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小说网 www.qudu.la,长弓牧野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川人喜欢称别人为“老师”管他七十二行哪一行,皆以“老师”呼之,且呼者自然,听者坦然。但是,假如你不姓李,又被人称为“李老师”那就有点费思量了。
“李老师”是川人对李伯清的敬称。李伯清是说书艺人,巴蜀笑星,其独创的“散打”评书和惯用的“假打”幽默,几乎家喻户晓。作为四川名人,李伯清的人缘很广,连守厕所的老头见了,都会热情招呼:“哦,是李老师嗦,莫客气嘛,随便屙。”作为“假打”鼻祖“李老师”的影响深远,连小屁孩都学会了吹嘘:“等我有钱了,就投资搞个两个大项目,一是给万里长江安装一个不锈钢盖盖,二是在月球上开垦一块自留地种菠菜”所以,听川人夸你像“李老师”那意思已经很清楚——你哄我,我哄你,都是一码事。
我仰慕李伯清的时候,他离我很远,踮起脚尖都望不到,想坐到一起吃火锅,更是有钱买不到门票。发誓不理他,只当他是隔壁摆闲龙门阵的李老头,他偏偏又打来电话,约我去圣水寺喝茶。
跟李伯清喝茶,是个啥概念?听评书,看散打,还是吹壳子,讲聊斋?都不是,就是喝茶品茶,咂一咂日子的味道。
日子不是茶,三巡之后就淡味,但日子与茶相似,不品不知其味。这世上,会过日子的,不会过日子的,都过着同样的日子。唯一不同的是,有的人,提得起也放得下,偶尔还不在乎时间的催逼,找个僻静的地方坐下,翻翻已走过的日历,细细品味其中的酸甜苦辣;有的人,提得起却放不下,一门心思跟日子较劲,宁愿一辈子风雨兼程,也不肯稍作休憩,让灵魂跟上匆忙的脚步。年届六旬的李伯清,显然已是提得起放得下的人,他想忙里偷闲,去圣水寺喝喝茶,还想急流勇退,于盛名之下脱离红尘,断然出家。
也许都是这样,浓妆艳抹之下,名人与凡人的距离,总是似近还远,似远还近,叫人捉摸不透。一旦洗尽铅华,坐在同一棵菩提树下,就会露出骨子里的本真。如同此刻,梵音响起,万物平静,我看到的李伯清,跟舞台上那个光芒四射的艺人截然不同,他厚道,真诚,颇有老师的风范。
那天,是圣水寺住持常明禅师尽地主之谊,待客之物是一杯苦丁茶。李伯清轻轻呷了一口,闭目沉思,似有无穷滋味。常明禅师心领神会,吩咐沙弥取来纸笔墨砚,邀李伯清纸上谈茶。李伯清也不推辞,当即挥毫泼墨“茶禅一味”4个大字,跃然纸上。
见此情景,我顿生感慨,也向李伯清索一幅字,且告之须以教育孩子为题。李伯清将手腕上硕大的念珠捋了捋,铺开宣纸,再次挥毫,又为我写下“顺其自然”4个字。
顺其自然,素来被看作听之任之的无奈之举,但李伯清不这么看。他拖过一张竹椅,让我坐在他旁边,轻描淡写地说:“你与我对坐,都不自然,那姿势明显是相互防备。改变一种姿势,就如同撤了一道防线,你我都自然。”
我似懂非懂,茫然四顾。常明禅师指点迷津道:“顺,有多解,不可偏执。可指顺从,有强权方有顺从,俗解大多如此;亦指不违背,自然规律不能悖,方外之人多从此解。”
一语点醒梦中人。我依稀读出了其中深意——世间万物自有其存在机理,依理而行,自然事半功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则会徒添烦恼。
看来,自己行走人生路如此,引导孩子走路亦如此。习惯了骑驴找驴的我们,的确应该从驴背上跳下来,换一个角度去寻找自己的目标。一如那句偈语,自己的眼睛再亮也看不到自己的面庞,海中的月亮再明也照不出海的深浅,跳出自我观世事,自有别样心得。
这一壶苦丁茶,真是有滋有味。不过,我没有给儿子讲,也没有将李伯清书写的条幅悬挂上墙。我知道,这条幅是给家长看的,跟孩子无关。就如同我们周围那些长长短短的标语,大多是给写标语的人自己看的,完全没必要在公众场合张贴。我要做的,就是把这条幅挂在心里,长久地、醒目地挂在心里。
要知道,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不同于果蔬的孕育、生长、成熟。因为(她)有一颗敏感而善变的心,会沉迷,会排斥,会迷茫,会痴妄,也会观察,会思考,会选择,会反思。那些入眼入耳的东西,并非皆能入心,不入心的东西,很难成为哺育孩子成长的元素。我想,家长心里有了“顺其自然”这几个字,无须任何表白,孩子的天空都会添一层蔚蓝。
突然想到最近网上盛传的“十大雷人家长语录”其中一条是这样写的:孩子上渐渐长大,出现了逆反,不愿再做“小绵羊”“乖乖女”然而,当家长的放不下,更不肯服输。于是,拍桌子摔板凳跟孩子叫板:“就不相信,两个更年期还压不住你一个青春期!”
读罢,不禁哑然失笑,想把“顺其自然”4个字,贴在这两个“更年期”的脑门上。
川人喜欢称别人为“老师”管他七十二行哪一行,皆以“老师”呼之,且呼者自然,听者坦然。但是,假如你不姓李,又被人称为“李老师”那就有点费思量了。
“李老师”是川人对李伯清的敬称。李伯清是说书艺人,巴蜀笑星,其独创的“散打”评书和惯用的“假打”幽默,几乎家喻户晓。作为四川名人,李伯清的人缘很广,连守厕所的老头见了,都会热情招呼:“哦,是李老师嗦,莫客气嘛,随便屙。”作为“假打”鼻祖“李老师”的影响深远,连小屁孩都学会了吹嘘:“等我有钱了,就投资搞个两个大项目,一是给万里长江安装一个不锈钢盖盖,二是在月球上开垦一块自留地种菠菜”所以,听川人夸你像“李老师”那意思已经很清楚——你哄我,我哄你,都是一码事。
我仰慕李伯清的时候,他离我很远,踮起脚尖都望不到,想坐到一起吃火锅,更是有钱买不到门票。发誓不理他,只当他是隔壁摆闲龙门阵的李老头,他偏偏又打来电话,约我去圣水寺喝茶。
跟李伯清喝茶,是个啥概念?听评书,看散打,还是吹壳子,讲聊斋?都不是,就是喝茶品茶,咂一咂日子的味道。
日子不是茶,三巡之后就淡味,但日子与茶相似,不品不知其味。这世上,会过日子的,不会过日子的,都过着同样的日子。唯一不同的是,有的人,提得起也放得下,偶尔还不在乎时间的催逼,找个僻静的地方坐下,翻翻已走过的日历,细细品味其中的酸甜苦辣;有的人,提得起却放不下,一门心思跟日子较劲,宁愿一辈子风雨兼程,也不肯稍作休憩,让灵魂跟上匆忙的脚步。年届六旬的李伯清,显然已是提得起放得下的人,他想忙里偷闲,去圣水寺喝喝茶,还想急流勇退,于盛名之下脱离红尘,断然出家。
也许都是这样,浓妆艳抹之下,名人与凡人的距离,总是似近还远,似远还近,叫人捉摸不透。一旦洗尽铅华,坐在同一棵菩提树下,就会露出骨子里的本真。如同此刻,梵音响起,万物平静,我看到的李伯清,跟舞台上那个光芒四射的艺人截然不同,他厚道,真诚,颇有老师的风范。
那天,是圣水寺住持常明禅师尽地主之谊,待客之物是一杯苦丁茶。李伯清轻轻呷了一口,闭目沉思,似有无穷滋味。常明禅师心领神会,吩咐沙弥取来纸笔墨砚,邀李伯清纸上谈茶。李伯清也不推辞,当即挥毫泼墨“茶禅一味”4个大字,跃然纸上。
见此情景,我顿生感慨,也向李伯清索一幅字,且告之须以教育孩子为题。李伯清将手腕上硕大的念珠捋了捋,铺开宣纸,再次挥毫,又为我写下“顺其自然”4个字。
顺其自然,素来被看作听之任之的无奈之举,但李伯清不这么看。他拖过一张竹椅,让我坐在他旁边,轻描淡写地说:“你与我对坐,都不自然,那姿势明显是相互防备。改变一种姿势,就如同撤了一道防线,你我都自然。”
我似懂非懂,茫然四顾。常明禅师指点迷津道:“顺,有多解,不可偏执。可指顺从,有强权方有顺从,俗解大多如此;亦指不违背,自然规律不能悖,方外之人多从此解。”
一语点醒梦中人。我依稀读出了其中深意——世间万物自有其存在机理,依理而行,自然事半功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则会徒添烦恼。
看来,自己行走人生路如此,引导孩子走路亦如此。习惯了骑驴找驴的我们,的确应该从驴背上跳下来,换一个角度去寻找自己的目标。一如那句偈语,自己的眼睛再亮也看不到自己的面庞,海中的月亮再明也照不出海的深浅,跳出自我观世事,自有别样心得。
这一壶苦丁茶,真是有滋有味。不过,我没有给儿子讲,也没有将李伯清书写的条幅悬挂上墙。我知道,这条幅是给家长看的,跟孩子无关。就如同我们周围那些长长短短的标语,大多是给写标语的人自己看的,完全没必要在公众场合张贴。我要做的,就是把这条幅挂在心里,长久地、醒目地挂在心里。
要知道,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不同于果蔬的孕育、生长、成熟。因为(她)有一颗敏感而善变的心,会沉迷,会排斥,会迷茫,会痴妄,也会观察,会思考,会选择,会反思。那些入眼入耳的东西,并非皆能入心,不入心的东西,很难成为哺育孩子成长的元素。我想,家长心里有了“顺其自然”这几个字,无须任何表白,孩子的天空都会添一层蔚蓝。
突然想到最近网上盛传的“十大雷人家长语录”其中一条是这样写的:孩子上渐渐长大,出现了逆反,不愿再做“小绵羊”“乖乖女”然而,当家长的放不下,更不肯服输。于是,拍桌子摔板凳跟孩子叫板:“就不相信,两个更年期还压不住你一个青春期!”
读罢,不禁哑然失笑,想把“顺其自然”4个字,贴在这两个“更年期”的脑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