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小说网 www.qudu.la,种田旧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她一个人生了三天气,早上起来就在院子里射箭。谁跟她说话她都不理。隔壁五婶子的小儿子叫她去‘背锅’,她这才开心起来。
程家庄方圆百里,矿产丰富。有碗石,有铁矿,有石英砂,还有煤。但是木材稀缺。四里八乡的青壮大多在耕种之余以拉脚(搞运输)为业。把当地的矿产运出去,再从别的地方运木材回来。
小孩子做不了拉脚的营生。大点儿的孩子就去挑煤。把煤从煤窑挑到转水城外的煤站。也有赶牲口拉的。小点儿的孩子就去铁匠营背锅。
因为铁匠营附近有好铁矿,冶炼的出上好生铁。那里几乎家家户户以打铁为生。铁匠营的铁器在沙溪县是有了名的好。但是,如果走大路往转水城或者沙溪县需要绕很远的路程。骡马脚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所以,铁匠营的日用铁器一向是靠人力背着翻山越岭送到外面。背这些铁器的主力军就是周边的半大孩子们。所有铁器中,锅的力钱最多。因为生铁锅相比锄头、镰头儿之类的要重,而且锅是圆的。捆绑需要技巧,也不好背。
去背锅的孩子也不能太小,都是十一二岁左右。因为来回要走五十多里山路。太小的孩子走不动。一上十三四,十四五又都去挑煤了。
往年程灵慧闹着要去背锅。家里是无论如何不准的。一则她太小,二则一个姑娘家,家里不放心。今年,也许是奶奶实在看不下去她在家里生闷气,竟然答应了。
程灵慧天不亮就和几个小伙伴儿出发了。翻过两座山到了铁匠营的时候天已经快晌午了。背锅都是大孩子带小孩子。那些大些的孩子往年来过,和那些铁匠铺都熟的很。
孩子们各自挑了合适大小的锅。用自带的绳子捆好。背在背上不敢耽搁就往回赶。
程灵慧第一次来,最有劲头。一口气爬到山顶上,回头看小伙伴儿都还在半山腰上晃呢。从怀里拿出母亲给带的咸鸡蛋和白面馍馍。也不管山风冷冽,吃得津津有味。她吃完了,大伙儿才爬上来。围在一起休息了片刻。各自吃些自带的东西,接着上路。等到了转水城已经是傍晚。
大些的孩子领着他们去杂货行交了锅,领了力钱。大家各自拿出一两文钱买点儿麦芽糖之类的,打打闹闹回家去。
程灵慧第一次赚到钱,高兴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回到家坐在炕上数了又数,让奶奶给找了跟红绳穿上,挂在脖子上这才睡去。第二天,背锅的劲头更大。
她虽然过了年只有十岁,可比同龄的孩子有力气的多。手脚也灵活。第二趟就不满足背小锅。铁锅里,最小的是八号锅,俗称‘驮八锅’。其次是‘驮五锅’。以此类推,最大的是‘驮二锅’。至于那种特大号的铁锅就不是人能背动的了。
驮二锅的口径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八九十公分,就是俗称的半大锅。背在一个十来岁小孩的背上,锅沿儿能到小腿肚子上。因为不好背,给的力钱也多。程灵慧第二次挑的就是这样的锅。
锅太大,重量还是其次,关键走路不方便。程灵慧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爬到山顶上,小伙伴儿已经等了她好一会儿了。怕天黑赶不回去。也没敢歇一下。接着往回走。
不管咋说,终于是让她把那么大一个锅给背到了杂货铺。当时就累瘫了,光想躺倒在杂货铺台阶上。杂货铺掌柜的还给她倒了碗水喝。额外多给了她两个铜板。
程灵慧拖拖拉拉跟着小伙伴儿回了家,也没力气数铜板了。倒炕上就睡了。奶奶看着她磨得红肿的肩膀,悄悄抹了一夜泪。但在程灵慧坚持还要去的时候,还是没说什么。
第三次,程灵慧学聪明了。选了个不大不小的,顺利背到杂货行。
从正月十九背到二月二,程灵慧赚了一百二三十个铜板。这对于庄户人家的小孩子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别的孩子都是留几文,其余的给了家里大人。程灵慧全部给了奶奶。她觉得自己少花一文,父亲就能轻松一点儿。
过了二月二姑苏书院就开学了。背锅的伙伴儿就少了。本来人少了,杂货行给的力钱会相对多一点儿。可程灵慧惦记着上学的事呢。
她一个人生了三天气,早上起来就在院子里射箭。谁跟她说话她都不理。隔壁五婶子的小儿子叫她去‘背锅’,她这才开心起来。
程家庄方圆百里,矿产丰富。有碗石,有铁矿,有石英砂,还有煤。但是木材稀缺。四里八乡的青壮大多在耕种之余以拉脚(搞运输)为业。把当地的矿产运出去,再从别的地方运木材回来。
小孩子做不了拉脚的营生。大点儿的孩子就去挑煤。把煤从煤窑挑到转水城外的煤站。也有赶牲口拉的。小点儿的孩子就去铁匠营背锅。
因为铁匠营附近有好铁矿,冶炼的出上好生铁。那里几乎家家户户以打铁为生。铁匠营的铁器在沙溪县是有了名的好。但是,如果走大路往转水城或者沙溪县需要绕很远的路程。骡马脚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所以,铁匠营的日用铁器一向是靠人力背着翻山越岭送到外面。背这些铁器的主力军就是周边的半大孩子们。所有铁器中,锅的力钱最多。因为生铁锅相比锄头、镰头儿之类的要重,而且锅是圆的。捆绑需要技巧,也不好背。
去背锅的孩子也不能太小,都是十一二岁左右。因为来回要走五十多里山路。太小的孩子走不动。一上十三四,十四五又都去挑煤了。
往年程灵慧闹着要去背锅。家里是无论如何不准的。一则她太小,二则一个姑娘家,家里不放心。今年,也许是奶奶实在看不下去她在家里生闷气,竟然答应了。
程灵慧天不亮就和几个小伙伴儿出发了。翻过两座山到了铁匠营的时候天已经快晌午了。背锅都是大孩子带小孩子。那些大些的孩子往年来过,和那些铁匠铺都熟的很。
孩子们各自挑了合适大小的锅。用自带的绳子捆好。背在背上不敢耽搁就往回赶。
程灵慧第一次来,最有劲头。一口气爬到山顶上,回头看小伙伴儿都还在半山腰上晃呢。从怀里拿出母亲给带的咸鸡蛋和白面馍馍。也不管山风冷冽,吃得津津有味。她吃完了,大伙儿才爬上来。围在一起休息了片刻。各自吃些自带的东西,接着上路。等到了转水城已经是傍晚。
大些的孩子领着他们去杂货行交了锅,领了力钱。大家各自拿出一两文钱买点儿麦芽糖之类的,打打闹闹回家去。
程灵慧第一次赚到钱,高兴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回到家坐在炕上数了又数,让奶奶给找了跟红绳穿上,挂在脖子上这才睡去。第二天,背锅的劲头更大。
她虽然过了年只有十岁,可比同龄的孩子有力气的多。手脚也灵活。第二趟就不满足背小锅。铁锅里,最小的是八号锅,俗称‘驮八锅’。其次是‘驮五锅’。以此类推,最大的是‘驮二锅’。至于那种特大号的铁锅就不是人能背动的了。
驮二锅的口径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八九十公分,就是俗称的半大锅。背在一个十来岁小孩的背上,锅沿儿能到小腿肚子上。因为不好背,给的力钱也多。程灵慧第二次挑的就是这样的锅。
锅太大,重量还是其次,关键走路不方便。程灵慧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爬到山顶上,小伙伴儿已经等了她好一会儿了。怕天黑赶不回去。也没敢歇一下。接着往回走。
不管咋说,终于是让她把那么大一个锅给背到了杂货铺。当时就累瘫了,光想躺倒在杂货铺台阶上。杂货铺掌柜的还给她倒了碗水喝。额外多给了她两个铜板。
程灵慧拖拖拉拉跟着小伙伴儿回了家,也没力气数铜板了。倒炕上就睡了。奶奶看着她磨得红肿的肩膀,悄悄抹了一夜泪。但在程灵慧坚持还要去的时候,还是没说什么。
第三次,程灵慧学聪明了。选了个不大不小的,顺利背到杂货行。
从正月十九背到二月二,程灵慧赚了一百二三十个铜板。这对于庄户人家的小孩子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别的孩子都是留几文,其余的给了家里大人。程灵慧全部给了奶奶。她觉得自己少花一文,父亲就能轻松一点儿。
过了二月二姑苏书院就开学了。背锅的伙伴儿就少了。本来人少了,杂货行给的力钱会相对多一点儿。可程灵慧惦记着上学的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