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小说网 www.qudu.la,绝世玄皇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过。
事实上也是,张居正和冯保确实看到这个典故,但是他们还是很佩服皇帝用平实的话把它讲述了出来,而且讲得很详实,也很贴近刚才议论的主题。
冯保一直在微微点头,能够从历史典故中寻求对现今事件的启发,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表现。就象他刚才听到皇帝不经意间提到了一句曹操割掉自己头发严厉约束三军,其实也说了一个典故,只不过那个典故更加被人熟知而已。
三国时候,曹操亲率大军兵发宛城讨伐张绣,他严令三军不得扰民。此时麦子已熟,他追加了一道命令禁止践踏麦田:“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于是所有官军都下了马,牵着马行走。
这时候,从麦地里突然飞起一只斑鸠,曹操的坐骑受惊蹿进麦地,踩倒了一片麦子。
曹操自己说过的话,自己当然要按律执行,所以他拿起佩剑就往脖子上抹。大家急忙劝阻,他却说:“我亲口说的话都不遵守,还会有谁心甘情愿地遵守呢?一个不守信用的人,怎么能统领成千上万的士兵呢?”
众人阻拦不住,只有谋士郭嘉想到了办法:“《春秋》上言:法不加于尊。丞相统率大军,岂可自戕?”曹操听到这么说才作罢:“既然《春秋》上说过了,那我姑且免死。”于是用剑割下一绺头发,算作自我惩罚。然后派人传令三军:丞相践踏麦田,本该斩首示众,因为肩负主责,所以割掉头发替罪。
在古代,割掉头发可不像今天的理发那么简单,他们认为一丝一发都是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随便割掉不仅大逆不道,而且还是不孝的表现,只有对奴隶进行羞辱才割掉其头发。作为封建社会的枭雄,曹操能够割发代首,严于律己,实属难能可贵。
冯保这时看了张居正一眼,见他陷入了沉思,显然他也被皇帝的借古喻今给说动了,再也没有刚才反对时的强硬,只是好象仍在犹豫是什么,大概是在权衡利害关系。
皇帝一见张居正沉思不语,比刚才更缓和了一些,就知道摆事实、讲道理果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无缨之帽”的这个典故一下就说到了张居正的心坎上。
严格地执行制度固然很重要,但是在非常时期,适当的法外开恩往往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正是为了感谢楚庄王的不杀之恩,这个偏将才会不顾自身安危,全力营救楚庄王。施恩其实很容易,毕竟没有人一帆风顺,总会有遇到困难的时候。当看到有困难的人时,如果你不是落井下石,而是及时伸出援助之手,那你一定会得到更大的回报。
所以,皇帝讲这个道理,就是想告诉他们,在这样一个紧急时期,不查办吕调阳甚至反过来加封他户部侍郎,虽然违反用人制度,但一定会得到更大的回报。
张居正确实是讲理之人,他不会不懂得这个道理。平心而论,他现在的反对,不全是因为对吕调阳将对他构成威胁,更有对基本制度的担忧。法制是国家的基础,一旦动摇,就可能是毁灭性的打击。
当然,张居正也没有这么死板,他也知道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如果完全不懂变通,那就成了照本宣科、死水一潭了。
这里面需要很好地平衡关系,把握一个度,但是这个度他现在还没有考虑好,所以仍在犹豫。
乐观的皇帝看到他一直在犹豫,觉得应该给他再扇扇风,于是笑着转向了冯保:“大伴儿,故事说完了。你怎么看?”
冯保毫不掩饰自己的赞许之情,把刚才想到的象竹筒倒豆子一样统统说了出来:“皇上以史为鉴,借古喻今,微臣受益匪浅!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往往是重复的,就象皇上前面提到的曹操割发代首严令三军,同时是来源于对《春秋》的体会。”
皇帝和张居正听到这儿都是一愣!
一部《春秋》,写尽多少历史与沧桑。
宋朝的开国宰相,誉满天下,所读之书仅仅是儒家的一部经典《论语》而已,宋太祖赵匡胤死后,宋太宗赵光义不信,有一次问他,“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便治天下,这是真的吗?”
他却坦然回答:“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这部分。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天下太平。”后来赵普因为年老体衰病逝,家人打开他的书箧,里面果真只有一部《论语》。
赵普也因此而得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名。
而今一部《春秋》,只要研究透了,同样可以治得天下。
过。
事实上也是,张居正和冯保确实看到这个典故,但是他们还是很佩服皇帝用平实的话把它讲述了出来,而且讲得很详实,也很贴近刚才议论的主题。
冯保一直在微微点头,能够从历史典故中寻求对现今事件的启发,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表现。就象他刚才听到皇帝不经意间提到了一句曹操割掉自己头发严厉约束三军,其实也说了一个典故,只不过那个典故更加被人熟知而已。
三国时候,曹操亲率大军兵发宛城讨伐张绣,他严令三军不得扰民。此时麦子已熟,他追加了一道命令禁止践踏麦田:“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于是所有官军都下了马,牵着马行走。
这时候,从麦地里突然飞起一只斑鸠,曹操的坐骑受惊蹿进麦地,踩倒了一片麦子。
曹操自己说过的话,自己当然要按律执行,所以他拿起佩剑就往脖子上抹。大家急忙劝阻,他却说:“我亲口说的话都不遵守,还会有谁心甘情愿地遵守呢?一个不守信用的人,怎么能统领成千上万的士兵呢?”
众人阻拦不住,只有谋士郭嘉想到了办法:“《春秋》上言:法不加于尊。丞相统率大军,岂可自戕?”曹操听到这么说才作罢:“既然《春秋》上说过了,那我姑且免死。”于是用剑割下一绺头发,算作自我惩罚。然后派人传令三军:丞相践踏麦田,本该斩首示众,因为肩负主责,所以割掉头发替罪。
在古代,割掉头发可不像今天的理发那么简单,他们认为一丝一发都是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随便割掉不仅大逆不道,而且还是不孝的表现,只有对奴隶进行羞辱才割掉其头发。作为封建社会的枭雄,曹操能够割发代首,严于律己,实属难能可贵。
冯保这时看了张居正一眼,见他陷入了沉思,显然他也被皇帝的借古喻今给说动了,再也没有刚才反对时的强硬,只是好象仍在犹豫是什么,大概是在权衡利害关系。
皇帝一见张居正沉思不语,比刚才更缓和了一些,就知道摆事实、讲道理果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无缨之帽”的这个典故一下就说到了张居正的心坎上。
严格地执行制度固然很重要,但是在非常时期,适当的法外开恩往往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正是为了感谢楚庄王的不杀之恩,这个偏将才会不顾自身安危,全力营救楚庄王。施恩其实很容易,毕竟没有人一帆风顺,总会有遇到困难的时候。当看到有困难的人时,如果你不是落井下石,而是及时伸出援助之手,那你一定会得到更大的回报。
所以,皇帝讲这个道理,就是想告诉他们,在这样一个紧急时期,不查办吕调阳甚至反过来加封他户部侍郎,虽然违反用人制度,但一定会得到更大的回报。
张居正确实是讲理之人,他不会不懂得这个道理。平心而论,他现在的反对,不全是因为对吕调阳将对他构成威胁,更有对基本制度的担忧。法制是国家的基础,一旦动摇,就可能是毁灭性的打击。
当然,张居正也没有这么死板,他也知道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如果完全不懂变通,那就成了照本宣科、死水一潭了。
这里面需要很好地平衡关系,把握一个度,但是这个度他现在还没有考虑好,所以仍在犹豫。
乐观的皇帝看到他一直在犹豫,觉得应该给他再扇扇风,于是笑着转向了冯保:“大伴儿,故事说完了。你怎么看?”
冯保毫不掩饰自己的赞许之情,把刚才想到的象竹筒倒豆子一样统统说了出来:“皇上以史为鉴,借古喻今,微臣受益匪浅!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往往是重复的,就象皇上前面提到的曹操割发代首严令三军,同时是来源于对《春秋》的体会。”
皇帝和张居正听到这儿都是一愣!
一部《春秋》,写尽多少历史与沧桑。
宋朝的开国宰相,誉满天下,所读之书仅仅是儒家的一部经典《论语》而已,宋太祖赵匡胤死后,宋太宗赵光义不信,有一次问他,“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便治天下,这是真的吗?”
他却坦然回答:“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这部分。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天下太平。”后来赵普因为年老体衰病逝,家人打开他的书箧,里面果真只有一部《论语》。
赵普也因此而得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名。
而今一部《春秋》,只要研究透了,同样可以治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