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小说网 www.qudu.la,百合的木屋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篇首语:第一堂课属于大型系列记实性采访散文采访远去的岁月里的一篇,采访记录了在二十多年前发生在深山里感人的一堂课。
为了便于和读者进行直接的心灵对话,系列采访散文均采用第一人称写法。
——百合
在深山的日子,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二十年中,有九年在海拔两千七百米的高寒阴湿地带度过的。
团部派我到二营子学任教,那年,不满二十岁,就从那天起,我把人生最美的季节留在了深山。
这是一所高寒牧区军马场子弟学校。土坯房六间,头两间是套间,做教员的办公室兼宿舍,三、四年级合在被打掉隔墙的大教室里,二年级独占一间,七、八个一年级的和杂物各占半间。全校一共才四十六个学生,大的十五、六,小的五、六岁。
领路的连干部介绍:“这些学生都是军马场职工子弟,没出过大山,没见过世面,会给你的教学带来一定难度,你先休息消息,准备两天吧。”
深山草原的二营虽属兰州军区领导,但因海拔高、气候阴寒,再加上没有公路,连买一张纸也要进城,往返最少两天,上级很少来,营与外界几乎隔绝。
从大都市来“接受再教育”的我,能被委派到子校工作,实在很幸运的了。被调之前我们在很远的一座深山里砍树木、割毛竹,一直割到傍晚才能回宿地,每个女孩子还得背上七八十斤的柴禾,弯着腰,连爬带滚,要过二十多里的沟沟梁梁才能到营地。送我那天,许多战友们从不同地方赶来,对我说了许多许多话
连干部兴致勃勃地告诉我:“听说调来一个年轻漂亮的女教师,大伙都欢喜得很,今天学生娃儿可都全到了!四十六个,你看,一个不少!哈哈”
我恍然大悟!四十六个学生,包括一年纪到四年级,里外、上下,只有我一名教师!哈,娃娃头!我想哭又想笑,结果憋了半天,既没笑也没哭。
四十六颗黑头摆动着,好像游动在水里的小鱼,滑溜溜地。
四十六颗黑头摆动着,窗外的山风轻轻掀起他们的头发。
小鱼们啊,小鱼们年轻的我,突然意识到肩上沉甸甸地
两天很快过去了。
第三天上午,我把学生全部集中在大教室里,按年级排列停当后——第一堂课开始了!
灰蒙蒙的光线里,在这群衣衫不整、乱蓬蓬头发里还夹着草叶、黑油油面孔的孩子们面前,我,不知道怎样开头
只有山风的声响。
学生们乖乖地坐在大木板条的凳子上。
我终于找到了话题。
“你们原来的老师呢?”
“李老师的婆娘养娃啦!”所问非所答。但我还是明白了。
他们带着疑惑的眼神
他们在想什么?也许在想:这个年轻、讲外地话的女教师从哪里来的?李老师婆娘出了月子,她还走吗?她姓什么?叫什么?
我从他们的眼神和紧抿的嘴唇,我猜到他们一定想得很多很多。
学校在阳山梁半坡间,山坡上开满了许多我叫不出名的野花。这是九月高高的天,像一块晶莹剔透的蓝宝石,透过层层叠叠的草浪,见几朵白云缓缓从远天飘来。
山高林大,就地取材,学校的课桌课凳全是用厚厚的大木板粗粗钉起来的,七扭八歪,稍一动,就发出“吱吱呀呀”的响声。黑板宽又长,几乎占了一面墙。谁知,就在这块大黑板前,我一站,就是九年!
后面的九年中,自己年年被评为“五好战士”“优秀教师”还得到过兰州军区队前嘉奖令,其实所有的荣誉都是烟云,唯有这些孩子们是我一生的牵挂。
教室静得能分辨出远山的鹿鸣声,能听见后坡上马群吃草的声音“唰、唰唰、唰、唰唰”像有谁在指挥似地,齐整而动听。
他们仍然端端正正坐着。
我静静看着他们,这是些纯朴厚道的山娃子,油黑的肤色仿佛在叙述这大山里每一个季节的故事。
他们从生下来,也没出过大山,还是从课本上认识了汽车、火车、轮船,他们从小就跟着父母在马背上踏遍了这座深山草场,并熟识山里的每一条路,能叫得出每一种树木和药材的名称,真是些“小老山”!心中不由升起一份爱怜,我看着他们他们多么需要了解山外更大的世界啊!
想到这里,心头一阵酸热,眼睛湿润了,不由自主地转过身,慌忙擦掉漩在眼眶里的泪,即而在大黑板上写下了“同学们好!”字写得很大很工整。
“吱呀呀,吱吱呀呀”教室里有了轻微的响动声,但立刻又恢复了安静。
他们端端正正地坐着,漠然地朝我微笑。我心头又一次发热,又一次。
相互间的距离在逐渐缩短。
“请问,有的同学为什么这么大才上学啊?”
“这儿原先没有学校,四年前,领导派李老师来才盖了学校,李老师文化高,就是家务多,他婆娘给他养了两个女娃。”
“一年一个,这回养的还是女娃”
谁在“咯咯”地偷笑?我向发出声音的方向看去——有个十来岁、留着一头短短黑发的男孩子冲我缩缩脖,吐吐舌头。
“他叫苟蛋。”全校长的最清秀的女孩子轻声对我说。
子校的学生原本都是当地山民的子弟,成立军马场时,就把范围内的农民经过一定审核后,收编为吃皇粮的国家职工,用当地人的话来说,就成了“公家人”这些职工大多数不识字,念书最多的也只读完高小。他们常年生活在偏远的深山老林,由于交通闭塞,几乎不和外界接触,特定的自然、经济、地理条件,必定有相应的的思想文化意识。
我开始让学生自报家门——
“我叫三娃,我叫林二秀,我叫尤六子,我叫肖老二”啊?原来大部分学生的名字是按照在家的排行随意取的!
“吱吱呀呀”桌凳的扭动声、“嘘嘘”的议论声、“咯咯”的嬉笑声,交织成一张撕不开、理不清的混响网。
“我叫高来喜,我叫何得福”
透过光线,我看见飞扬的尘埃,它们多像跳动的音符啊!——
四十六双眼睛充满着天真、充满着希望我情不自禁打开窗子——深深吸了一口包含着花草清香的空气——漫山遍野的雏菊像一盏盏太阳灯,照亮了我的心,我仿佛看见梦的天使,带着理想的翅膀在开满花朵的山间飞翔!
我向孩子们投出了真诚的和蔼的微笑。
第一次上讲台,激动又紧张,劲头很足,我悄悄想:要让他们和城里的孩子一样,拥有一个漂亮的学名!
“同学们,老师想和你们商量一件事,你们是学生,对吗?学生最好有个学名,长大了一直用得上,当然,你们原来的名字也非常好,非常朴实,可以做为小名,小名家里用,同学们,能不能回家和大人们商量一下,再起个学名,好吗?”
说实话,那时候我真得不喜欢他们的那些名字,一门心思觉得“土”!
我和蔼地望着孩子们。
教室里又响起各种声音。
他们仍然端端正正坐着,他们的眼睛在告诉我——内心荡起了波浪。
&nbs... -->>
篇首语:第一堂课属于大型系列记实性采访散文采访远去的岁月里的一篇,采访记录了在二十多年前发生在深山里感人的一堂课。
为了便于和读者进行直接的心灵对话,系列采访散文均采用第一人称写法。
——百合
在深山的日子,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二十年中,有九年在海拔两千七百米的高寒阴湿地带度过的。
团部派我到二营子学任教,那年,不满二十岁,就从那天起,我把人生最美的季节留在了深山。
这是一所高寒牧区军马场子弟学校。土坯房六间,头两间是套间,做教员的办公室兼宿舍,三、四年级合在被打掉隔墙的大教室里,二年级独占一间,七、八个一年级的和杂物各占半间。全校一共才四十六个学生,大的十五、六,小的五、六岁。
领路的连干部介绍:“这些学生都是军马场职工子弟,没出过大山,没见过世面,会给你的教学带来一定难度,你先休息消息,准备两天吧。”
深山草原的二营虽属兰州军区领导,但因海拔高、气候阴寒,再加上没有公路,连买一张纸也要进城,往返最少两天,上级很少来,营与外界几乎隔绝。
从大都市来“接受再教育”的我,能被委派到子校工作,实在很幸运的了。被调之前我们在很远的一座深山里砍树木、割毛竹,一直割到傍晚才能回宿地,每个女孩子还得背上七八十斤的柴禾,弯着腰,连爬带滚,要过二十多里的沟沟梁梁才能到营地。送我那天,许多战友们从不同地方赶来,对我说了许多许多话
连干部兴致勃勃地告诉我:“听说调来一个年轻漂亮的女教师,大伙都欢喜得很,今天学生娃儿可都全到了!四十六个,你看,一个不少!哈哈”
我恍然大悟!四十六个学生,包括一年纪到四年级,里外、上下,只有我一名教师!哈,娃娃头!我想哭又想笑,结果憋了半天,既没笑也没哭。
四十六颗黑头摆动着,好像游动在水里的小鱼,滑溜溜地。
四十六颗黑头摆动着,窗外的山风轻轻掀起他们的头发。
小鱼们啊,小鱼们年轻的我,突然意识到肩上沉甸甸地
两天很快过去了。
第三天上午,我把学生全部集中在大教室里,按年级排列停当后——第一堂课开始了!
灰蒙蒙的光线里,在这群衣衫不整、乱蓬蓬头发里还夹着草叶、黑油油面孔的孩子们面前,我,不知道怎样开头
只有山风的声响。
学生们乖乖地坐在大木板条的凳子上。
我终于找到了话题。
“你们原来的老师呢?”
“李老师的婆娘养娃啦!”所问非所答。但我还是明白了。
他们带着疑惑的眼神
他们在想什么?也许在想:这个年轻、讲外地话的女教师从哪里来的?李老师婆娘出了月子,她还走吗?她姓什么?叫什么?
我从他们的眼神和紧抿的嘴唇,我猜到他们一定想得很多很多。
学校在阳山梁半坡间,山坡上开满了许多我叫不出名的野花。这是九月高高的天,像一块晶莹剔透的蓝宝石,透过层层叠叠的草浪,见几朵白云缓缓从远天飘来。
山高林大,就地取材,学校的课桌课凳全是用厚厚的大木板粗粗钉起来的,七扭八歪,稍一动,就发出“吱吱呀呀”的响声。黑板宽又长,几乎占了一面墙。谁知,就在这块大黑板前,我一站,就是九年!
后面的九年中,自己年年被评为“五好战士”“优秀教师”还得到过兰州军区队前嘉奖令,其实所有的荣誉都是烟云,唯有这些孩子们是我一生的牵挂。
教室静得能分辨出远山的鹿鸣声,能听见后坡上马群吃草的声音“唰、唰唰、唰、唰唰”像有谁在指挥似地,齐整而动听。
他们仍然端端正正坐着。
我静静看着他们,这是些纯朴厚道的山娃子,油黑的肤色仿佛在叙述这大山里每一个季节的故事。
他们从生下来,也没出过大山,还是从课本上认识了汽车、火车、轮船,他们从小就跟着父母在马背上踏遍了这座深山草场,并熟识山里的每一条路,能叫得出每一种树木和药材的名称,真是些“小老山”!心中不由升起一份爱怜,我看着他们他们多么需要了解山外更大的世界啊!
想到这里,心头一阵酸热,眼睛湿润了,不由自主地转过身,慌忙擦掉漩在眼眶里的泪,即而在大黑板上写下了“同学们好!”字写得很大很工整。
“吱呀呀,吱吱呀呀”教室里有了轻微的响动声,但立刻又恢复了安静。
他们端端正正地坐着,漠然地朝我微笑。我心头又一次发热,又一次。
相互间的距离在逐渐缩短。
“请问,有的同学为什么这么大才上学啊?”
“这儿原先没有学校,四年前,领导派李老师来才盖了学校,李老师文化高,就是家务多,他婆娘给他养了两个女娃。”
“一年一个,这回养的还是女娃”
谁在“咯咯”地偷笑?我向发出声音的方向看去——有个十来岁、留着一头短短黑发的男孩子冲我缩缩脖,吐吐舌头。
“他叫苟蛋。”全校长的最清秀的女孩子轻声对我说。
子校的学生原本都是当地山民的子弟,成立军马场时,就把范围内的农民经过一定审核后,收编为吃皇粮的国家职工,用当地人的话来说,就成了“公家人”这些职工大多数不识字,念书最多的也只读完高小。他们常年生活在偏远的深山老林,由于交通闭塞,几乎不和外界接触,特定的自然、经济、地理条件,必定有相应的的思想文化意识。
我开始让学生自报家门——
“我叫三娃,我叫林二秀,我叫尤六子,我叫肖老二”啊?原来大部分学生的名字是按照在家的排行随意取的!
“吱吱呀呀”桌凳的扭动声、“嘘嘘”的议论声、“咯咯”的嬉笑声,交织成一张撕不开、理不清的混响网。
“我叫高来喜,我叫何得福”
透过光线,我看见飞扬的尘埃,它们多像跳动的音符啊!——
四十六双眼睛充满着天真、充满着希望我情不自禁打开窗子——深深吸了一口包含着花草清香的空气——漫山遍野的雏菊像一盏盏太阳灯,照亮了我的心,我仿佛看见梦的天使,带着理想的翅膀在开满花朵的山间飞翔!
我向孩子们投出了真诚的和蔼的微笑。
第一次上讲台,激动又紧张,劲头很足,我悄悄想:要让他们和城里的孩子一样,拥有一个漂亮的学名!
“同学们,老师想和你们商量一件事,你们是学生,对吗?学生最好有个学名,长大了一直用得上,当然,你们原来的名字也非常好,非常朴实,可以做为小名,小名家里用,同学们,能不能回家和大人们商量一下,再起个学名,好吗?”
说实话,那时候我真得不喜欢他们的那些名字,一门心思觉得“土”!
我和蔼地望着孩子们。
教室里又响起各种声音。
他们仍然端端正正坐着,他们的眼睛在告诉我——内心荡起了波浪。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