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小说网 www.qudu.la,靖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怼了一下夏言之后,他再次对杨廷和拱了拱手:“阁台,依新规,这重造黄册不再由县里摊派册银。下官粗略估算,按往年造一册所需银二两来算,一册四份,新册恐需拨银百万两。补造旧册以备清查,又需近五十万两。国策会议和国务会议上,参策及国务大臣们,把黄册一事想得轻了!”
黄佐在广东做过地方官了,他知道夏从寿对一册二两银子的花费估计,没有错。
这已经是相当便宜的成本了。
重造黄册,并非只是抄写一下。作为大明最重要的档案之一,它所用的纸张和装裱、保存都有要求。尽管现在已经不可能再像太祖、永乐年间那样去造“铜版册”了,成本仍旧不容小觑。
就算不想增加百姓负担,但各县办事官吏仍旧需要付出时间精力。没有专门经费,这事能办好吗?
可是现在夏从寿那最后一句,却说得这会上的南京诸官心头大震。
似乎话里有话。
以朝廷的实力,黄册贵点就贵点,存在所谓“想得轻了”的说法吗?
黄册不只是是黄册,黄册是赋役的依据,黄册还是……大量地方官府裁决诸多田土争端的依据。
杨廷和点了点头:“夏尚书既已具本上奏,朝廷必会再议。依夏尚书所说,如今库中所藏百万余册,已坏十之有八?”
“下官既任南京户部,第一件事便是察问黄册库。究其根本,一则元年天风大灾,遭了一次水患。二则这十年来,先有宸濠之乱,而后陛下御极,南京人心不定,官吏也颇有懈怠。”
夏从寿话里的意思:我刚到任,那黄册库的维护问题与我无关。
但众人却只听到他话里“人心不定”四字。
这次协调会结束后,夏言留了下来,通传完进入杨廷和见客的官厅就忍不住问道:“阁台,夏尚书挟黄册库自重,有何凭恃竟至于如此大胆?”
“你要弹劾他?”
夏言控制了一下情绪,眼睛看着杨廷和。
仿佛只需要一个信号:假如陛下与杨廷和需要,他可以立即就去弹劾夏从寿。
“公瑾想不明白?”
夏言其实想得明白,他是来探态度的。
杨廷和笑了笑:“他既已据实呈奏,等陛下旨意,等国策会议与费总宰拿出方略吧。”
夏言没能探出什么态度,但杨廷和的笑容还是传递了信息。
走出总督应天部院的大门,夏言回头望了望,目光其实是越过这大院,隐隐看往更北的方向。
很显然,朝廷是早有方略的吧?
只是自己还不够格知道。
他转头往前,走向自己的轿子。
但这不代表他参不透其中奥妙!
……
南京诸部衙之中,哪个权力最大?
在过去,是兵部。因为南京的实质最高权力机构是守备厅会议,而南京兵部尚书可以参赞机务。
但现在微妙了,守备厅会议没有裁撤,南京城里却多了个总督应天部院,那总督名叫杨廷和。
南京兵部尚书是之前的北京兵部右侍郎。
前任兵部左侍郎杨廷仪总督江西,右侍郎任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北京兵部其实暂时微弱——都是新官。其目的,自然是要为军务会议和权力扩大了一点的五府先让让路,方便皇帝更好地掌握住军权。
所以现在,南京的军权,同样是被皇帝好好握在手里的——郭勋在练振武营,徐鹏举在担任操江提督,兵部尚书是皇帝越过左侍郎直接升任到南京的,杨廷和更是新法主持。
兵部之外,就是吏部和户部能打。
吏部不用说了,贾咏、黄佐、徐阶,不是杨廷和的门生故旧,就是皇帝的新朝新臣。
而户部在如今的形势下,是南京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
户部衙门里,夏从寿和童瑞回来之后,在官厅分位次坐好。
“世奇兄今日颇有不满?”
童瑞淡然回答:“下官不敢。”
“你我何分彼此?士奇兄昔年虽不曾在户部任职,仕途却是自户科给事中开始。在工部四年,督造康陵、日精门、养心殿、清宁宫等,何其辛劳?不能再进一步位列参策也就罢了,转任南京,却仍旧是户部侍郎,我也常为士奇兄鸣不平啊。”
童瑞没有给出什么反应,只是看着夏从寿:“如今南京诸部衙,吏部、兵部、都察院,都是只求能立功位列参策。夏司农此前说的话,南京礼部、刑部、工部却另有一派乖巧媳妇举止。”
“不急嘛,才刚开始,我不是上疏了吗?”夏从寿笑着,而后收敛了笑容,“倒是二两银子一册,士奇兄一定要叮嘱那些商人,想继续做南京户部的事,这次必须把利让出来!那纸张掺蜜等事,万不能再做了!嘉靖一朝,这黄册只怕要时时翻查,你我不可留下话柄!”
黄册用纸,不仅不像国初时候质量要求那么严格了,反而出现了新的玩法。
既然黄册是从下往上填写申报,然后再核对汇总的,这自然也方便了地方上大量的人在黄册上做手脚。
一册四份的黄册既然能彼此印证,大明又一直在开垦良田,那么田土总数怎么总在合理合法地下降呢?
不好查。黄册库中百万余册如同浩海,统计工作都是官吏来完成的,皇帝掌握的数字,还不是下面报上去的?
大明没有任何一个人,能真正准确地掌握这些田土人丁数据,夏从寿也不能。
因为太多旧年黄册已经坏掉了。为了方便做一些事,百余年来甚至开始有了主动人为的掺蜜纸。长期存放于架格之上,这掺了蜜的纸,格外吸引虫蚁喜欢——不知不觉地,许多旧账就被“格式化”了。
查无对证,很多事才好办。
夏从寿显然俨然“忠君用事”的态度,点明了千万别用这种纸,以备朱厚熜按需翻查。
&nb... -->>
怼了一下夏言之后,他再次对杨廷和拱了拱手:“阁台,依新规,这重造黄册不再由县里摊派册银。下官粗略估算,按往年造一册所需银二两来算,一册四份,新册恐需拨银百万两。补造旧册以备清查,又需近五十万两。国策会议和国务会议上,参策及国务大臣们,把黄册一事想得轻了!”
黄佐在广东做过地方官了,他知道夏从寿对一册二两银子的花费估计,没有错。
这已经是相当便宜的成本了。
重造黄册,并非只是抄写一下。作为大明最重要的档案之一,它所用的纸张和装裱、保存都有要求。尽管现在已经不可能再像太祖、永乐年间那样去造“铜版册”了,成本仍旧不容小觑。
就算不想增加百姓负担,但各县办事官吏仍旧需要付出时间精力。没有专门经费,这事能办好吗?
可是现在夏从寿那最后一句,却说得这会上的南京诸官心头大震。
似乎话里有话。
以朝廷的实力,黄册贵点就贵点,存在所谓“想得轻了”的说法吗?
黄册不只是是黄册,黄册是赋役的依据,黄册还是……大量地方官府裁决诸多田土争端的依据。
杨廷和点了点头:“夏尚书既已具本上奏,朝廷必会再议。依夏尚书所说,如今库中所藏百万余册,已坏十之有八?”
“下官既任南京户部,第一件事便是察问黄册库。究其根本,一则元年天风大灾,遭了一次水患。二则这十年来,先有宸濠之乱,而后陛下御极,南京人心不定,官吏也颇有懈怠。”
夏从寿话里的意思:我刚到任,那黄册库的维护问题与我无关。
但众人却只听到他话里“人心不定”四字。
这次协调会结束后,夏言留了下来,通传完进入杨廷和见客的官厅就忍不住问道:“阁台,夏尚书挟黄册库自重,有何凭恃竟至于如此大胆?”
“你要弹劾他?”
夏言控制了一下情绪,眼睛看着杨廷和。
仿佛只需要一个信号:假如陛下与杨廷和需要,他可以立即就去弹劾夏从寿。
“公瑾想不明白?”
夏言其实想得明白,他是来探态度的。
杨廷和笑了笑:“他既已据实呈奏,等陛下旨意,等国策会议与费总宰拿出方略吧。”
夏言没能探出什么态度,但杨廷和的笑容还是传递了信息。
走出总督应天部院的大门,夏言回头望了望,目光其实是越过这大院,隐隐看往更北的方向。
很显然,朝廷是早有方略的吧?
只是自己还不够格知道。
他转头往前,走向自己的轿子。
但这不代表他参不透其中奥妙!
……
南京诸部衙之中,哪个权力最大?
在过去,是兵部。因为南京的实质最高权力机构是守备厅会议,而南京兵部尚书可以参赞机务。
但现在微妙了,守备厅会议没有裁撤,南京城里却多了个总督应天部院,那总督名叫杨廷和。
南京兵部尚书是之前的北京兵部右侍郎。
前任兵部左侍郎杨廷仪总督江西,右侍郎任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北京兵部其实暂时微弱——都是新官。其目的,自然是要为军务会议和权力扩大了一点的五府先让让路,方便皇帝更好地掌握住军权。
所以现在,南京的军权,同样是被皇帝好好握在手里的——郭勋在练振武营,徐鹏举在担任操江提督,兵部尚书是皇帝越过左侍郎直接升任到南京的,杨廷和更是新法主持。
兵部之外,就是吏部和户部能打。
吏部不用说了,贾咏、黄佐、徐阶,不是杨廷和的门生故旧,就是皇帝的新朝新臣。
而户部在如今的形势下,是南京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
户部衙门里,夏从寿和童瑞回来之后,在官厅分位次坐好。
“世奇兄今日颇有不满?”
童瑞淡然回答:“下官不敢。”
“你我何分彼此?士奇兄昔年虽不曾在户部任职,仕途却是自户科给事中开始。在工部四年,督造康陵、日精门、养心殿、清宁宫等,何其辛劳?不能再进一步位列参策也就罢了,转任南京,却仍旧是户部侍郎,我也常为士奇兄鸣不平啊。”
童瑞没有给出什么反应,只是看着夏从寿:“如今南京诸部衙,吏部、兵部、都察院,都是只求能立功位列参策。夏司农此前说的话,南京礼部、刑部、工部却另有一派乖巧媳妇举止。”
“不急嘛,才刚开始,我不是上疏了吗?”夏从寿笑着,而后收敛了笑容,“倒是二两银子一册,士奇兄一定要叮嘱那些商人,想继续做南京户部的事,这次必须把利让出来!那纸张掺蜜等事,万不能再做了!嘉靖一朝,这黄册只怕要时时翻查,你我不可留下话柄!”
黄册用纸,不仅不像国初时候质量要求那么严格了,反而出现了新的玩法。
既然黄册是从下往上填写申报,然后再核对汇总的,这自然也方便了地方上大量的人在黄册上做手脚。
一册四份的黄册既然能彼此印证,大明又一直在开垦良田,那么田土总数怎么总在合理合法地下降呢?
不好查。黄册库中百万余册如同浩海,统计工作都是官吏来完成的,皇帝掌握的数字,还不是下面报上去的?
大明没有任何一个人,能真正准确地掌握这些田土人丁数据,夏从寿也不能。
因为太多旧年黄册已经坏掉了。为了方便做一些事,百余年来甚至开始有了主动人为的掺蜜纸。长期存放于架格之上,这掺了蜜的纸,格外吸引虫蚁喜欢——不知不觉地,许多旧账就被“格式化”了。
查无对证,很多事才好办。
夏从寿显然俨然“忠君用事”的态度,点明了千万别用这种纸,以备朱厚熜按需翻查。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