,心神皆被仪式所引导,出征前的惶惑和不安,都在一步步祭典中烟消云散。
转过身来。赵瑜看着所有人脸上的虔诚与恭敬,暗自感叹,这就是传承了数千年,凝聚在汉人血脉中的信仰所带来的力量。
政和六年十一月二十八,丁巳。西元1117年1月2日
五天前,赵瑜誓师出征。由于一直是顺风,比预计中提早了几日,由五十一艘大小战船组成的舰队鱼贯驶入了昌化港。
昌化港本非港口,只是一个守着昌化江口的军寨,也是昌化军辖下的昌化县县治所在。昌化县地处海外蛮荒,户口极少。就算是上一级地昌化军,也只有八百多在编户口,且大半聚集在州治所在的宜伦县,隶属于昌化县的就只有百余家。
不过自从琼崖大乱,东海占了昌化寨,在此竖旗建港,保境安... -->>
政和六年十一月二十三,壬子。m西元1116年12月28日
旭日初升,霞光如火。
基隆堡外的校军场上,出征前的军祭正在进行中。
赵瑜扶刀立于校军场北,高起的点将台上,黑色的披风与台周林立的牙旗在海风中飘扬舒展,一身的精铁重甲在霞光下泛着血色的光芒。两队壮硕的军卒分别护着中军大纛和战鼓,站在赵瑜两侧。在他身后,以赵文为首的头领们护持左右。
一张檀木香案摆于高台正中,数面神主排列在香案之上。轩辕黄帝的牌位立在中央,以金字书写着风伯、雨师以及海神通贤灵女名号的牌位,则在两侧陪侍注1。陈正汇身着戎装,正站在香案一旁。
赵瑜双目扫过台下,校军场上,五个方阵整齐排列,阵势凝定如山。此次出战的两个野战步兵营,三支分舰队,除却几百个留守战船的水兵,剩下的五千五百名官兵,尽数集于此地。
校场中央的两个方阵,人人身披全幅铁甲,手持长枪,腰携重弩,精铁兜鍪上,鲜红的簪缨高高挑起,血色的杀气在烈烈红缨间涌动,这正是将要出征的两个野战营,乃是此战的中坚。而他们外侧的三个水军方阵,水兵们带着铁质范阳帽,穿着轻便的鱼皮甲,弩弓和钢刀分插腰间,比起野战营来虽是简装,但气势却不遑多让。
偌大的校军场中,数千军卒缄口肃立,静如子夜荒原,除了战旗随风的猎猎之声,再无一丝杂音。
报时的钟声响起,悠长的钟音接连数下,已是卯时三刻。
听到钟声,陈正汇高声大喝:“吉时已到!带太牢!”
赵瑜应声抬起右手,一列司号兵随即吹响了号角。踩着号音。一头黑色的成年公牛被牵入场中。黑牛在高台下来回绕了三匝,然后正对着高台停了下来。被数重绳索牢牢绑定。
一个身高近七尺。雄壮如山地汉子手持一柄钢刃重斧。走到公牛之侧。对准牛颈。大喝一声。用力挥下。牛头应斧而落。落入一面漆盘中。而从颈腔地断口中喷涌而出鲜血。也被一口铜盆接下。
牛头被小心翼翼地送上了高台。赵瑜双手接过盛着牛头地漆盘。在陈正汇“行初献礼”地指示中。小心翼翼地供奉在轩辕黄帝地神主前。
赵瑜领众拜了三拜。起身祝文:“维丙申年建子月壬子日。东海赵瑜。以太牢之奠。致祭于陛下。凶党首难。干纪乱常。毒流生人。恶在不赦。今起兵徂征。恭行天讨。殄寇克敌。系神是助。尚飨。”言毕。躬身再拜。
接下来。三献之后。依着陈正汇指示。赵瑜又用两头黑公羊祭祀雨师、灵女。以黑狗祭祀风伯。见诸牲牢地首级都已献上香案。陈正汇便使人奉上盛着牛血地铜盆。赵瑜探手盆中。把鲜红厚重地牛血抹上战鼓鼓面和大纛旗杆。一切行礼如仪。
仪式庄严肃穆。众人虔诚恭敬。唯有赵瑜一人。却在前面腹诽。作为主祭。他沐浴斋戒了一整天。肚子饿得冒火。眼里直闪金星。他瞥了一眼陈正汇。暗骂不止。
在这个书香世家、儒门子弟加入东海之前。出征前地祭祀绝没有如此麻烦。放翻两口猪、献上几条鱼。下面弟兄们喝点血酒。把碗一摔。听个脆响。也就提刀出阵了。哪像现在。要斋戒沐浴。要一拜再拜。对赵瑜来说。连洗三遍澡到没什么。但一整天光吃清粥小菜可受不了。
不过,这一套仪式对提聚士气却帮助极大。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华夏号为礼仪之邦,祭祀奠礼属于军国重典。对祭祀之事,华夏子民从不敢疏失大意。越隆重的礼仪,就越代表着虔诚;而祭祀越虔诚,在华夏子民看来,就越能得到神灵们的庇佑。
而陈正汇所主持地这一整套正规化的出征祭礼,在安抚人心、提振士气上比撒钱赏酒要管用得多。不论军官、士兵,都沉浸于庄严肃穆的氛围中,心神皆被仪式所引导,出征前的惶惑和不安,都在一步步祭典中烟消云散。
转过身来。赵瑜看着所有人脸上的虔诚与恭敬,暗自感叹,这就是传承了数千年,凝聚在汉人血脉中的信仰所带来的力量。
政和六年十一月二十八,丁巳。西元1117年1月2日
五天前,赵瑜誓师出征。由于一直是顺风,比预计中提早了几日,由五十一艘大小战船组成的舰队鱼贯驶入了昌化港。
昌化港本非港口,只是一个守着昌化江口的军寨,也是昌化军辖下的昌化县县治所在。昌化县地处海外蛮荒,户口极少。就算是上一级地昌化军,也只有八百多在编户口,且大半聚集在州治所在的宜伦县,隶属于昌化县的就只有百余家。
不过自从琼崖大乱,东海占了昌化寨,在此竖旗建港,保境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