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小说网 www.qudu.la,长风文学社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结缘红袖,我的文学梦想得以恣肆地放飞。她使我的写作由沽名钓誉变成了一种心灵的倾诉,一种习惯。我也自封学校长风文学社的网络主编,且在班级成立了拂晓清风文学组。我以为,在农村中学语文常常用来弥补睡眠不足的今天,我们的语文也要像李扬英语一样“疯狂”起来。一些平日名不见经传的写手也像我一样疯狂起来,在红袖流淌着的文学馨香的“诱惑”下,空前高涨起狂热的写作激情。一时间,校园“诗人”、“散文家”、“小说家”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而昨天,学校语文组以特大喜报,热烈祝贺我所教的三(5)班的刘寻同学在站发表诗歌寻梦,并指出此诗受到编辑的特别关注,编辑大加褒赞其笔法的雅致、灵动。喜报贴出去,学校更是炸开了窝,稿件成几何级数向我这个主编蜂拥而来
我在本班秉承上学期搞素质教育、下学期抓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成立了拂晓清风文学组,学生詹颜任主编,刘寻任副主编,下设四个编委,分别负责审阅诗歌、散文、小说、杂文,并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昨天下午第一节课下课,学生涂绍应交给我一篇小小说。晚上我边打边欣赏,并不在意,打完后,仔细品味时,觉得写手想象奇特、含蕴深刻,尤其是语言描写极富诗意,有汪曾祺小说之风范,欣喜之余把稿子投进了红袖。
今早起来,本来想好好地抓紧时间完成区教育局柯局长钦定我完成编写地方教材的神圣任务(局长已亲自打电话催过。这段时间,说老实话,同事笑我几乎都快疯狂了,老婆更是对我不满,因为为了打稿、投稿,我几乎每夜都乐此不疲地在电脑前坐到凌晨一两点,老婆怕我身体吃不消),但一起来又情不自禁、或者说也是习惯性地翻出涂绍应的那篇小小说,总觉意犹未尽,不妨又仔细揣摩起来。说实话,散文写作,我才刚起步,至于小小说,除发表过一篇所谓的小小说天平外,我还是个“门外汉”慢慢地,我越看越有味,以至于情不自禁的击节赞赏,于是写起主编跟贴来(为了发动学生参与研讨文学的积极性,我在文学组实行学生跟贴制,鼓励学生点评作品),几百字竟一气呵成。说老实话,这也是红袖激发的结果,不知何故,自在红袖写稿以来,我的文思从未如此畅通,文字真正是从心里流出来的,就像现在也如此。
原定计划下午的第一节课,学习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但我想起一个语文教学的至理,那就是课文只不过是一个例子,由于受去武汉参加全国第二届文学教育与课堂教学高峰论坛的启发(那里采用三讲一的模式,即作家、教授、教师讲同一篇课文),我何不来一个大胆的构想,把涂绍应的这篇小小说作为补充课文,发动学生与老师一起现场讨论小小说的读法。为了学生能充分感知文本,上课前,我提前半小时进教室(此前,我从未提前进教室占领学生宝贵的自由研讨时间,今天例外),把作品发给学生阅读。学生不知我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上课铃终于响了,我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用近乎发颤的声音作了开场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小小说魂归幻影,作者就是我班著名小小说作家涂绍应写的”学生面面相觑,表情从未有过的丰富。见此,我又郑重地重复了一遍:“我想,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而已,这篇课文请同学们把它作为本学期第31篇文章(本学期共30篇),首先请同学们来听老师范读课文,然后同学们从小小说的主题、人称、情节、环境、语言或其它等多角度踊跃发言,对作品进行赏析。第三步老师进行示范赏析,最后我们请作品的原创作家涂绍应,现场解答同学们和我的问题,好不好?”学生激情空前高涨。
在我的“为了不亵渎作家的作品,老师只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读出作品的原计原味”的说明后,我就开始了表情朗读。教室里雅雀无声,甚至有的学生闭上了眼睛享受地倾听。读完,在学生赏析作品时,同学们分别从情节设置、主旨、细节等方面嚼出了一点味道,但仍停留在感性的表层。课堂流程轮到我赏析时,我拿出早已准备好的“主编跟帖”用极具赞赏性的语言,如长江大河般滔滔不绝,历述作品的高妙之处:
“老师本来今日有要事,但看完这篇小小说,一直处于兴奋状态,故在此不避浅陋,妄加评论几句(绝非谦虚,小说是我的弱项)。看完这篇小小说,心中涌动着三个字:酷毙了!
“一酷在离奇的想象。小女孩的爸爸妈妈死了,她在痛彻心扉的心境下,孤寂一人到天安门广场,在烈火的升腾中,去寻找失去的爱。而后在凤凰般的涅槃中获得了新生和幸福!想象何其大胆而瑰丽也。有这样的想象,还有什么不能创造呢?
“二酷在立意的深邃。写手没有落在简单的“幸福来自苦痛的”俗套的层面,而是深度开掘,把一个简单的故事演绎得如泣如诉,令人潸然泪下。通过小女孩爸妈留给她的唯一礼物,一块沁滑冰凉的玉(曾经是那样温热的玉);通过一只流浪猫的不幸遭遇的隐喻;通过看见从一辆出租车上下来的一家三口中,妈妈手中抱着的婴儿展开的多情联想等等,把小女孩的不幸渲染到了一个悲凉的极致。而小女孩重生的幸福,结尾圣经语言的点示,使小说“凤凰涅槃”的主旨得以突现,而令人刻骨铭心!
“三酷在灵动的景物描写。小说中活泛的景物描写信手拈来:‘窗外的风在黑夜的怀抱里变成了一把锋利尖锐的刀片,争先恐后地向我这边猛扑过来’,心境的悲哀又添一层;‘哭着哭着,我感到月亮颤抖了,像是要从空中滑落到我的怀里。可我的怀抱里依然是冷冷清清的,并不是适合月亮你停泊的港湾啊’,在物我交融的凄美意境中,渲染哭的悲凉;‘我独自一人漫步在空旷的街道上,和天上那迷了路的月亮一起’,刚刚颤抖的月亮,此刻又迷路了,一切景物都为我所用,景物描写达到了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程度。
“四酷在诗意的语言。诗是文学里的文学,冰心散文的诗情美,汪曾祺小说于淡雅轻灵中见古典、凝炼、丰盈的韵味,使读者百读不厌。除上段景物描写所援引的语言外,如结尾的“风不再像以前那样干涸,云也没有以前灼烧般隐隐的红。泉水叮叮当当地落寞着姿势,悠扬遥远的落叶声摇曳着洒落了前世的悲痛与哀愁。”在诗意的语境建构中,小女孩那种在历经人生苦痛后获得的风清云朗、泉响叶欢般的幸福表露无遗。诗意还表现在文字的整体表述上,如由猫的境遇联想到“我就是一只流浪的猫”极其自然,极富诗歌创作由实到虚的心理指向。
“一言以弊之: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对台我这个小小说写作的“门外汉”(迄今只发表过一篇所谓的小小说),此生堪为我的老师!为该生欣喜,祝该生中考考场语文创造辉煌!”
当我一字不漏地用充满激情的语言读完我这个网络主编的跟贴时,教室时霎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学生纷纷地向涂绍应投去羡慕的目光,这个性格一向内向的学生哪里受过这样的礼遇,不由得低下了头,脸也红了起来。正到高潮时,第一节课的铃声大煞风景地敲响了。同学们余兴未消,都有不愿下课的心理。
第二节课一开始。我就既有点担心又满怀希望地说;“这节课,我们来召开记者招待会,真诚邀请作家涂绍应就他创作初衷进行讲解,并现场解答老师和同学们的质疑。不过老师有个真诚的愿望,我知道涂绍应的性格比较内向,但我想既然这堂课到了这一步,我也想他能放开点,上台来成全老师和同学们的美好愿望,掌声鼓励!”说着我用一双渴望的眼神望着他,面对老师和同学的盛情邀请,他略有点犹豫,但终于还是鼓起勇气,走上了讲台,没想,涂绍应恳求似地对我说:“老师,我能否就用方言回答大家的提问?”我开始迟疑了一下,但很快就笑着说:“你能上讲台已经很不容易了,这是你战胜自我的第一步,为了你下面能有更精彩的表现,老师给你开个特例,但下面的同学们必须讲普通话,大家没意见吧?”当同学们一致给涂绍应亮绿灯时,我又想起什么似的说:“不过,我再插一句,我们同学包括老师在内,下面的时间,对涂绍应的称呼一律改叫涂老师。我说的是真话,同学们,不怕你们笑话,我对小小说是个外行,而涂绍应的这篇小小说,刘老师确实写不出来。就像海灯法师的一位女老师曾在课堂上公开承认她写不出海灯法师的一首充满男儿气魄的诗一样。所以在小小说方面涂绍应是我的老师。涂老师,我能先对你提几个问题吗?”
显然,涂绍应哪里见过这阵式,很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接着我就小小说里几个我存疑的地方(也就是他写得不太明朗的地方),提出来与他商讨,他答得从容不迫,应对如流。我心里不由得暗暗为他对文学的悟性感到欣喜和佩服。
轮到学生提问时,我向学生讲明我要写一篇课堂实录,在红袖网站贴出去,向同行们请教后,就索性一屁股坐在了涂绍应的座位上,成了一名“学生”听说老师要上他们心中的红袖写实录,同学们的兴趣更加高涨,纷纷举手提问。我笔走龙蛇,记录下“师生”互动的全过程。下面仅撷取几朵智慧的浪花:
1、学生王俊鹏:“小女孩自杀是为了追求幸福,而北京是一个大都市,况且你写的又是前几年的事,难道她不可以去求助慈善机构红十字会吗?或者找些别的什么事去做,追求自己的幸福?”
涂老师答:“的确像你所说的,追求幸福有多种方式,你所说的方式也许更好,但作为一篇小小说,我的取材主要来自几年前,我从新闻里了解到,受法轮功邪教组织的影响,有一位小女孩在天安门自焚,我小说的取材主要来自社会生活。老师说过小说来自生活但又高于生活。”
2、詹颜:“你在小说开端描写小女孩在胡同里奔跑时穿着带补丁的衣服,可以看出她是一个非常贫穷的小孩,再加上她的年纪又那么小,她怎么知道香水,又怎么知道用香水去遮挡自己身上的味道呢?”
涂老师答:“我设计这一情节,主要是为了说明小女孩知道香水,是受了社会的不良影响,正因为她的父母去世得早,这从后第六个片段里年轻的夫妇的‘年轻’两字可以暗示出,她所受的教育才有久缺,但即使这样,善良的小女孩为了不让别人闻到她身上的汽油味难受,也为了不被别人发觉,才想到了这个妙计。”
3、田秋晴:“为什么你不选择直接奔跑或步行去广场,更突出追求幸福之路的漫长,而是选择乘车,且在车上还要把她妈妈留给她的唯一的纪念物扔进了票箱?”
涂老师答:“我主要是为了讽刺现在的一些人上车不买票的现象,衬托小女孩的善良,即使到了这一步,她也要做一个社会的好公民,而且从情节设置上来说,小女孩去天堂是能够见到自己的父母的,所以她就想把玉做为人间的一个纪念!”
4、刘凯:“自然,第六节,广场的小女孩是一种想象,因为前面已写到小女孩在烈火中去追求自己的幸福,而涂老师这里写的年轻夫妇是小女孩的父母吧,我认为你如果把喷泉边,坐着年轻的夫妇,改为穿过喷泉的水花看到小女孩的父母是否更有文学色彩,更加朦胧呢?请问你这里的想象是受了什么小说的启发吧?”
涂老师答:“对,这个片段的构思是来自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只不过把男孩换成了夫妇。不知大家注意到了没有,我这里采用了‘无巧不成书’的写法,那位婆婆在前面我称她为‘老太太’,但这里称她为‘奶奶’,表现人间的温暖。且用小女孩与她的再次相见,与前面照应,比喻幸福只要你去追求,她就会与你如约而至。”
5、余绘桥:“从文章来看,文中的我就是小女孩吧,你开始用的是‘小女孩’这个第三人称,从第二个片段起,你就用‘我’第一人称来写,但既然如此,那你为何在第三个片段里又出现‘小女孩在心底嘶喊’,这样人称不一致啊?还有请问你这种变换人称的用法是从哪里学来的?”
涂老师答:“我这里是借鉴鲁迅祝福里的写法,开始用第三人称,再用第一人称,便于表达小女孩的心理,我的原稿用的也是‘我’,后来才改成‘小女孩’,因为我觉得这样可以更具体地表达出小女孩心中的感情,两者有着微妙的差别。”
6、徐逸青:“第五片段里,‘我从怀里摸出残留体温的打火机’,而第二个片段中写‘风夺走了我仅剩下的一点温暖。’是否矛盾?”
涂老师答:... -->>
结缘红袖,我的文学梦想得以恣肆地放飞。她使我的写作由沽名钓誉变成了一种心灵的倾诉,一种习惯。我也自封学校长风文学社的网络主编,且在班级成立了拂晓清风文学组。我以为,在农村中学语文常常用来弥补睡眠不足的今天,我们的语文也要像李扬英语一样“疯狂”起来。一些平日名不见经传的写手也像我一样疯狂起来,在红袖流淌着的文学馨香的“诱惑”下,空前高涨起狂热的写作激情。一时间,校园“诗人”、“散文家”、“小说家”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而昨天,学校语文组以特大喜报,热烈祝贺我所教的三(5)班的刘寻同学在站发表诗歌寻梦,并指出此诗受到编辑的特别关注,编辑大加褒赞其笔法的雅致、灵动。喜报贴出去,学校更是炸开了窝,稿件成几何级数向我这个主编蜂拥而来
我在本班秉承上学期搞素质教育、下学期抓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成立了拂晓清风文学组,学生詹颜任主编,刘寻任副主编,下设四个编委,分别负责审阅诗歌、散文、小说、杂文,并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昨天下午第一节课下课,学生涂绍应交给我一篇小小说。晚上我边打边欣赏,并不在意,打完后,仔细品味时,觉得写手想象奇特、含蕴深刻,尤其是语言描写极富诗意,有汪曾祺小说之风范,欣喜之余把稿子投进了红袖。
今早起来,本来想好好地抓紧时间完成区教育局柯局长钦定我完成编写地方教材的神圣任务(局长已亲自打电话催过。这段时间,说老实话,同事笑我几乎都快疯狂了,老婆更是对我不满,因为为了打稿、投稿,我几乎每夜都乐此不疲地在电脑前坐到凌晨一两点,老婆怕我身体吃不消),但一起来又情不自禁、或者说也是习惯性地翻出涂绍应的那篇小小说,总觉意犹未尽,不妨又仔细揣摩起来。说实话,散文写作,我才刚起步,至于小小说,除发表过一篇所谓的小小说天平外,我还是个“门外汉”慢慢地,我越看越有味,以至于情不自禁的击节赞赏,于是写起主编跟贴来(为了发动学生参与研讨文学的积极性,我在文学组实行学生跟贴制,鼓励学生点评作品),几百字竟一气呵成。说老实话,这也是红袖激发的结果,不知何故,自在红袖写稿以来,我的文思从未如此畅通,文字真正是从心里流出来的,就像现在也如此。
原定计划下午的第一节课,学习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但我想起一个语文教学的至理,那就是课文只不过是一个例子,由于受去武汉参加全国第二届文学教育与课堂教学高峰论坛的启发(那里采用三讲一的模式,即作家、教授、教师讲同一篇课文),我何不来一个大胆的构想,把涂绍应的这篇小小说作为补充课文,发动学生与老师一起现场讨论小小说的读法。为了学生能充分感知文本,上课前,我提前半小时进教室(此前,我从未提前进教室占领学生宝贵的自由研讨时间,今天例外),把作品发给学生阅读。学生不知我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上课铃终于响了,我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用近乎发颤的声音作了开场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小小说魂归幻影,作者就是我班著名小小说作家涂绍应写的”学生面面相觑,表情从未有过的丰富。见此,我又郑重地重复了一遍:“我想,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而已,这篇课文请同学们把它作为本学期第31篇文章(本学期共30篇),首先请同学们来听老师范读课文,然后同学们从小小说的主题、人称、情节、环境、语言或其它等多角度踊跃发言,对作品进行赏析。第三步老师进行示范赏析,最后我们请作品的原创作家涂绍应,现场解答同学们和我的问题,好不好?”学生激情空前高涨。
在我的“为了不亵渎作家的作品,老师只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读出作品的原计原味”的说明后,我就开始了表情朗读。教室里雅雀无声,甚至有的学生闭上了眼睛享受地倾听。读完,在学生赏析作品时,同学们分别从情节设置、主旨、细节等方面嚼出了一点味道,但仍停留在感性的表层。课堂流程轮到我赏析时,我拿出早已准备好的“主编跟帖”用极具赞赏性的语言,如长江大河般滔滔不绝,历述作品的高妙之处:
“老师本来今日有要事,但看完这篇小小说,一直处于兴奋状态,故在此不避浅陋,妄加评论几句(绝非谦虚,小说是我的弱项)。看完这篇小小说,心中涌动着三个字:酷毙了!
“一酷在离奇的想象。小女孩的爸爸妈妈死了,她在痛彻心扉的心境下,孤寂一人到天安门广场,在烈火的升腾中,去寻找失去的爱。而后在凤凰般的涅槃中获得了新生和幸福!想象何其大胆而瑰丽也。有这样的想象,还有什么不能创造呢?
“二酷在立意的深邃。写手没有落在简单的“幸福来自苦痛的”俗套的层面,而是深度开掘,把一个简单的故事演绎得如泣如诉,令人潸然泪下。通过小女孩爸妈留给她的唯一礼物,一块沁滑冰凉的玉(曾经是那样温热的玉);通过一只流浪猫的不幸遭遇的隐喻;通过看见从一辆出租车上下来的一家三口中,妈妈手中抱着的婴儿展开的多情联想等等,把小女孩的不幸渲染到了一个悲凉的极致。而小女孩重生的幸福,结尾圣经语言的点示,使小说“凤凰涅槃”的主旨得以突现,而令人刻骨铭心!
“三酷在灵动的景物描写。小说中活泛的景物描写信手拈来:‘窗外的风在黑夜的怀抱里变成了一把锋利尖锐的刀片,争先恐后地向我这边猛扑过来’,心境的悲哀又添一层;‘哭着哭着,我感到月亮颤抖了,像是要从空中滑落到我的怀里。可我的怀抱里依然是冷冷清清的,并不是适合月亮你停泊的港湾啊’,在物我交融的凄美意境中,渲染哭的悲凉;‘我独自一人漫步在空旷的街道上,和天上那迷了路的月亮一起’,刚刚颤抖的月亮,此刻又迷路了,一切景物都为我所用,景物描写达到了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程度。
“四酷在诗意的语言。诗是文学里的文学,冰心散文的诗情美,汪曾祺小说于淡雅轻灵中见古典、凝炼、丰盈的韵味,使读者百读不厌。除上段景物描写所援引的语言外,如结尾的“风不再像以前那样干涸,云也没有以前灼烧般隐隐的红。泉水叮叮当当地落寞着姿势,悠扬遥远的落叶声摇曳着洒落了前世的悲痛与哀愁。”在诗意的语境建构中,小女孩那种在历经人生苦痛后获得的风清云朗、泉响叶欢般的幸福表露无遗。诗意还表现在文字的整体表述上,如由猫的境遇联想到“我就是一只流浪的猫”极其自然,极富诗歌创作由实到虚的心理指向。
“一言以弊之: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对台我这个小小说写作的“门外汉”(迄今只发表过一篇所谓的小小说),此生堪为我的老师!为该生欣喜,祝该生中考考场语文创造辉煌!”
当我一字不漏地用充满激情的语言读完我这个网络主编的跟贴时,教室时霎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学生纷纷地向涂绍应投去羡慕的目光,这个性格一向内向的学生哪里受过这样的礼遇,不由得低下了头,脸也红了起来。正到高潮时,第一节课的铃声大煞风景地敲响了。同学们余兴未消,都有不愿下课的心理。
第二节课一开始。我就既有点担心又满怀希望地说;“这节课,我们来召开记者招待会,真诚邀请作家涂绍应就他创作初衷进行讲解,并现场解答老师和同学们的质疑。不过老师有个真诚的愿望,我知道涂绍应的性格比较内向,但我想既然这堂课到了这一步,我也想他能放开点,上台来成全老师和同学们的美好愿望,掌声鼓励!”说着我用一双渴望的眼神望着他,面对老师和同学的盛情邀请,他略有点犹豫,但终于还是鼓起勇气,走上了讲台,没想,涂绍应恳求似地对我说:“老师,我能否就用方言回答大家的提问?”我开始迟疑了一下,但很快就笑着说:“你能上讲台已经很不容易了,这是你战胜自我的第一步,为了你下面能有更精彩的表现,老师给你开个特例,但下面的同学们必须讲普通话,大家没意见吧?”当同学们一致给涂绍应亮绿灯时,我又想起什么似的说:“不过,我再插一句,我们同学包括老师在内,下面的时间,对涂绍应的称呼一律改叫涂老师。我说的是真话,同学们,不怕你们笑话,我对小小说是个外行,而涂绍应的这篇小小说,刘老师确实写不出来。就像海灯法师的一位女老师曾在课堂上公开承认她写不出海灯法师的一首充满男儿气魄的诗一样。所以在小小说方面涂绍应是我的老师。涂老师,我能先对你提几个问题吗?”
显然,涂绍应哪里见过这阵式,很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接着我就小小说里几个我存疑的地方(也就是他写得不太明朗的地方),提出来与他商讨,他答得从容不迫,应对如流。我心里不由得暗暗为他对文学的悟性感到欣喜和佩服。
轮到学生提问时,我向学生讲明我要写一篇课堂实录,在红袖网站贴出去,向同行们请教后,就索性一屁股坐在了涂绍应的座位上,成了一名“学生”听说老师要上他们心中的红袖写实录,同学们的兴趣更加高涨,纷纷举手提问。我笔走龙蛇,记录下“师生”互动的全过程。下面仅撷取几朵智慧的浪花:
1、学生王俊鹏:“小女孩自杀是为了追求幸福,而北京是一个大都市,况且你写的又是前几年的事,难道她不可以去求助慈善机构红十字会吗?或者找些别的什么事去做,追求自己的幸福?”
涂老师答:“的确像你所说的,追求幸福有多种方式,你所说的方式也许更好,但作为一篇小小说,我的取材主要来自几年前,我从新闻里了解到,受法轮功邪教组织的影响,有一位小女孩在天安门自焚,我小说的取材主要来自社会生活。老师说过小说来自生活但又高于生活。”
2、詹颜:“你在小说开端描写小女孩在胡同里奔跑时穿着带补丁的衣服,可以看出她是一个非常贫穷的小孩,再加上她的年纪又那么小,她怎么知道香水,又怎么知道用香水去遮挡自己身上的味道呢?”
涂老师答:“我设计这一情节,主要是为了说明小女孩知道香水,是受了社会的不良影响,正因为她的父母去世得早,这从后第六个片段里年轻的夫妇的‘年轻’两字可以暗示出,她所受的教育才有久缺,但即使这样,善良的小女孩为了不让别人闻到她身上的汽油味难受,也为了不被别人发觉,才想到了这个妙计。”
3、田秋晴:“为什么你不选择直接奔跑或步行去广场,更突出追求幸福之路的漫长,而是选择乘车,且在车上还要把她妈妈留给她的唯一的纪念物扔进了票箱?”
涂老师答:“我主要是为了讽刺现在的一些人上车不买票的现象,衬托小女孩的善良,即使到了这一步,她也要做一个社会的好公民,而且从情节设置上来说,小女孩去天堂是能够见到自己的父母的,所以她就想把玉做为人间的一个纪念!”
4、刘凯:“自然,第六节,广场的小女孩是一种想象,因为前面已写到小女孩在烈火中去追求自己的幸福,而涂老师这里写的年轻夫妇是小女孩的父母吧,我认为你如果把喷泉边,坐着年轻的夫妇,改为穿过喷泉的水花看到小女孩的父母是否更有文学色彩,更加朦胧呢?请问你这里的想象是受了什么小说的启发吧?”
涂老师答:“对,这个片段的构思是来自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只不过把男孩换成了夫妇。不知大家注意到了没有,我这里采用了‘无巧不成书’的写法,那位婆婆在前面我称她为‘老太太’,但这里称她为‘奶奶’,表现人间的温暖。且用小女孩与她的再次相见,与前面照应,比喻幸福只要你去追求,她就会与你如约而至。”
5、余绘桥:“从文章来看,文中的我就是小女孩吧,你开始用的是‘小女孩’这个第三人称,从第二个片段起,你就用‘我’第一人称来写,但既然如此,那你为何在第三个片段里又出现‘小女孩在心底嘶喊’,这样人称不一致啊?还有请问你这种变换人称的用法是从哪里学来的?”
涂老师答:“我这里是借鉴鲁迅祝福里的写法,开始用第三人称,再用第一人称,便于表达小女孩的心理,我的原稿用的也是‘我’,后来才改成‘小女孩’,因为我觉得这样可以更具体地表达出小女孩心中的感情,两者有着微妙的差别。”
6、徐逸青:“第五片段里,‘我从怀里摸出残留体温的打火机’,而第二个片段中写‘风夺走了我仅剩下的一点温暖。’是否矛盾?”
涂老师答:...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