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小说网 www.qudu.la,重生城二代VS村二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br />
尤晓莺也不插话只是安静地做个听众,听魏老师追忆往事。
“当年我祖父可是安县城里出了名的石匠,靠着一身手艺才娶到了祖母,生了我爹,养活一大家子。可到了我,他就不再让我学手艺了。”
“我爹在我刚出生的时候就不在了,是给人做工的时候被石头砸死的。可能是伤了心吧,从那以后我爷爷就改了主意,花钱把我送去城里读书,当个文化人,能洗掉一身的泥味,不用再去卖力气!”
“那年我十六岁,还不太懂事,满心羡慕祖父的石匠手艺,十里八村的不管走到哪里,只要有求你帮着雕石刻碑的,都得好酒好菜的招待,有时还能给家里人捎带点回来。自己就偷偷地辍了学,想跟他学手艺。”
“结果还是被祖父知道了气得大半年都没给我个好脸看,那时他都有六十多岁了吧,每次一想起我辍学的事情都拼命打我,谁也拦不住,我就跑出家门在岛上乱窜,有时候还会站在船上,隔着湖水看见他在岸边气急败坏的样子……”
“祖父常说手艺人用不着攒钱,那双手就是他吃饭的家伙。可他走的时候,家里连给他打块石头立碑的钱都拿不出。他打了一辈子的碑,临终前却拉着我的手说:他不要什么形式的东西,只要有个位置,让他即使躺在下面也能看到明桥的山山水水就够啦”
“这个好位置是我特意为我祖父选的,他老人家应该会很高兴了。”魏老师又笑了,“这一次,他应该不会再想打我啦!”
新的坟头前视野开阔,澄澈的湖水和四周青山都能尽收眼底。
这一刻,尤晓莺才真正地明白了土地对农民的意义,它像方远说得是庄稼人的根,但更多的是他们情感上的寄托,迁坟是为了死者,但更大程度上是为了生者。现在,生者必须再次挖开坟墓,也撕开心中埋藏已久的感情。
也许多年后,后代人已经不能准确地理解“迁坟”对于这些库区老乡的特殊意义了,但生于斯、长于斯、欢乐与痛苦于斯的人们依然会时常回想它,思考它,因为它曾触及记忆中最敏感与深刻的地方。
有些东西是永远不会变的。
“六几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困难也没人找我打石头了,刚好地方张罗着在库区建个小学,不能让这里的孩子以后都是睁眼瞎。初二肄业的我竟然成了村里的文化人,为了填饱肚子我就在库区学校当代课老师,没想到一当就是二十年。”
魏老师将放在湖面上的目光移回来,对着尤晓莺自嘲地笑,“很可笑吧,明明我年轻时候是最不喜欢读书的,哭着闹着辍了学,转过头却大半辈子都在学校里,还在那认识了媳妇,成了家。”
“当代课老师很苦的,你这么多年有没有后悔,想过要放弃吗?”尤晓莺下意识地问出了口,她突然想到了方远,上一世他选择到云南当代课老师后悔过吗?
魏老师一拍大腿:“怎么会没有,地方财政吃紧,我们这些当代课老师的,经常好几个月拿不到工资,好多次都不想干了。可念头一起来自己又舍不得,我和老婆没小孩,看着这些小毛头就觉得格外的亲,他们围着我老师老师的喊着,就觉着自己的肩上有份责任。”
“真的,时间久了我就真心觉着自己离不开学校,离不开这些学生,就算窝在那三间破教舍教一辈子书也是甘愿的。可没想到这种日子也要到头了!”
尤晓莺不知道怎么去安慰魏老师,如果易地而处,自己也应该和他现在一样,舍不得这些孩子,舍不得这里的青山绿水,还有站了几十年的三寸讲台……
魏老师转头对尤晓莺郑重的邀请:“小尤老师,你和孩子们也相处有些日子了,孩子们都挺喜欢你的。明天是学校最后一次课了,我希望你能够到场和孩子们告个别,以后要想再把这九十二个学生再聚到一起,难啦!”
的确,这是搬迁前的最后一次告别了。安县虽然不大,但对于库区小学的学生来说,他们之中最大已经有十四岁了,正是农村下地干活的青壮劳力,从今往后可能很难再有上学机会了。
第二天一大早,尤晓莺赶到学校的时候,全校九十二个孩子早就在教舍外的黄泥地里排好队了。
听魏师母说,魏老师凌晨四点就出门,一趟趟的摆渡将学生们一个不落地都接来。库区小学还没有正正经经地升过国旗呢,最后一堂课,他想在课前举行一次升旗仪式。
队伍里一直鸦雀无声,虽然很多年纪小的孩子还懵懵懂懂的,但年纪再大点的都不自觉地红了眼。
魏老师起了一遍头,带着孩子们唱国歌,在孩子们还带着稚嫩的歌声中,尤晓莺和魏师母配合着将国旗升上了木杆。
这大概是尤晓莺最难忘的升旗仪式了,她昂头往着迎风飘扬的国旗,努力地压下眼底的涩意。
最后一堂上的是语文课,九十二个孩子都挤在一个教舍里。魏老师站在讲台上,看着下面黑压压的人头,用他并不标准的普通话朗读了一遍吴伯箫先生的《早》。
他说了很多话,其中的细节尤晓莺记不清了,他最后一句话却牢牢地印在了她的脑子里。
“希望在场的每一位同学在以后,要珍惜清晨,要珍惜春天,要学梅花,作‘东风第一枝’。”
☆、第44章登门
自从尤父被调配到明桥库区,已经一个多月没回过家了,一家人也忙着上班,除了尤晓莺在这期间去看望了几次,就没有其他联络。
这天有人到尤家来捎口信,说尤父明天回来休假。尤母整个人都精神奕奕的,当天夜里就把楼上楼下打扫了一遍,桌椅擦得锃亮,第二天更是一大早就出门买菜了。
尤母前脚刚出门,尤晓峰就和尤晓莺咬耳朵:“不就是爸要回来休一天假嘛,瞧,把妈高兴的。”
尤晓莺白了他一眼,当谁都和他一样没心没肺的呀,母亲高兴点怎么了,老夫老妻几十年的,一个多月没见能不心里惦记吗!
尤母张罗了一大桌子菜,全家人都按时坐在二楼的客厅里等着尤父回来,可到了饭点也不见人影。尤母就急了,一个劲念叨着:“你爸不会是在路上遇到事了吧!”
尤晓莺道:“要不我去车站看看,从长宁镇回来一天就那几趟车。”
“算了,他这么大个活人我还怕他丢了呀!”
大侄女尤涵嘟起嘴,一脸天真地求表扬道:“爷爷真笨,小涵出去了都知道怎么回来的。”
孩子的童言稚语把一屋子人都逗笑了,尤母也顾不得担忧,露出了笑模样,对小孙女温言道:“小涵乖,爷爷是太忙了,我们搬新家后,他就没回来过。”
要说搬新家之后,什么事让尤母最高兴,莫过于四个子女都回到了她身边,天天都能见面。她下班后也能逗一逗孙辈,大孙女正是活泼好动的年龄,小孙女也刚过周岁咿咿呀呀的学着说话……
日子过得满足,闲来尤母还和尤晓莺聊天时还提到说,她现在就想早点退休,含饴弄孙。
一屋子人正逗弄着大侄女笑得乐呵,尤晓峰突然竖起了耳朵:“楼下好像有动静,是不是爸回来了!”
“那我下去开门。”尤晓莺站起身,脚步轻快地跑下楼去。
刚到楼下就听到尤父的声音,他似乎在和谁说着话,尤晓莺口里抱怨着父亲的不准时,手上却飞快地打开门。
“爸,你怎么才回来,我们等……方远,你怎么来了?”
“怎么说话的,这么没轻没重,小方是我请来的客人。”尤父轻斥尤晓莺,又对方远面带歉意道,“我这闺女被我和她妈宠坏了,小方,你不要介意啊!快进屋吧。”
从尤父的态度来看,他很是看重方远,简直是在和他平辈而交。
“没什么的尤叔叔,晓莺是我的老同学了,我们之间说话一贯是这样。”
也不知道方远是给尤父灌了什么*汤,就这样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都能让尤父听得眉开眼笑的。
尤母从楼梯间探头,人迎了出来:“老尤,你回来了,就赶紧上来吃饭吧,一家人都饿着肚子等你呢!”
br />
尤晓莺也不插话只是安静地做个听众,听魏老师追忆往事。
“当年我祖父可是安县城里出了名的石匠,靠着一身手艺才娶到了祖母,生了我爹,养活一大家子。可到了我,他就不再让我学手艺了。”
“我爹在我刚出生的时候就不在了,是给人做工的时候被石头砸死的。可能是伤了心吧,从那以后我爷爷就改了主意,花钱把我送去城里读书,当个文化人,能洗掉一身的泥味,不用再去卖力气!”
“那年我十六岁,还不太懂事,满心羡慕祖父的石匠手艺,十里八村的不管走到哪里,只要有求你帮着雕石刻碑的,都得好酒好菜的招待,有时还能给家里人捎带点回来。自己就偷偷地辍了学,想跟他学手艺。”
“结果还是被祖父知道了气得大半年都没给我个好脸看,那时他都有六十多岁了吧,每次一想起我辍学的事情都拼命打我,谁也拦不住,我就跑出家门在岛上乱窜,有时候还会站在船上,隔着湖水看见他在岸边气急败坏的样子……”
“祖父常说手艺人用不着攒钱,那双手就是他吃饭的家伙。可他走的时候,家里连给他打块石头立碑的钱都拿不出。他打了一辈子的碑,临终前却拉着我的手说:他不要什么形式的东西,只要有个位置,让他即使躺在下面也能看到明桥的山山水水就够啦”
“这个好位置是我特意为我祖父选的,他老人家应该会很高兴了。”魏老师又笑了,“这一次,他应该不会再想打我啦!”
新的坟头前视野开阔,澄澈的湖水和四周青山都能尽收眼底。
这一刻,尤晓莺才真正地明白了土地对农民的意义,它像方远说得是庄稼人的根,但更多的是他们情感上的寄托,迁坟是为了死者,但更大程度上是为了生者。现在,生者必须再次挖开坟墓,也撕开心中埋藏已久的感情。
也许多年后,后代人已经不能准确地理解“迁坟”对于这些库区老乡的特殊意义了,但生于斯、长于斯、欢乐与痛苦于斯的人们依然会时常回想它,思考它,因为它曾触及记忆中最敏感与深刻的地方。
有些东西是永远不会变的。
“六几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困难也没人找我打石头了,刚好地方张罗着在库区建个小学,不能让这里的孩子以后都是睁眼瞎。初二肄业的我竟然成了村里的文化人,为了填饱肚子我就在库区学校当代课老师,没想到一当就是二十年。”
魏老师将放在湖面上的目光移回来,对着尤晓莺自嘲地笑,“很可笑吧,明明我年轻时候是最不喜欢读书的,哭着闹着辍了学,转过头却大半辈子都在学校里,还在那认识了媳妇,成了家。”
“当代课老师很苦的,你这么多年有没有后悔,想过要放弃吗?”尤晓莺下意识地问出了口,她突然想到了方远,上一世他选择到云南当代课老师后悔过吗?
魏老师一拍大腿:“怎么会没有,地方财政吃紧,我们这些当代课老师的,经常好几个月拿不到工资,好多次都不想干了。可念头一起来自己又舍不得,我和老婆没小孩,看着这些小毛头就觉得格外的亲,他们围着我老师老师的喊着,就觉着自己的肩上有份责任。”
“真的,时间久了我就真心觉着自己离不开学校,离不开这些学生,就算窝在那三间破教舍教一辈子书也是甘愿的。可没想到这种日子也要到头了!”
尤晓莺不知道怎么去安慰魏老师,如果易地而处,自己也应该和他现在一样,舍不得这些孩子,舍不得这里的青山绿水,还有站了几十年的三寸讲台……
魏老师转头对尤晓莺郑重的邀请:“小尤老师,你和孩子们也相处有些日子了,孩子们都挺喜欢你的。明天是学校最后一次课了,我希望你能够到场和孩子们告个别,以后要想再把这九十二个学生再聚到一起,难啦!”
的确,这是搬迁前的最后一次告别了。安县虽然不大,但对于库区小学的学生来说,他们之中最大已经有十四岁了,正是农村下地干活的青壮劳力,从今往后可能很难再有上学机会了。
第二天一大早,尤晓莺赶到学校的时候,全校九十二个孩子早就在教舍外的黄泥地里排好队了。
听魏师母说,魏老师凌晨四点就出门,一趟趟的摆渡将学生们一个不落地都接来。库区小学还没有正正经经地升过国旗呢,最后一堂课,他想在课前举行一次升旗仪式。
队伍里一直鸦雀无声,虽然很多年纪小的孩子还懵懵懂懂的,但年纪再大点的都不自觉地红了眼。
魏老师起了一遍头,带着孩子们唱国歌,在孩子们还带着稚嫩的歌声中,尤晓莺和魏师母配合着将国旗升上了木杆。
这大概是尤晓莺最难忘的升旗仪式了,她昂头往着迎风飘扬的国旗,努力地压下眼底的涩意。
最后一堂上的是语文课,九十二个孩子都挤在一个教舍里。魏老师站在讲台上,看着下面黑压压的人头,用他并不标准的普通话朗读了一遍吴伯箫先生的《早》。
他说了很多话,其中的细节尤晓莺记不清了,他最后一句话却牢牢地印在了她的脑子里。
“希望在场的每一位同学在以后,要珍惜清晨,要珍惜春天,要学梅花,作‘东风第一枝’。”
☆、第44章登门
自从尤父被调配到明桥库区,已经一个多月没回过家了,一家人也忙着上班,除了尤晓莺在这期间去看望了几次,就没有其他联络。
这天有人到尤家来捎口信,说尤父明天回来休假。尤母整个人都精神奕奕的,当天夜里就把楼上楼下打扫了一遍,桌椅擦得锃亮,第二天更是一大早就出门买菜了。
尤母前脚刚出门,尤晓峰就和尤晓莺咬耳朵:“不就是爸要回来休一天假嘛,瞧,把妈高兴的。”
尤晓莺白了他一眼,当谁都和他一样没心没肺的呀,母亲高兴点怎么了,老夫老妻几十年的,一个多月没见能不心里惦记吗!
尤母张罗了一大桌子菜,全家人都按时坐在二楼的客厅里等着尤父回来,可到了饭点也不见人影。尤母就急了,一个劲念叨着:“你爸不会是在路上遇到事了吧!”
尤晓莺道:“要不我去车站看看,从长宁镇回来一天就那几趟车。”
“算了,他这么大个活人我还怕他丢了呀!”
大侄女尤涵嘟起嘴,一脸天真地求表扬道:“爷爷真笨,小涵出去了都知道怎么回来的。”
孩子的童言稚语把一屋子人都逗笑了,尤母也顾不得担忧,露出了笑模样,对小孙女温言道:“小涵乖,爷爷是太忙了,我们搬新家后,他就没回来过。”
要说搬新家之后,什么事让尤母最高兴,莫过于四个子女都回到了她身边,天天都能见面。她下班后也能逗一逗孙辈,大孙女正是活泼好动的年龄,小孙女也刚过周岁咿咿呀呀的学着说话……
日子过得满足,闲来尤母还和尤晓莺聊天时还提到说,她现在就想早点退休,含饴弄孙。
一屋子人正逗弄着大侄女笑得乐呵,尤晓峰突然竖起了耳朵:“楼下好像有动静,是不是爸回来了!”
“那我下去开门。”尤晓莺站起身,脚步轻快地跑下楼去。
刚到楼下就听到尤父的声音,他似乎在和谁说着话,尤晓莺口里抱怨着父亲的不准时,手上却飞快地打开门。
“爸,你怎么才回来,我们等……方远,你怎么来了?”
“怎么说话的,这么没轻没重,小方是我请来的客人。”尤父轻斥尤晓莺,又对方远面带歉意道,“我这闺女被我和她妈宠坏了,小方,你不要介意啊!快进屋吧。”
从尤父的态度来看,他很是看重方远,简直是在和他平辈而交。
“没什么的尤叔叔,晓莺是我的老同学了,我们之间说话一贯是这样。”
也不知道方远是给尤父灌了什么*汤,就这样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都能让尤父听得眉开眼笑的。
尤母从楼梯间探头,人迎了出来:“老尤,你回来了,就赶紧上来吃饭吧,一家人都饿着肚子等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