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小说网 www.qudu.la,清和(晋江5.5万收藏)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bsp; 大事已定,燕王才想起一直做布景板的孟清和。
事实上,能允许一个百户闻听此事,已是对他表示出了信任,更是无形的考验。
孟清和很清楚,如果他表现不过关,有丁点不妥,下场都不会太好,十有八—九会像那个宫人一样,被拖下去一刀了事。
“孤听说过你。”燕王坐在椅子上,“是个……能干的。”
燕王或许想说是个汉子,对军汉,这是极高的评价。对比一下眼前的“实物”,还是临时换了个词。
王府中有不少文人,文化水平都不低,也不见这个样子。
据说还戍守墩台,杀敌十余?
燕王咳嗽一声,看看道衍,这身板比他小儿子都差了半个头。
不用抬头,只听燕王的咳嗽,孟十二郎也能猜到自己肯定又被鄙视了一把。
不就是长得瘦了点吗?
比起这些身高腿长的,他的确不够看,比起一般人……好吧,他还是不怎么够看。
在边塞,种田的都是一身腱子肉,这压根没法比。
鄙视自己这位绝对惹不起,只能低头,沉默是金。
次数多了,也就习惯了。
最终,孟清和也被编入了进京的护卫队伍。原本燕王想留他在王府,虎蹲炮和火铳三段射击,还有改装的战车都是好东西,朱棣想看看孟十二郎脑子里还有多少好东西。
道衍却临时插言,让燕王改变了主意。
“此子有才且有急智,护卫世子等进京更为妥当。”
孟清和不知道自己是哪里入了这位佛爷的眼,可燕王都点头了,硬着头皮也必须大声表示,他愿意进京,愿意充当世子三人的护卫!为世子三人抛头颅洒热血,刀子过来,眼睛都不眨一下!
“卑下一定竭尽忠智!”
朱高炽在京城到底会发生什么,孟清和不知道,但他知道,这三位都是全须全尾的回了北平。
既然正主都没事,跟着正主的小角色,壮烈光荣的几率也不会太高吧?
呈送火炮图纸不算什么,跟着朱高炽三人进京,好好表现,才能真正给燕王留个好印象。
擦擦冷汗,看看站在一边的沈千户,只要中途不出差错,靖难这艘船他是踩上去了,能坐上几等船舱就要靠自己努力了。
只要成功,当初谁打他军棍,谁想要他的命,全都能一一找回来!
这一刻的孟十二郎,斗志满满。
权利和地位正在向他招手,美人,吔,这个难度太大,暂缓。
第四十三章站队问题
建文元年,四月甲午,京城附近发生了一场地震,震塌房屋数间,死伤者百余。
翌日,建文帝下诏,令百官直言。
诏令的内容很直白,上天降下灾祸,一定是朕这个天子哪里做得不够,大家多给朕提一下意见,朕一定改正。
封建时代,每当发生天灾,诸如日食,地震,洪水等,皇帝都要开展一下批评与自我批评。
不到罪己诏的程度,态度却一定要摆正。
皇帝态度好,百官会视情况上疏,奏明上天降下灾祸,不是皇帝不好,是臣等的过失。
要是皇帝态度不好,那就不好意思了,各科给事中和科道御史,动起笔来绝对能气得人吐血。
建文帝乐于对叔叔下狠手,对朝廷官员却很优待。
诏令一下,满朝文武琢磨了一下,皇帝仁义,自己也必须厚道。私下里商量之后,只有都察院上了几份不痛不痒的奏疏。上疏之前,都察院左、右都御使进行过严格的审核,确定没有任何不妥之处才呈送皇帝。
按理,皇帝自我批评一下,众臣架一下梯子,等皇帝下来,再妥善处理灾后工作,这件事就过去了。不想,远在北平的燕王,病中仍忧心国事关心侄子,派快马送来一分奏疏,在朝中引起了一场不小的波澜。
燕王的用词很客气,表达出的意思却相当的不客气。
上天降下灾祸,必定是对皇帝示警。皇帝不顾念亲亲之情,罗织罪名迫害亲叔叔,周王代王在西南艰苦劳动,湘王一家子都去见了大行皇帝,据闻皇帝还下令纠察岷王、齐王的不法事,问罪的旨意都准备好了,莫非皇帝要把宗亲一网打尽,做个真正的孤家寡人?
奏疏的末尾,燕王还引用了《礼记》中的一段话,用来表达自己的痛心疾首。
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父慈子孝,家之福也。主圣臣贤,国之福也。反之,则必生祸端。
陛下如此对待亲人,是一个圣明君主所为?或陛下只是受到蒙蔽,被朝中奸佞蛊惑?既如此,当诛杀奸佞……
没等奏疏看完,建文帝已是面色铁青。
燕王这封奏疏,简直是指着鼻子骂他不仁不义,无亲无情。对亲人尚且如此,还倡导什么恢复周礼,充什么仁厚之君!
若是建文帝不承认自己冷酷无情,就一定是受奸人蛊惑偏听偏信!
两个字直接甩脸上,昏君!
本来不大的一件事,被燕王这么一搅合,皇帝顿时有些下不来台。
气得耳朵冒烟也不能追究燕王,是他亲自下诏求直言,若因言治罪,才是真正落实昏君的罪名。
建文帝登基以来,顺心的日子不多,不顺心的日子不少。下朝之后,直接摆驾去了谨身殿,他需要冷静一下,顺便三省吾身,他这位四叔,实在是太不好对付。
bsp; 大事已定,燕王才想起一直做布景板的孟清和。
事实上,能允许一个百户闻听此事,已是对他表示出了信任,更是无形的考验。
孟清和很清楚,如果他表现不过关,有丁点不妥,下场都不会太好,十有八—九会像那个宫人一样,被拖下去一刀了事。
“孤听说过你。”燕王坐在椅子上,“是个……能干的。”
燕王或许想说是个汉子,对军汉,这是极高的评价。对比一下眼前的“实物”,还是临时换了个词。
王府中有不少文人,文化水平都不低,也不见这个样子。
据说还戍守墩台,杀敌十余?
燕王咳嗽一声,看看道衍,这身板比他小儿子都差了半个头。
不用抬头,只听燕王的咳嗽,孟十二郎也能猜到自己肯定又被鄙视了一把。
不就是长得瘦了点吗?
比起这些身高腿长的,他的确不够看,比起一般人……好吧,他还是不怎么够看。
在边塞,种田的都是一身腱子肉,这压根没法比。
鄙视自己这位绝对惹不起,只能低头,沉默是金。
次数多了,也就习惯了。
最终,孟清和也被编入了进京的护卫队伍。原本燕王想留他在王府,虎蹲炮和火铳三段射击,还有改装的战车都是好东西,朱棣想看看孟十二郎脑子里还有多少好东西。
道衍却临时插言,让燕王改变了主意。
“此子有才且有急智,护卫世子等进京更为妥当。”
孟清和不知道自己是哪里入了这位佛爷的眼,可燕王都点头了,硬着头皮也必须大声表示,他愿意进京,愿意充当世子三人的护卫!为世子三人抛头颅洒热血,刀子过来,眼睛都不眨一下!
“卑下一定竭尽忠智!”
朱高炽在京城到底会发生什么,孟清和不知道,但他知道,这三位都是全须全尾的回了北平。
既然正主都没事,跟着正主的小角色,壮烈光荣的几率也不会太高吧?
呈送火炮图纸不算什么,跟着朱高炽三人进京,好好表现,才能真正给燕王留个好印象。
擦擦冷汗,看看站在一边的沈千户,只要中途不出差错,靖难这艘船他是踩上去了,能坐上几等船舱就要靠自己努力了。
只要成功,当初谁打他军棍,谁想要他的命,全都能一一找回来!
这一刻的孟十二郎,斗志满满。
权利和地位正在向他招手,美人,吔,这个难度太大,暂缓。
第四十三章站队问题
建文元年,四月甲午,京城附近发生了一场地震,震塌房屋数间,死伤者百余。
翌日,建文帝下诏,令百官直言。
诏令的内容很直白,上天降下灾祸,一定是朕这个天子哪里做得不够,大家多给朕提一下意见,朕一定改正。
封建时代,每当发生天灾,诸如日食,地震,洪水等,皇帝都要开展一下批评与自我批评。
不到罪己诏的程度,态度却一定要摆正。
皇帝态度好,百官会视情况上疏,奏明上天降下灾祸,不是皇帝不好,是臣等的过失。
要是皇帝态度不好,那就不好意思了,各科给事中和科道御史,动起笔来绝对能气得人吐血。
建文帝乐于对叔叔下狠手,对朝廷官员却很优待。
诏令一下,满朝文武琢磨了一下,皇帝仁义,自己也必须厚道。私下里商量之后,只有都察院上了几份不痛不痒的奏疏。上疏之前,都察院左、右都御使进行过严格的审核,确定没有任何不妥之处才呈送皇帝。
按理,皇帝自我批评一下,众臣架一下梯子,等皇帝下来,再妥善处理灾后工作,这件事就过去了。不想,远在北平的燕王,病中仍忧心国事关心侄子,派快马送来一分奏疏,在朝中引起了一场不小的波澜。
燕王的用词很客气,表达出的意思却相当的不客气。
上天降下灾祸,必定是对皇帝示警。皇帝不顾念亲亲之情,罗织罪名迫害亲叔叔,周王代王在西南艰苦劳动,湘王一家子都去见了大行皇帝,据闻皇帝还下令纠察岷王、齐王的不法事,问罪的旨意都准备好了,莫非皇帝要把宗亲一网打尽,做个真正的孤家寡人?
奏疏的末尾,燕王还引用了《礼记》中的一段话,用来表达自己的痛心疾首。
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父慈子孝,家之福也。主圣臣贤,国之福也。反之,则必生祸端。
陛下如此对待亲人,是一个圣明君主所为?或陛下只是受到蒙蔽,被朝中奸佞蛊惑?既如此,当诛杀奸佞……
没等奏疏看完,建文帝已是面色铁青。
燕王这封奏疏,简直是指着鼻子骂他不仁不义,无亲无情。对亲人尚且如此,还倡导什么恢复周礼,充什么仁厚之君!
若是建文帝不承认自己冷酷无情,就一定是受奸人蛊惑偏听偏信!
两个字直接甩脸上,昏君!
本来不大的一件事,被燕王这么一搅合,皇帝顿时有些下不来台。
气得耳朵冒烟也不能追究燕王,是他亲自下诏求直言,若因言治罪,才是真正落实昏君的罪名。
建文帝登基以来,顺心的日子不多,不顺心的日子不少。下朝之后,直接摆驾去了谨身殿,他需要冷静一下,顺便三省吾身,他这位四叔,实在是太不好对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