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小说网 www.qudu.la,易中天中华史第二部:第一帝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吴军却大踏步地撤退了。
下令撤退的是陆逊。陆逊跟孙权一样,也是一个非常沉得住气的人。他很清楚,刘备来者不善锐气正旺,又凭借高地据守险要,因此必须避其锋芒打持久战。只要把蜀军拖成疲劳之师,就能静观其变以求一逞。
陆逊的估计完全不错。来势汹汹的蜀军被死死堵在猇亭前线,只能驻扎在夷陵到猇亭数百里的崇山峻岭间。这是陆逊主动让给刘备的,却未必是什么福地。
刘备当然不会坐等。可惜,尽管他一再挑衅,陆逊却稳坐钓台拒不应战。一连几个月找不到决战机会的蜀军情绪低落,再加上运输困难,给养不足,天气渐热,他们的人心越来越涣散,实际上已成强弩之末。
这时陆逊宣布,反攻的时机到了。
就在吴军士气高涨之时,刘备的破绽也暴露无遗。他到达猇亭前线后,放弃了水陆并进的有利条件,反而命令水军上岸,立营数十屯,绵延七百里。远在洛阳的曹丕得到消息后立即断定:我看孙权的捷报就要来了。40
陆逊用的,则是赤壁之战中的老办法。他命令先头部队的士兵每人都带一把茅草,到了刘备的军营就放火,同时进行猛攻。一旦火势形成,诸军同时出击。
这一办法果然奏效。在陆逊的号令下,吴军主力齐集猇亭大战刘备,连拔蜀军四十余营。刘备猝不及防,焦头烂额仓皇出逃。蜀军土崩瓦解,狼奔豕突,尸骸塞满长江漂流而下,再也回不了益州。41
陆逊一战告捷。
这是继官渡和赤壁之后第三次划时代的战争。官渡之战后,北部中国成了曹操的天下;赤壁之战后,南部中国成了对抗的力量;夷陵之战后,曹魏固然过不了长江,孙吴和蜀汉也吞并不了对方。
三国鼎立,已成定局。
刘备的野心也画上了句号。他在闰六月兵败猇亭,八月退回巫县(今重庆巫山),之后驻跸白帝城(今重庆奉节东)。不久,刘备就染疾在身,回天无力。据说,他曾写信给陆逊,表示将要卷土重来。陆逊却坦诚地劝他不必送死,还是安心养伤为好。42
实际上刘备也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有条不紊地安排后事。他把十七岁的长子刘禅(读如善)托付给了丞相诸葛亮,并为他选择了一位副手──尚书令李严。
公元223年6月10日(章武三年四月二十四日),刘备驾崩于永安宫,享年六十三岁。43
诸葛亮的时代开始了。
第五章武侯治蜀
诸葛亮兑现了自己的诺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他却跟曹操一样,成为最被后世误解的人。他的政治理想没人继承,脸上却被涂满了道德的油彩,变成圣坛上和舞台上面目全非的偶像。
刘备托孤
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其实很微妙。
没错,诸葛亮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的,在赤壁之战中也不负厚望。他出使东吴,折冲樽俎,促成联盟,战胜曹操,与刘备度过了一段如鱼得水的“蜜月期”。
然而战后的他却似乎退居二线。夺取益州,是庞统极力怂恿,并出谋划策;进攻汉中,是法正极力主张,并出生入死。所以庞统战死,刘备“言则流涕”;法正病故,刘备“流涕累日”。法正死后的待遇,甚至比关羽还高。1
庞统和法正,才是刘备的左膀右臂。
难怪赤壁战后整整十五年,我们很少看见诸葛亮的身影,听见他的声音。也难怪关羽征襄樊,刘备征东吴,诸葛亮都既不反对也不赞成,干脆一言不发。
诸葛亮保持着沉默。
沉默是可以理解的。刘备兵败猇亭之后,诸葛亮曾长叹一声说:如果孝直(法正)还活着,那就一定能阻止皇上东征。就算东征,也不至于败得如此之惨啊!2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诸葛亮并不赞成伐吴,却无法有效地阻止,因为刘备只听法正的。他对诸葛亮,不过相敬如宾。对法正,才是言听计从。法正不在了,刘备就谁的话都不听,孔明先生也只好去做“事后诸葛亮”。
问题是:何以如此?
因为理念发生了冲突。
众所周知,诸葛亮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政治家与政客的区别,就在于政治家有理想,政客只有利益。诸葛亮是有理想的,这才放弃曹操、刘表和孙权,跟了当时一无所有甚至性命难保的刘备。
那么,刘备有没有理想呢?
原先或许是有的,但是后来忘了。忘记的时间,大约是在得到了荆州和益州之后。此时,咸鱼翻身的他,就只有利益没有理想了,这才不伐魏而伐吴。什么“汉贼不两立”云云,不过是称王称帝的招牌。3
刘备忘了的,诸葛亮没忘。然而尴尬的是,这种微妙的变化谁都不能说穿。刘备要装着没忘的样子,诸葛亮也不能提醒。于是只好心照不宣:诸葛亮埋头苦干做好份内的事,刘备则依靠庞统和法正攫取更多的利益。
问题是现在法正已死,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庞统、许靖、刘巴、马良也都去世。有威望有能力的,只有赵云和魏延。能够托孤的,则只有诸葛亮。
刘备能放心吗?
既放心,又不放心。
放心不难理解。对于诸葛亮的忠诚和能力,刘备从来就不怀疑。何况诸葛亮要的是理想,刘备要的是利益,两人的诉求并不冲突。更何况刘备很清楚,理想主义者是不会为了个人利益而突破道德底线,不顾君臣大义的,他并不担心诸葛亮变成曹操或曹丕。
不过,最让刘备放心的还是诸葛亮的风格,这个风格就是谨慎。刘备非常清楚:诸葛一生唯谨慎。因此,当刘备决定豪赌一把时,他得依靠庞统和法正;当他需要守住家业时,谨慎的诸葛亮就是合适人选。
实际上,诸葛亮自己也这么认为。他事后的回忆和说法就是: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4
这是实言。
那么,刘备为什么还不放心?
因为事关重大。
事实上,刘备要托付出去的不仅是儿子,更有他一手建立的蜀汉政权。可惜这个政权却危机四伏,既有内忧又有外患。外患毋庸置疑,当然是曹魏和孙吴,何况他们正彼此勾结。那么,内忧又是什么呢?
地方势力。
我们知道,刘备建立的蜀汉是一个外来政权。更麻烦的是,这个外来政权之前还有一拨外来的,这就是刘焉和刘璋父子及其部属。再加上益州本土的官僚和豪强,蜀汉王朝内部就有了三股彼此制约的政治力量。
一、益州集团,即本土士族。
二、东州集团,即刘璋旧部。
三、荆州集团,即刘备亲信。
这三股力量的关系错综复杂。刘焉入蜀时,益州集团是主,东州集团是客。刘备入蜀后,东州集团是主,荆州集团是客。主客新旧先来后到,就造成了荆州(新客)与东州(新主)、东州(旧客)与益州(旧主),以及荆州(客人)与东州(新主旧客... -->>
吴军却大踏步地撤退了。
下令撤退的是陆逊。陆逊跟孙权一样,也是一个非常沉得住气的人。他很清楚,刘备来者不善锐气正旺,又凭借高地据守险要,因此必须避其锋芒打持久战。只要把蜀军拖成疲劳之师,就能静观其变以求一逞。
陆逊的估计完全不错。来势汹汹的蜀军被死死堵在猇亭前线,只能驻扎在夷陵到猇亭数百里的崇山峻岭间。这是陆逊主动让给刘备的,却未必是什么福地。
刘备当然不会坐等。可惜,尽管他一再挑衅,陆逊却稳坐钓台拒不应战。一连几个月找不到决战机会的蜀军情绪低落,再加上运输困难,给养不足,天气渐热,他们的人心越来越涣散,实际上已成强弩之末。
这时陆逊宣布,反攻的时机到了。
就在吴军士气高涨之时,刘备的破绽也暴露无遗。他到达猇亭前线后,放弃了水陆并进的有利条件,反而命令水军上岸,立营数十屯,绵延七百里。远在洛阳的曹丕得到消息后立即断定:我看孙权的捷报就要来了。40
陆逊用的,则是赤壁之战中的老办法。他命令先头部队的士兵每人都带一把茅草,到了刘备的军营就放火,同时进行猛攻。一旦火势形成,诸军同时出击。
这一办法果然奏效。在陆逊的号令下,吴军主力齐集猇亭大战刘备,连拔蜀军四十余营。刘备猝不及防,焦头烂额仓皇出逃。蜀军土崩瓦解,狼奔豕突,尸骸塞满长江漂流而下,再也回不了益州。41
陆逊一战告捷。
这是继官渡和赤壁之后第三次划时代的战争。官渡之战后,北部中国成了曹操的天下;赤壁之战后,南部中国成了对抗的力量;夷陵之战后,曹魏固然过不了长江,孙吴和蜀汉也吞并不了对方。
三国鼎立,已成定局。
刘备的野心也画上了句号。他在闰六月兵败猇亭,八月退回巫县(今重庆巫山),之后驻跸白帝城(今重庆奉节东)。不久,刘备就染疾在身,回天无力。据说,他曾写信给陆逊,表示将要卷土重来。陆逊却坦诚地劝他不必送死,还是安心养伤为好。42
实际上刘备也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有条不紊地安排后事。他把十七岁的长子刘禅(读如善)托付给了丞相诸葛亮,并为他选择了一位副手──尚书令李严。
公元223年6月10日(章武三年四月二十四日),刘备驾崩于永安宫,享年六十三岁。43
诸葛亮的时代开始了。
第五章武侯治蜀
诸葛亮兑现了自己的诺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他却跟曹操一样,成为最被后世误解的人。他的政治理想没人继承,脸上却被涂满了道德的油彩,变成圣坛上和舞台上面目全非的偶像。
刘备托孤
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其实很微妙。
没错,诸葛亮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的,在赤壁之战中也不负厚望。他出使东吴,折冲樽俎,促成联盟,战胜曹操,与刘备度过了一段如鱼得水的“蜜月期”。
然而战后的他却似乎退居二线。夺取益州,是庞统极力怂恿,并出谋划策;进攻汉中,是法正极力主张,并出生入死。所以庞统战死,刘备“言则流涕”;法正病故,刘备“流涕累日”。法正死后的待遇,甚至比关羽还高。1
庞统和法正,才是刘备的左膀右臂。
难怪赤壁战后整整十五年,我们很少看见诸葛亮的身影,听见他的声音。也难怪关羽征襄樊,刘备征东吴,诸葛亮都既不反对也不赞成,干脆一言不发。
诸葛亮保持着沉默。
沉默是可以理解的。刘备兵败猇亭之后,诸葛亮曾长叹一声说:如果孝直(法正)还活着,那就一定能阻止皇上东征。就算东征,也不至于败得如此之惨啊!2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诸葛亮并不赞成伐吴,却无法有效地阻止,因为刘备只听法正的。他对诸葛亮,不过相敬如宾。对法正,才是言听计从。法正不在了,刘备就谁的话都不听,孔明先生也只好去做“事后诸葛亮”。
问题是:何以如此?
因为理念发生了冲突。
众所周知,诸葛亮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政治家与政客的区别,就在于政治家有理想,政客只有利益。诸葛亮是有理想的,这才放弃曹操、刘表和孙权,跟了当时一无所有甚至性命难保的刘备。
那么,刘备有没有理想呢?
原先或许是有的,但是后来忘了。忘记的时间,大约是在得到了荆州和益州之后。此时,咸鱼翻身的他,就只有利益没有理想了,这才不伐魏而伐吴。什么“汉贼不两立”云云,不过是称王称帝的招牌。3
刘备忘了的,诸葛亮没忘。然而尴尬的是,这种微妙的变化谁都不能说穿。刘备要装着没忘的样子,诸葛亮也不能提醒。于是只好心照不宣:诸葛亮埋头苦干做好份内的事,刘备则依靠庞统和法正攫取更多的利益。
问题是现在法正已死,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庞统、许靖、刘巴、马良也都去世。有威望有能力的,只有赵云和魏延。能够托孤的,则只有诸葛亮。
刘备能放心吗?
既放心,又不放心。
放心不难理解。对于诸葛亮的忠诚和能力,刘备从来就不怀疑。何况诸葛亮要的是理想,刘备要的是利益,两人的诉求并不冲突。更何况刘备很清楚,理想主义者是不会为了个人利益而突破道德底线,不顾君臣大义的,他并不担心诸葛亮变成曹操或曹丕。
不过,最让刘备放心的还是诸葛亮的风格,这个风格就是谨慎。刘备非常清楚:诸葛一生唯谨慎。因此,当刘备决定豪赌一把时,他得依靠庞统和法正;当他需要守住家业时,谨慎的诸葛亮就是合适人选。
实际上,诸葛亮自己也这么认为。他事后的回忆和说法就是: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4
这是实言。
那么,刘备为什么还不放心?
因为事关重大。
事实上,刘备要托付出去的不仅是儿子,更有他一手建立的蜀汉政权。可惜这个政权却危机四伏,既有内忧又有外患。外患毋庸置疑,当然是曹魏和孙吴,何况他们正彼此勾结。那么,内忧又是什么呢?
地方势力。
我们知道,刘备建立的蜀汉是一个外来政权。更麻烦的是,这个外来政权之前还有一拨外来的,这就是刘焉和刘璋父子及其部属。再加上益州本土的官僚和豪强,蜀汉王朝内部就有了三股彼此制约的政治力量。
一、益州集团,即本土士族。
二、东州集团,即刘璋旧部。
三、荆州集团,即刘备亲信。
这三股力量的关系错综复杂。刘焉入蜀时,益州集团是主,东州集团是客。刘备入蜀后,东州集团是主,荆州集团是客。主客新旧先来后到,就造成了荆州(新客)与东州(新主)、东州(旧客)与益州(旧主),以及荆州(客人)与东州(新主旧客...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