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小说网 www.qudu.la,大明静海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不妥?哪里不妥?”绿荷仔细检查了一遍,也没发现什么错别字,问道。
“没有标点符号,读起来太费劲了。”李尚解释说道。
“标点符号?李公子可说的是句读?”王翘儿饱读诗书,极为聪慧,立刻就领悟了李尚的意思。
“你知道标点符号?”李尚也有些惊诧了,难道古人也有标点符号。
其实,李尚有些孤陋寡闻了,中国古代是有标点符号的。古代的书籍,虽然大多数都没有标点,但是,标点符号却很早就有,春秋时期就有了标点符号的雏形。
在一些书籍中,特别是一些文人的手抄本,为了断句的方便,有些文人抄写时,会根据自己的习惯,加上“句读”进行断句。只是,标准不统一,每个人的使用习惯不一样,于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标点方式,点、圆圈、方块、黑三角、扁长条,半圆等等各种图案都有,最常见的就是点和圆圈。
在明人的《罪惟录》和流传下来的《永乐大典》中,都能看到句读的存在。
王翘儿微微一笑,也不说话,接过绿荷手里的笔,提笔在文中,需要断句的文字旁,轻轻或点或圈,添加上标点。
王翘儿用的是明代文人最常用的句读方式,点和圈,和现代的顿号和句号几乎一样。
居然连标点都会用?
李尚心里大为惊讶,他以为古人没有标点,见到王翘儿加上顿号和句号,大感惊讶。
“你有微信吗?”李尚上下打量一下王翘儿,难不成你也穿越的?
“微信是何物?”王翘儿不解。
还好,看来还是自己孤陋寡闻了,你要是连微信都知道,那就要怀疑你到底是什么人了。
李尚一边想着,一边这看那一段文字,想了想,又说道:“虽然也不错,不过还是觉得不够完美。”
“不够完美?”
“你这些标点只是点在文字旁边,每一句话之间虽有标点,但是没有间隔,阅读起来太累。而且,标题最好换行,段落首行最好有缩进。”
李尚按照自己后世的习惯,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不知道李公子说的换行和缩进是何意。小女子浅见,断句乃是读书人的基本功,有标点固然好,没有标点,亦无不可,为何在些许小事上如此执着?”王翘儿有些不明白李尚的意图,开口问道。
“一篇文章,若是没有标点和段落,密密麻麻写到底,不但阅读起来极容易疲劳,而且还要花费精力思考如何断句,而且若是断句错误,还容易产生歧义。”
“行文方法,自古至今,皆是如此。如若断句错误,理解不对,或是老师教授有错,或是自己读书不求甚解,学识不够,也不能怪写文之人。”
“我们写的文章,就应该降低学习的难度,让学习更为轻松简单。圣人说,人不学不知义,只有让学习变的更加轻松简单,才能让更多人可以学习到圣人之学。”李尚见王翘儿不以为然,只好把孔圣人的话搬出来。
“倒也有些道理。”王翘儿微微点点头道。
“而且,如果不加标点,还容易产生歧义。”李尚停了一下,想到在百家讲坛听到的一句话,继续说道,“比如,圣人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觉得该如何断句。”。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王翘儿对论语了如指掌,立刻说了出来,在停顿之处特意加长了停顿时间。
“我认为应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李尚一笑,说道。
这句话可是鼎鼎大名,因为这句话不同的读法,其含义却大相径庭,引起了许多人的讨论。
在古代,都是按照‘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进行解读,意思是百姓让他们去做就行了,不能向他们解释为什么这么做,显然是为了配合统治者,实行更好的实行愚民政策。
而按照李尚的断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老百姓认可的事情,就让他们去做... -->>
“不妥?哪里不妥?”绿荷仔细检查了一遍,也没发现什么错别字,问道。
“没有标点符号,读起来太费劲了。”李尚解释说道。
“标点符号?李公子可说的是句读?”王翘儿饱读诗书,极为聪慧,立刻就领悟了李尚的意思。
“你知道标点符号?”李尚也有些惊诧了,难道古人也有标点符号。
其实,李尚有些孤陋寡闻了,中国古代是有标点符号的。古代的书籍,虽然大多数都没有标点,但是,标点符号却很早就有,春秋时期就有了标点符号的雏形。
在一些书籍中,特别是一些文人的手抄本,为了断句的方便,有些文人抄写时,会根据自己的习惯,加上“句读”进行断句。只是,标准不统一,每个人的使用习惯不一样,于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标点方式,点、圆圈、方块、黑三角、扁长条,半圆等等各种图案都有,最常见的就是点和圆圈。
在明人的《罪惟录》和流传下来的《永乐大典》中,都能看到句读的存在。
王翘儿微微一笑,也不说话,接过绿荷手里的笔,提笔在文中,需要断句的文字旁,轻轻或点或圈,添加上标点。
王翘儿用的是明代文人最常用的句读方式,点和圈,和现代的顿号和句号几乎一样。
居然连标点都会用?
李尚心里大为惊讶,他以为古人没有标点,见到王翘儿加上顿号和句号,大感惊讶。
“你有微信吗?”李尚上下打量一下王翘儿,难不成你也穿越的?
“微信是何物?”王翘儿不解。
还好,看来还是自己孤陋寡闻了,你要是连微信都知道,那就要怀疑你到底是什么人了。
李尚一边想着,一边这看那一段文字,想了想,又说道:“虽然也不错,不过还是觉得不够完美。”
“不够完美?”
“你这些标点只是点在文字旁边,每一句话之间虽有标点,但是没有间隔,阅读起来太累。而且,标题最好换行,段落首行最好有缩进。”
李尚按照自己后世的习惯,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不知道李公子说的换行和缩进是何意。小女子浅见,断句乃是读书人的基本功,有标点固然好,没有标点,亦无不可,为何在些许小事上如此执着?”王翘儿有些不明白李尚的意图,开口问道。
“一篇文章,若是没有标点和段落,密密麻麻写到底,不但阅读起来极容易疲劳,而且还要花费精力思考如何断句,而且若是断句错误,还容易产生歧义。”
“行文方法,自古至今,皆是如此。如若断句错误,理解不对,或是老师教授有错,或是自己读书不求甚解,学识不够,也不能怪写文之人。”
“我们写的文章,就应该降低学习的难度,让学习更为轻松简单。圣人说,人不学不知义,只有让学习变的更加轻松简单,才能让更多人可以学习到圣人之学。”李尚见王翘儿不以为然,只好把孔圣人的话搬出来。
“倒也有些道理。”王翘儿微微点点头道。
“而且,如果不加标点,还容易产生歧义。”李尚停了一下,想到在百家讲坛听到的一句话,继续说道,“比如,圣人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觉得该如何断句。”。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王翘儿对论语了如指掌,立刻说了出来,在停顿之处特意加长了停顿时间。
“我认为应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李尚一笑,说道。
这句话可是鼎鼎大名,因为这句话不同的读法,其含义却大相径庭,引起了许多人的讨论。
在古代,都是按照‘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进行解读,意思是百姓让他们去做就行了,不能向他们解释为什么这么做,显然是为了配合统治者,实行更好的实行愚民政策。
而按照李尚的断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老百姓认可的事情,就让他们去做...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