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小说网 www.qudu.la,白衣文帝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却成了目标,而生命本身却成了手段。”我欣赏周老师大部分的文章,尽管有些文字我不赞同或是不能参悟其中的寓意。
现在余秋雨似乎成了文坛关注的一个焦点人物,尽管他已经很有名气。前些天我还在广州日报的副刊上看到他与古远清名誉案的大篇报道。可见文人打官司是很热闹的,我告你侵犯了我的名誉权,我说你逃避历史-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最终尘埃落定却是遥遥无期。最早关注余秋雨的散文是从文化苦旅开始的。我喜欢他的文章,与其说是他的文字感染了我,还不如说是他的创作态度和游历影响了我。而对于案件本身我是毫不关心的-即便辨清若干年前事件的真相,说清楚谁对谁错又能如何?不是说我不尊重历史,而是这段历史隔我太远,让我感到索然无味。有这样的时间,真的不如去听听那冷雨,想象一段行者无疆的旅程呢!当然,有段历史纵然隔得再遥远,每个中国人决不应该漠视甚至于忘记,比如于那个据说是一衣带水民族的屠城之耻。
“陆幼青”这个名字我是在“榕树下”看到过的,当时也知道他在连载死亡日记。那是我很自以为是得以为,所谓死亡日记无非是一个哗众取宠的噱头罢了,等写到最后终于会有一个“医学奇迹”挽救回“作者”的生命。至于关注的大众,无非也是中国人爱看热闹的劣根性驱使着围观“生命的落幕”然而,我错了。最后他还是走了,带着他写完的稿子和一份沉甸甸的关怀走了。于是我开始翻看这一本生命的留言,为了追悼,也为了表达一份歉意。当然,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想从他的文字里面了解一个人对死亡降至的心态,以便写完我那篇迟迟没有完稿的与死亡牵手。
窗外还在下雨,桌上的闹钟也将指针锁在零点的那一格上。我没有丝毫的睡意,突然想起那句诗来:“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已是秋雨了,杏花定是没有的,然,这份心情却是愈久弥新。态度是一切的基础,你的阅读态度也决定了你能从其中得到多少乐趣。这样的夜晚,我是断然不敢看长篇小说的。记得刚到广州不久的一个夜晚,我一口气把“阿尔诺迪”的小说女人的阴谋读完,看时间已经是凌晨3:00。有过这次的“教训”也就迟迟不敢打开“川端康成”的古都。雪国。千纸鹤了。
顺便记一句:广州最大的书店是“购书中心”其规模在国内屈指可数。我曾经专程去过两次:第一次是为了认认路,等以后好去买书;第二次是去买阿来的尘埃落定。那里的书目分的很细,去买书或是为了看书的人也很多。我在二楼文学图书驻足的时候,看到在“网络文学”那一栏的书架上有很多熟悉朋友的作品。可惜的是,除了我,停下来翻看的人寥寥无几,那时候我的心里竟然生出一种莫名的悲哀来。
网络文学究竟能走多远?难道在形形色色的bbs里面流行的仅仅是一些“文化快餐”?如果你自己掏钱,你会选择这些作品吗?
说真的,我不相信你的回答。
2002年9月25日凌晨0:35与广州
在却成了目标,而生命本身却成了手段。”我欣赏周老师大部分的文章,尽管有些文字我不赞同或是不能参悟其中的寓意。
现在余秋雨似乎成了文坛关注的一个焦点人物,尽管他已经很有名气。前些天我还在广州日报的副刊上看到他与古远清名誉案的大篇报道。可见文人打官司是很热闹的,我告你侵犯了我的名誉权,我说你逃避历史-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最终尘埃落定却是遥遥无期。最早关注余秋雨的散文是从文化苦旅开始的。我喜欢他的文章,与其说是他的文字感染了我,还不如说是他的创作态度和游历影响了我。而对于案件本身我是毫不关心的-即便辨清若干年前事件的真相,说清楚谁对谁错又能如何?不是说我不尊重历史,而是这段历史隔我太远,让我感到索然无味。有这样的时间,真的不如去听听那冷雨,想象一段行者无疆的旅程呢!当然,有段历史纵然隔得再遥远,每个中国人决不应该漠视甚至于忘记,比如于那个据说是一衣带水民族的屠城之耻。
“陆幼青”这个名字我是在“榕树下”看到过的,当时也知道他在连载死亡日记。那是我很自以为是得以为,所谓死亡日记无非是一个哗众取宠的噱头罢了,等写到最后终于会有一个“医学奇迹”挽救回“作者”的生命。至于关注的大众,无非也是中国人爱看热闹的劣根性驱使着围观“生命的落幕”然而,我错了。最后他还是走了,带着他写完的稿子和一份沉甸甸的关怀走了。于是我开始翻看这一本生命的留言,为了追悼,也为了表达一份歉意。当然,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想从他的文字里面了解一个人对死亡降至的心态,以便写完我那篇迟迟没有完稿的与死亡牵手。
窗外还在下雨,桌上的闹钟也将指针锁在零点的那一格上。我没有丝毫的睡意,突然想起那句诗来:“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已是秋雨了,杏花定是没有的,然,这份心情却是愈久弥新。态度是一切的基础,你的阅读态度也决定了你能从其中得到多少乐趣。这样的夜晚,我是断然不敢看长篇小说的。记得刚到广州不久的一个夜晚,我一口气把“阿尔诺迪”的小说女人的阴谋读完,看时间已经是凌晨3:00。有过这次的“教训”也就迟迟不敢打开“川端康成”的古都。雪国。千纸鹤了。
顺便记一句:广州最大的书店是“购书中心”其规模在国内屈指可数。我曾经专程去过两次:第一次是为了认认路,等以后好去买书;第二次是去买阿来的尘埃落定。那里的书目分的很细,去买书或是为了看书的人也很多。我在二楼文学图书驻足的时候,看到在“网络文学”那一栏的书架上有很多熟悉朋友的作品。可惜的是,除了我,停下来翻看的人寥寥无几,那时候我的心里竟然生出一种莫名的悲哀来。
网络文学究竟能走多远?难道在形形色色的bbs里面流行的仅仅是一些“文化快餐”?如果你自己掏钱,你会选择这些作品吗?
说真的,我不相信你的回答。
2002年9月25日凌晨0:35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