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舟晚唱 (1/2)
去读小说网 www.qudu.la,垂钓1967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清晨,一首低沉、舒缓、悠扬的笛子曲茉莉花,打破了刚刚苏醒的江岸。伴随着江水拍打礁石声,早起的鸟儿们小心翼翼地鸣叫,附和并感受着吹奏者满腔的深情与忧怨。熟悉的人们知道,贺老大又在想念女儿了。
和往常一样,吹奏一曲自己喜欢的茉莉花,贺老大便开始起身收拾东西,启动机帆船,把舵缓缓向江中驶去。习惯了赶早,而且知道会有很好的收获吧,贺老大总是第一个出航打鱼的人。
一
贺老大在家排行为三,并非老大,因为他的善良、厚道实诚,且为人豪爽仗义,所以大家习惯上称他为老大。他的两个哥哥都在外地工作。高中毕业后,他曾在镇上一家火柴厂上班,可没上两年,由于厂子经营不景气倒闭而失去了工作,便回家协同父亲上船打鱼。
年轻时的贺老大,潇洒帅气,见人总是满脸善意的微笑,很精神的一个小伙子,而且勤苦耐劳有文化,所以给人印象很不错,也有许多同村的姑娘暗暗钟情于他。然而,贺老大心有归属,在镇子里上班的时候,就和厂里最漂亮的小芬相恋。厂子倒闭后,贺老大觉得自己的爱情也没什么希望了,便很理智地提出要和小芬分手,可没想到,小芬已经深深地爱上了他,根本没把城乡差别当一回事儿,还主动说服父母来跟贺老大家提亲。为此,贺老大一家又是喜来又是忧,有一份自卑在里面,所以,两位老人很是为难,一再提醒对方什么“门不当户不对”的,深怕委屈了人家城里姑娘,当然,心里也有那么点儿“惟恐”迟迟拿不定主意。
小芬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也能理解贺老大一家的心情,便很严肃地和小芬摊牌,什么丑话都说在了桌面上。但是,深深的爱恋,小芬是一意孤行,铁定了心地要跟贺老大,发誓不论再苦再难她都能忍受,毫无怨言。也是被这两个年轻人真挚的感情所打动,两家老人便按照当地风俗,欢欢喜喜地为他俩操办了喜事。
婚后的小两口日子过得甜甜蜜蜜,一年后便生了个漂亮闺女。加上小芬又聪明贤惠,嘴巧手利,和婆婆在家里相处得也挺融洽,一老一少互相配合着操持家务,为江上打鱼劳作的父子俩做着后勤工作,一家子和和睦睦的,着实令人羡慕称赞。
可是,好景不长,就在小女儿十岁的时候,两位老人相继患上了重病。贺老大本来就是个大孝子,也很有志气,他知道在外工作的两哥哥并不富裕,为给父母看病也花了不少钱,他不想再给他们添麻烦,就一个人把给父母继续看病的事揽了下来。他一边更加勤力地打鱼卖鱼,一边帮妻子照顾老人,为看病不仅花光了他们所有的积蓄,而且还四处借贷,背负下十几万元的债务,尽管如此,两位老人的病还是没有看好,相继离开了人世。
十几万元对一个普通的渔民来说,简直是个天文数字,象一座大山重重地压在了贺老大身上。贺老大默默地承受着,为了还债,也为了这个家,他毅然挑起大梁,起早贪黑,不论刮风下雨都会尽全力出入江上,打鱼挣钱。然而,这一点点钱,如同杯水车薪,尽管没有人前来问他讨要过,但是,要强的他面对一个个债主,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感觉到了沉重的压力。
有人提议说,把这条机帆船卖掉,再去外面打工挣钱,还一点儿是一点儿,总比这么硬挨着强。妻子小芬也这么劝过他,可他却无动于衷,照旧上船打鱼,对此,大家很不理解。后来才知道,贺老大的父亲在临终前曾嘱托过他:千难万难都不要卖船,那是咱一家子的命根子。
后来,小芬觉得这样总不是个办法,便决定带着女儿南下打工,也好帮丈夫来还帐。贺老大感觉很无奈,也就同意了,再者说,女儿也需要个好环境读书。
于是,小芬就带着女儿去了深圳,并很幸运地找到一份挺不错的工作,每月能给家里寄个千八百快钱的,减轻了贺老大不少负担。虽然是两地分居,但是有书信来往,电话问候,逢年过节的,娘俩也能有假期回来团聚,这一家三口感情还算稳定幸福。
就这样,两年下来,贺老大基本上还清了债务,而且还将机帆船做了整体翻修。贺老大每天继续拼命打鱼,希望能有更多的积蓄,好让在外受累的妻子女儿能够早日回来。
然而,有一天,贺老大接到一封信涵,里面是法律文件,妻子小芬提出要和他离婚,理由是长期分居,感情已无法维持
二
贺老大离婚了,一切似乎显得很平静。只有上岸口烟酒副食店里的张阿公知道,那天傍晚,贺老大将船开到江心岛的僻静处抛锚,在那里吹了一晚上的笛子。
第二天晌午回来,只打了两箩筐鱼。来兑鱼的几个小贩儿见只有这么点儿鱼,感到很纳闷,纷纷问他今天是怎么了。他不好意思地对大家笑笑说,今天有点儿背,实在不够,他可以跟其他渔户通融一下,先把今天打发了再说。大家也只好跟着他,到别人处兑了鱼才散去。然后,他去了镇邮电所,回了信涵,什么也没说,仅在那份法律文件上签了自己的大名。
贺老大办完一切手续,咬了咬后牙槽,在无人处使劲摆了摆头,贺老大还是贺老大了。
贺老大回了趟家,收拾了一些东西,就直接回到了船上。也就是从那以后,贺老大几乎是日夜吃住在船上,即便是村里有事回去,他也很少回自己家看看。
尽管如此,贺老大还是经常回村里的机会多,因为他有主见,且为人正直,说话办事干脆利落,从未跟任何人计较过什么,所以在村里有很好的人缘儿。不管是红事,还是白事,甚至于两家或者两口子吵架不和,大家都喜欢来找他出面主事、说和,而且他一到,每每比村干部说话还管用。当然了,村干部也服他,有时候都得听他的。曾经乡里也和他谈过当村干部一事,他给回绝了,他觉得自己这样就挺好。
上岸口的张阿公,今年也快七十岁了,是个秉性耿直、处事公正的人,在这方圆几十里很有威望。张阿婆是个嘴闲不住的人,尤其爱对着老头子唠叨,张阿公则不厌其烦,听之任之。老两口都很喜欢贺老大,而且疼爱有加,像是对自己亲生儿子一样体贴。贺老大平生最信服的也是张阿公。
晚上,贺老大叫过张阿公来船上喝酒,阿婆也没劝止,而且提醒老头子拿上二胡,知道他俩喝着酒说事,随后肯定要吹拉弹唱一番。
张阿公知道贺老大心里有事,也猜出个八九来,但在酒桌上,爷俩谁都没说,只是喝酒,说着天气,说着村里的事,说着鱼市的行情。酒至酣处,贺老大拿出笛子来开始吹一曲二泉映月,张阿公也很默契地拉着二胡,这一吹一拉,把个曲子合奏得那个绝美。一时间,悠扬、凄婉、沧凉的和声在整个江面上回荡,一种少有的震撼力,使得万物哑然,一片静寂。
也正是从那一夜起,贺老大心里不再相信爱情。他开始全身心地面对深深地爱护着他的乡亲和朋友,他觉得只有乡亲和朋友们才是他的全部,是他的整个世界。
张阿公眼中的贺老大还是那个贺老大,没有被任何重创压倒。依旧跟往常一样,早起默默地出航打鱼,归来笑不呵呵地面对每一个来兑鱼的小贩们,他依旧是一条顶天立地的汉子。
也许是天生有人缘儿,贺老大在这帮鱼贩儿中间也很有威信,因为他从不缺斤少两,交易过程也从不计较细微,马马虎虎的样子很是大度。而且很守信用,说给你准备多少鱼,准保没错,你到时放心来就是了,不用再三叮嘱,所以到他跟前来兑鱼的小贩儿最多。有时侯,为了照顾其他的渔民,贺老大便会有意少打鱼,或者不打鱼,毕竟他只身一人,没牵没挂的,钱多少是个够啊,他对钱已经很无所谓了。
张阿公可不满意他这一套儿,他总是希望贺老大能多赚钱,也好跟别人一样换条铁驳船。所以,闲来没事,就爱过来帮他看看称,打理一番。
有一次,有个鱼贩耍奸,趁贺老大不注意时,虚报了斤量,... -->>
清晨,一首低沉、舒缓、悠扬的笛子曲茉莉花,打破了刚刚苏醒的江岸。伴随着江水拍打礁石声,早起的鸟儿们小心翼翼地鸣叫,附和并感受着吹奏者满腔的深情与忧怨。熟悉的人们知道,贺老大又在想念女儿了。
和往常一样,吹奏一曲自己喜欢的茉莉花,贺老大便开始起身收拾东西,启动机帆船,把舵缓缓向江中驶去。习惯了赶早,而且知道会有很好的收获吧,贺老大总是第一个出航打鱼的人。
一
贺老大在家排行为三,并非老大,因为他的善良、厚道实诚,且为人豪爽仗义,所以大家习惯上称他为老大。他的两个哥哥都在外地工作。高中毕业后,他曾在镇上一家火柴厂上班,可没上两年,由于厂子经营不景气倒闭而失去了工作,便回家协同父亲上船打鱼。
年轻时的贺老大,潇洒帅气,见人总是满脸善意的微笑,很精神的一个小伙子,而且勤苦耐劳有文化,所以给人印象很不错,也有许多同村的姑娘暗暗钟情于他。然而,贺老大心有归属,在镇子里上班的时候,就和厂里最漂亮的小芬相恋。厂子倒闭后,贺老大觉得自己的爱情也没什么希望了,便很理智地提出要和小芬分手,可没想到,小芬已经深深地爱上了他,根本没把城乡差别当一回事儿,还主动说服父母来跟贺老大家提亲。为此,贺老大一家又是喜来又是忧,有一份自卑在里面,所以,两位老人很是为难,一再提醒对方什么“门不当户不对”的,深怕委屈了人家城里姑娘,当然,心里也有那么点儿“惟恐”迟迟拿不定主意。
小芬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也能理解贺老大一家的心情,便很严肃地和小芬摊牌,什么丑话都说在了桌面上。但是,深深的爱恋,小芬是一意孤行,铁定了心地要跟贺老大,发誓不论再苦再难她都能忍受,毫无怨言。也是被这两个年轻人真挚的感情所打动,两家老人便按照当地风俗,欢欢喜喜地为他俩操办了喜事。
婚后的小两口日子过得甜甜蜜蜜,一年后便生了个漂亮闺女。加上小芬又聪明贤惠,嘴巧手利,和婆婆在家里相处得也挺融洽,一老一少互相配合着操持家务,为江上打鱼劳作的父子俩做着后勤工作,一家子和和睦睦的,着实令人羡慕称赞。
可是,好景不长,就在小女儿十岁的时候,两位老人相继患上了重病。贺老大本来就是个大孝子,也很有志气,他知道在外工作的两哥哥并不富裕,为给父母看病也花了不少钱,他不想再给他们添麻烦,就一个人把给父母继续看病的事揽了下来。他一边更加勤力地打鱼卖鱼,一边帮妻子照顾老人,为看病不仅花光了他们所有的积蓄,而且还四处借贷,背负下十几万元的债务,尽管如此,两位老人的病还是没有看好,相继离开了人世。
十几万元对一个普通的渔民来说,简直是个天文数字,象一座大山重重地压在了贺老大身上。贺老大默默地承受着,为了还债,也为了这个家,他毅然挑起大梁,起早贪黑,不论刮风下雨都会尽全力出入江上,打鱼挣钱。然而,这一点点钱,如同杯水车薪,尽管没有人前来问他讨要过,但是,要强的他面对一个个债主,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感觉到了沉重的压力。
有人提议说,把这条机帆船卖掉,再去外面打工挣钱,还一点儿是一点儿,总比这么硬挨着强。妻子小芬也这么劝过他,可他却无动于衷,照旧上船打鱼,对此,大家很不理解。后来才知道,贺老大的父亲在临终前曾嘱托过他:千难万难都不要卖船,那是咱一家子的命根子。
后来,小芬觉得这样总不是个办法,便决定带着女儿南下打工,也好帮丈夫来还帐。贺老大感觉很无奈,也就同意了,再者说,女儿也需要个好环境读书。
于是,小芬就带着女儿去了深圳,并很幸运地找到一份挺不错的工作,每月能给家里寄个千八百快钱的,减轻了贺老大不少负担。虽然是两地分居,但是有书信来往,电话问候,逢年过节的,娘俩也能有假期回来团聚,这一家三口感情还算稳定幸福。
就这样,两年下来,贺老大基本上还清了债务,而且还将机帆船做了整体翻修。贺老大每天继续拼命打鱼,希望能有更多的积蓄,好让在外受累的妻子女儿能够早日回来。
然而,有一天,贺老大接到一封信涵,里面是法律文件,妻子小芬提出要和他离婚,理由是长期分居,感情已无法维持
二
贺老大离婚了,一切似乎显得很平静。只有上岸口烟酒副食店里的张阿公知道,那天傍晚,贺老大将船开到江心岛的僻静处抛锚,在那里吹了一晚上的笛子。
第二天晌午回来,只打了两箩筐鱼。来兑鱼的几个小贩儿见只有这么点儿鱼,感到很纳闷,纷纷问他今天是怎么了。他不好意思地对大家笑笑说,今天有点儿背,实在不够,他可以跟其他渔户通融一下,先把今天打发了再说。大家也只好跟着他,到别人处兑了鱼才散去。然后,他去了镇邮电所,回了信涵,什么也没说,仅在那份法律文件上签了自己的大名。
贺老大办完一切手续,咬了咬后牙槽,在无人处使劲摆了摆头,贺老大还是贺老大了。
贺老大回了趟家,收拾了一些东西,就直接回到了船上。也就是从那以后,贺老大几乎是日夜吃住在船上,即便是村里有事回去,他也很少回自己家看看。
尽管如此,贺老大还是经常回村里的机会多,因为他有主见,且为人正直,说话办事干脆利落,从未跟任何人计较过什么,所以在村里有很好的人缘儿。不管是红事,还是白事,甚至于两家或者两口子吵架不和,大家都喜欢来找他出面主事、说和,而且他一到,每每比村干部说话还管用。当然了,村干部也服他,有时候都得听他的。曾经乡里也和他谈过当村干部一事,他给回绝了,他觉得自己这样就挺好。
上岸口的张阿公,今年也快七十岁了,是个秉性耿直、处事公正的人,在这方圆几十里很有威望。张阿婆是个嘴闲不住的人,尤其爱对着老头子唠叨,张阿公则不厌其烦,听之任之。老两口都很喜欢贺老大,而且疼爱有加,像是对自己亲生儿子一样体贴。贺老大平生最信服的也是张阿公。
晚上,贺老大叫过张阿公来船上喝酒,阿婆也没劝止,而且提醒老头子拿上二胡,知道他俩喝着酒说事,随后肯定要吹拉弹唱一番。
张阿公知道贺老大心里有事,也猜出个八九来,但在酒桌上,爷俩谁都没说,只是喝酒,说着天气,说着村里的事,说着鱼市的行情。酒至酣处,贺老大拿出笛子来开始吹一曲二泉映月,张阿公也很默契地拉着二胡,这一吹一拉,把个曲子合奏得那个绝美。一时间,悠扬、凄婉、沧凉的和声在整个江面上回荡,一种少有的震撼力,使得万物哑然,一片静寂。
也正是从那一夜起,贺老大心里不再相信爱情。他开始全身心地面对深深地爱护着他的乡亲和朋友,他觉得只有乡亲和朋友们才是他的全部,是他的整个世界。
张阿公眼中的贺老大还是那个贺老大,没有被任何重创压倒。依旧跟往常一样,早起默默地出航打鱼,归来笑不呵呵地面对每一个来兑鱼的小贩们,他依旧是一条顶天立地的汉子。
也许是天生有人缘儿,贺老大在这帮鱼贩儿中间也很有威信,因为他从不缺斤少两,交易过程也从不计较细微,马马虎虎的样子很是大度。而且很守信用,说给你准备多少鱼,准保没错,你到时放心来就是了,不用再三叮嘱,所以到他跟前来兑鱼的小贩儿最多。有时侯,为了照顾其他的渔民,贺老大便会有意少打鱼,或者不打鱼,毕竟他只身一人,没牵没挂的,钱多少是个够啊,他对钱已经很无所谓了。
张阿公可不满意他这一套儿,他总是希望贺老大能多赚钱,也好跟别人一样换条铁驳船。所以,闲来没事,就爱过来帮他看看称,打理一番。
有一次,有个鱼贩耍奸,趁贺老大不注意时,虚报了斤量,...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