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小说网 www.qudu.la,明灯医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通达脏腑组织的道路。三焦为脏腑功能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空间,成为机体物质交换、物质运动发生的一个重要场所,三焦通则元气达,三焦畅则元气和。于是,《难经》关于命门-元气- 三焦的理论,便构成了贯通一体的以元气为中心的独特理论体系。
2.2四关主治五脏病与脐关、膈关
九 针十二原》记载:“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其中“四关”具体内容,我们在考查历代医家论述,结合十二原穴划分(肺、 心、肝、脾、肾各有两个原穴,及膏之原鸠尾、肓之原脖胦)、《难经》关于元气在人体运行的记载及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认为四关是指腕、踝、脐、膈四部位,是元气经过、留止和汇聚的地方。对相应原穴或部位进行刺激,有利于激发人体之元气。
元气自下而上运行至胸中,然后通过肺的宣发、肃降和朝百脉的功能运行至全身。元气在输注、经过、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即“四关”中的腕关与踝关。
上文我们已经提到,元气是“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是“人之根本”,而腕、踝、膈、脐四关又是元气经过、留止和汇聚的四个部位,位于这四个部位的十二原穴就是脏腑元气汇集之处,所以十二原穴也就自然可以反映全身元气和五脏的情况,并可以治疗五脏之
疾,这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已经有了明确论述。
那么,除十二原穴外,腕、踝、膈、脐这四关又是如何治疗全身五脏疾病的呢?关于腕、踝两关,十二原穴都位于腕、踝附近,现代总结出来的腕踝针疗法就是腕、踝两关可以治疗五脏之疾的最好证明。关于脐关,现在关于脐疗的论文已达数千篇,专著20余本,可以治疗包括五脏在内的全身疾病。关于膈关,其部位即是膏之原鸠尾穴所在之处,又称“心口”。在《灵枢.师传》记载:“岐伯曰:五脏六腑者,心为之主,缺盆为之道,骷骨有余,以候骨曷骨亏。”骨曷骨亏,即现在解剖的胸骨剑突,其内即膈,其下正是鸠尾穴处。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证明,鸠尾穴即“心口”,可以治疗五脏六腑疾患,其中的代表就是清代外治宗师吴尚先,其在《理瀹骈文》中有如是记载:“若脏腑,则视病所在,上贴心口,中贴脐眼,下贴丹田。或兼贴心俞与心口对,命门与脐眼对…”其中相关的记载还有很多。
无论在部位还是生理病理上,脐关、膈关与三焦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在部位上人体三焦的划分以膈、脐为界。膈以上为上焦,膈以下、脐以上为中焦,脐以下为下焦。生理上, 膈关、脐关是人体三焦重要的关口和枢纽,是人体深部元气汇聚和转输于五脏之处,是供应五脏营养和活力的动力之源。元气以三焦为道路,通过三焦布散到机体上 下、表里、内外。其中,脐关是中焦和下焦的关口和枢纽,膈关是中焦和上焦的关口和枢纽,即脐是三焦将元气由下焦转输至中焦的“关”,膈是三焦将元气由中焦转输至上焦的“关”。
在病理上,脐关、膈关一旦出现问题,三焦的功能就要受到影响。三焦为元气通行之所,元气的运行障碍直接影响到五脏六腑的功能,甚至出现“病入膏肓”的危证。“病入膏肓”中的“膏”为膈之所在,“肓”为脐之所在,《内经》认为“伏梁”、“病深者,其声哕”即是指此而言,是部位最深和最难以治疗的病证,可见脐关、膈关的重要性。
3. 调节元气是脐疗取得疗效的关键
脐疗法是指将药物做成适当剂型(如糊、散、丸、膏等)敷于脐部,或在脐部给以某些物理刺激(如艾灸、针刺、热敷、拔罐等)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通过上文分析我们已经知道,脐下是元气所聚之处,所以通过刺激脐部,可激发脐深部的元气,进而使元气通过“脐关”沿三焦道路向全身通达。由于元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机体生命的原动力,所以元气和达,则气机通利,脏腑功能正常。正如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所云:“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可见,调节元气是脐疗作用的关键。
三焦为元气通行之路,由于三焦无所不包,元气无所不达,所以脐疗法理论上也应无所不治。根据当代脐疗专著《中医脐疗大全》的记载,脐疗对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神经、心血管等系统均有作用,并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可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科等100多种疾病的治疗,并可用于养生保健。”
从以上论述我们不难看出,元气以三焦为通道,布散全身,全面地促进和调控全身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元气一旦亏少或元阴元阳失衡,则会产生较为严重的病变。所以,通过对脐进行刺激,可以直接激发元气,从而对全身各种疾病起到直接或间接的治疗作用。
4. 结论
《黄 帝内经》、《难经》是中医学的重要典籍之一,其中诸多论述对脐疗理论的发展和临床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难经》关于元气、命门、脐与元气的关系等 论述,为脐疗法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应在临床运用脐疗法治疗疾病的同时,来深刻体会脐在元气调节中的作用,通过临床实践来深化对脐疗机制的认 识
学技术、涨知识,干事业,国奇(脐疗)助你圆医学之梦,带你走向成功之路!
、通达脏腑组织的道路。三焦为脏腑功能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空间,成为机体物质交换、物质运动发生的一个重要场所,三焦通则元气达,三焦畅则元气和。于是,《难经》关于命门-元气- 三焦的理论,便构成了贯通一体的以元气为中心的独特理论体系。
2.2四关主治五脏病与脐关、膈关
九 针十二原》记载:“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其中“四关”具体内容,我们在考查历代医家论述,结合十二原穴划分(肺、 心、肝、脾、肾各有两个原穴,及膏之原鸠尾、肓之原脖胦)、《难经》关于元气在人体运行的记载及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认为四关是指腕、踝、脐、膈四部位,是元气经过、留止和汇聚的地方。对相应原穴或部位进行刺激,有利于激发人体之元气。
元气自下而上运行至胸中,然后通过肺的宣发、肃降和朝百脉的功能运行至全身。元气在输注、经过、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即“四关”中的腕关与踝关。
上文我们已经提到,元气是“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是“人之根本”,而腕、踝、膈、脐四关又是元气经过、留止和汇聚的四个部位,位于这四个部位的十二原穴就是脏腑元气汇集之处,所以十二原穴也就自然可以反映全身元气和五脏的情况,并可以治疗五脏之
疾,这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已经有了明确论述。
那么,除十二原穴外,腕、踝、膈、脐这四关又是如何治疗全身五脏疾病的呢?关于腕、踝两关,十二原穴都位于腕、踝附近,现代总结出来的腕踝针疗法就是腕、踝两关可以治疗五脏之疾的最好证明。关于脐关,现在关于脐疗的论文已达数千篇,专著20余本,可以治疗包括五脏在内的全身疾病。关于膈关,其部位即是膏之原鸠尾穴所在之处,又称“心口”。在《灵枢.师传》记载:“岐伯曰:五脏六腑者,心为之主,缺盆为之道,骷骨有余,以候骨曷骨亏。”骨曷骨亏,即现在解剖的胸骨剑突,其内即膈,其下正是鸠尾穴处。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证明,鸠尾穴即“心口”,可以治疗五脏六腑疾患,其中的代表就是清代外治宗师吴尚先,其在《理瀹骈文》中有如是记载:“若脏腑,则视病所在,上贴心口,中贴脐眼,下贴丹田。或兼贴心俞与心口对,命门与脐眼对…”其中相关的记载还有很多。
无论在部位还是生理病理上,脐关、膈关与三焦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在部位上人体三焦的划分以膈、脐为界。膈以上为上焦,膈以下、脐以上为中焦,脐以下为下焦。生理上, 膈关、脐关是人体三焦重要的关口和枢纽,是人体深部元气汇聚和转输于五脏之处,是供应五脏营养和活力的动力之源。元气以三焦为道路,通过三焦布散到机体上 下、表里、内外。其中,脐关是中焦和下焦的关口和枢纽,膈关是中焦和上焦的关口和枢纽,即脐是三焦将元气由下焦转输至中焦的“关”,膈是三焦将元气由中焦转输至上焦的“关”。
在病理上,脐关、膈关一旦出现问题,三焦的功能就要受到影响。三焦为元气通行之所,元气的运行障碍直接影响到五脏六腑的功能,甚至出现“病入膏肓”的危证。“病入膏肓”中的“膏”为膈之所在,“肓”为脐之所在,《内经》认为“伏梁”、“病深者,其声哕”即是指此而言,是部位最深和最难以治疗的病证,可见脐关、膈关的重要性。
3. 调节元气是脐疗取得疗效的关键
脐疗法是指将药物做成适当剂型(如糊、散、丸、膏等)敷于脐部,或在脐部给以某些物理刺激(如艾灸、针刺、热敷、拔罐等)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通过上文分析我们已经知道,脐下是元气所聚之处,所以通过刺激脐部,可激发脐深部的元气,进而使元气通过“脐关”沿三焦道路向全身通达。由于元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机体生命的原动力,所以元气和达,则气机通利,脏腑功能正常。正如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所云:“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可见,调节元气是脐疗作用的关键。
三焦为元气通行之路,由于三焦无所不包,元气无所不达,所以脐疗法理论上也应无所不治。根据当代脐疗专著《中医脐疗大全》的记载,脐疗对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神经、心血管等系统均有作用,并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可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科等100多种疾病的治疗,并可用于养生保健。”
从以上论述我们不难看出,元气以三焦为通道,布散全身,全面地促进和调控全身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元气一旦亏少或元阴元阳失衡,则会产生较为严重的病变。所以,通过对脐进行刺激,可以直接激发元气,从而对全身各种疾病起到直接或间接的治疗作用。
4. 结论
《黄 帝内经》、《难经》是中医学的重要典籍之一,其中诸多论述对脐疗理论的发展和临床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难经》关于元气、命门、脐与元气的关系等 论述,为脐疗法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应在临床运用脐疗法治疗疾病的同时,来深刻体会脐在元气调节中的作用,通过临床实践来深化对脐疗机制的认 识
学技术、涨知识,干事业,国奇(脐疗)助你圆医学之梦,带你走向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