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小说网 www.qudu.la,穿成潘金莲怎么破.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昏昏沉沉的醒来,似乎已经是正午。开开门,外面瞧一圈,武松没回来过。那坛好酒的残骸依旧四仰八叉地散布在地上,他的床铺还是整整齐齐,连个苍蝇都没在上面睡过。
潘小园禁不住想他这一夜去哪儿了。随即笑话自己多什么事,他去哪儿都死不了。
随即就有人送来了午饭。山顶的聚义厅上几乎天天开筵席,供兄弟头领们互相结交,增进感情;耳房里家眷们的饮食,则每层都有一个专门的厨房负责。当然各房也可以自开小灶。潘小园来的时日尚短,但听说但凡有红白喜事、娶妇生子的场合,家属区也会整治出精致的宴席,往往比聚义厅里的大碗酒、大块肉要让人垂涎——当然是自掏腰包,有钱才行。
但这些事,潘小园还没遇到过。眼下家属区里最受欢迎的小灶,就是孙雪娥家的厨房。本事平庸的周通靠这一点混到了好人缘,不过据说他从来不让媳妇出来见客。
不是金屋藏娇,而是怕她一张口就给整个桃花山丢脸。
到了晚上,潘小园的一部企划书已经完成了一多半,武松依旧没有露面。不过有个他手底下的小弟前来探头探脑,见着潘小园,笑嘻嘻问候了一声。
潘小园忽然反倒有些过意不去。他也还算识相,外面躲了这么久,估计是不想让他那张脸烦着她。但他昨夜到底是在哪里熬过去的,总不至于一直在山上流浪吧?
她有些鸠占鹊巢的感觉,仿佛是自己把他赶出去了似的。总归是不太厚道。她忽然想,要不要回头跟临近的姑娘媳妇换个住所,免得总是跟武松做隔壁,低头不见抬头见,大家各自尴尬。
想来想去,却又还是觉得不妥。这一排耳房住的其他单身女眷,一个是李应的女儿,小姑娘整天叽叽喳喳,得把武松烦死;一个是朱仝的老母,总不能把老太太放到武松身边,好像给人家找个便宜儿子似的;还有一个是黄信的妹子,黄大小姐人倒是无可挑剔,长得也不错,但潘小园觉得自己要是真的贸然上门求换房,简直就是马泊六的行径。
所以这个念头就只好算了。
这么纠结着,到了第三日上,武松还是没个影儿。潘小园终于决定投降。到他房里去,把那个碎坛子收拾了,弄乱的地方都归置干净,然后叫来一个小弟,让他把武二哥找回来。
比谁脸皮更薄,她认输,总行了吧?
她甚至觉得自己可以朝武松大度一挥手,说过去的事儿就算过去了,我才不介意。讲得不要脸些,谁占谁便宜还不一定呢,他羞涩也情有可原,嘻嘻。
这么自欺欺人想了一番,还真有点扳回一城的精神胜利感。
吩咐完这些事,潘小园抄起一沓厚厚的企划书草稿,召唤董蜈蚣,让他带路。
董蜈蚣飞速跑来了,没见着武松,心里难免失望。但武都头亲口许诺的来日方长,满肚子的花式马屁,总可以留到下次再说。于是依旧谄媚的笑嘻嘻:“娘子,柴大官人正候着你哩。”
潘小园忽然觉得这张贼忒兮兮的脸居然也有那么一丝可靠,比起他心心念念要巴结的那位武松,起码心思都写在脸上,一眼看得透。
不过董蜈蚣看她,就有点看不透了。潘小园没有跟着他往柴进那里走,而是出乎意料地提了另一个要求:“那个,萧让萧先生住在何处?我要先去求他一件事。”
董蜈蚣怔了老半天,才道:“娘子,你找那秀才做什么?”
*
萧让是济州城里最平凡不过的一个秀才,过的是最平凡不过的读书人生活:十年苦读,艰苦朴素,娶了同窗好友的妹妹,生一双儿女,平日里写写诗,作作文,没钱了就去私塾里当当代课老师,偶尔去考考试,可惜从没考中过。
他还有个爱好,就是书法。当今圣上也是书法大家,一笔瘦金体无人能及。上行下效,全国人民跟风效仿,书法成了全国性活动,因此说自己爱好书法,就像说爱吃红烧肉一样,并无什么特殊的意思。
但萧让不一样。他把这项平庸的爱好做到了登峰造极。旁人专研一种风格已属吃力,他呢,百家兼收,风格多变,立志要写遍诸家字体,把世上所有的奇妙勾连转折,都铺在自己的笔下。
苏、黄、米、蔡四大家自不必说,有一天萧让酒后来了兴致,手书一篇苏东坡的《赤壁赋》,拿到私塾里挂上,让学生熟读并背诵全文。第二天就学生家长前来拜访,问这副幅东坡学士的手书,一千贯卖不卖?
萧让当然不卖。这种没节操的事,岂是读书人能做的?况且苏大学士的儿孙还在各处做官,他要是敢冒名顶替骗钱,官司就够他吃一壶的。
还有一次,一位街坊向他求信,是写给自家姐姐的。原来那姐姐嫁得一位如意郎君,婚后相敬如宾蜜里调油。那位五好姐夫一日出远门做生意,这一去就再也没回来。后来才打听到,是在清风山被人劫财害命,连尸骨都不全,据说是让山大王吃了。
消息传来,姐姐死活不肯信,吵着要跳井撞墙,让家人合力拦了下来,日夜严加看管,如今已三年矣。昔日容光焕发的姐姐,如今形容枯槁,三十多的年纪,倒是六十多的面相,整天抱着夫君送的一方手帕自言自语:“他会回来的,他亲口说过,会回来的……”
那街坊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讲述了姐姐的悲剧,末了拿出一封年代久远的书信,是那位已故姐夫当年写的情书,说萧先生,能不能模仿我姐夫的笔迹写封休书,就说他已经在外面有了新相好,不打算回来了,令姐姐自寻改嫁——这么着,长痛不如短痛,也算是让自家姐姐有个解脱?
萧让开始一口拒绝。他是熟读圣贤之书的人,虽然不热衷于颂烈女立牌坊,但是劝人家寡妇改嫁,还是欺瞒骗人,太损节操,这种事儿传到天上孔圣人那里,恐怕自己下面几辈子都考不上功名了吧?
那街坊哀求了又哀求,许诺重重谢他。这时候萧让的夫人把他叫到厨房,指着家里空米缸子,说夫君,你整天耍笔弄字,妾不说什么,但读书人也不能光吃饭不挣钱,你天天在那里装清高,这也不卖,那也不写,不看看你一家老小要饿死了!
萧让没办法,只得出卖了孔孟之道,大笔一挥,伪造了一封姐夫的来信。他比那街坊有文化多了,也敢吹牛,直接以姐夫的口吻说,他如今事业有成,在海外暹罗国被招为驸马,已有王子王女,不回来了,让家里的糟糠之妻另寻出路。那字迹和姐夫的一般无二。末了还煞有介事地附了几行蝌蚪文,以示来信可靠。
那街坊感激涕零,捧着信就回去了。据说他家姐姐看完了信,当场喜极而泣,吻着那信上的笔迹,连说“夫君过得好,奴就放心了”,然后火速接受了家人的改嫁安排。
这封信,萧让得了三贯钱的润笔费,够他全家老小吃省吃俭用,过上一个月的。
这之后,也不知是真正... -->>
昏昏沉沉的醒来,似乎已经是正午。开开门,外面瞧一圈,武松没回来过。那坛好酒的残骸依旧四仰八叉地散布在地上,他的床铺还是整整齐齐,连个苍蝇都没在上面睡过。
潘小园禁不住想他这一夜去哪儿了。随即笑话自己多什么事,他去哪儿都死不了。
随即就有人送来了午饭。山顶的聚义厅上几乎天天开筵席,供兄弟头领们互相结交,增进感情;耳房里家眷们的饮食,则每层都有一个专门的厨房负责。当然各房也可以自开小灶。潘小园来的时日尚短,但听说但凡有红白喜事、娶妇生子的场合,家属区也会整治出精致的宴席,往往比聚义厅里的大碗酒、大块肉要让人垂涎——当然是自掏腰包,有钱才行。
但这些事,潘小园还没遇到过。眼下家属区里最受欢迎的小灶,就是孙雪娥家的厨房。本事平庸的周通靠这一点混到了好人缘,不过据说他从来不让媳妇出来见客。
不是金屋藏娇,而是怕她一张口就给整个桃花山丢脸。
到了晚上,潘小园的一部企划书已经完成了一多半,武松依旧没有露面。不过有个他手底下的小弟前来探头探脑,见着潘小园,笑嘻嘻问候了一声。
潘小园忽然反倒有些过意不去。他也还算识相,外面躲了这么久,估计是不想让他那张脸烦着她。但他昨夜到底是在哪里熬过去的,总不至于一直在山上流浪吧?
她有些鸠占鹊巢的感觉,仿佛是自己把他赶出去了似的。总归是不太厚道。她忽然想,要不要回头跟临近的姑娘媳妇换个住所,免得总是跟武松做隔壁,低头不见抬头见,大家各自尴尬。
想来想去,却又还是觉得不妥。这一排耳房住的其他单身女眷,一个是李应的女儿,小姑娘整天叽叽喳喳,得把武松烦死;一个是朱仝的老母,总不能把老太太放到武松身边,好像给人家找个便宜儿子似的;还有一个是黄信的妹子,黄大小姐人倒是无可挑剔,长得也不错,但潘小园觉得自己要是真的贸然上门求换房,简直就是马泊六的行径。
所以这个念头就只好算了。
这么纠结着,到了第三日上,武松还是没个影儿。潘小园终于决定投降。到他房里去,把那个碎坛子收拾了,弄乱的地方都归置干净,然后叫来一个小弟,让他把武二哥找回来。
比谁脸皮更薄,她认输,总行了吧?
她甚至觉得自己可以朝武松大度一挥手,说过去的事儿就算过去了,我才不介意。讲得不要脸些,谁占谁便宜还不一定呢,他羞涩也情有可原,嘻嘻。
这么自欺欺人想了一番,还真有点扳回一城的精神胜利感。
吩咐完这些事,潘小园抄起一沓厚厚的企划书草稿,召唤董蜈蚣,让他带路。
董蜈蚣飞速跑来了,没见着武松,心里难免失望。但武都头亲口许诺的来日方长,满肚子的花式马屁,总可以留到下次再说。于是依旧谄媚的笑嘻嘻:“娘子,柴大官人正候着你哩。”
潘小园忽然觉得这张贼忒兮兮的脸居然也有那么一丝可靠,比起他心心念念要巴结的那位武松,起码心思都写在脸上,一眼看得透。
不过董蜈蚣看她,就有点看不透了。潘小园没有跟着他往柴进那里走,而是出乎意料地提了另一个要求:“那个,萧让萧先生住在何处?我要先去求他一件事。”
董蜈蚣怔了老半天,才道:“娘子,你找那秀才做什么?”
*
萧让是济州城里最平凡不过的一个秀才,过的是最平凡不过的读书人生活:十年苦读,艰苦朴素,娶了同窗好友的妹妹,生一双儿女,平日里写写诗,作作文,没钱了就去私塾里当当代课老师,偶尔去考考试,可惜从没考中过。
他还有个爱好,就是书法。当今圣上也是书法大家,一笔瘦金体无人能及。上行下效,全国人民跟风效仿,书法成了全国性活动,因此说自己爱好书法,就像说爱吃红烧肉一样,并无什么特殊的意思。
但萧让不一样。他把这项平庸的爱好做到了登峰造极。旁人专研一种风格已属吃力,他呢,百家兼收,风格多变,立志要写遍诸家字体,把世上所有的奇妙勾连转折,都铺在自己的笔下。
苏、黄、米、蔡四大家自不必说,有一天萧让酒后来了兴致,手书一篇苏东坡的《赤壁赋》,拿到私塾里挂上,让学生熟读并背诵全文。第二天就学生家长前来拜访,问这副幅东坡学士的手书,一千贯卖不卖?
萧让当然不卖。这种没节操的事,岂是读书人能做的?况且苏大学士的儿孙还在各处做官,他要是敢冒名顶替骗钱,官司就够他吃一壶的。
还有一次,一位街坊向他求信,是写给自家姐姐的。原来那姐姐嫁得一位如意郎君,婚后相敬如宾蜜里调油。那位五好姐夫一日出远门做生意,这一去就再也没回来。后来才打听到,是在清风山被人劫财害命,连尸骨都不全,据说是让山大王吃了。
消息传来,姐姐死活不肯信,吵着要跳井撞墙,让家人合力拦了下来,日夜严加看管,如今已三年矣。昔日容光焕发的姐姐,如今形容枯槁,三十多的年纪,倒是六十多的面相,整天抱着夫君送的一方手帕自言自语:“他会回来的,他亲口说过,会回来的……”
那街坊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讲述了姐姐的悲剧,末了拿出一封年代久远的书信,是那位已故姐夫当年写的情书,说萧先生,能不能模仿我姐夫的笔迹写封休书,就说他已经在外面有了新相好,不打算回来了,令姐姐自寻改嫁——这么着,长痛不如短痛,也算是让自家姐姐有个解脱?
萧让开始一口拒绝。他是熟读圣贤之书的人,虽然不热衷于颂烈女立牌坊,但是劝人家寡妇改嫁,还是欺瞒骗人,太损节操,这种事儿传到天上孔圣人那里,恐怕自己下面几辈子都考不上功名了吧?
那街坊哀求了又哀求,许诺重重谢他。这时候萧让的夫人把他叫到厨房,指着家里空米缸子,说夫君,你整天耍笔弄字,妾不说什么,但读书人也不能光吃饭不挣钱,你天天在那里装清高,这也不卖,那也不写,不看看你一家老小要饿死了!
萧让没办法,只得出卖了孔孟之道,大笔一挥,伪造了一封姐夫的来信。他比那街坊有文化多了,也敢吹牛,直接以姐夫的口吻说,他如今事业有成,在海外暹罗国被招为驸马,已有王子王女,不回来了,让家里的糟糠之妻另寻出路。那字迹和姐夫的一般无二。末了还煞有介事地附了几行蝌蚪文,以示来信可靠。
那街坊感激涕零,捧着信就回去了。据说他家姐姐看完了信,当场喜极而泣,吻着那信上的笔迹,连说“夫君过得好,奴就放心了”,然后火速接受了家人的改嫁安排。
这封信,萧让得了三贯钱的润笔费,够他全家老小吃省吃俭用,过上一个月的。
这之后,也不知是真正...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