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小说网 www.qudu.la,梦回1993,从7岁开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陈父几兄弟,除了陈继明的爷爷和三伯,其他几人真的是一头雾水。
陈继明的爷爷是陈父告诉他的,而三伯则隐隐有些猜测。
陈父没有接话,而是陈继明的爷爷说道:“是老幺想在村里收购些水产,问你们愿不愿意送,鱼、牛蛙,鳝鱼这些,说你们愿意去搞,就不在村里收购了,加起来大概要1000斤每天,收购的价格大概在5毛左右,就这么个事。”
陈父接过话头,继续说道:“对,我在县里找了些销路,因为现在要的量不是很大,就想问你们有没有兴趣,想不想做?我们怎么分配一下,就这么个事。”
大伯是个懒散的性格,感觉不怎么感兴趣,大伯的大女儿比陈父的年龄还大。
而且两个儿子都已经参加工作,用他的话说,他都准备养老了,不准备再怎么折腾了。
二伯脾气火爆,长期在外边与社会上一些人玩,有点路子,也看不上这点蝇头小利。
事实上,陈狗儿知道二伯确实有点路子,上辈子二伯好像就是在这个时间段买的拖拉机,给别人拉拉货,确实赚到钱了,是全村第一个修楼房和买摩托车的人。
那就只有三伯和姑姑家感兴趣了,三伯是个精明且能干的人,而且家庭负担重,家里两个女儿在读书,没有来钱的路子和多余的劳动力,靠家中几亩田,女儿的学费都快交不起了,正想找些路子挣钱。
之前他看陈父,天天往镇上送水产,就猜到陈父可能有卖水产的路子,还想着怎么掺一份呢?没想到现在老幺就找上来了,心中窃喜。
而姑姑与姑爷,都是极勤劳的人,这是在全村都出了名的,姑爷是个闲不下来的人,什么事都干过,是十里八乡的种田能手。
陈父说完之后,大伯果然不怎么感兴趣,直接说到:“我自己家里的事都忙不完,没时间做这个,让他们做吧。”
二伯看大伯这么说,也连忙接过话头道:“对,我也很忙,没时间,给大姐家和老三他们做吧。”
其实陈父心里大概是有底的,老大和老二不做,心里是有准备的。
但请他们都来说这个事,是有必要的,免得兄弟之间生了嫌隙。
在农村生活,人情世故必须要有,兄弟之间也不能例外。在农村父子兄弟反目成仇的比比皆是,无非是利益与那一点人情往来罢了。
陈父听老大老二这么说,也只是默默点点头。
转头问向姑姑与三伯:“那大姐和三哥做吗,做的话,每天能给我们送来多少。”
三伯家与姑姑家自然是做的,分别认领了200斤,陈继明的姑爷,其实是想每天送300斤的。
但陈父没有同意,因为做了这几天以他的经验来看,200斤差不多就是一家的极限,甚至每天200斤都很困难。
陈继明的爷爷没有掺和,毕竟年纪大了,又有几个儿子?
在家里给几个儿子帮帮忙,养养老就行了,虽说现在没有靠一个儿子养他。
其实陈继明的爷爷身体一直挺好的,上辈子一直活到92岁,七十几岁还下地干活吧,直到80岁左右才轮流在几个儿子家里生活养老,老爷子是一个一生要强的人,八十几岁还想自己干,但几个儿子不同意,才开始养老生活的。
陈父接着说道:“丑话我先说到前面,你们认领的份额,就必须要做到。
到时候数量不够,我可是要扣钱的,我送过去数量不够,客户也是要扣我的钱的,而且是双倍。
如果做不到,尽早跟我说,我去找别人。如果万一数量不够,可以找别人帮帮忙,低价收一点别人的。”
接着道:“送货我们也需要人,嗯,按每送一趟10块钱算吧,你们看要不要干。”
毫无疑问,大伯和二伯一样不感兴趣,就被三伯家和姑姑家包圆了。
其实这个钱可不少,每天一人送一趟,一个月也有300块。
而县里的正式工工人一个月大概在400块钱左右,沿海地区高一点可能有700.800左右,关键是稳定,每天都有啊。
其实送货陈父每天都要去的,他不去也不放心,要维护客户关系啊。
但陈父没有去分这个钱,都是亲兄弟姐妹,也不差这一点,能帮一把就帮一把吧。
在这个野蛮生长的年代,在这个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时期,只要你敢走出去,不要守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赚钱就是这么暴利的。
晚六点三伯家,三伯母问:“老幺找你们什么事啊?还把你们都叫过去。”
“好事,从明天开始,我们有的忙了,给老幺送鱼货,要的还不少,每天至少200斤。”三伯把送鱼货的事陆陆续续说完。
三伯母听三伯把话说完,接着掰起手指头就开始算账。
接着喃喃道:“每天200斤,五毛一斤,一天就是100块,一个月就3000了,加上你去送货的,一天10,一个月就是300,加起来一个月就有3300。”
算完账就一脸的震惊,和不可思议表情。
尖叫一声道:“啊,这样算起来,一个月比我们一年赚的还多啊,是不是真的呀?老幺能有这么好的事给你?”
激动的拍打着二伯,但发现二伯已经躺在床上睡着了,发出震天动地的鼾声。
同样的情节,在姑姑家也上演着。
在这个年代,不是红白喜事,或是过年过节,请吃饭一般都是家里的男主人去的,兄弟亦是如此。
所以三伯母与姑姑,在家里面是不知情的,所以才会这么激动。
第一,因为家里面还有小孩,更重要的每家每户都不富裕。
陈父几兄弟把事情说完,酒宴过后就各自回家了。
因为量还不够,所以陈父又找了邻居,问他们愿不愿意做,没说的,现在的人都没有别的经济来路,肯定是愿意的,又找了三家才把每天1000斤的量凑齐。
陈父在邻居们的恭维与感激中,得意洋洋回家的。
/> 陈父几兄弟,除了陈继明的爷爷和三伯,其他几人真的是一头雾水。
陈继明的爷爷是陈父告诉他的,而三伯则隐隐有些猜测。
陈父没有接话,而是陈继明的爷爷说道:“是老幺想在村里收购些水产,问你们愿不愿意送,鱼、牛蛙,鳝鱼这些,说你们愿意去搞,就不在村里收购了,加起来大概要1000斤每天,收购的价格大概在5毛左右,就这么个事。”
陈父接过话头,继续说道:“对,我在县里找了些销路,因为现在要的量不是很大,就想问你们有没有兴趣,想不想做?我们怎么分配一下,就这么个事。”
大伯是个懒散的性格,感觉不怎么感兴趣,大伯的大女儿比陈父的年龄还大。
而且两个儿子都已经参加工作,用他的话说,他都准备养老了,不准备再怎么折腾了。
二伯脾气火爆,长期在外边与社会上一些人玩,有点路子,也看不上这点蝇头小利。
事实上,陈狗儿知道二伯确实有点路子,上辈子二伯好像就是在这个时间段买的拖拉机,给别人拉拉货,确实赚到钱了,是全村第一个修楼房和买摩托车的人。
那就只有三伯和姑姑家感兴趣了,三伯是个精明且能干的人,而且家庭负担重,家里两个女儿在读书,没有来钱的路子和多余的劳动力,靠家中几亩田,女儿的学费都快交不起了,正想找些路子挣钱。
之前他看陈父,天天往镇上送水产,就猜到陈父可能有卖水产的路子,还想着怎么掺一份呢?没想到现在老幺就找上来了,心中窃喜。
而姑姑与姑爷,都是极勤劳的人,这是在全村都出了名的,姑爷是个闲不下来的人,什么事都干过,是十里八乡的种田能手。
陈父说完之后,大伯果然不怎么感兴趣,直接说到:“我自己家里的事都忙不完,没时间做这个,让他们做吧。”
二伯看大伯这么说,也连忙接过话头道:“对,我也很忙,没时间,给大姐家和老三他们做吧。”
其实陈父心里大概是有底的,老大和老二不做,心里是有准备的。
但请他们都来说这个事,是有必要的,免得兄弟之间生了嫌隙。
在农村生活,人情世故必须要有,兄弟之间也不能例外。在农村父子兄弟反目成仇的比比皆是,无非是利益与那一点人情往来罢了。
陈父听老大老二这么说,也只是默默点点头。
转头问向姑姑与三伯:“那大姐和三哥做吗,做的话,每天能给我们送来多少。”
三伯家与姑姑家自然是做的,分别认领了200斤,陈继明的姑爷,其实是想每天送300斤的。
但陈父没有同意,因为做了这几天以他的经验来看,200斤差不多就是一家的极限,甚至每天200斤都很困难。
陈继明的爷爷没有掺和,毕竟年纪大了,又有几个儿子?
在家里给几个儿子帮帮忙,养养老就行了,虽说现在没有靠一个儿子养他。
其实陈继明的爷爷身体一直挺好的,上辈子一直活到92岁,七十几岁还下地干活吧,直到80岁左右才轮流在几个儿子家里生活养老,老爷子是一个一生要强的人,八十几岁还想自己干,但几个儿子不同意,才开始养老生活的。
陈父接着说道:“丑话我先说到前面,你们认领的份额,就必须要做到。
到时候数量不够,我可是要扣钱的,我送过去数量不够,客户也是要扣我的钱的,而且是双倍。
如果做不到,尽早跟我说,我去找别人。如果万一数量不够,可以找别人帮帮忙,低价收一点别人的。”
接着道:“送货我们也需要人,嗯,按每送一趟10块钱算吧,你们看要不要干。”
毫无疑问,大伯和二伯一样不感兴趣,就被三伯家和姑姑家包圆了。
其实这个钱可不少,每天一人送一趟,一个月也有300块。
而县里的正式工工人一个月大概在400块钱左右,沿海地区高一点可能有700.800左右,关键是稳定,每天都有啊。
其实送货陈父每天都要去的,他不去也不放心,要维护客户关系啊。
但陈父没有去分这个钱,都是亲兄弟姐妹,也不差这一点,能帮一把就帮一把吧。
在这个野蛮生长的年代,在这个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时期,只要你敢走出去,不要守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赚钱就是这么暴利的。
晚六点三伯家,三伯母问:“老幺找你们什么事啊?还把你们都叫过去。”
“好事,从明天开始,我们有的忙了,给老幺送鱼货,要的还不少,每天至少200斤。”三伯把送鱼货的事陆陆续续说完。
三伯母听三伯把话说完,接着掰起手指头就开始算账。
接着喃喃道:“每天200斤,五毛一斤,一天就是100块,一个月就3000了,加上你去送货的,一天10,一个月就是300,加起来一个月就有3300。”
算完账就一脸的震惊,和不可思议表情。
尖叫一声道:“啊,这样算起来,一个月比我们一年赚的还多啊,是不是真的呀?老幺能有这么好的事给你?”
激动的拍打着二伯,但发现二伯已经躺在床上睡着了,发出震天动地的鼾声。
同样的情节,在姑姑家也上演着。
在这个年代,不是红白喜事,或是过年过节,请吃饭一般都是家里的男主人去的,兄弟亦是如此。
所以三伯母与姑姑,在家里面是不知情的,所以才会这么激动。
第一,因为家里面还有小孩,更重要的每家每户都不富裕。
陈父几兄弟把事情说完,酒宴过后就各自回家了。
因为量还不够,所以陈父又找了邻居,问他们愿不愿意做,没说的,现在的人都没有别的经济来路,肯定是愿意的,又找了三家才把每天1000斤的量凑齐。
陈父在邻居们的恭维与感激中,得意洋洋回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