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小说网 www.qudu.la,草峰老农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内容提要]: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诗中,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李白诗歌的主要倾向和特点是浪漫主义激情和浪漫主义艺术美质。本文试图通过他的名作梦游天姥吟留别探讨其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及其成因。该诗题又作别东鲁诸公。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在唐都长安受权贵们的排挤,被放出京。次年李白将由东鲁南游越中,行前以此诗书赠友人。全诗托以梦幻,设以虚境,用梦游天姥的浪漫主义奇特想象,寄以情怀,向山东诸公申明心迹;通过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光明等理想境界的追求,对王侯、权贵的傲岸不屈的蔑视。
(一)李白诗歌概述
(二)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形成以及表现在其中的浪漫主义特色
(三)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成因
1、浪漫主义诗作形成的社会因素
2、特殊的个人因素
唐代历史揭开了中国古代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和内战,在从中原到塞北普遍施行均田制的基础上,李唐帝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强盛。同样,在艺术创作方面,打破框框、突破传统,表现出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地引进和吸收,无所束缚无所留恋地创造和革新。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渗透于盛唐文艺中,奏出了强劲的“盛唐之音”
唐盛艺术的典型代表是唐诗。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朝发白帝城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李白江上吟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这是盛唐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李白的声音。李白的一生几乎在漫游中度过,他纵酒高歌,遨游天下,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开阔的视野、丰富的人生体验激发着李白澎湃的诗情,他热情地歌颂祖国的壮丽河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他满怀自信地追求理想和光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他关注现实,关心人民疾苦“俯视洛阳川,茫茫皆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李白的诗歌,继承了前代浪漫主义创作成就,以他叛逆的思想,豪放的风格,反映了盛唐时代乐观向上的创造精神以及不满封建秩序的潜在力量,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这些成就,使他的诗成为屈原之后浪漫主义诗歌的新的高峰。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应玄宗之征入长安,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满怀政治热情地把“济苍生”、“安黎元”、辅佐君王治理国家的愿望寄托在玄宗身上,他利用和玄宗接近的机会对他申述自己对国家大事的看法和主张,针对某些现象对玄宗进行劝谏,如他在诗中说:“遭逢圣明主,敢进兴亡言”、“夸胡新赋作,谏猎短书成”然而此时的玄宗失去了往日励精图治、任用贤才的明君风采。“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他深居宫中、沉溺于声色,追求荒淫侈糜的生活,把李白只当作一个吟诗作乐的宫廷清客和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以满足他的享乐需求。但李白豪放不羁的性格,蔑视权贵的气派“不屈己、不干人”的生活态度以及“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的傲岸风骨,不久就遭到权贵们的嫉妒、谗毁,玄宗也以他不是“廊庙之器”为借口而逐渐疏远了他。权贵的谗毁、玄宗的疏远激起了李白内心的极度苦闷和矛盾,也因此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唐王朝统治阶级的黑暗腐败、官场的复杂以及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春,他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三年的供奉翰林生涯没能实现他“济苍生”、“安黎元”的夙愿,这是他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他曾一度消沉“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以此表示对现实的愤懑。天宝四年(公元745年)他将由东鲁南游吴越留别友人时,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
诗以梦中游仙的形式,寄托了诗人在政治上的苦闷以及超越苦闷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由、光明等理想境界的追求,对王侯、权贵的傲岸不屈的蔑视。充分展现出诗人大胆反抗现实的精神。在这首诗中,诗人的幻想色彩浓郁,浪漫主义特色表现得特别突出。首先,表现在诗作中的是他用梦幻的形式对超现实的幻想境界的追求和描摹。全诗可分为入梦、梦游、惊梦三部分。乍一开篇,诗人出以对句“海客谈瀛洲,烟波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故意推宕一笔,以神山的不可觅求,反衬出天姥之分明可睹,点示题旨。接着,进入对天姥的刻画。诗人写其山之壮阔:“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天姥拔地耸天,大有横空出世之气概。再用对比手法,盛夸气势超拔的五岳,盖过山峰连绵的赤城。这样对比犹觉不足以显示天姥的峻高和气势,巍峨的天台山跟天姥比,也相形见绌。这一来,水涨船高,不明言天姥之高,而其高自出;不直说其势,而遮天蔽日、横云割雾的气势自可相见,使之更为显著和突出。正因为天姥高峻无比,气势雄伟,诗人不禁心动身驰,浮想翩然。为了能尽快见到梦寐以求的天姥山“我欲因之梦吴越”“因”交代了“梦”的缘起,由聆听“越人语”而神思腾越,张开想象的彩翼翱翔于九天之上,于是当年“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浪迹吴越的山水见闻便再次显现脑际。这样,此番的梦游不仅有现实的触发,而且有往昔的基础,因而奇特的浪漫主义想象就深深地植根于历史和现实的土壤之中。诗人“一夜飞渡镜湖月”进入全诗的梦游部分。着一“飞”字,摹拟出神入化,足见“渡”是何等的迅速,诗人对吴越的神往是多么急切。“夜”、“月”的入句,既环扣了题目“梦”字,又使诗的境界弥漫出清丽的氛围。“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借湖光乘月色瞬间到了天姥山“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从奇丽壮观的海日到危耸险峻的高山“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从曲折迷离的千岩万转的道路到令人惊栗的深林层巅“列缺霹雳,丘峦崩摧”突兀的意象打开了另一境界,把幻想托上了高峰,想象的彩翼振翮直上。“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是诗人梦游畅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全诗最为饱满、明朗的艺术画面。虚拟仙界的俊逸飘忽,实是表明诗人的超凡脱俗。正当诗人沉浸在仙气缭绕、变幻莫测的画面中神志俱忘时“忽魂悸以魄动”诗人心悸梦醒,惊坐长叹。诗的境界陡然剧变,诗的情绪急转直下。充分表现了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环境的尖锐矛盾。由此全诗进入第三部分。诗人梦醒低徊失望之余吟道:“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也是全篇感情的凝... -->>
[内容提要]: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诗中,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李白诗歌的主要倾向和特点是浪漫主义激情和浪漫主义艺术美质。本文试图通过他的名作梦游天姥吟留别探讨其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及其成因。该诗题又作别东鲁诸公。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在唐都长安受权贵们的排挤,被放出京。次年李白将由东鲁南游越中,行前以此诗书赠友人。全诗托以梦幻,设以虚境,用梦游天姥的浪漫主义奇特想象,寄以情怀,向山东诸公申明心迹;通过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光明等理想境界的追求,对王侯、权贵的傲岸不屈的蔑视。
(一)李白诗歌概述
(二)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形成以及表现在其中的浪漫主义特色
(三)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成因
1、浪漫主义诗作形成的社会因素
2、特殊的个人因素
唐代历史揭开了中国古代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和内战,在从中原到塞北普遍施行均田制的基础上,李唐帝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强盛。同样,在艺术创作方面,打破框框、突破传统,表现出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地引进和吸收,无所束缚无所留恋地创造和革新。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渗透于盛唐文艺中,奏出了强劲的“盛唐之音”
唐盛艺术的典型代表是唐诗。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朝发白帝城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李白江上吟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这是盛唐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李白的声音。李白的一生几乎在漫游中度过,他纵酒高歌,遨游天下,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开阔的视野、丰富的人生体验激发着李白澎湃的诗情,他热情地歌颂祖国的壮丽河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他满怀自信地追求理想和光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他关注现实,关心人民疾苦“俯视洛阳川,茫茫皆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李白的诗歌,继承了前代浪漫主义创作成就,以他叛逆的思想,豪放的风格,反映了盛唐时代乐观向上的创造精神以及不满封建秩序的潜在力量,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这些成就,使他的诗成为屈原之后浪漫主义诗歌的新的高峰。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应玄宗之征入长安,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满怀政治热情地把“济苍生”、“安黎元”、辅佐君王治理国家的愿望寄托在玄宗身上,他利用和玄宗接近的机会对他申述自己对国家大事的看法和主张,针对某些现象对玄宗进行劝谏,如他在诗中说:“遭逢圣明主,敢进兴亡言”、“夸胡新赋作,谏猎短书成”然而此时的玄宗失去了往日励精图治、任用贤才的明君风采。“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他深居宫中、沉溺于声色,追求荒淫侈糜的生活,把李白只当作一个吟诗作乐的宫廷清客和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以满足他的享乐需求。但李白豪放不羁的性格,蔑视权贵的气派“不屈己、不干人”的生活态度以及“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的傲岸风骨,不久就遭到权贵们的嫉妒、谗毁,玄宗也以他不是“廊庙之器”为借口而逐渐疏远了他。权贵的谗毁、玄宗的疏远激起了李白内心的极度苦闷和矛盾,也因此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唐王朝统治阶级的黑暗腐败、官场的复杂以及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春,他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三年的供奉翰林生涯没能实现他“济苍生”、“安黎元”的夙愿,这是他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他曾一度消沉“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以此表示对现实的愤懑。天宝四年(公元745年)他将由东鲁南游吴越留别友人时,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
诗以梦中游仙的形式,寄托了诗人在政治上的苦闷以及超越苦闷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由、光明等理想境界的追求,对王侯、权贵的傲岸不屈的蔑视。充分展现出诗人大胆反抗现实的精神。在这首诗中,诗人的幻想色彩浓郁,浪漫主义特色表现得特别突出。首先,表现在诗作中的是他用梦幻的形式对超现实的幻想境界的追求和描摹。全诗可分为入梦、梦游、惊梦三部分。乍一开篇,诗人出以对句“海客谈瀛洲,烟波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故意推宕一笔,以神山的不可觅求,反衬出天姥之分明可睹,点示题旨。接着,进入对天姥的刻画。诗人写其山之壮阔:“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天姥拔地耸天,大有横空出世之气概。再用对比手法,盛夸气势超拔的五岳,盖过山峰连绵的赤城。这样对比犹觉不足以显示天姥的峻高和气势,巍峨的天台山跟天姥比,也相形见绌。这一来,水涨船高,不明言天姥之高,而其高自出;不直说其势,而遮天蔽日、横云割雾的气势自可相见,使之更为显著和突出。正因为天姥高峻无比,气势雄伟,诗人不禁心动身驰,浮想翩然。为了能尽快见到梦寐以求的天姥山“我欲因之梦吴越”“因”交代了“梦”的缘起,由聆听“越人语”而神思腾越,张开想象的彩翼翱翔于九天之上,于是当年“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浪迹吴越的山水见闻便再次显现脑际。这样,此番的梦游不仅有现实的触发,而且有往昔的基础,因而奇特的浪漫主义想象就深深地植根于历史和现实的土壤之中。诗人“一夜飞渡镜湖月”进入全诗的梦游部分。着一“飞”字,摹拟出神入化,足见“渡”是何等的迅速,诗人对吴越的神往是多么急切。“夜”、“月”的入句,既环扣了题目“梦”字,又使诗的境界弥漫出清丽的氛围。“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借湖光乘月色瞬间到了天姥山“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从奇丽壮观的海日到危耸险峻的高山“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从曲折迷离的千岩万转的道路到令人惊栗的深林层巅“列缺霹雳,丘峦崩摧”突兀的意象打开了另一境界,把幻想托上了高峰,想象的彩翼振翮直上。“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是诗人梦游畅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全诗最为饱满、明朗的艺术画面。虚拟仙界的俊逸飘忽,实是表明诗人的超凡脱俗。正当诗人沉浸在仙气缭绕、变幻莫测的画面中神志俱忘时“忽魂悸以魄动”诗人心悸梦醒,惊坐长叹。诗的境界陡然剧变,诗的情绪急转直下。充分表现了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环境的尖锐矛盾。由此全诗进入第三部分。诗人梦醒低徊失望之余吟道:“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也是全篇感情的凝...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