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小说网 www.qudu.la,丽人泪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的余香兰就嫁给了当时的公社书记的儿子洪福生。
提到洪福生,这里不免要啰嗦两句,这孩子长得高高大大,相貌堂堂,可称的上是一表人材。然而他却好逸恶劳,不务正业,整日里游手好闲,书也不好好读,初中没毕业就有学不上了,凭着当官爸爸的关系在公社的一个社办厂里谋得了一个机械修理工的职业。可是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即使难得上几天班也是说话多,干活少,几年下来什么机械都修不好。还时不时地惹事生非,厂领导也拿他没辙,又碍于其父的面子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后来到了二十四五岁时,其父母就为他的婚事着急了,又想借成家之名多一个人看管他、约束他。可是他老虎不吃人——恶名在外。附近人家的女孩子听到他的名字就惧怕三分,更不用说嫁给他了。没办法,父母就托了媒人到了相距有十余公里的余家坝的余香兰家提亲。余家老小对这个洪福生不甚了解,只从媒人的口中得知其父是公社书记,再加上媒人花言巧语的一番吹奉,洪福生的相貌又那么令人羡慕,余家父子及余香兰本人就同意了这门婚事。于是乎在一九七七年的年底,余香兰就和比她大五岁的洪福生组成了小家庭。
余香兰千挑万选就选了这么一个角色。
婚后的洪福生在各方面都有所收敛,对家庭和工作也能认认真真,尽职尽力了。眼见得娶到了余香兰这么一个美艳绝伦的媳妇,使得他是心满意足,笑口常开,荣耀在人前,疼爱在人后,对余香兰是关怀备至。而后余香兰又为他生了一个女孩,取名叫洪佳丽。实话实说,余香兰倒是过了一段幸福快乐的家庭生活。
俗话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正当人们将赞许和嫉妒的目光投向他们之时,洪福生的老毛病又犯了,也许是新鲜度过去了,才刚刚两年时光,洪福生便将妻女置于一旁,自己在外面和一群狐朋狗友寻欢作乐,还变本加利地染上了赌博和酗酒的恶习,隔三岔五地夜不归宿,难得回来时也是要么垂头丧气,要么酩酊大醉,工作单位更是去都不去了。父母及长辈们的规劝他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余香兰的指责他是置之不理,有时还怒目相对。余香兰是无可奈何,只好忍气吞声地独守空房。有时见他很多日不回家,余香兰就会满世界地寻找。当好不容易找到他时,他竟然恶语谩骂,后来发展到拳脚相加。可怜的余香兰,她何罪之有,竟遭至如此的恶运。那段时间,余香兰是度日如年,若不是有公公、婆婆的关心和照应,余香兰恐怕早就不在洪家待了。
忍在当忍之刻,怒在当怒之时。余香兰一忍再忍,一让再让,忍让到无论怎么忍让都看不到洪福生有改邪归正的希望之后,余香兰终于怒火中烧,带着女儿洪佳丽搬回了娘家,最后提出了离婚。洪福生先是不肯,到余家去无理取闹,并还以武力相威胁,后遭到余家三兄弟的一阵拳打脚踢之后,洪福生见余香兰态度坚决,自己又无力回天,只好像一只斗败的公鸡似地,老老实实在地离婚协议书签下了大名。余香兰的这段婚姻只维持了六年,那时候小丽才五岁多一点。
乡村里是无风三尺浪,有风浪三丈。余香兰大小也可算是个名人了,她离婚搬回娘家的消息不胫而走。免不了传到了余香兰的小学和中学同学,且还是她的追求者之一的陈阿根的耳朵里。
陈阿根一直是个好好先生,与世无争,言语不多,闷声闷气的,也不大合群,喜欢独来独往,没事时就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捣鼓捣鼓点小玩意儿自娱自乐,车呀、船呀、小飞机、小手枪什么的。他身材中等、相貌平平,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在人群中绝对是个不起眼的小角色。在他情窦初开之时竟暗恋上了余香兰,但又不敢向她表明心迹,只是一个人躲在一处观察和欣赏着余香兰的一举一动、一频一笑,因她喜而喜、她笑而笑、她悲而悲,活脱脱成了一个痴情汉。直至初中临毕业之时,他才找了个机会,鼓足勇气向余香兰吐出了心声。而余香兰面对着已胀红了脸,语气都有点吞吞吐吐的陈阿根很不容易说出的心里话只是发出了一阵银铃般的大笑,笑罢就转身自顾自地和其他同学玩去了。陈阿根是碰了一鼻子灰,心里的滋味如打碎了五味瓶酸甜苦辣聚全。不久就毕业了,各奔东西,他们也就没再联系了。两年多以后,陈阿根从别的同学的口中得知余香兰已经结婚成家了,他也只得是死心了。
世上总有巧,唯独那年多。陈阿根初中毕业后又上了两年高中,读完就内招进了其父母所在的银龙镇上的拖拉机修理厂当了一名技术工人。银龙镇很小,只有成丁字形的两条不足十米宽的街道。小归小,可这里非常热闹,经常是人畜混杂,四里八村的人们骑着或推着小三轮、自行车将自己家里的活物和农产品拿到街上来赶集叫卖。陈阿根的家就住在镇东头,住房有四间,一间在街边,另三间紧连着向后一字排开,房屋边上是一个和房屋大小差不多的小院。
陈阿根的父亲陈丙茂是个老实巴交的老技术工人,他在厂里一直都负责质量方面的检查和通过的工作,多年来他带了好几个徒弟,陈阿根进厂后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他的徒弟之一。他的身材和相貌和陈阿根十分相似,若不是年龄上的差异简直就像是一个模子一次性打造而成的。母亲黄秋芳是个普普通通,没有多少文化的乡镇妇女,她比丈夫小两岁,身材和体形也比丈夫小了一圈,这一圈究竟是多少?没有人测量过。这对夫妻结婚六七年都没有怀上孩子,急得二人好似热锅上的蚂蚁,几次差点闹到离婚的程度。没曾想到,事如人愿,到了陈丙茂年近三十岁时,喜添了陈阿根这棵独苗,夫妻俩是喜出望外,爱在心头。尽心尽力地把儿子抚养成人,又送进了工厂。到了儿子二十出头,是谈婚论嫁的时候,夫妻俩又四处张罗、托人,巴望着早日让儿子成家立业,传宗接代。可是想象不到陈阿根的心里始终装着余香兰,约见的所有女孩子他都用余香兰的标准去比套,结果套来套去是一个也没有套上。这婚事也就一拖再拖地拖到了小三十岁。这夫妻俩又急得象蚂蚁跳上了热锅,整天地唠唠叨叨,直说得陈阿根的耳膜都起了老茧,可还是无济于事,这小子一根筋,二人没有办法,只好听之任之。一次偶遇,陈阿根从一个熟人那里得知余香兰婚姻破裂,带着个女儿离婚住回了娘家,顿时喜上眉梢,如见到了宝贝似地奔回家中,将此消息和他的想法告诉了父母。
“什么,你要娶一个离了婚的女人,还拖着个油瓶,这怎么可以呢。”母亲黄秋芳突感意外地说。
“不行、不行,你还年轻,世上的好姑娘多着呢,你干嘛要和一个离异的女子结婚,她还带着个小丫头,这成何体统,岂不让人笑话吗?”父亲陈丙茂也附合道。
“离婚怎么啦?她不离婚我还没有机会呢,告诉你们,我在学校时就喜欢上她了,那时她心高气傲,看不上我,现在不一样了……”至于那孩子,亲生不亲生又如何,我视如己出,把她当亲生的养,不信她不会接受我”。陈阿根辩解到。
“你是个童男子,又住在镇上,还有正式工作,而她只是个乡下女人,还结过婚,并带着孩子,你们怎么说都不般配呀。”母亲又说。
“般配不般配要看怎么说呢,没有门第观念,没有歧视,没有嫌这嫌那的就不存在般配问题,再说镇上和乡下又有什么区别呢,只要我爱她、喜欢她,管她是哪里的,日子是自己过的,又不是给人看的,总而言之我想娶她,你们同意我要娶,不同意我还是要娶,今生今世我非她不娶了。”陈阿根回应道。
夫妻俩面面相觑,又一同转头望着儿子,一时找不出什么合理的话语。陈丙茂锁紧眉头,略微思索后问道:“余香兰同意了吗?”
陈阿根一听蒙了,眼睛眨巴眨巴地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半晌才冒出几个字:“不知道。”
“哦,说的这么热闹,原来你还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呀,还不知道人家同意不同意呢,就讲的天花乱坠的。”父亲笑说道。
“嘻嘻,看你象马上就要当新郎官的样子,原来那头还凉着呢。”母亲也笑道。
“但我可以去试试呀,不试我怎么知道她同意与否呢?”陈阿根说。
“那你就去试吧,也许人家不会肯呢,过去人家看不上你,现在也未必同意嫁给你,说不定人家已经有新的相好呢。”父亲说。
“好,我一定去,不同意算我白说,若是同意了,你二老可不要反悔哟,到那时我可下不了台哟。”陈阿根有信心地说。
“放心,不反悔,不反悔,怎么样你也算是成家了,总比现在一个人漂着强,那孩子我们也会和你一样对她好,当亲孙女看待。”母亲又说。她此时的心里是想余香兰肯定不会同意的,不如让儿子去碰碰钉子吧。
陈丙茂点点头,表示意见和妻子一样。
夫妻俩表明了统一的态度,陈阿根就如同获得了尚方宝剑似的,真的去试了。带着希望也着忐忑的心态,轻车熟路地去了余家坝村(在学校时陈阿根去过余香兰的娘家)。头两次遭到了回绝;第三次竟然吃了闭门羹。然而陈阿根没有灰心,更没有放弃,一连跑了数十次,这其中还带着余香兰母女到镇上自己的家中作客了一次,陈家夫妻也表示了欢迎的态度。陈阿根首先赢得了余家父母及兄长们的一致赞许,同时也获得了小丽的欢喜。叔叔、叔叔地叫的很是欢快。最终余香兰结冰的心被溶化了,同意嫁给陈阿根。这其中的细节和后来婚礼举行的状况这里就不细述了。
余香兰拖着六斤重的油瓶(当时小丽六岁)嫁入了银龙镇上的陈家。担负起了陈家大小五口人烧茶煮饭的工作,不久陈家二老相继退休,余香兰就和婆婆一道操持全家的生活,婆媳俩互帮互助,配合的井井有条,洪佳丽这时也随母姓改名叫余小丽。她聪明伶俐,乖巧讨喜,小嘴特别地甜,爷爷、奶奶、爸爸的见面就叫,从而得到了陈家三位长辈的欢喜,次年开学她就被送入了镇上的幼儿园上了大班。一年不到余香兰又喜上加喜地为陈家添了个大胖小子,取名叫陈小强。如此一来,全家上下都陶醉在了一片欢快兴奋之中,喜乐融融的气氛洋溢在陈家小屋的每个角落,陈家二老及陈阿根都高兴地认为那小宝宝是由小丽给他带来的,由此对小丽的宠爱是有增无减。
小日子如蜜糖般地过上十年之后,陈阿根所工作的小工厂经济不景气,效益每况愈下,与其说继续留在那厂里苦熬苦等,倒不如中辟途径,这样经过了一家人的商量后决定,陈阿根从厂子里辞职,砸碎铁饭碗,回家将沿街口的那间屋子改造成了小百货店,又将原作厨房用的第二间房粉刷一新,让从前面那间搬出的二老居住,并在院子里新建两间十余平方的小屋,一间用做厨房,一间给陈小强单独居住,陈阿根和余香兰母女仍旧住在后面的三间屋子里,前间夫妻二人居住,后间小丽居住,中间一间做客厅和卫生间之用。经过了这么一建一改,小院子小了,可屋子多了,一家人的居住条件和环境反而宽敞舒坦了。小店一开,全家上下人都忙起来了,可忙中有乐、忙中有喜,忙中可见比上班所获的更多的人民币。是这样一忙忙碌碌之后,陈氏小百货商店在一九九四年五月一日这天的鞭炮齐鸣声中正式开张营业了。
的余香兰就嫁给了当时的公社书记的儿子洪福生。
提到洪福生,这里不免要啰嗦两句,这孩子长得高高大大,相貌堂堂,可称的上是一表人材。然而他却好逸恶劳,不务正业,整日里游手好闲,书也不好好读,初中没毕业就有学不上了,凭着当官爸爸的关系在公社的一个社办厂里谋得了一个机械修理工的职业。可是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即使难得上几天班也是说话多,干活少,几年下来什么机械都修不好。还时不时地惹事生非,厂领导也拿他没辙,又碍于其父的面子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后来到了二十四五岁时,其父母就为他的婚事着急了,又想借成家之名多一个人看管他、约束他。可是他老虎不吃人——恶名在外。附近人家的女孩子听到他的名字就惧怕三分,更不用说嫁给他了。没办法,父母就托了媒人到了相距有十余公里的余家坝的余香兰家提亲。余家老小对这个洪福生不甚了解,只从媒人的口中得知其父是公社书记,再加上媒人花言巧语的一番吹奉,洪福生的相貌又那么令人羡慕,余家父子及余香兰本人就同意了这门婚事。于是乎在一九七七年的年底,余香兰就和比她大五岁的洪福生组成了小家庭。
余香兰千挑万选就选了这么一个角色。
婚后的洪福生在各方面都有所收敛,对家庭和工作也能认认真真,尽职尽力了。眼见得娶到了余香兰这么一个美艳绝伦的媳妇,使得他是心满意足,笑口常开,荣耀在人前,疼爱在人后,对余香兰是关怀备至。而后余香兰又为他生了一个女孩,取名叫洪佳丽。实话实说,余香兰倒是过了一段幸福快乐的家庭生活。
俗话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正当人们将赞许和嫉妒的目光投向他们之时,洪福生的老毛病又犯了,也许是新鲜度过去了,才刚刚两年时光,洪福生便将妻女置于一旁,自己在外面和一群狐朋狗友寻欢作乐,还变本加利地染上了赌博和酗酒的恶习,隔三岔五地夜不归宿,难得回来时也是要么垂头丧气,要么酩酊大醉,工作单位更是去都不去了。父母及长辈们的规劝他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余香兰的指责他是置之不理,有时还怒目相对。余香兰是无可奈何,只好忍气吞声地独守空房。有时见他很多日不回家,余香兰就会满世界地寻找。当好不容易找到他时,他竟然恶语谩骂,后来发展到拳脚相加。可怜的余香兰,她何罪之有,竟遭至如此的恶运。那段时间,余香兰是度日如年,若不是有公公、婆婆的关心和照应,余香兰恐怕早就不在洪家待了。
忍在当忍之刻,怒在当怒之时。余香兰一忍再忍,一让再让,忍让到无论怎么忍让都看不到洪福生有改邪归正的希望之后,余香兰终于怒火中烧,带着女儿洪佳丽搬回了娘家,最后提出了离婚。洪福生先是不肯,到余家去无理取闹,并还以武力相威胁,后遭到余家三兄弟的一阵拳打脚踢之后,洪福生见余香兰态度坚决,自己又无力回天,只好像一只斗败的公鸡似地,老老实实在地离婚协议书签下了大名。余香兰的这段婚姻只维持了六年,那时候小丽才五岁多一点。
乡村里是无风三尺浪,有风浪三丈。余香兰大小也可算是个名人了,她离婚搬回娘家的消息不胫而走。免不了传到了余香兰的小学和中学同学,且还是她的追求者之一的陈阿根的耳朵里。
陈阿根一直是个好好先生,与世无争,言语不多,闷声闷气的,也不大合群,喜欢独来独往,没事时就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捣鼓捣鼓点小玩意儿自娱自乐,车呀、船呀、小飞机、小手枪什么的。他身材中等、相貌平平,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在人群中绝对是个不起眼的小角色。在他情窦初开之时竟暗恋上了余香兰,但又不敢向她表明心迹,只是一个人躲在一处观察和欣赏着余香兰的一举一动、一频一笑,因她喜而喜、她笑而笑、她悲而悲,活脱脱成了一个痴情汉。直至初中临毕业之时,他才找了个机会,鼓足勇气向余香兰吐出了心声。而余香兰面对着已胀红了脸,语气都有点吞吞吐吐的陈阿根很不容易说出的心里话只是发出了一阵银铃般的大笑,笑罢就转身自顾自地和其他同学玩去了。陈阿根是碰了一鼻子灰,心里的滋味如打碎了五味瓶酸甜苦辣聚全。不久就毕业了,各奔东西,他们也就没再联系了。两年多以后,陈阿根从别的同学的口中得知余香兰已经结婚成家了,他也只得是死心了。
世上总有巧,唯独那年多。陈阿根初中毕业后又上了两年高中,读完就内招进了其父母所在的银龙镇上的拖拉机修理厂当了一名技术工人。银龙镇很小,只有成丁字形的两条不足十米宽的街道。小归小,可这里非常热闹,经常是人畜混杂,四里八村的人们骑着或推着小三轮、自行车将自己家里的活物和农产品拿到街上来赶集叫卖。陈阿根的家就住在镇东头,住房有四间,一间在街边,另三间紧连着向后一字排开,房屋边上是一个和房屋大小差不多的小院。
陈阿根的父亲陈丙茂是个老实巴交的老技术工人,他在厂里一直都负责质量方面的检查和通过的工作,多年来他带了好几个徒弟,陈阿根进厂后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他的徒弟之一。他的身材和相貌和陈阿根十分相似,若不是年龄上的差异简直就像是一个模子一次性打造而成的。母亲黄秋芳是个普普通通,没有多少文化的乡镇妇女,她比丈夫小两岁,身材和体形也比丈夫小了一圈,这一圈究竟是多少?没有人测量过。这对夫妻结婚六七年都没有怀上孩子,急得二人好似热锅上的蚂蚁,几次差点闹到离婚的程度。没曾想到,事如人愿,到了陈丙茂年近三十岁时,喜添了陈阿根这棵独苗,夫妻俩是喜出望外,爱在心头。尽心尽力地把儿子抚养成人,又送进了工厂。到了儿子二十出头,是谈婚论嫁的时候,夫妻俩又四处张罗、托人,巴望着早日让儿子成家立业,传宗接代。可是想象不到陈阿根的心里始终装着余香兰,约见的所有女孩子他都用余香兰的标准去比套,结果套来套去是一个也没有套上。这婚事也就一拖再拖地拖到了小三十岁。这夫妻俩又急得象蚂蚁跳上了热锅,整天地唠唠叨叨,直说得陈阿根的耳膜都起了老茧,可还是无济于事,这小子一根筋,二人没有办法,只好听之任之。一次偶遇,陈阿根从一个熟人那里得知余香兰婚姻破裂,带着个女儿离婚住回了娘家,顿时喜上眉梢,如见到了宝贝似地奔回家中,将此消息和他的想法告诉了父母。
“什么,你要娶一个离了婚的女人,还拖着个油瓶,这怎么可以呢。”母亲黄秋芳突感意外地说。
“不行、不行,你还年轻,世上的好姑娘多着呢,你干嘛要和一个离异的女子结婚,她还带着个小丫头,这成何体统,岂不让人笑话吗?”父亲陈丙茂也附合道。
“离婚怎么啦?她不离婚我还没有机会呢,告诉你们,我在学校时就喜欢上她了,那时她心高气傲,看不上我,现在不一样了……”至于那孩子,亲生不亲生又如何,我视如己出,把她当亲生的养,不信她不会接受我”。陈阿根辩解到。
“你是个童男子,又住在镇上,还有正式工作,而她只是个乡下女人,还结过婚,并带着孩子,你们怎么说都不般配呀。”母亲又说。
“般配不般配要看怎么说呢,没有门第观念,没有歧视,没有嫌这嫌那的就不存在般配问题,再说镇上和乡下又有什么区别呢,只要我爱她、喜欢她,管她是哪里的,日子是自己过的,又不是给人看的,总而言之我想娶她,你们同意我要娶,不同意我还是要娶,今生今世我非她不娶了。”陈阿根回应道。
夫妻俩面面相觑,又一同转头望着儿子,一时找不出什么合理的话语。陈丙茂锁紧眉头,略微思索后问道:“余香兰同意了吗?”
陈阿根一听蒙了,眼睛眨巴眨巴地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半晌才冒出几个字:“不知道。”
“哦,说的这么热闹,原来你还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呀,还不知道人家同意不同意呢,就讲的天花乱坠的。”父亲笑说道。
“嘻嘻,看你象马上就要当新郎官的样子,原来那头还凉着呢。”母亲也笑道。
“但我可以去试试呀,不试我怎么知道她同意与否呢?”陈阿根说。
“那你就去试吧,也许人家不会肯呢,过去人家看不上你,现在也未必同意嫁给你,说不定人家已经有新的相好呢。”父亲说。
“好,我一定去,不同意算我白说,若是同意了,你二老可不要反悔哟,到那时我可下不了台哟。”陈阿根有信心地说。
“放心,不反悔,不反悔,怎么样你也算是成家了,总比现在一个人漂着强,那孩子我们也会和你一样对她好,当亲孙女看待。”母亲又说。她此时的心里是想余香兰肯定不会同意的,不如让儿子去碰碰钉子吧。
陈丙茂点点头,表示意见和妻子一样。
夫妻俩表明了统一的态度,陈阿根就如同获得了尚方宝剑似的,真的去试了。带着希望也着忐忑的心态,轻车熟路地去了余家坝村(在学校时陈阿根去过余香兰的娘家)。头两次遭到了回绝;第三次竟然吃了闭门羹。然而陈阿根没有灰心,更没有放弃,一连跑了数十次,这其中还带着余香兰母女到镇上自己的家中作客了一次,陈家夫妻也表示了欢迎的态度。陈阿根首先赢得了余家父母及兄长们的一致赞许,同时也获得了小丽的欢喜。叔叔、叔叔地叫的很是欢快。最终余香兰结冰的心被溶化了,同意嫁给陈阿根。这其中的细节和后来婚礼举行的状况这里就不细述了。
余香兰拖着六斤重的油瓶(当时小丽六岁)嫁入了银龙镇上的陈家。担负起了陈家大小五口人烧茶煮饭的工作,不久陈家二老相继退休,余香兰就和婆婆一道操持全家的生活,婆媳俩互帮互助,配合的井井有条,洪佳丽这时也随母姓改名叫余小丽。她聪明伶俐,乖巧讨喜,小嘴特别地甜,爷爷、奶奶、爸爸的见面就叫,从而得到了陈家三位长辈的欢喜,次年开学她就被送入了镇上的幼儿园上了大班。一年不到余香兰又喜上加喜地为陈家添了个大胖小子,取名叫陈小强。如此一来,全家上下都陶醉在了一片欢快兴奋之中,喜乐融融的气氛洋溢在陈家小屋的每个角落,陈家二老及陈阿根都高兴地认为那小宝宝是由小丽给他带来的,由此对小丽的宠爱是有增无减。
小日子如蜜糖般地过上十年之后,陈阿根所工作的小工厂经济不景气,效益每况愈下,与其说继续留在那厂里苦熬苦等,倒不如中辟途径,这样经过了一家人的商量后决定,陈阿根从厂子里辞职,砸碎铁饭碗,回家将沿街口的那间屋子改造成了小百货店,又将原作厨房用的第二间房粉刷一新,让从前面那间搬出的二老居住,并在院子里新建两间十余平方的小屋,一间用做厨房,一间给陈小强单独居住,陈阿根和余香兰母女仍旧住在后面的三间屋子里,前间夫妻二人居住,后间小丽居住,中间一间做客厅和卫生间之用。经过了这么一建一改,小院子小了,可屋子多了,一家人的居住条件和环境反而宽敞舒坦了。小店一开,全家上下人都忙起来了,可忙中有乐、忙中有喜,忙中可见比上班所获的更多的人民币。是这样一忙忙碌碌之后,陈氏小百货商店在一九九四年五月一日这天的鞭炮齐鸣声中正式开张营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