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小说网 www.qudu.la,蜂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蜂子像是故意逗爷爷,说道:“历史上也有那些虎啸山林者,主政一方,一生富贵。其间也不乏出将入相,甚至于称孤道寡,这是为何?”
爷爷把手抚爱的摸摸蜂子的头说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益有余。十里堡那个外国传教士张约翰对我说,《圣经》马太福音中有这样的记载:‘凡有的,还要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也要夺过来。’这都是在说一个道理。人跟动物不一样。要想办法变得强大,只有足够强大,才会更有用处。有些人呀,他天生就懂人性,以利为饵,辅以威力驱之,成则为王,败则为寇。但这普天之下,能以全家老小,赌明天的人,又有多少个呢?”
爷爷又说:“蜂子啊,爷爷有件事,要跟你说清楚。你知道你爹是怎么死的吗?”
蜂子:“不是收了麦子,回山时,不小心摔到山下吗?”
爷爷:“你爹呀,那都好,就是把钱看得太重,否则,他也不会这么早就……”
蜂子:“难道我爹不是摔……”
爷爷:“我到现场后,查验了牛和你爹的尸身,知道你爹爹为什啥会死?”
蜂子:“为啥?”
爷爷:“你爹赶着牛车,载着新收的麦子回山。车到刘沟,将转弯处时,一只马蜂刚好飞过牛的尾部,那牛尾巴扫了一下,正好扫到那马蜂,马蜂受到惊吓,就叮了牛的左侧屁股,牛被叮咬后疼痛难耐,开始狂奔。这时你爹是可以下车的,但他心疼一车的粮食。想把牛控制住。在牛车掉下山涧的那一刻,你爹也没有撒手,到死还紧紧攥着牛缰绳。你说他亏不亏。他啊,就是舍不得钱。把钱看得太重了。”
爷爷说父亲太看重钱这话,蜂子自小就常常听说。但爹死于马蜂蛰了牛屁股,是第一次听说。
蜂子就问爷爷:“这事以前你为啥不说呢?”
爷爷:“你爹这一辈子呀,太重名声,这事就一直没有对人讲。你长大了,需要知道自己爹是怎么死的,更要记住,钱是支应人的,是用心来帮衬人的,人不能让钱给捆住了手脚。”
炳坤:“大前年,我曾网住过一只马蜂,还仔细观察了马蜂的蛰针,马蜂的蛰针没有倒刺。可以连续叮蜇目标。马蜂毒性跟蜜蜂不一样,不仅大得多,毒素完全不同。有人用治疗蜜蜂针刺的方法用到马蜂毒身上,是完全不管用的。甚至要用相反的方式,治疗马蜂毒。”
爷爷:“你要好好研究马蜂,是马蜂让你没有了爹,你得了解它。”
炳坤擦了擦泪,对爷爷说:“我自小被村里的人看不起,没人陪我玩,我把精力放在观察蜜蜂上了,对蜜蜂有了一点了解,因为爱蜜蜂,而马蜂时常来劫持蜜蜂,它会把蜜蜂杀死后截为三段,只带蜜蜂胸部回巢,在我们这个地区,冬天整个马蜂窝里除了蜂王,并没有其他马蜂,这让我很难理解。此外,我还观察到马蜂吃山林中的很多害虫,这也是我想不到的。以后有机会我会进一步观察、了解马蜂。”
几天后,爷爷林长顺病逝,享年86岁。在当时的中国河南农村,算得上是高寿。
办完头七之后,蜂子对大伯说:“此后,不再回郑州上学读书了,就在村里养蜂度日。因为爷爷一生喜爱养蜂,家里的长工黑吞已经快60岁了,身体不好。自己要继承爷爷的事业,养好蜜蜂。”
蜂子的决定,让大伯、二伯都很为难,按说这个年纪的蜂子,应该转去省城开封读书才对,如果小小年纪就在家里养蜜蜂,会有什么出息。
再说,蜂蜜的价格和以前相差太远,自打机器生产糖在中国开设工厂以后,蜂蜜的价格一路下滑,价格已经比白沙糖相差无几。养蜂不会什么前途了。
众亲辈私里言论蜂子以后的出路。大伙都为这样一个品学兼优的年轻后生,将选择以养蜂为生而痛惜。二伯本来是从东北吉林赶回奔丧的,原定计划是过完三七就回东北。但为蜂子的事情,来回往邮局里跑,听说,光发电报就花了几十块大洋。
几天后,大伯,二伯一起找蜂子。
二伯清之说:“难得你对蜜蜂如此喜爱,你也知道你爷爷养的是意大利蜂,是欧洲品种,而且早就不用木桶养蜂了,改用了西式的箱式养蜂,这说明你爷爷对西方人的养蜂技术,很是推崇。你不想学习更高的养蜂技术吗?”
蜂子说:“当然想学习,可是我们密县除了我爷爷,没有几个人养西蜂,找谁学呀?姑姑家的汉王书城每年倒是有些个赶花期的蜂人,但也没个有实学之人。”
二伯:“世界可比我们这个密县大多了。我国的西方养蜂技术主要是从俄国和日本传入我国的,这些知识你比我们都清楚,但你知道吗?在我国的东北,这两个国家围绕东北的铁路线拼斗得很厉害,在那里养蜜蜂的俄国和日本的专家可多了。你不想去学习?”
这句话说动了蜂子。但蜂子说:“外国人都快把我们的东北给占了,我不去。”
“嘿,你还挺爱国呀。你既然爱国,就应该去学习人家先进的东西,然后知己知彼,才能打败他,这才是为国争光啊。只会窝里横,有啥有,再过几百年,还不是一个样子,有些事情,没有卧薪尝胆之志,就办不成事,更翻不了身。”二伯有些激动地说道。
蜂子动心了,想先去看看,不行就回来。
蜂子:“想,但去东北,太远了,听说那里冷得很,这么冷的天,怎样养蜂,我不知道。”
二伯:“没有多冷,我在东北也生活五年了,我这不好好的吗?也没有冻掉半只耳朵呀!”
二伯:“我跟你大伯商量了,你要是想学养蜂,我带你去,让你跟日本人学习养蜂技术,别的我不知道,也不敢说,但日本养的蜂,每箱蜂,每年能产量能达到100斤,这个数字还是给蜜蜂留足了蜂粮之后,取下为买钱的。你想想,你的养蜂技术,一年才能得到多少花蜜呀。”
蜂子,沉默不语。
大伯深知蜂子是个厚道后生,因为爷爷去世时间不长,不愿离开这里,想给爷爷守孝。便说:“你爷爷一生爱蜂,也难得你这个孙子跟你爷爷的爱好相仿。我和你二伯还有你爹小的时候,因为害怕蜜蜂蜇,谁也不去学养蜂,害得你爷爷没少打骂我们三个。你能继承爷爷的喜爱,继续学习养蜂我们都支持,但养蜂是需要技术的。你尽管去学习,家里的事情有我呢,你大可放心。你爷爷守孝之事,我一人在家,就够了。你还年少,要多学习有用的东西,才不辜负你爷爷对你的厚爱。”
蜂子问二伯:“去学习要用几年?”
二伯:“至少要用三年时间,因为日本在东北经营的铁路是原来俄国人修的,在日俄战争中,日本胜利了,才把从长春到旅顺的铁路经营转让给日本。而日本人平日里,不让中国的老姓靠近铁路,管得很严格。所以要学习养蜂,要先当铁路巡道工,先跟日本人的关系处理好,人家才会教。同时,因为铁路巡道工,整年都在铁路线上走,还会遇到俄国的养蜂人,还可以从他们那里学习养蜂知识。”
蜂子最终点头同意。但提出几条要求:自己父母原来的房屋,让黑吞一家人来住。等自己回来再说;第二,蜂场由黑吞打理,收入三七分,林家的三成,黑吞的七成;三是,家里无论出什么事,爷爷留下的书籍不得损毁、变卖。
大伯和三叔都极为高兴,他们都希望蜂子能换个环境,改变一下心情,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1921年这年的冬天,腊月初六启程去东北吉林通化。
林炳坤已年满16岁,至少有爷爷看护,在家族内受亲人疼爱,自不用多说,但个别姑嫂兄妹相信他命硬方人之说,平日里与他关系不冷不热,保持距离,唯独跟他亲近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大姑家的表兄(奶兄张敬之),一个是大姑家西隔壁邻居家的二女儿张巧姑,表兄大其7个月,巧姑小其三个月。
林炳坤因拜了村里大槐树为干娘。逢年过节总来大槐树村走动,跟大姑家的关系自然亲近。
说来也是怪事,这两个村子同龄的孩子中也只有这三个人有学习的材料。
林炳坤虽然没有在官办学堂学过多长时间,学识见解也过人一等,只是他平时寡言温和,不善张扬,不为外人称道而已。
二表兄张敬之可就不一样,远近几十里,家家都知道他品学兼优。
在他14岁那年,密县县城利欣斋书局的严老板看中,怜惜人才,自掏腰包让他去县城中学学习。
表兄自然也不辜负严老板的美意,在学校成绩优异,人缘又好,被严老板看中,暗中让媒人说和,把大女儿喜灵定亲于她,大表兄见喜灵乖巧美丽,又上过新式学堂,心中自是欢喜。
巧姑家境虽说不上富裕,但父母颇为开明。
巧姑8岁入乡村学堂学习,16岁的巧姑,长得明眸皓齿,脸如圆月,犹善女红,是那种农村里心灵手巧,端庄得体,沉稳贤淑,聪慧能干的女孩。
巧姑自小就和林炳坤要好。
两人在一起,从不争吵,从小村民就开始他们俩的玩笑,说是一对儿小夫妻。
巧姑的爹张结实,厚道,胆小,怕林炳坤再方人。就对老婆徐秀芝说:“以后别再让巧姑跟炳坤玩,那孩子方人。”
老婆闻听,啐他一口说道:“闭上你的臭嘴,人命在天,与孩子何干?他爹娘两个死了,也是一对苦命人,巧到一块去了,再说,林炳坤也拜了咱们村的老槐树干娘,那可是几百年的神树,谁能方得了?能力这棵树的一定是在那幻海恶浪中修炼了几百年的老妖巨怪,如果是也早成精了,再说林炳坤就算方人,他姑姑奶他几年了,又是姑又胜似亲娘的照料,人家不照样过得红红火火,一年好似一年,哪像你整天住在这趴窝房里,以后别再提这事,闲了想些法子赚些钱,起个像样的屋子,别再操歪心了,我看那孩子有慧根,说不定以后你闺女想攀还高攀不上呢。”
结实听媳妇儿这么一说,也就了这样的心,再不提此事。
张巧姑和林炳坤自小就相处融洽,每逢炳坤来大槐树村走亲戚,总在到张家坐坐,每次来总是带一瓶蜂蜜。
村民见林炳坤对巧姑说了一大堆话,林炳坤一走就向巧姑套话,刚才炳坤跟你说啥了?讲啥事儿了?巧姑总是笑而不答。
再后来两人长到十二三来岁时,反倒不再多说话了,要么就是默默坐一会儿,要么就是站在大槐树前不说话。
很快,村人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情,晚上,只要巧姑一个人在大槐树下,不停歇地转圈,林炳坤第二天一早准来大姑家走亲戚,然后两人又会默默在大槐树前,或坐或站一会儿,这事儿两家人都知道,但谁也不好说破。
一晃,林炳坤要去东北了,消息像长了腿一样跑到大槐树村,刮进巧姑的耳朵。
巧姑在傍晚时分,就开始围着大槐树转圈,第2天一早,林炳坤果然就来大姑家走亲戚了。
他进门的时候,巧姑正好在林炳坤的大姑家,巧姑在帮大姑家剥花生,巧姑边剥花生边听林炳坤对大姑说自己要去东北的事,巧姑低垂着头,老半天才剥出一粒花生,把林炳坤讲的话都记在了心里,然后向林炳坤的大姑打招呼离开。
约莫一刻钟,林炳坤来... -->>
蜂子像是故意逗爷爷,说道:“历史上也有那些虎啸山林者,主政一方,一生富贵。其间也不乏出将入相,甚至于称孤道寡,这是为何?”
爷爷把手抚爱的摸摸蜂子的头说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益有余。十里堡那个外国传教士张约翰对我说,《圣经》马太福音中有这样的记载:‘凡有的,还要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也要夺过来。’这都是在说一个道理。人跟动物不一样。要想办法变得强大,只有足够强大,才会更有用处。有些人呀,他天生就懂人性,以利为饵,辅以威力驱之,成则为王,败则为寇。但这普天之下,能以全家老小,赌明天的人,又有多少个呢?”
爷爷又说:“蜂子啊,爷爷有件事,要跟你说清楚。你知道你爹是怎么死的吗?”
蜂子:“不是收了麦子,回山时,不小心摔到山下吗?”
爷爷:“你爹呀,那都好,就是把钱看得太重,否则,他也不会这么早就……”
蜂子:“难道我爹不是摔……”
爷爷:“我到现场后,查验了牛和你爹的尸身,知道你爹爹为什啥会死?”
蜂子:“为啥?”
爷爷:“你爹赶着牛车,载着新收的麦子回山。车到刘沟,将转弯处时,一只马蜂刚好飞过牛的尾部,那牛尾巴扫了一下,正好扫到那马蜂,马蜂受到惊吓,就叮了牛的左侧屁股,牛被叮咬后疼痛难耐,开始狂奔。这时你爹是可以下车的,但他心疼一车的粮食。想把牛控制住。在牛车掉下山涧的那一刻,你爹也没有撒手,到死还紧紧攥着牛缰绳。你说他亏不亏。他啊,就是舍不得钱。把钱看得太重了。”
爷爷说父亲太看重钱这话,蜂子自小就常常听说。但爹死于马蜂蛰了牛屁股,是第一次听说。
蜂子就问爷爷:“这事以前你为啥不说呢?”
爷爷:“你爹这一辈子呀,太重名声,这事就一直没有对人讲。你长大了,需要知道自己爹是怎么死的,更要记住,钱是支应人的,是用心来帮衬人的,人不能让钱给捆住了手脚。”
炳坤:“大前年,我曾网住过一只马蜂,还仔细观察了马蜂的蛰针,马蜂的蛰针没有倒刺。可以连续叮蜇目标。马蜂毒性跟蜜蜂不一样,不仅大得多,毒素完全不同。有人用治疗蜜蜂针刺的方法用到马蜂毒身上,是完全不管用的。甚至要用相反的方式,治疗马蜂毒。”
爷爷:“你要好好研究马蜂,是马蜂让你没有了爹,你得了解它。”
炳坤擦了擦泪,对爷爷说:“我自小被村里的人看不起,没人陪我玩,我把精力放在观察蜜蜂上了,对蜜蜂有了一点了解,因为爱蜜蜂,而马蜂时常来劫持蜜蜂,它会把蜜蜂杀死后截为三段,只带蜜蜂胸部回巢,在我们这个地区,冬天整个马蜂窝里除了蜂王,并没有其他马蜂,这让我很难理解。此外,我还观察到马蜂吃山林中的很多害虫,这也是我想不到的。以后有机会我会进一步观察、了解马蜂。”
几天后,爷爷林长顺病逝,享年86岁。在当时的中国河南农村,算得上是高寿。
办完头七之后,蜂子对大伯说:“此后,不再回郑州上学读书了,就在村里养蜂度日。因为爷爷一生喜爱养蜂,家里的长工黑吞已经快60岁了,身体不好。自己要继承爷爷的事业,养好蜜蜂。”
蜂子的决定,让大伯、二伯都很为难,按说这个年纪的蜂子,应该转去省城开封读书才对,如果小小年纪就在家里养蜜蜂,会有什么出息。
再说,蜂蜜的价格和以前相差太远,自打机器生产糖在中国开设工厂以后,蜂蜜的价格一路下滑,价格已经比白沙糖相差无几。养蜂不会什么前途了。
众亲辈私里言论蜂子以后的出路。大伙都为这样一个品学兼优的年轻后生,将选择以养蜂为生而痛惜。二伯本来是从东北吉林赶回奔丧的,原定计划是过完三七就回东北。但为蜂子的事情,来回往邮局里跑,听说,光发电报就花了几十块大洋。
几天后,大伯,二伯一起找蜂子。
二伯清之说:“难得你对蜜蜂如此喜爱,你也知道你爷爷养的是意大利蜂,是欧洲品种,而且早就不用木桶养蜂了,改用了西式的箱式养蜂,这说明你爷爷对西方人的养蜂技术,很是推崇。你不想学习更高的养蜂技术吗?”
蜂子说:“当然想学习,可是我们密县除了我爷爷,没有几个人养西蜂,找谁学呀?姑姑家的汉王书城每年倒是有些个赶花期的蜂人,但也没个有实学之人。”
二伯:“世界可比我们这个密县大多了。我国的西方养蜂技术主要是从俄国和日本传入我国的,这些知识你比我们都清楚,但你知道吗?在我国的东北,这两个国家围绕东北的铁路线拼斗得很厉害,在那里养蜜蜂的俄国和日本的专家可多了。你不想去学习?”
这句话说动了蜂子。但蜂子说:“外国人都快把我们的东北给占了,我不去。”
“嘿,你还挺爱国呀。你既然爱国,就应该去学习人家先进的东西,然后知己知彼,才能打败他,这才是为国争光啊。只会窝里横,有啥有,再过几百年,还不是一个样子,有些事情,没有卧薪尝胆之志,就办不成事,更翻不了身。”二伯有些激动地说道。
蜂子动心了,想先去看看,不行就回来。
蜂子:“想,但去东北,太远了,听说那里冷得很,这么冷的天,怎样养蜂,我不知道。”
二伯:“没有多冷,我在东北也生活五年了,我这不好好的吗?也没有冻掉半只耳朵呀!”
二伯:“我跟你大伯商量了,你要是想学养蜂,我带你去,让你跟日本人学习养蜂技术,别的我不知道,也不敢说,但日本养的蜂,每箱蜂,每年能产量能达到100斤,这个数字还是给蜜蜂留足了蜂粮之后,取下为买钱的。你想想,你的养蜂技术,一年才能得到多少花蜜呀。”
蜂子,沉默不语。
大伯深知蜂子是个厚道后生,因为爷爷去世时间不长,不愿离开这里,想给爷爷守孝。便说:“你爷爷一生爱蜂,也难得你这个孙子跟你爷爷的爱好相仿。我和你二伯还有你爹小的时候,因为害怕蜜蜂蜇,谁也不去学养蜂,害得你爷爷没少打骂我们三个。你能继承爷爷的喜爱,继续学习养蜂我们都支持,但养蜂是需要技术的。你尽管去学习,家里的事情有我呢,你大可放心。你爷爷守孝之事,我一人在家,就够了。你还年少,要多学习有用的东西,才不辜负你爷爷对你的厚爱。”
蜂子问二伯:“去学习要用几年?”
二伯:“至少要用三年时间,因为日本在东北经营的铁路是原来俄国人修的,在日俄战争中,日本胜利了,才把从长春到旅顺的铁路经营转让给日本。而日本人平日里,不让中国的老姓靠近铁路,管得很严格。所以要学习养蜂,要先当铁路巡道工,先跟日本人的关系处理好,人家才会教。同时,因为铁路巡道工,整年都在铁路线上走,还会遇到俄国的养蜂人,还可以从他们那里学习养蜂知识。”
蜂子最终点头同意。但提出几条要求:自己父母原来的房屋,让黑吞一家人来住。等自己回来再说;第二,蜂场由黑吞打理,收入三七分,林家的三成,黑吞的七成;三是,家里无论出什么事,爷爷留下的书籍不得损毁、变卖。
大伯和三叔都极为高兴,他们都希望蜂子能换个环境,改变一下心情,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1921年这年的冬天,腊月初六启程去东北吉林通化。
林炳坤已年满16岁,至少有爷爷看护,在家族内受亲人疼爱,自不用多说,但个别姑嫂兄妹相信他命硬方人之说,平日里与他关系不冷不热,保持距离,唯独跟他亲近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大姑家的表兄(奶兄张敬之),一个是大姑家西隔壁邻居家的二女儿张巧姑,表兄大其7个月,巧姑小其三个月。
林炳坤因拜了村里大槐树为干娘。逢年过节总来大槐树村走动,跟大姑家的关系自然亲近。
说来也是怪事,这两个村子同龄的孩子中也只有这三个人有学习的材料。
林炳坤虽然没有在官办学堂学过多长时间,学识见解也过人一等,只是他平时寡言温和,不善张扬,不为外人称道而已。
二表兄张敬之可就不一样,远近几十里,家家都知道他品学兼优。
在他14岁那年,密县县城利欣斋书局的严老板看中,怜惜人才,自掏腰包让他去县城中学学习。
表兄自然也不辜负严老板的美意,在学校成绩优异,人缘又好,被严老板看中,暗中让媒人说和,把大女儿喜灵定亲于她,大表兄见喜灵乖巧美丽,又上过新式学堂,心中自是欢喜。
巧姑家境虽说不上富裕,但父母颇为开明。
巧姑8岁入乡村学堂学习,16岁的巧姑,长得明眸皓齿,脸如圆月,犹善女红,是那种农村里心灵手巧,端庄得体,沉稳贤淑,聪慧能干的女孩。
巧姑自小就和林炳坤要好。
两人在一起,从不争吵,从小村民就开始他们俩的玩笑,说是一对儿小夫妻。
巧姑的爹张结实,厚道,胆小,怕林炳坤再方人。就对老婆徐秀芝说:“以后别再让巧姑跟炳坤玩,那孩子方人。”
老婆闻听,啐他一口说道:“闭上你的臭嘴,人命在天,与孩子何干?他爹娘两个死了,也是一对苦命人,巧到一块去了,再说,林炳坤也拜了咱们村的老槐树干娘,那可是几百年的神树,谁能方得了?能力这棵树的一定是在那幻海恶浪中修炼了几百年的老妖巨怪,如果是也早成精了,再说林炳坤就算方人,他姑姑奶他几年了,又是姑又胜似亲娘的照料,人家不照样过得红红火火,一年好似一年,哪像你整天住在这趴窝房里,以后别再提这事,闲了想些法子赚些钱,起个像样的屋子,别再操歪心了,我看那孩子有慧根,说不定以后你闺女想攀还高攀不上呢。”
结实听媳妇儿这么一说,也就了这样的心,再不提此事。
张巧姑和林炳坤自小就相处融洽,每逢炳坤来大槐树村走亲戚,总在到张家坐坐,每次来总是带一瓶蜂蜜。
村民见林炳坤对巧姑说了一大堆话,林炳坤一走就向巧姑套话,刚才炳坤跟你说啥了?讲啥事儿了?巧姑总是笑而不答。
再后来两人长到十二三来岁时,反倒不再多说话了,要么就是默默坐一会儿,要么就是站在大槐树前不说话。
很快,村人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情,晚上,只要巧姑一个人在大槐树下,不停歇地转圈,林炳坤第二天一早准来大姑家走亲戚,然后两人又会默默在大槐树前,或坐或站一会儿,这事儿两家人都知道,但谁也不好说破。
一晃,林炳坤要去东北了,消息像长了腿一样跑到大槐树村,刮进巧姑的耳朵。
巧姑在傍晚时分,就开始围着大槐树转圈,第2天一早,林炳坤果然就来大姑家走亲戚了。
他进门的时候,巧姑正好在林炳坤的大姑家,巧姑在帮大姑家剥花生,巧姑边剥花生边听林炳坤对大姑说自己要去东北的事,巧姑低垂着头,老半天才剥出一粒花生,把林炳坤讲的话都记在了心里,然后向林炳坤的大姑打招呼离开。
约莫一刻钟,林炳坤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