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小说网 www.qudu.la,川子溪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有人将幼无名师定论为人生憾事之首,照此推论,我当最为不幸,因为在我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甭说名师,即使是代课老师,也常常青黄不接。然而我又实在是幸运的,因为改变我命运的,正是这样几位无名无分的代课老师。
村里学校的两间教室坍塌了,剩余的也千疮百孔。而雪上加霜的是,两名专业老师因长期领不到工资也先后离去。小学部只得停课了,一旦仅剩的代课老师也撒手不管,不仅费尽周折成立仅半年的唯一初中班难逃覆命,村里所有人的希望也将彻底幻灭。然而,三位代课老师却坚持了下来,这无疑是不幸中的万幸。
日子是艰涩的,村民们对老师口粮的供给变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村长只好在破败的校舍周围划出了几亩荒地,专供学校垦植,并希望能藉此改善老师的生活。当时正是春天,首先开垦出一片菜地就成了当务之急。父辈们要忙乎自己的那点薄田,老师们虽也身为农民,但毕竟时间和人手都有限,于是,老师们只好半耕半读,上午上课,下午开荒。作为一群淳朴的学生,受恩于老师的不计报酬和不离不弃,就足够我们感激一辈子,而今既然有了报答的机会,自然也就竭尽全力,加之农村孩子劳动惯了,剔除荆棘,搬运石头,平整土坷,下种施肥甚至薅草除虫都是轻车熟路,所以干起活来有模有样,场面倒也热闹壮观。
所有人都干劲十足,但是老师们很是担心劳动会耽误了我们的学习,同学们却说,错过了季节,老师就得挨饿。见谁也说服不了对方,身兼数理化的李老师想出了一个办法:何不将课堂搬到菜园来?于是我们从此有了“菜园课堂”老师们把上午学习的主要内容写在泛白的小黑板上,搬到地里。我们一边劳动一边记知识,还美其名曰“运石记事”而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学过了理科的理论,对于理解得模棱两可的地方,老师就设法实践解决,比如学完测量,就带我们煞有介事地拽绳子丈量;教了机械能,就架设简易滑轮组一探究竟;遇到数学上的工程应用题不会,老师甚至按比例搞过实验。最难记的是英语单词,老师就用黑炭头写在树干或木栅栏上,师生一起反复吟记,也就会了。与呆板地坐在教室里学习相比,我们的“菜园课堂”就生动有趣得多了,师生竟相参与,共同切磋,当枯燥的语言或理论学习变得类似于游戏时,教学的效果与理解的程度都是不言而喻的。可以想象,那种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浓郁的学习氛围,该是多么激动人心,而落后艰苦的教学条件逼出的改革与创新,又极大地激发了我们自主学习的兴趣。
除了要克服生活中的种种困难,老师们另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就是知识匮乏,以致于经常会碰到解答不了的题目,但他们不隐讳,或者提出来师生一起探讨,或者积攒起来去外地请教。他们自编习题,但显然不能满足需要,老师就去条件稍好的学校借,遗留的问题解决了不说,还弄回一些教辅类书,真是一举两得。为了将“宝贝”上的知识据为己有,老师小心翼翼地将书拆分成活页,全体同学就立刻行动,争取在最短时间誊抄下来,然后在劳动时彼此交流,或许是“书非借不能读”的缘故,或许是“物以稀为贵”的缘故,一本书,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我们消化掉了,学习的高效有时连自己都感到惊诧。
学习劳动两不误。闲暇时,师生还切磋棋艺,畅想外面的世界,记得刘老师的愿望是看看火车,我呢,只盼将来能穿上皮鞋,这在今天城市里的学生看来,简直不可思议,可是却是我当年经历的真实写照。劳动固然是心甘情愿,学习也是不怕苦累,那种师生都全身心投入的教学互动,是如今已为人师的我梦寐以求却不可能实现的至高境界,而促成那种境界的正是不掺任何杂质的爱与敬啊。在代课期间,老师们无一例外地经常面临艰难的抉择,但是,师生之间已经结成的深厚情谊,使他们最终还是留了下来。除了优异的成绩,我们几乎找不到报答老师的办法,能表白的,只有一颗赤诚的心。有件小事,我一直记得。一位住在学校附近的同学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他跑着去给“课堂菜园”有些缺营养的菠菜施肥,结果憋不住尿了裤子。事情虽微不足道,但是,只有我们知道它的分量。
园子大了,种植的作物品种多了,老师们的生活有了改善,萧条的校园渐渐有了生气。我们的“菜园课堂”也红火着,除了知识的传授,老师们还倾其所有教给我们受益终身的道理:“想要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不想占便宜的人,却往往占了便宜”;“不怕苦,苦一阵,怕吃苦,苦一生”;“埋头做事,抬头做人”当我后来得知这些话与所谓的名言几乎如出一辙时,我不得不由衷地感叹,我的老师虽然没有很好的学识,但无疑却是最贴近真实的生活大师,如果他们朴素的表达与名人的名言不谋而合,那也不足为怪。
“菜园课堂”几乎没有什么章法,或许还有悖于教育原则,但是却很适合我们,它恰到好处地寓真善美于知识的撒播中,是那样的散淡,却折射出生命本真的自由,比之于靠折损健康与消磨人的意志来片面换取分数,我所经历的教育是多么新颖,所以我该是多么的幸运啊,而做到这一切的,却是几位平凡的代课老师!他们不仅把我们领上路,还为我们后来的人生旅途预置了充分的润泽与呵护。
几年间,没有一人辍学,毕业时,我们班18名同学中,有包括我在内的3人考上了省重点高中,5人顺利进了师范,这在全县创造了一个奇迹。我的人生乏善可陈,但是“菜园课堂”当之无愧是其中最生动的一段,任凭时光荏苒,有些人注定流不出我的记忆,他们是我最可尊敬的恩师。
有人将幼无名师定论为人生憾事之首,照此推论,我当最为不幸,因为在我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甭说名师,即使是代课老师,也常常青黄不接。然而我又实在是幸运的,因为改变我命运的,正是这样几位无名无分的代课老师。
村里学校的两间教室坍塌了,剩余的也千疮百孔。而雪上加霜的是,两名专业老师因长期领不到工资也先后离去。小学部只得停课了,一旦仅剩的代课老师也撒手不管,不仅费尽周折成立仅半年的唯一初中班难逃覆命,村里所有人的希望也将彻底幻灭。然而,三位代课老师却坚持了下来,这无疑是不幸中的万幸。
日子是艰涩的,村民们对老师口粮的供给变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村长只好在破败的校舍周围划出了几亩荒地,专供学校垦植,并希望能藉此改善老师的生活。当时正是春天,首先开垦出一片菜地就成了当务之急。父辈们要忙乎自己的那点薄田,老师们虽也身为农民,但毕竟时间和人手都有限,于是,老师们只好半耕半读,上午上课,下午开荒。作为一群淳朴的学生,受恩于老师的不计报酬和不离不弃,就足够我们感激一辈子,而今既然有了报答的机会,自然也就竭尽全力,加之农村孩子劳动惯了,剔除荆棘,搬运石头,平整土坷,下种施肥甚至薅草除虫都是轻车熟路,所以干起活来有模有样,场面倒也热闹壮观。
所有人都干劲十足,但是老师们很是担心劳动会耽误了我们的学习,同学们却说,错过了季节,老师就得挨饿。见谁也说服不了对方,身兼数理化的李老师想出了一个办法:何不将课堂搬到菜园来?于是我们从此有了“菜园课堂”老师们把上午学习的主要内容写在泛白的小黑板上,搬到地里。我们一边劳动一边记知识,还美其名曰“运石记事”而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学过了理科的理论,对于理解得模棱两可的地方,老师就设法实践解决,比如学完测量,就带我们煞有介事地拽绳子丈量;教了机械能,就架设简易滑轮组一探究竟;遇到数学上的工程应用题不会,老师甚至按比例搞过实验。最难记的是英语单词,老师就用黑炭头写在树干或木栅栏上,师生一起反复吟记,也就会了。与呆板地坐在教室里学习相比,我们的“菜园课堂”就生动有趣得多了,师生竟相参与,共同切磋,当枯燥的语言或理论学习变得类似于游戏时,教学的效果与理解的程度都是不言而喻的。可以想象,那种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浓郁的学习氛围,该是多么激动人心,而落后艰苦的教学条件逼出的改革与创新,又极大地激发了我们自主学习的兴趣。
除了要克服生活中的种种困难,老师们另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就是知识匮乏,以致于经常会碰到解答不了的题目,但他们不隐讳,或者提出来师生一起探讨,或者积攒起来去外地请教。他们自编习题,但显然不能满足需要,老师就去条件稍好的学校借,遗留的问题解决了不说,还弄回一些教辅类书,真是一举两得。为了将“宝贝”上的知识据为己有,老师小心翼翼地将书拆分成活页,全体同学就立刻行动,争取在最短时间誊抄下来,然后在劳动时彼此交流,或许是“书非借不能读”的缘故,或许是“物以稀为贵”的缘故,一本书,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我们消化掉了,学习的高效有时连自己都感到惊诧。
学习劳动两不误。闲暇时,师生还切磋棋艺,畅想外面的世界,记得刘老师的愿望是看看火车,我呢,只盼将来能穿上皮鞋,这在今天城市里的学生看来,简直不可思议,可是却是我当年经历的真实写照。劳动固然是心甘情愿,学习也是不怕苦累,那种师生都全身心投入的教学互动,是如今已为人师的我梦寐以求却不可能实现的至高境界,而促成那种境界的正是不掺任何杂质的爱与敬啊。在代课期间,老师们无一例外地经常面临艰难的抉择,但是,师生之间已经结成的深厚情谊,使他们最终还是留了下来。除了优异的成绩,我们几乎找不到报答老师的办法,能表白的,只有一颗赤诚的心。有件小事,我一直记得。一位住在学校附近的同学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他跑着去给“课堂菜园”有些缺营养的菠菜施肥,结果憋不住尿了裤子。事情虽微不足道,但是,只有我们知道它的分量。
园子大了,种植的作物品种多了,老师们的生活有了改善,萧条的校园渐渐有了生气。我们的“菜园课堂”也红火着,除了知识的传授,老师们还倾其所有教给我们受益终身的道理:“想要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不想占便宜的人,却往往占了便宜”;“不怕苦,苦一阵,怕吃苦,苦一生”;“埋头做事,抬头做人”当我后来得知这些话与所谓的名言几乎如出一辙时,我不得不由衷地感叹,我的老师虽然没有很好的学识,但无疑却是最贴近真实的生活大师,如果他们朴素的表达与名人的名言不谋而合,那也不足为怪。
“菜园课堂”几乎没有什么章法,或许还有悖于教育原则,但是却很适合我们,它恰到好处地寓真善美于知识的撒播中,是那样的散淡,却折射出生命本真的自由,比之于靠折损健康与消磨人的意志来片面换取分数,我所经历的教育是多么新颖,所以我该是多么的幸运啊,而做到这一切的,却是几位平凡的代课老师!他们不仅把我们领上路,还为我们后来的人生旅途预置了充分的润泽与呵护。
几年间,没有一人辍学,毕业时,我们班18名同学中,有包括我在内的3人考上了省重点高中,5人顺利进了师范,这在全县创造了一个奇迹。我的人生乏善可陈,但是“菜园课堂”当之无愧是其中最生动的一段,任凭时光荏苒,有些人注定流不出我的记忆,他们是我最可尊敬的恩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