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遵义章 (1/2)
去读小说网 www.qudu.la,素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注曰:遵而行之者,义也。王氏曰:“遵者,依奉也。义者,宜也。此章之内,
发明施仁、行义,赏善、罚恶,立事、成功道理。”
所谓“遵义”就是为人处世,成就功名事业必须遵循某些法则或者规律。本章从中国历史上总结了四十六种可能给自己带来灾祸的行为,内容简练,教育深刻,语言精彩。
原典
以明示下者暗。
注释
注曰:圣贤之道,内明外晦。惟不足于助者,以明
示下,乃其所以暗也。王氏曰:“才学虽高,不能修于德行;逞己聪明,恣
意行于奸狡,能责人之小过,不改自己之狂为,岂不暗者哉?”
解释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把别人的缺点看得很透彻、很清楚的确是聪明的,但也要给智慧不如自己的人留有余地。对自己,这是一种很高的修养,对别人,这是大度和宽容。这样才可以服众。否则,就会导致对别人过度严格,也显得自己狭隘,反过来使自己处于不利的地位,这就是所谓的“聪明反被聪明误”。
所以,做领导的切不可显得太聪明,要懂得大智若愚,内明外晦。聪明在于内心的澄澈,而不一定表现出来,也不能如此去要求下属,否则,人家就吓跑了。
同时,做领导的必须明白,自己再聪明能干,一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毕竟有限,不可能什么都知道,也不能事必躬亲,
要相信大家,相信属下。
《吕氏春秋》说:做大官的不能管得太细,不能耍小聪
明,所以,高明的木匠不动斧子,真正的勇不是肉搏,高明的统帅也用不着杀伐。又说:不知而自以为知,是百祸之首。唐太宗谈到隋高祖杨坚的时候说:“他自己不是很明白,但喜欢什么都管,什么事情都怀疑、都自己做主,不给大臣权力,而大臣们日理万机,不可能都合他的意。群臣既然知道了他喜欢自己做决策,就只有全听他的,即使在执行上有什么差错,也不敢告诉他,这就是隋朝二世而亡的原因。”
举例
春秋时齐国的名相管仲病了,齐桓公认为鲍叔牙可以接替他做宰相,管仲认为不行。齐桓公的宠臣易牙去见鲍叔牙,说:“管仲做宰相,是你推荐的。现在管仲病了,桓公去问他谁可以接替他,他竟然说你当不了宰相,我真为你感到不平。”鲍叔牙笑着说:“我如果当了宰相,那还有你们这些人的容身之处吗?”后来,桓公不听管仲的话,还是让鲍叔牙做了宰相,他果然就驱逐了易牙等桓公身边的小人。但桓公又离不开他们,又把他们召了回来,最终坏了朝政。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管仲比鲍叔牙高明多了,以他的洞察力不会看不出易牙等小人的坏处,但他采取了装糊涂的政治手段,不去招惹他们,但也能够驾驭他们,不致让小人坏了大事。
清朝末年,赵尔丰做四川总督。当时清朝政府下令,把
铁路收归国有,四川人不服,派代表请愿。赵愤怒地斥责请
愿代表,并威胁他们要严厉查办,没想到招来更大的反抗,全四川都响应。后来,武昌起义成功,赵被杀。
春秋时晋国有个叫郤雍的人,他到集市上去,忽然指出一个人,说他是小偷,官府抓起来审问,果然是小偷。荀林父问他:“你怎么知道他是小偷呢?”郤雍说:“我观察他的眼神,他看见市场上的货物有贪婪之色,看见卖东西的人有惭愧之色,看到我来了,又有畏惧之色。”当时晋国闹饥荒,盗贼很多,就任命郤雍专门负责抓贼。大夫羊舌听说后说:“看见深渊里的鱼不祥,能够发现藏匿者有灾。一个人的眼睛,看不见所有的盗贼,郤雍死定了。”不到三天,郤雍偶然去郊外,盗贼数十人拥上来,杀了郤雍就逃
走了。
原典
有过不知者蔽。
注释
注曰:圣贤无过可知;贤人之过,造形而悟;有过
不知,其愚蔽甚矣!王氏曰:“不行仁义,及为邪恶之非;身有大过,不
能自知而不改。如隋炀帝不仁无道,杀坏忠良,苦害万民为是,执迷心意不省,天下荒乱,身丧国亡之患。”
解释
只有圣人才没有过错,所以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在于怎样对待错误。自己不知道有了错误的叫作“蔽”,就是自己封闭自己;而知道了自己的错误还是不改的,叫作“愎”,所谓“刚愎自用”是也。
最聪明的人是看到别人的过失,引以为鉴,主动克服自身类似的不足;比较聪明的人是自己犯了错误能自觉反省改正;至于有了错误仍执迷不悟、一错到底的,那只有一败涂地了。
孔子说:喜欢仁而不喜欢学习,弊端是愚昧;喜欢满足于一知半解而不喜欢学习,弊端是轻浮;喜欢相信别人而不喜欢学习,弊端是闭塞;性格刚直而不喜欢学习,弊端是执拗;好勇而不好学习,弊端是容易冲动;性格刚猛而不好学
习,弊端是容易轻狂。
举例
关羽镇守荆州的时候,孙权打算联合刘备,共同抵抗曹操,就派遣使者想和关羽结亲家。关羽大怒,说:“虎女安嫁犬子乎?”诸葛亮听说后,惊叹说:“荆州危险了!”
关羽被杀害以后,刘备激愤交加,起兵伐吴。吴国派诸葛谨来求和,他对刘备说:“陛下认为是给关羽报仇重要呢,
还是恢复先帝的江山重要?是一个荆州大,还是天下大呢?
如果都重要的话,那么也应该有个先后啊!”刘备在气愤之
下,根本听不进去,执意进兵,结果大败而回。
原典
迷而不返者惑。
注释
注曰:迷于酒者,不知其伐吾性也。迷于色者,不
知其伐吾命也。迷于利者,不知其伐吾志也。人本迷惑者,自迷之矣!
王氏曰:“日月虽明,云雾遮而不见;君子虽贤,物欲迷而所暗。君子之道,知而必改;小人之非,迷无所知。若不点检自己所行之善恶,鉴察平日所行之是非,必然昏乱、迷惑。”
解释
人是欲望性的动物,有欲望是正常的,但必须把欲望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也就是说,人是欲望的主宰,如果反过来,被欲望所控制,那就颠倒了,就失去了人的本性,会给自己带来灾祸。
人不但容易被欲望迷惑,也容易被别的东西迷惑。迷于欲望的,伤害自己的本性;迷于外物的,容易丧失志气;还有
被自己迷惑的(错了也不知道),就会越来越错,最终失败。
孟子说:从河的上游到下游去游玩,乐而忘归的叫作
“流”;从河的下游到上游去游玩乐,而忘归的叫作“连”;没有厌倦地打猎叫作“荒”;不知道节制地喝酒叫作“亡”。这就是“流连荒亡”。
举例
阖闾是春秋时代吴国的君主,他用孙武、伍员为将领,打败了楚国。孙武献计说:“出兵应该以义为号召,才师出有名,因为楚王无道,我们才打败了他。现在应该找到太子建的儿子,把他立为国君,让他主持楚的宗庙社稷。这样,楚国安定了,也感念吴国的恩德,世世代代进贡,你虽然赦免了楚国,实际上却得到了楚国。”但阖闾贪图彻底灭楚的利益,不听孙武的话。不久,楚国大臣申包胥到秦国,在朝廷上痛哭请求援助,终于求来救兵打败了吴国。
重耳是春秋时晋国公子。周襄王八年,晋国发生动乱,重耳逃到齐国,齐王把美女齐姜嫁给他。齐姜不但美丽,也很贤惠,重耳迷上了她,朝夕欢宴,一直过了七年安逸的日子,没有了远大的志向。他的随从都着急了,幸亏齐姜贤德,和他们一起想办法。于是,齐姜把重耳灌醉了,随从们连被子带席子一起,把重耳弄了出来,走了一百多里,重耳才清醒。后来,重耳回到晋国,振兴国家,称霸诸侯。他就是晋
文公。
原典
以言取怨者祸。
注释
注曰:行而言之,则机在我,而祸在人;言而不行,
则机在人,而祸在我。王氏曰:“守法奉公,理合自宜;职居官位,名正言
顺。合谏不谏,合说不说,难以成功。若事不干己,别人善恶休议论;不合说,若强说,招惹怨怪,必伤其身。”
解释
俗话说“祸从口出”,人的许多麻烦和灾祸是言语上太随便、不慎重带来的。如果做了再说,主动权就掌握在自己手里--因为在你做之前,别人不知道你的计划。相反,如果是说了再做,你就把主动权交给人家了。因为人家已经知道了你的计划,就会设法对付你,导致你做不成,计划落空。
所以,成大事的人,都是缄默寡言、慎行谨言的。
《易经》说:言语是产生祸患的台阶。老子说:说得太多,本事却不大,就不如少说点。
举例
三国时,占据四川的刘璋手下有一文官,名叫彭羕,有
人说他的坏话,刘璋把他抓起来做了奴隶。这时刘备到了四
川,彭羕找到机会做了他的随从,刘备给他很优厚的待遇。
彭羕从下贱的奴隶一下子成了人上人,气焰就很嚣张。尽管这样,刘备还让他做江阳太守。但彭羕不领情,他对马超说:“你在外,我在内,天下不就是我们的了吗?”马超到刘备那里把这事说了,刘备立即把彭羕抓起来,斩了。
四川人杨仪,很有才气,他跟随诸葛亮建立了不少功劳。诸葛亮死后,蒋琬做了丞相,杨仪不服气,对费祎说:“以前诸葛丞相去世的时候,我如果带领部队投降魏国,怎么会落到今天的地步呢?真是追悔不及啊!”费祎把他的话告诉了上面,蒋琬废了杨仪的官职,降为平民。杨仪再次上书,言
辞激烈,蒋琬就派人来抓他,杨仪被迫自杀了。
原典
令与心乖者废。
注释
注曰:心以出令,令以心行。
王氏曰:“掌兵领众,治国安民,施设威权,出一时之号令。口出之言,心不随行,人不委信,难成大事,后必废亡。”
解释
做领导的,发出的号令和指示,应该和自己内心的真实
想法一致。如果不按照自己说的去做,说的一套,做的另一
套,就失去了威信,成不了大事。这里的另外一层含义是,国家的政策法令应该符合民心
民意;如果施政者违背了百姓的心愿,就必然遭遇失败。韩非子说:禁止老百姓希望得到的,神仙也做不到。动
不动就给百姓加罪,毁坏百姓所喜欢的,就是尧也治理不了天下。所以《大学》说:如果政策法令违反了百姓的愿望,
他们就不会听从。
举例
战国时赵国的君主武灵王带头改革,穿胡人的衣服,学习骑马射箭,国力大振。他先立长子章为太子,后来废了他,又立次子何。武灵王以诸位将领才能不够为理由,在传位给何(惠王)以后,亲自带兵,被称为“主父”。他在朝廷上看见长子章拜见惠帝,心里不好受,又想把国家一分为二,让两个儿子分而治之,终于导致内乱。他被惠帝的兵士围困在沙丘宫,活活饿死了。
三国时,曹操发兵进攻袁绍,袁绍也带兵迎击。谋士田丰对袁绍说:“曹操善于用兵,变化多端。兵力虽然不多,但不可轻敌。与其速战,不如持久。您的地理位置优越,兵强马壮,对外结交英雄豪杰,在内发展农业,积极备战。然后,乘其空虚,派精锐兵力,出其不意,袭击河南。救右则击左,
救左则击右,让他们疲于奔命,不到两年,就可以战胜曹操
了。现在你放着稳操胜券的计策不用,而和曹操展开决战,
如果失败了,后悔也来不及了。”袁绍不听他的,还认为他瓦解军心,把他关进了监狱。不久,袁绍大败而归,有人对田丰说:“这回你可该被重用了。”田丰说:“不可能,如果打了胜仗,我就没事,现在失败了,我死定了。”袁绍回来后说:“我没用田丰的计谋,果然被他耻笑。”于是杀了田丰。
原典
后令缪前者毁。
注释
注曰:号令不一,心无信,其事毁弃矣!
王氏曰:“号令行于威权,赏罚明于功罪,号令既定,众皆信惧,赏罚从公,无不悦服。所行号令,前后不一,自相违毁,人不听信,功业难成。”
解释
做领导的,不能朝令夕改、出尔反尔,否则就失去了威信,下边的人就无所适从,任何政令都无法得以执行。
《淮南子》说:军队法令太多就容易混乱,喝酒时规矩太
多就容易产生争辩,混乱导致失败,争辩导致相互猜忌。
举例
春秋时代的楚平王让太子建去镇守城父,并派奋扬做城父的司马。平王给奋扬手谕说:侍奉太子应该和侍奉寡人一样。但随后又给奋扬密谕,让他杀了太子,奋扬就先派使者给太子偷偷地报信,让太子逃跑了,然后回来对平王说:“太子跑了。”平王大怒说:“话从我嘴里说出来,只进了你的耳朵,谁会告诉建呢?”奋扬说:“我说实话吧,我遵守了您的命令:侍奉建应该和侍奉您一样啊。”
三国时,曹操感到刘备有英雄的美名,能够服众,对自己是个威胁,所以,把他留在许昌,表面上是尊重他,实际上是限制他。后来,他派刘备到徐州去抵抗袁术。谋士董昭对曹操说:“刘备英勇而有大志,又有关羽、张飞的辅佐,恐怕刘备之心非同一般啊。”曹操说:“我已经答应他了。”于是,
刘备才得以脱身,最终和曹操成鼎足之势。
原典
怒而无威者犯。
注释
注曰:文王不大声以色,四国畏之。故孔子曰:不
怒而威于斧钺。
王氏曰:“心若公正,其怒无私,事不轻为,其为难犯。为官之人,掌管法度、纲纪,不合喜休喜,不
合怒休怒,喜怒不常,心无主宰;威权不立,人无惧怕
之心,虽怒无威,终须违犯。”
解释
领导者都希望自己有威严,但威严不是发怒可以带来的效果,只有内心公正、无私才会让人真心悦服,带来真正的威严。周文王虽从不声色俱厉,但四邻国家都敬畏他,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威严是内在精神和崇高人格的外在表现。有了这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就不怒自威。反之,表面上的虚张声势不但不会带来威严,相反,它无法掩盖内心的虚弱和苍白,这就是所谓的色厉内荏。
《韩非子》说:爱多了法就立不起来,威严少了下属就轻视领导,所以,刑罚不果断,就做不到令行禁止,虽然发怒
了,但没有威严,以下犯上的事情就多了。
举例
宋朝的刘法,是童贯的属将,官至经略。他带兵与西夏在统安交战,被打得大败,刘法扔下部队,偷偷地逃命了。他跑到离战场七十多里的地方,四顾无人,就下马卸甲,想休息一下。不一会儿,很多背着东西的士兵跑过来,刘法向他们要吃的,没人给他,刘法瞪大眼睛说:“难道你们不认识
刘经略吗?”一个士兵上前说:“将军就是刘经略?小人献东
西给你吃。”说着,从包里拿出刀来,杀了刘法,割了头跑了。
陈平是汉代名相,他在管理国家时崇尚无为而治。有一次,汉文帝问他天下一年有多少个案子,国库里出入多少钱粮。陈平说:“这些都有具体负责的人。”皇上问谁负责,陈平说:“陛下想知道案子,可以问廷尉。想知道钱粮,可以问管理粮食的内史。”
原典
好众辱人者殃。
注释
注曰:己欲沽直名,而置人于有过之地,取殃之道也!
王氏曰“:言虽忠直伤人主,怨事不干己,多管有怪;不干自己勾当,他人闲事休管。逞着聪明,口能舌辩,伦人善恶,说人过失,揭人短处,对众羞辱;心生怪怨,人若怪怨,恐伤人之祸殃。”
解释
应该尊重每一个人,不能随意侮辱人。能够平等地对待那些有缺陷的人,需要一种宗教般的、伟大的、包容的精神。
侮辱别人、揭人家的疮疤和短处,嘲笑不如自己的人,以此显示自己的身份,或者以此取乐,必然招来怨恨和祸殃。
《吕氏春秋》说:说话太极端,容易惹人家发怒,有人
愤怒,说话的人就危险了,更何况是自己想痛快而故意侮辱
人呢?
《鬼谷子》说:不要把人家不想要的强加给他,不要教给人家不想知道的东西。
举例
汉朝时,刘交被封为楚王。他任命当时的名士穆生、白生、申公为中大夫,并很尊敬他们。穆生不喝酒,刘交和他对饮的时候,就特意给他准备果汁,以示敬意。刘交死后,他的次子郢客继位,对他们三人仍然很尊重。不久,郢客去世了,子戊承袭了爵位,一开始还励精图治,很快就耽于酒色了,再召见穆生的时候,也忘了准备果汁。穆生回来后长叹说:“果汁都没了,王的意志懈怠了,君子应该见机行事,不走还等什么呢?”于是,三个人称病走了。不久,吴国、楚国等七国叛乱,被周亚夫平定了。
战国时候,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在渑池相会。酒至半酣,秦王说:“我听说赵王擅长音乐,我这里有一把宝瑟,请你演奏。”赵王脸红了,但也不敢推辞。秦的侍者送上瑟,赵王演奏了一首《湘灵》。秦王说,不错。回头招呼御史,让他记上:“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会于渑池,让赵王鼓瑟。”这时,赵国的蔺相如上前说:“赵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国的乐器,我谨奉上盆缶,请秦王击之,以便相互娱乐。”秦王
大怒,脸色变了,不肯答应。蔺相如就拿了装酒的瓦器,跪
在秦王跟前请求,但秦王还是不肯。蔺相如说:“大王你不就
是依仗秦国强大吗,现在,五步之内,我脖子上的血就会溅到你的身上。”秦王的手下斥责蔺相如无礼,想上前去抓他,蔺相如睁大眼睛斥责他们,头发和眉毛都竖了起来。秦王害怕了,勉强击了一下瓦器,蔺相如也把赵国的御史招来,写上:“某年某月某日,赵王和秦王相会于渑池,让秦王击缶。”秦王受到屈辱,想发兵袭击赵国,但探子回报说赵国防备很严密,秦王只好假装继续应酬了一会儿,才散了。
原典
戮辱所任者危。
注释
注曰:人之云亡,危亦随之。
王氏曰:“人有大过,加以重刑;后若任用,必生危亡。有罪之人,责罚之后,若再委用,心生疑惧。如韩信有十件大功,汉王封为齐王,信怀忧惧,身不自安;心有异志,高祖生疑,不免未央之患;高祖先谋,危于信矣。”
解释
做领导的,真正做到用人不疑很难,尤其是对一些重要
的、关键的职位和能力很强的人。疑虑就会带来谗言和污蔑,
随之而来的就是对自己信任的属下的侮辱和迫害。但这样的
结果,往往是伤害了有能力的部下,也同时危及自身的安全。
举例
战国时,秦将王翳侵犯赵国,赵国君主赵迁任命李牧为大将去抵抗。李牧把军队驻扎在灰泉山。王翳素来忌惮李牧的军威,不敢冒犯,赵国也把李牧倚为长城。秦国就使用反间计,赵王昏庸,看不出来,就让赵葱取代了李牧,并且杀了李牧。不久,赵国就被秦灭了。
明朝的袁崇焕是万历年间的进士,有胆有谋,通兵法。清军入侵宁远,全靠袁崇焕的守卫才安全。后来,魏忠贤污蔑他,他自请回乡。崇祯即位后,再次起用他为兵部尚书,镇守宁远,清兵不敢进犯。不久,袁崇焕再次被污蔑下狱,被公开处死,天下人都为他感到冤枉。从此,明的边境无人
把守,很快就灭亡了。
原典
慢其所敬者凶。
注释
注曰:以长幼而言,则齿也;以朝廷而言,则爵也;
以贤愚而言,则德也。三者皆可能,而外敬则齿也、爵也,内敬则德也。
王氏曰:“心生喜庆,常行敬重之礼;意若憎嫌,必
有疏慢之情。常恭敬事上,怠慢之后,必有疑怪之心。聪明之人,见怠慢模样,疑怪动静,便可回避,免遭凶险之祸。”
解释
对以往尊重的人或者帮助过自己的人,如今渐渐怠慢了,说明这个人的雄心大志已经懈怠了,意志衰退了。这是很危险的事情。
有些人或者有势力、有权力,我们有求于他,那么为了自己的利益自然要尊重他,但时间长了,可能认为用不着他了,就慢慢疏远了。但危险也在这里,人生漫长,人生坎坷,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还会需要人家的帮助,临时抱佛脚往往没有用。所以,应该经常性地保持以往的敬意,不管你今天
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不忘记你以前曾经尊敬过的人。
举例
春秋时齐顷公立嗣,晋、鲁、卫、曹等诸侯都派使者来祝贺,晋的使者郤克瞎了一只眼睛,鲁的使者季孙行父没了头发,卫的使者孙良夫是个瘸子,曹的使者驼背。朝贺以后,是例行的私宴,顷公预先给这四个人准备了座位,以便让家眷们可以从高楼上看得见他们,家眷们看了,都忍不住大笑
起来。四个使者回到宾馆,都很气愤,一起谋划着讨伐齐国,
齐国的混乱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北海郑玄是汉朝的大学问家,有很高的声望。袁绍仰慕他的名声,派人去聘请他,却没有特别的礼遇。赵融听说后说:“贤人是君子所仰望的,不尊敬贤者,就失去了君子的景仰。有为的君主,不敢失去百姓的欢心,何况对于君子呢?失去了君子的仰望,就难以有大的作为了。”后来,袁绍果然失败了。
原典
貌合心离者孤。
注释
王氏曰:“赏罚不分功罪,用人不择贤愚;相会其间,
虽有恭敬模样,终无内敬之心。私意于人,必起离怨;身孤力寡,不相扶助,事难成就。”
解释
貌合神离,其势必孤,其力必散,其事必败,所以说:“三人同心,其利断金。”
《吕氏春秋》说:千人同心,就有千人的力量;万人异心,
还不如一个人有用。
举例
汉朝末年,董卓废帝专权。初平元年,后将军袁术、翼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奋武将军曹操等,拥戴袁绍为盟主,起兵讨伐董卓。但是各路兵马却貌合神离,迟疑不进,刘岱和桥瑁还相互攻击,打起了内战,董卓抓住机会,很快就打败了他们。
后来,袁绍势力开始膨胀,他统治着青、幽、并、济四州,兵力数十万。手下的颜良、文丑、张颌都是当时的名将。郭图、审配、逢纪、田丰、许攸、沮授也是雄视天下的有名的谋士。尤其是田丰等深谋远略,孙盛说:“田丰、沮授的谋略,就是张良、陈平也不一定比得上啊。”但可惜的是,袁绍不会用人,使得谋士之间貌合神离。郭图污蔑沮授,袁绍怀疑他就把他赶走了。逢纪污蔑田丰,袁绍就把田丰关起来,后来杀了。此后,文臣武将离心离德,谋士都走了,官渡一战之后,就再也没有
恢复元气。
原典
亲谗远忠者亡。
注释
注曰:谗者,善揣摩人主之意而中之;忠者,推逆
人主之过而谏之。合意多悦,逆意者多怨;此子胥杀而
吴亡;屈原放,而楚灭是也。
王氏曰:“亲近奸邪,其国昏乱;远离忠良,不能成事。如楚平王,听信费无忌谗言,纳子妻无祥公主为后,不听上大夫伍奢苦谏,纵意狂为。亲近奸邪,疏远忠良,必有丧国、亡家之患。”
解释
善于揣摩领导意图而投其所好的是“谗者”,也就是小人;而专门找领导的错误犯颜直谏的,是“忠者”。虽然做领导的都知道近小人、远忠臣必然失败的道理,但能够避免这个毛病实在不容易,因为人都有爱听好话、爱被吹捧的本性。说真话、批评人的话难以被人接受。
所以,好的领导要懂得忠言逆耳的道理,必须有容忍和接受批评的雅量,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吕氏春秋》说:最有用的忠告都不中听,也不合自己的
心意,只有贤明的领导才能听得进去。
举例
卫鞅做秦国的宰相,变法图强,秦孝公嘉奖他的功劳,封为侯,号商君。卫鞅很得意,自以为功劳超过了以前的五羖大夫,家臣都吹捧他向他祝贺。只有赵良劝他说:“一千个人说你好,不如一个人说真话。五羖大夫做穆公宰相的时候,三次
帮助晋国的君主,兼并了二十多个国家。但他自己很廉洁,夏
天不张伞盖,去参加劳动也不骑马。他死的时候,老百姓就跟
死了爹妈一样,现在您做秦的宰相已经八年了,法令虽然得以执行,但杀戮太多,刑罚太严苛了。人民只见到威严,见不到利益;只知道利益,不知道仁义。而且,太子和你有矛盾,为什么不推荐别的贤者代替自己而求得自己的安全呢?”卫鞅听了很不高兴,把他赶走了。五个月之后,太子即位,逮捕了卫鞅,并将他处以车裂之刑。
蜀汉后主刘禅在即位五年后,诸葛亮率军北上,走之前上
《出师表》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死后,姜维继承他的遗志,但才能不如诸葛亮。刘禅恰恰亲近小人,不听忠言,姜维很担心,不敢进成都。不久,晋讨伐蜀国,刘禅投降。
原典
近色远贤者昏。
注释
注曰:如太平公主、韦庶人之祸是也。
王氏曰:“重色轻贤,必有伤危之患;好奢纵欲,难免败亡之乱。如纣王宠妲己,不重忠良,苦虐万民。贤臣比干、箕子、微子,数次苦谏不肯;听信怪恨谏说,比干剖腹、剜心,箕子入官为奴,微子佯狂于市。损害忠良,疏远贤相,为事昏迷不改,致使国亡。”
解释
人一旦发了财,有了权势、地位,美色就难以避免了,钱与色、权与色往往相伴而来,这是人的本性使然。古代的很多英雄豪杰、今天的很多高官,也往往在女色上栽跟头。原因在于,女色在使人快乐的同时,也消磨人的志气,使人丧失理智,失败就在这里开始萌芽了。
《诗经》说:好男人能够成就一座城,漂亮的女人能够毁
了一座城。所以,美貌的女人有的时候就是乌鸦和猫头鹰啊!
举例
春秋时楚国的公子侧很有本事。晋楚交战的时候,侧是楚国的中军元帅。楚王知道他好喝酒,每次出兵,都嘱咐他戒酒。侧有个小喽啰,知道主人的喜好,就悄悄地给侧送来美酒,侧一高兴,喝得大醉。不一会儿,楚王找他商量战事,怎么喊他也不醒,楚王就带兵走了。不久,侧醒了,后悔不
迭,就自杀了。
原典
女谒公行者乱。
注释
王氏曰:“后妃之亲,不可加于权势;内外相连,不
行公正。如汉平帝,权势归于王莽,国事不委大臣。
王莽乃平帝之皇丈,倚势挟权,谋害忠良,杀君篡位,侵夺天下。此为女谒公行者,招祸乱之患。”
解释
昏君近色,后妃必然干政。枕边风起,天下必然大乱!中国古代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其根本的原因还是后宫干政,皇帝大权旁落,导致失去了控制国家的权力,而实际行使权力者名
不正言不顺,难以服人,难以治理国家,必然酿出灾难。
举例
明代的唐皋,小时候在灯下读书,有个女孩来勾引他,几次将窗户纸舔破。唐皋在补上窗纸之后,在纸上题诗说:“舔破纸窗容易补,损人阴德最难修。”
宋朝徽、钦二帝被金俘虏以后,高宗即位,致力于国家的振兴。但宰相秦桧污蔑岳飞,让皇帝罢免了他的兵权,并下狱待罪。秦桧的妻子王氏说:“擒虎容易放虎难。”于是,秦桧就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大将韩世忠也感到
威胁,退隐到了西湖。这样,宋朝只能偏安南方,最终灭亡。
原典
私人以官者浮。
注释
注曰:浅浮者,不足以胜名器,如牛仙客为宰相之
类是也。王氏曰:“心里爱喜的人,多赏则物不可任;于官位
委用之时,误国废事,虚浮不重,事业难成。”
解释
选拔任用官员,必须出以公心,真正做到选贤任能。任人唯亲唯私,甚至卖官鬻爵,必然导致政事轻浮、政治腐败。
古诗说:任人唯私,什么官都自己人做,是西周亡国的原因。
《韩非子》说:不要给老虎插上翅膀,有了翅膀的老虎就会飞到城市里去找人吃,而让那些没有品德的小人做官,就
等于给了他们势力,就是给老虎插上了翅膀。
举例
晋武帝司马炎在南郊祭天,回头对左右说:“我可以和汉朝哪个皇帝相比?”校尉刘毅应声说:“可比桓帝和灵帝。”司马炎说:“我虽然德行不高,何至于和他们一样呢?”刘毅说:“桓帝和灵帝卖官,但钱都入了国库,陛下你也卖官,但钱都入了自己的腰包。从这点来看,你还不如他们呢!”
明朝世宗的时候,严嵩专权,不是自己的私人不予任用。
杨继盛上书弹劾他说:“郎中徐学诗、给事中厉汝进都因为弹
劾严嵩被免职,朝廷内外的大臣,被他罢黜的不可胜数,因
为他掌握着官员任用的大权。不论文官武官,其选拔任命,都看送钱的多少来决定,早就失去了天下的民心。”明朝从此政治日益腐败,外患也随之而来。
原典
凌下取胜者侵。
注释
王氏曰:“恃己之勇,妄取强胜之名;轻欺于人,必
受凶危之害。心量不宽,事业难成;功利自取,人心不伏。霸王不用贤能,倚自强能之势,赢了汉王七十二阵,后中韩信埋伏之计,败于九里山前,丧于乌江岸上。此是强势相争,凌下取胜,返受侵夺之患。”
解释
做领导的应该爱护下属,以平等的观念对待下属,不能以势压人、以权欺人。否则,必将离心离德,彼此伤害。正如孟子所说:“君主对待臣子如自己的手足那样爱护,那么臣子就把君主当作自己的主宰那么尊敬;君主把臣子当作犬马使唤,臣子就把君主看作一般人了;如果君主对待臣子连草
芥都不如,那么臣子就把君主看作盗贼和仇人了。”
举例
战国时赵国的宦官令缪贤得到了美玉和氏璧,就做了个珍贵的盒子藏起来。赵惠文王听说了,就去和他要,但令缪贤没给。赵惠文王怒了,乘着出去打猎的机会,突然闯入令缪贤的家里,搜查出来,把和氏璧拿走了。
秦昭襄王听说赵王得到了和氏璧,就想看看。丞相魏冉说:“大王想见和氏璧,为什么不拿酉阳的十五座城去交换呢?”秦王吃惊地说:“那十五座城,我也很珍惜啊,怎么能换和氏璧呢?”魏冉说:“赵国早就害怕秦国,大王用城换璧,赵王不敢不把和氏璧拿来,拿来就留下。所以,换城不过是个幌子,得和氏璧才是目的,大王还怕丢了城吗?”秦王很
高兴,就写信给赵王要了和氏璧。
原典
名不胜实者耗。
注释
注曰:陆贽曰:“名近于虚,于教为重;利近于实,
于义为轻。”然则,实者所以致名,名者所以符实。名实相资,则不耗匮矣。
王氏曰:“心实奸狡,假仁义而取虚名;内务贪饕,外恭勤而惑于众。朦胧上下,钓誉沽名;虽有名、禄,不能久远;名不胜实,后必败亡。”
解释
历史上名气和实际的才能不相符的人很多,有的名气很大,但没有才能;有的不尚张扬,没有名气,但很有本事。后者一般往往能取得大的成就,而那些名不副实的人,即使得到了显赫的头衔和名声,也是不祥之兆,最后必然导致灭亡。因为他的能力担负不起他的名气所应该承担的重任,只能为名所累,最后害人害己。
《淮南子》说:俸禄超过了自己的功劳会损害自己,名声超过了实际会遮蔽了自己。
孟子说:名过其实,君子感到羞耻。
举例
战国时,赵奢是赵国的名将,他的儿子赵括也喜欢谈论军事,很有名气,但并没有真本事。赵奢临死的时候,告诫妻子说:“赵括如果带兵,赵国一定失败。”不久,秦国侵犯赵国,赵王起用赵括率兵抵抗,赵母劝谏也没用。赵国与秦军战于长平,赵括大败,赵军四十多万投降,全部被秦活埋。从此,赵国的精锐部队被消灭了,国家也从此一蹶不振。
蜀汉时的马谡深通兵法谋略,很受诸葛亮的器重。但刘备临死的时候告诫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你一定要看到这一点。”诸葛亮却不以为然,让马谡做了参军。
建兴六年,诸葛亮兵出祁山,破例用马谡为先锋。马谡部署
不当,被魏国大将张颌所破,导致诸葛亮失去了前进的根据
地。诸葛亮只能退军,并杀了马谡。
原典
略己而责人者不治。
注释
王氏曰:“功归自己,罪责他人;上无公正之明,下
无信、惧之意。赞己不能为能,毁人之善为不善。功归自己,众不能治;罪责于人,事业难成。”
解释
孔子说:当领导的做得很正,那么谁敢不正呢?所以,领导应该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而不应该对自己宽容、对他人严格。如果对自己的缺点千方百计找理由辩解,对别人的失误却不加体谅,一味求全责备,那么这样的人什么事
情也不会办好的。
举例
春秋时,季康子在鲁国执政,君臣比赛似的奢侈,整天吃喝玩乐。国人也跟着学,弄得盗贼很多。季康子很忧虑,就去问孔子怎么办。孔子回答说:“如果你们做领导的不那么
贪婪,就是有赏赐也没人愿意偷盗啊。”
周惠王九年,卫国的君主卫懿公上台,他不理国政,挥
霍浪费,尤其喜欢养鹤。养鹤的费用比大夫的俸禄还高,就搜刮百姓,以便给鹤买粮食,老百姓忍饥受冻,也不去安抚。正好北方的狄人来侵犯,人民就抛弃了他,说:“怎么不让鹤去抵抗敌人呢?”卫国就这么灭亡了。
原典
自厚而薄人者弃废。
注释
注曰: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常善救物,而无
弃物。自厚者,自满也。非仲尼所谓“躬自厚”之厚也。自厚而薄人,则人才将弃废矣。
王氏曰:“功名自取,财利己用;疏慢贤能,不任忠良,事岂能行?如吕布受困于下邳,谋将陈宫谏曰:‘外有大兵,内无粮草;黄河泛涨,倘若城陷,如之奈何?’吕布言曰:‘吾马力负千斤过水如过平地,与妻貂蝉同骑渡河有何忧哉?’侧有手将侯成听言之后,盗吕布马投于关公,军士皆散,吕布被曹操所擒斩于白门。此是只顾自己,不顾众人,不能成功,后有丧国、败身之患。”
解释
对待自己或者自己的亲属很优厚,但对部下或者别人就很
刻薄、很吝啬,这样的领导,迟早要被抛弃,也成不了大事。
举例
春秋时,晋国大乱,公子夷吾答应给秦国五座城,来换取他们的援助。在取得秦国的支援后,夷吾终于做了晋国的国君,就是晋惠公。他当了君主以后,却违背了诺言,不给秦国城池了。晋国又赶上闹饥荒,国库空虚,百姓没吃的,秦国又借粮食给他们。到了第二年,秦国闹饥荒了,去向惠公求援,惠公却不答应了,还计划乘机进攻秦国。秦穆公大怒说:“你要国家,我帮助你要来了,你要粮食,我给你了,现在你要和我打仗,我怎么敢拒绝呢?”战争开始,秦军大破晋军,俘虏了晋惠公。
战国时齐国的田单凭借着五里的城池和残兵败将打败了强大的燕国,恢复了齐国的七十多个城池。但过了几年,他带兵去攻打北方的狄人,三个月都打不下来,鲁仲子说:“现在将军有了很高的俸禄和很多的娱乐,穿金戴银,只有生的欢乐,没有了必死的决心,当然胜不了。”第二天,田单亲
自到了前线,和士兵站在一起,擂鼓助威,很快就胜利了。
原典
以过弃功者损。
注释
王氏曰:“曾立功业,委之重权;勿以责于小过,恐
有惟失;抚之以政,切莫弃于大功,以小弃大。否则,验功恕过,则可求其小过而弃大功,人心不服,必损其身。”
解释
这里讲的仍然是做领导的要有度量,要容忍部下的失误,多看他的功劳和长处,而不能因为一时的错误就否定他的全
部,苛责于人。这种狭隘的做法只能导致因小失大。
举例
汉朝的李广是有名的将军,他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和匈奴作战,大小七十余战,功勋卓著,匈奴人很害怕他,称他为飞将军。李广镇守边疆的时候,匈奴很多年不敢来侵犯。后来大将军卫青讨伐匈奴,李广迷了路,卫青派人到李广的幕府去责问,李广愤怒自杀。听到这个消息,李广的部下和兵士都痛哭失声,老百姓也为之垂泪。
明英宗朱祁镇宠信宦官王振,兵败土木堡,自己也被俘虏。宰相于谦迎立朱祁钰,就是景帝。于谦弹劾宦官奸人,发愤图强,整军经武,多次打败也先,把英宗接回来。景泰
七年,英宗复辟,杀了于谦。于谦被杀的那天,知道的老百
姓感念他的恩德,都哭了。
原典
群下外异者沦。
注释
注曰:措置失宜,群情隔塞;阿谀并进,私徇并行。
人人异心,求不沦亡,不可得也。王氏曰:“君以名禄进其人,臣以忠正报其主。有
才不加其官,能守诚者,不赐其禄;恩德爱于外权,怨结于内;群下心离,必然败乱。”
解释
上下离心,内外异志。群众的意见反映不上来,上下不能沟通,采取的政令法规必然不能对症下药,国家不会不沦亡。
《淮南子》说:众人相助,虽弱必强;众人相去,虽大必亡。
举例
宋朝以潘美为将,领兵抵抗契丹,潘美用王诜为护军,杨业为副将。杨业以威猛出名,号称无敌将军,契丹人都怕他。但那时宋朝屡次失败,杨业... -->>
注曰:遵而行之者,义也。王氏曰:“遵者,依奉也。义者,宜也。此章之内,
发明施仁、行义,赏善、罚恶,立事、成功道理。”
所谓“遵义”就是为人处世,成就功名事业必须遵循某些法则或者规律。本章从中国历史上总结了四十六种可能给自己带来灾祸的行为,内容简练,教育深刻,语言精彩。
原典
以明示下者暗。
注释
注曰:圣贤之道,内明外晦。惟不足于助者,以明
示下,乃其所以暗也。王氏曰:“才学虽高,不能修于德行;逞己聪明,恣
意行于奸狡,能责人之小过,不改自己之狂为,岂不暗者哉?”
解释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把别人的缺点看得很透彻、很清楚的确是聪明的,但也要给智慧不如自己的人留有余地。对自己,这是一种很高的修养,对别人,这是大度和宽容。这样才可以服众。否则,就会导致对别人过度严格,也显得自己狭隘,反过来使自己处于不利的地位,这就是所谓的“聪明反被聪明误”。
所以,做领导的切不可显得太聪明,要懂得大智若愚,内明外晦。聪明在于内心的澄澈,而不一定表现出来,也不能如此去要求下属,否则,人家就吓跑了。
同时,做领导的必须明白,自己再聪明能干,一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毕竟有限,不可能什么都知道,也不能事必躬亲,
要相信大家,相信属下。
《吕氏春秋》说:做大官的不能管得太细,不能耍小聪
明,所以,高明的木匠不动斧子,真正的勇不是肉搏,高明的统帅也用不着杀伐。又说:不知而自以为知,是百祸之首。唐太宗谈到隋高祖杨坚的时候说:“他自己不是很明白,但喜欢什么都管,什么事情都怀疑、都自己做主,不给大臣权力,而大臣们日理万机,不可能都合他的意。群臣既然知道了他喜欢自己做决策,就只有全听他的,即使在执行上有什么差错,也不敢告诉他,这就是隋朝二世而亡的原因。”
举例
春秋时齐国的名相管仲病了,齐桓公认为鲍叔牙可以接替他做宰相,管仲认为不行。齐桓公的宠臣易牙去见鲍叔牙,说:“管仲做宰相,是你推荐的。现在管仲病了,桓公去问他谁可以接替他,他竟然说你当不了宰相,我真为你感到不平。”鲍叔牙笑着说:“我如果当了宰相,那还有你们这些人的容身之处吗?”后来,桓公不听管仲的话,还是让鲍叔牙做了宰相,他果然就驱逐了易牙等桓公身边的小人。但桓公又离不开他们,又把他们召了回来,最终坏了朝政。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管仲比鲍叔牙高明多了,以他的洞察力不会看不出易牙等小人的坏处,但他采取了装糊涂的政治手段,不去招惹他们,但也能够驾驭他们,不致让小人坏了大事。
清朝末年,赵尔丰做四川总督。当时清朝政府下令,把
铁路收归国有,四川人不服,派代表请愿。赵愤怒地斥责请
愿代表,并威胁他们要严厉查办,没想到招来更大的反抗,全四川都响应。后来,武昌起义成功,赵被杀。
春秋时晋国有个叫郤雍的人,他到集市上去,忽然指出一个人,说他是小偷,官府抓起来审问,果然是小偷。荀林父问他:“你怎么知道他是小偷呢?”郤雍说:“我观察他的眼神,他看见市场上的货物有贪婪之色,看见卖东西的人有惭愧之色,看到我来了,又有畏惧之色。”当时晋国闹饥荒,盗贼很多,就任命郤雍专门负责抓贼。大夫羊舌听说后说:“看见深渊里的鱼不祥,能够发现藏匿者有灾。一个人的眼睛,看不见所有的盗贼,郤雍死定了。”不到三天,郤雍偶然去郊外,盗贼数十人拥上来,杀了郤雍就逃
走了。
原典
有过不知者蔽。
注释
注曰:圣贤无过可知;贤人之过,造形而悟;有过
不知,其愚蔽甚矣!王氏曰:“不行仁义,及为邪恶之非;身有大过,不
能自知而不改。如隋炀帝不仁无道,杀坏忠良,苦害万民为是,执迷心意不省,天下荒乱,身丧国亡之患。”
解释
只有圣人才没有过错,所以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在于怎样对待错误。自己不知道有了错误的叫作“蔽”,就是自己封闭自己;而知道了自己的错误还是不改的,叫作“愎”,所谓“刚愎自用”是也。
最聪明的人是看到别人的过失,引以为鉴,主动克服自身类似的不足;比较聪明的人是自己犯了错误能自觉反省改正;至于有了错误仍执迷不悟、一错到底的,那只有一败涂地了。
孔子说:喜欢仁而不喜欢学习,弊端是愚昧;喜欢满足于一知半解而不喜欢学习,弊端是轻浮;喜欢相信别人而不喜欢学习,弊端是闭塞;性格刚直而不喜欢学习,弊端是执拗;好勇而不好学习,弊端是容易冲动;性格刚猛而不好学
习,弊端是容易轻狂。
举例
关羽镇守荆州的时候,孙权打算联合刘备,共同抵抗曹操,就派遣使者想和关羽结亲家。关羽大怒,说:“虎女安嫁犬子乎?”诸葛亮听说后,惊叹说:“荆州危险了!”
关羽被杀害以后,刘备激愤交加,起兵伐吴。吴国派诸葛谨来求和,他对刘备说:“陛下认为是给关羽报仇重要呢,
还是恢复先帝的江山重要?是一个荆州大,还是天下大呢?
如果都重要的话,那么也应该有个先后啊!”刘备在气愤之
下,根本听不进去,执意进兵,结果大败而回。
原典
迷而不返者惑。
注释
注曰:迷于酒者,不知其伐吾性也。迷于色者,不
知其伐吾命也。迷于利者,不知其伐吾志也。人本迷惑者,自迷之矣!
王氏曰:“日月虽明,云雾遮而不见;君子虽贤,物欲迷而所暗。君子之道,知而必改;小人之非,迷无所知。若不点检自己所行之善恶,鉴察平日所行之是非,必然昏乱、迷惑。”
解释
人是欲望性的动物,有欲望是正常的,但必须把欲望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也就是说,人是欲望的主宰,如果反过来,被欲望所控制,那就颠倒了,就失去了人的本性,会给自己带来灾祸。
人不但容易被欲望迷惑,也容易被别的东西迷惑。迷于欲望的,伤害自己的本性;迷于外物的,容易丧失志气;还有
被自己迷惑的(错了也不知道),就会越来越错,最终失败。
孟子说:从河的上游到下游去游玩,乐而忘归的叫作
“流”;从河的下游到上游去游玩乐,而忘归的叫作“连”;没有厌倦地打猎叫作“荒”;不知道节制地喝酒叫作“亡”。这就是“流连荒亡”。
举例
阖闾是春秋时代吴国的君主,他用孙武、伍员为将领,打败了楚国。孙武献计说:“出兵应该以义为号召,才师出有名,因为楚王无道,我们才打败了他。现在应该找到太子建的儿子,把他立为国君,让他主持楚的宗庙社稷。这样,楚国安定了,也感念吴国的恩德,世世代代进贡,你虽然赦免了楚国,实际上却得到了楚国。”但阖闾贪图彻底灭楚的利益,不听孙武的话。不久,楚国大臣申包胥到秦国,在朝廷上痛哭请求援助,终于求来救兵打败了吴国。
重耳是春秋时晋国公子。周襄王八年,晋国发生动乱,重耳逃到齐国,齐王把美女齐姜嫁给他。齐姜不但美丽,也很贤惠,重耳迷上了她,朝夕欢宴,一直过了七年安逸的日子,没有了远大的志向。他的随从都着急了,幸亏齐姜贤德,和他们一起想办法。于是,齐姜把重耳灌醉了,随从们连被子带席子一起,把重耳弄了出来,走了一百多里,重耳才清醒。后来,重耳回到晋国,振兴国家,称霸诸侯。他就是晋
文公。
原典
以言取怨者祸。
注释
注曰:行而言之,则机在我,而祸在人;言而不行,
则机在人,而祸在我。王氏曰:“守法奉公,理合自宜;职居官位,名正言
顺。合谏不谏,合说不说,难以成功。若事不干己,别人善恶休议论;不合说,若强说,招惹怨怪,必伤其身。”
解释
俗话说“祸从口出”,人的许多麻烦和灾祸是言语上太随便、不慎重带来的。如果做了再说,主动权就掌握在自己手里--因为在你做之前,别人不知道你的计划。相反,如果是说了再做,你就把主动权交给人家了。因为人家已经知道了你的计划,就会设法对付你,导致你做不成,计划落空。
所以,成大事的人,都是缄默寡言、慎行谨言的。
《易经》说:言语是产生祸患的台阶。老子说:说得太多,本事却不大,就不如少说点。
举例
三国时,占据四川的刘璋手下有一文官,名叫彭羕,有
人说他的坏话,刘璋把他抓起来做了奴隶。这时刘备到了四
川,彭羕找到机会做了他的随从,刘备给他很优厚的待遇。
彭羕从下贱的奴隶一下子成了人上人,气焰就很嚣张。尽管这样,刘备还让他做江阳太守。但彭羕不领情,他对马超说:“你在外,我在内,天下不就是我们的了吗?”马超到刘备那里把这事说了,刘备立即把彭羕抓起来,斩了。
四川人杨仪,很有才气,他跟随诸葛亮建立了不少功劳。诸葛亮死后,蒋琬做了丞相,杨仪不服气,对费祎说:“以前诸葛丞相去世的时候,我如果带领部队投降魏国,怎么会落到今天的地步呢?真是追悔不及啊!”费祎把他的话告诉了上面,蒋琬废了杨仪的官职,降为平民。杨仪再次上书,言
辞激烈,蒋琬就派人来抓他,杨仪被迫自杀了。
原典
令与心乖者废。
注释
注曰:心以出令,令以心行。
王氏曰:“掌兵领众,治国安民,施设威权,出一时之号令。口出之言,心不随行,人不委信,难成大事,后必废亡。”
解释
做领导的,发出的号令和指示,应该和自己内心的真实
想法一致。如果不按照自己说的去做,说的一套,做的另一
套,就失去了威信,成不了大事。这里的另外一层含义是,国家的政策法令应该符合民心
民意;如果施政者违背了百姓的心愿,就必然遭遇失败。韩非子说:禁止老百姓希望得到的,神仙也做不到。动
不动就给百姓加罪,毁坏百姓所喜欢的,就是尧也治理不了天下。所以《大学》说:如果政策法令违反了百姓的愿望,
他们就不会听从。
举例
战国时赵国的君主武灵王带头改革,穿胡人的衣服,学习骑马射箭,国力大振。他先立长子章为太子,后来废了他,又立次子何。武灵王以诸位将领才能不够为理由,在传位给何(惠王)以后,亲自带兵,被称为“主父”。他在朝廷上看见长子章拜见惠帝,心里不好受,又想把国家一分为二,让两个儿子分而治之,终于导致内乱。他被惠帝的兵士围困在沙丘宫,活活饿死了。
三国时,曹操发兵进攻袁绍,袁绍也带兵迎击。谋士田丰对袁绍说:“曹操善于用兵,变化多端。兵力虽然不多,但不可轻敌。与其速战,不如持久。您的地理位置优越,兵强马壮,对外结交英雄豪杰,在内发展农业,积极备战。然后,乘其空虚,派精锐兵力,出其不意,袭击河南。救右则击左,
救左则击右,让他们疲于奔命,不到两年,就可以战胜曹操
了。现在你放着稳操胜券的计策不用,而和曹操展开决战,
如果失败了,后悔也来不及了。”袁绍不听他的,还认为他瓦解军心,把他关进了监狱。不久,袁绍大败而归,有人对田丰说:“这回你可该被重用了。”田丰说:“不可能,如果打了胜仗,我就没事,现在失败了,我死定了。”袁绍回来后说:“我没用田丰的计谋,果然被他耻笑。”于是杀了田丰。
原典
后令缪前者毁。
注释
注曰:号令不一,心无信,其事毁弃矣!
王氏曰:“号令行于威权,赏罚明于功罪,号令既定,众皆信惧,赏罚从公,无不悦服。所行号令,前后不一,自相违毁,人不听信,功业难成。”
解释
做领导的,不能朝令夕改、出尔反尔,否则就失去了威信,下边的人就无所适从,任何政令都无法得以执行。
《淮南子》说:军队法令太多就容易混乱,喝酒时规矩太
多就容易产生争辩,混乱导致失败,争辩导致相互猜忌。
举例
春秋时代的楚平王让太子建去镇守城父,并派奋扬做城父的司马。平王给奋扬手谕说:侍奉太子应该和侍奉寡人一样。但随后又给奋扬密谕,让他杀了太子,奋扬就先派使者给太子偷偷地报信,让太子逃跑了,然后回来对平王说:“太子跑了。”平王大怒说:“话从我嘴里说出来,只进了你的耳朵,谁会告诉建呢?”奋扬说:“我说实话吧,我遵守了您的命令:侍奉建应该和侍奉您一样啊。”
三国时,曹操感到刘备有英雄的美名,能够服众,对自己是个威胁,所以,把他留在许昌,表面上是尊重他,实际上是限制他。后来,他派刘备到徐州去抵抗袁术。谋士董昭对曹操说:“刘备英勇而有大志,又有关羽、张飞的辅佐,恐怕刘备之心非同一般啊。”曹操说:“我已经答应他了。”于是,
刘备才得以脱身,最终和曹操成鼎足之势。
原典
怒而无威者犯。
注释
注曰:文王不大声以色,四国畏之。故孔子曰:不
怒而威于斧钺。
王氏曰:“心若公正,其怒无私,事不轻为,其为难犯。为官之人,掌管法度、纲纪,不合喜休喜,不
合怒休怒,喜怒不常,心无主宰;威权不立,人无惧怕
之心,虽怒无威,终须违犯。”
解释
领导者都希望自己有威严,但威严不是发怒可以带来的效果,只有内心公正、无私才会让人真心悦服,带来真正的威严。周文王虽从不声色俱厉,但四邻国家都敬畏他,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威严是内在精神和崇高人格的外在表现。有了这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就不怒自威。反之,表面上的虚张声势不但不会带来威严,相反,它无法掩盖内心的虚弱和苍白,这就是所谓的色厉内荏。
《韩非子》说:爱多了法就立不起来,威严少了下属就轻视领导,所以,刑罚不果断,就做不到令行禁止,虽然发怒
了,但没有威严,以下犯上的事情就多了。
举例
宋朝的刘法,是童贯的属将,官至经略。他带兵与西夏在统安交战,被打得大败,刘法扔下部队,偷偷地逃命了。他跑到离战场七十多里的地方,四顾无人,就下马卸甲,想休息一下。不一会儿,很多背着东西的士兵跑过来,刘法向他们要吃的,没人给他,刘法瞪大眼睛说:“难道你们不认识
刘经略吗?”一个士兵上前说:“将军就是刘经略?小人献东
西给你吃。”说着,从包里拿出刀来,杀了刘法,割了头跑了。
陈平是汉代名相,他在管理国家时崇尚无为而治。有一次,汉文帝问他天下一年有多少个案子,国库里出入多少钱粮。陈平说:“这些都有具体负责的人。”皇上问谁负责,陈平说:“陛下想知道案子,可以问廷尉。想知道钱粮,可以问管理粮食的内史。”
原典
好众辱人者殃。
注释
注曰:己欲沽直名,而置人于有过之地,取殃之道也!
王氏曰“:言虽忠直伤人主,怨事不干己,多管有怪;不干自己勾当,他人闲事休管。逞着聪明,口能舌辩,伦人善恶,说人过失,揭人短处,对众羞辱;心生怪怨,人若怪怨,恐伤人之祸殃。”
解释
应该尊重每一个人,不能随意侮辱人。能够平等地对待那些有缺陷的人,需要一种宗教般的、伟大的、包容的精神。
侮辱别人、揭人家的疮疤和短处,嘲笑不如自己的人,以此显示自己的身份,或者以此取乐,必然招来怨恨和祸殃。
《吕氏春秋》说:说话太极端,容易惹人家发怒,有人
愤怒,说话的人就危险了,更何况是自己想痛快而故意侮辱
人呢?
《鬼谷子》说:不要把人家不想要的强加给他,不要教给人家不想知道的东西。
举例
汉朝时,刘交被封为楚王。他任命当时的名士穆生、白生、申公为中大夫,并很尊敬他们。穆生不喝酒,刘交和他对饮的时候,就特意给他准备果汁,以示敬意。刘交死后,他的次子郢客继位,对他们三人仍然很尊重。不久,郢客去世了,子戊承袭了爵位,一开始还励精图治,很快就耽于酒色了,再召见穆生的时候,也忘了准备果汁。穆生回来后长叹说:“果汁都没了,王的意志懈怠了,君子应该见机行事,不走还等什么呢?”于是,三个人称病走了。不久,吴国、楚国等七国叛乱,被周亚夫平定了。
战国时候,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在渑池相会。酒至半酣,秦王说:“我听说赵王擅长音乐,我这里有一把宝瑟,请你演奏。”赵王脸红了,但也不敢推辞。秦的侍者送上瑟,赵王演奏了一首《湘灵》。秦王说,不错。回头招呼御史,让他记上:“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会于渑池,让赵王鼓瑟。”这时,赵国的蔺相如上前说:“赵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国的乐器,我谨奉上盆缶,请秦王击之,以便相互娱乐。”秦王
大怒,脸色变了,不肯答应。蔺相如就拿了装酒的瓦器,跪
在秦王跟前请求,但秦王还是不肯。蔺相如说:“大王你不就
是依仗秦国强大吗,现在,五步之内,我脖子上的血就会溅到你的身上。”秦王的手下斥责蔺相如无礼,想上前去抓他,蔺相如睁大眼睛斥责他们,头发和眉毛都竖了起来。秦王害怕了,勉强击了一下瓦器,蔺相如也把赵国的御史招来,写上:“某年某月某日,赵王和秦王相会于渑池,让秦王击缶。”秦王受到屈辱,想发兵袭击赵国,但探子回报说赵国防备很严密,秦王只好假装继续应酬了一会儿,才散了。
原典
戮辱所任者危。
注释
注曰:人之云亡,危亦随之。
王氏曰:“人有大过,加以重刑;后若任用,必生危亡。有罪之人,责罚之后,若再委用,心生疑惧。如韩信有十件大功,汉王封为齐王,信怀忧惧,身不自安;心有异志,高祖生疑,不免未央之患;高祖先谋,危于信矣。”
解释
做领导的,真正做到用人不疑很难,尤其是对一些重要
的、关键的职位和能力很强的人。疑虑就会带来谗言和污蔑,
随之而来的就是对自己信任的属下的侮辱和迫害。但这样的
结果,往往是伤害了有能力的部下,也同时危及自身的安全。
举例
战国时,秦将王翳侵犯赵国,赵国君主赵迁任命李牧为大将去抵抗。李牧把军队驻扎在灰泉山。王翳素来忌惮李牧的军威,不敢冒犯,赵国也把李牧倚为长城。秦国就使用反间计,赵王昏庸,看不出来,就让赵葱取代了李牧,并且杀了李牧。不久,赵国就被秦灭了。
明朝的袁崇焕是万历年间的进士,有胆有谋,通兵法。清军入侵宁远,全靠袁崇焕的守卫才安全。后来,魏忠贤污蔑他,他自请回乡。崇祯即位后,再次起用他为兵部尚书,镇守宁远,清兵不敢进犯。不久,袁崇焕再次被污蔑下狱,被公开处死,天下人都为他感到冤枉。从此,明的边境无人
把守,很快就灭亡了。
原典
慢其所敬者凶。
注释
注曰:以长幼而言,则齿也;以朝廷而言,则爵也;
以贤愚而言,则德也。三者皆可能,而外敬则齿也、爵也,内敬则德也。
王氏曰:“心生喜庆,常行敬重之礼;意若憎嫌,必
有疏慢之情。常恭敬事上,怠慢之后,必有疑怪之心。聪明之人,见怠慢模样,疑怪动静,便可回避,免遭凶险之祸。”
解释
对以往尊重的人或者帮助过自己的人,如今渐渐怠慢了,说明这个人的雄心大志已经懈怠了,意志衰退了。这是很危险的事情。
有些人或者有势力、有权力,我们有求于他,那么为了自己的利益自然要尊重他,但时间长了,可能认为用不着他了,就慢慢疏远了。但危险也在这里,人生漫长,人生坎坷,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还会需要人家的帮助,临时抱佛脚往往没有用。所以,应该经常性地保持以往的敬意,不管你今天
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不忘记你以前曾经尊敬过的人。
举例
春秋时齐顷公立嗣,晋、鲁、卫、曹等诸侯都派使者来祝贺,晋的使者郤克瞎了一只眼睛,鲁的使者季孙行父没了头发,卫的使者孙良夫是个瘸子,曹的使者驼背。朝贺以后,是例行的私宴,顷公预先给这四个人准备了座位,以便让家眷们可以从高楼上看得见他们,家眷们看了,都忍不住大笑
起来。四个使者回到宾馆,都很气愤,一起谋划着讨伐齐国,
齐国的混乱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北海郑玄是汉朝的大学问家,有很高的声望。袁绍仰慕他的名声,派人去聘请他,却没有特别的礼遇。赵融听说后说:“贤人是君子所仰望的,不尊敬贤者,就失去了君子的景仰。有为的君主,不敢失去百姓的欢心,何况对于君子呢?失去了君子的仰望,就难以有大的作为了。”后来,袁绍果然失败了。
原典
貌合心离者孤。
注释
王氏曰:“赏罚不分功罪,用人不择贤愚;相会其间,
虽有恭敬模样,终无内敬之心。私意于人,必起离怨;身孤力寡,不相扶助,事难成就。”
解释
貌合神离,其势必孤,其力必散,其事必败,所以说:“三人同心,其利断金。”
《吕氏春秋》说:千人同心,就有千人的力量;万人异心,
还不如一个人有用。
举例
汉朝末年,董卓废帝专权。初平元年,后将军袁术、翼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奋武将军曹操等,拥戴袁绍为盟主,起兵讨伐董卓。但是各路兵马却貌合神离,迟疑不进,刘岱和桥瑁还相互攻击,打起了内战,董卓抓住机会,很快就打败了他们。
后来,袁绍势力开始膨胀,他统治着青、幽、并、济四州,兵力数十万。手下的颜良、文丑、张颌都是当时的名将。郭图、审配、逢纪、田丰、许攸、沮授也是雄视天下的有名的谋士。尤其是田丰等深谋远略,孙盛说:“田丰、沮授的谋略,就是张良、陈平也不一定比得上啊。”但可惜的是,袁绍不会用人,使得谋士之间貌合神离。郭图污蔑沮授,袁绍怀疑他就把他赶走了。逢纪污蔑田丰,袁绍就把田丰关起来,后来杀了。此后,文臣武将离心离德,谋士都走了,官渡一战之后,就再也没有
恢复元气。
原典
亲谗远忠者亡。
注释
注曰:谗者,善揣摩人主之意而中之;忠者,推逆
人主之过而谏之。合意多悦,逆意者多怨;此子胥杀而
吴亡;屈原放,而楚灭是也。
王氏曰:“亲近奸邪,其国昏乱;远离忠良,不能成事。如楚平王,听信费无忌谗言,纳子妻无祥公主为后,不听上大夫伍奢苦谏,纵意狂为。亲近奸邪,疏远忠良,必有丧国、亡家之患。”
解释
善于揣摩领导意图而投其所好的是“谗者”,也就是小人;而专门找领导的错误犯颜直谏的,是“忠者”。虽然做领导的都知道近小人、远忠臣必然失败的道理,但能够避免这个毛病实在不容易,因为人都有爱听好话、爱被吹捧的本性。说真话、批评人的话难以被人接受。
所以,好的领导要懂得忠言逆耳的道理,必须有容忍和接受批评的雅量,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吕氏春秋》说:最有用的忠告都不中听,也不合自己的
心意,只有贤明的领导才能听得进去。
举例
卫鞅做秦国的宰相,变法图强,秦孝公嘉奖他的功劳,封为侯,号商君。卫鞅很得意,自以为功劳超过了以前的五羖大夫,家臣都吹捧他向他祝贺。只有赵良劝他说:“一千个人说你好,不如一个人说真话。五羖大夫做穆公宰相的时候,三次
帮助晋国的君主,兼并了二十多个国家。但他自己很廉洁,夏
天不张伞盖,去参加劳动也不骑马。他死的时候,老百姓就跟
死了爹妈一样,现在您做秦的宰相已经八年了,法令虽然得以执行,但杀戮太多,刑罚太严苛了。人民只见到威严,见不到利益;只知道利益,不知道仁义。而且,太子和你有矛盾,为什么不推荐别的贤者代替自己而求得自己的安全呢?”卫鞅听了很不高兴,把他赶走了。五个月之后,太子即位,逮捕了卫鞅,并将他处以车裂之刑。
蜀汉后主刘禅在即位五年后,诸葛亮率军北上,走之前上
《出师表》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死后,姜维继承他的遗志,但才能不如诸葛亮。刘禅恰恰亲近小人,不听忠言,姜维很担心,不敢进成都。不久,晋讨伐蜀国,刘禅投降。
原典
近色远贤者昏。
注释
注曰:如太平公主、韦庶人之祸是也。
王氏曰:“重色轻贤,必有伤危之患;好奢纵欲,难免败亡之乱。如纣王宠妲己,不重忠良,苦虐万民。贤臣比干、箕子、微子,数次苦谏不肯;听信怪恨谏说,比干剖腹、剜心,箕子入官为奴,微子佯狂于市。损害忠良,疏远贤相,为事昏迷不改,致使国亡。”
解释
人一旦发了财,有了权势、地位,美色就难以避免了,钱与色、权与色往往相伴而来,这是人的本性使然。古代的很多英雄豪杰、今天的很多高官,也往往在女色上栽跟头。原因在于,女色在使人快乐的同时,也消磨人的志气,使人丧失理智,失败就在这里开始萌芽了。
《诗经》说:好男人能够成就一座城,漂亮的女人能够毁
了一座城。所以,美貌的女人有的时候就是乌鸦和猫头鹰啊!
举例
春秋时楚国的公子侧很有本事。晋楚交战的时候,侧是楚国的中军元帅。楚王知道他好喝酒,每次出兵,都嘱咐他戒酒。侧有个小喽啰,知道主人的喜好,就悄悄地给侧送来美酒,侧一高兴,喝得大醉。不一会儿,楚王找他商量战事,怎么喊他也不醒,楚王就带兵走了。不久,侧醒了,后悔不
迭,就自杀了。
原典
女谒公行者乱。
注释
王氏曰:“后妃之亲,不可加于权势;内外相连,不
行公正。如汉平帝,权势归于王莽,国事不委大臣。
王莽乃平帝之皇丈,倚势挟权,谋害忠良,杀君篡位,侵夺天下。此为女谒公行者,招祸乱之患。”
解释
昏君近色,后妃必然干政。枕边风起,天下必然大乱!中国古代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其根本的原因还是后宫干政,皇帝大权旁落,导致失去了控制国家的权力,而实际行使权力者名
不正言不顺,难以服人,难以治理国家,必然酿出灾难。
举例
明代的唐皋,小时候在灯下读书,有个女孩来勾引他,几次将窗户纸舔破。唐皋在补上窗纸之后,在纸上题诗说:“舔破纸窗容易补,损人阴德最难修。”
宋朝徽、钦二帝被金俘虏以后,高宗即位,致力于国家的振兴。但宰相秦桧污蔑岳飞,让皇帝罢免了他的兵权,并下狱待罪。秦桧的妻子王氏说:“擒虎容易放虎难。”于是,秦桧就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大将韩世忠也感到
威胁,退隐到了西湖。这样,宋朝只能偏安南方,最终灭亡。
原典
私人以官者浮。
注释
注曰:浅浮者,不足以胜名器,如牛仙客为宰相之
类是也。王氏曰:“心里爱喜的人,多赏则物不可任;于官位
委用之时,误国废事,虚浮不重,事业难成。”
解释
选拔任用官员,必须出以公心,真正做到选贤任能。任人唯亲唯私,甚至卖官鬻爵,必然导致政事轻浮、政治腐败。
古诗说:任人唯私,什么官都自己人做,是西周亡国的原因。
《韩非子》说:不要给老虎插上翅膀,有了翅膀的老虎就会飞到城市里去找人吃,而让那些没有品德的小人做官,就
等于给了他们势力,就是给老虎插上了翅膀。
举例
晋武帝司马炎在南郊祭天,回头对左右说:“我可以和汉朝哪个皇帝相比?”校尉刘毅应声说:“可比桓帝和灵帝。”司马炎说:“我虽然德行不高,何至于和他们一样呢?”刘毅说:“桓帝和灵帝卖官,但钱都入了国库,陛下你也卖官,但钱都入了自己的腰包。从这点来看,你还不如他们呢!”
明朝世宗的时候,严嵩专权,不是自己的私人不予任用。
杨继盛上书弹劾他说:“郎中徐学诗、给事中厉汝进都因为弹
劾严嵩被免职,朝廷内外的大臣,被他罢黜的不可胜数,因
为他掌握着官员任用的大权。不论文官武官,其选拔任命,都看送钱的多少来决定,早就失去了天下的民心。”明朝从此政治日益腐败,外患也随之而来。
原典
凌下取胜者侵。
注释
王氏曰:“恃己之勇,妄取强胜之名;轻欺于人,必
受凶危之害。心量不宽,事业难成;功利自取,人心不伏。霸王不用贤能,倚自强能之势,赢了汉王七十二阵,后中韩信埋伏之计,败于九里山前,丧于乌江岸上。此是强势相争,凌下取胜,返受侵夺之患。”
解释
做领导的应该爱护下属,以平等的观念对待下属,不能以势压人、以权欺人。否则,必将离心离德,彼此伤害。正如孟子所说:“君主对待臣子如自己的手足那样爱护,那么臣子就把君主当作自己的主宰那么尊敬;君主把臣子当作犬马使唤,臣子就把君主看作一般人了;如果君主对待臣子连草
芥都不如,那么臣子就把君主看作盗贼和仇人了。”
举例
战国时赵国的宦官令缪贤得到了美玉和氏璧,就做了个珍贵的盒子藏起来。赵惠文王听说了,就去和他要,但令缪贤没给。赵惠文王怒了,乘着出去打猎的机会,突然闯入令缪贤的家里,搜查出来,把和氏璧拿走了。
秦昭襄王听说赵王得到了和氏璧,就想看看。丞相魏冉说:“大王想见和氏璧,为什么不拿酉阳的十五座城去交换呢?”秦王吃惊地说:“那十五座城,我也很珍惜啊,怎么能换和氏璧呢?”魏冉说:“赵国早就害怕秦国,大王用城换璧,赵王不敢不把和氏璧拿来,拿来就留下。所以,换城不过是个幌子,得和氏璧才是目的,大王还怕丢了城吗?”秦王很
高兴,就写信给赵王要了和氏璧。
原典
名不胜实者耗。
注释
注曰:陆贽曰:“名近于虚,于教为重;利近于实,
于义为轻。”然则,实者所以致名,名者所以符实。名实相资,则不耗匮矣。
王氏曰:“心实奸狡,假仁义而取虚名;内务贪饕,外恭勤而惑于众。朦胧上下,钓誉沽名;虽有名、禄,不能久远;名不胜实,后必败亡。”
解释
历史上名气和实际的才能不相符的人很多,有的名气很大,但没有才能;有的不尚张扬,没有名气,但很有本事。后者一般往往能取得大的成就,而那些名不副实的人,即使得到了显赫的头衔和名声,也是不祥之兆,最后必然导致灭亡。因为他的能力担负不起他的名气所应该承担的重任,只能为名所累,最后害人害己。
《淮南子》说:俸禄超过了自己的功劳会损害自己,名声超过了实际会遮蔽了自己。
孟子说:名过其实,君子感到羞耻。
举例
战国时,赵奢是赵国的名将,他的儿子赵括也喜欢谈论军事,很有名气,但并没有真本事。赵奢临死的时候,告诫妻子说:“赵括如果带兵,赵国一定失败。”不久,秦国侵犯赵国,赵王起用赵括率兵抵抗,赵母劝谏也没用。赵国与秦军战于长平,赵括大败,赵军四十多万投降,全部被秦活埋。从此,赵国的精锐部队被消灭了,国家也从此一蹶不振。
蜀汉时的马谡深通兵法谋略,很受诸葛亮的器重。但刘备临死的时候告诫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你一定要看到这一点。”诸葛亮却不以为然,让马谡做了参军。
建兴六年,诸葛亮兵出祁山,破例用马谡为先锋。马谡部署
不当,被魏国大将张颌所破,导致诸葛亮失去了前进的根据
地。诸葛亮只能退军,并杀了马谡。
原典
略己而责人者不治。
注释
王氏曰:“功归自己,罪责他人;上无公正之明,下
无信、惧之意。赞己不能为能,毁人之善为不善。功归自己,众不能治;罪责于人,事业难成。”
解释
孔子说:当领导的做得很正,那么谁敢不正呢?所以,领导应该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而不应该对自己宽容、对他人严格。如果对自己的缺点千方百计找理由辩解,对别人的失误却不加体谅,一味求全责备,那么这样的人什么事
情也不会办好的。
举例
春秋时,季康子在鲁国执政,君臣比赛似的奢侈,整天吃喝玩乐。国人也跟着学,弄得盗贼很多。季康子很忧虑,就去问孔子怎么办。孔子回答说:“如果你们做领导的不那么
贪婪,就是有赏赐也没人愿意偷盗啊。”
周惠王九年,卫国的君主卫懿公上台,他不理国政,挥
霍浪费,尤其喜欢养鹤。养鹤的费用比大夫的俸禄还高,就搜刮百姓,以便给鹤买粮食,老百姓忍饥受冻,也不去安抚。正好北方的狄人来侵犯,人民就抛弃了他,说:“怎么不让鹤去抵抗敌人呢?”卫国就这么灭亡了。
原典
自厚而薄人者弃废。
注释
注曰: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常善救物,而无
弃物。自厚者,自满也。非仲尼所谓“躬自厚”之厚也。自厚而薄人,则人才将弃废矣。
王氏曰:“功名自取,财利己用;疏慢贤能,不任忠良,事岂能行?如吕布受困于下邳,谋将陈宫谏曰:‘外有大兵,内无粮草;黄河泛涨,倘若城陷,如之奈何?’吕布言曰:‘吾马力负千斤过水如过平地,与妻貂蝉同骑渡河有何忧哉?’侧有手将侯成听言之后,盗吕布马投于关公,军士皆散,吕布被曹操所擒斩于白门。此是只顾自己,不顾众人,不能成功,后有丧国、败身之患。”
解释
对待自己或者自己的亲属很优厚,但对部下或者别人就很
刻薄、很吝啬,这样的领导,迟早要被抛弃,也成不了大事。
举例
春秋时,晋国大乱,公子夷吾答应给秦国五座城,来换取他们的援助。在取得秦国的支援后,夷吾终于做了晋国的国君,就是晋惠公。他当了君主以后,却违背了诺言,不给秦国城池了。晋国又赶上闹饥荒,国库空虚,百姓没吃的,秦国又借粮食给他们。到了第二年,秦国闹饥荒了,去向惠公求援,惠公却不答应了,还计划乘机进攻秦国。秦穆公大怒说:“你要国家,我帮助你要来了,你要粮食,我给你了,现在你要和我打仗,我怎么敢拒绝呢?”战争开始,秦军大破晋军,俘虏了晋惠公。
战国时齐国的田单凭借着五里的城池和残兵败将打败了强大的燕国,恢复了齐国的七十多个城池。但过了几年,他带兵去攻打北方的狄人,三个月都打不下来,鲁仲子说:“现在将军有了很高的俸禄和很多的娱乐,穿金戴银,只有生的欢乐,没有了必死的决心,当然胜不了。”第二天,田单亲
自到了前线,和士兵站在一起,擂鼓助威,很快就胜利了。
原典
以过弃功者损。
注释
王氏曰:“曾立功业,委之重权;勿以责于小过,恐
有惟失;抚之以政,切莫弃于大功,以小弃大。否则,验功恕过,则可求其小过而弃大功,人心不服,必损其身。”
解释
这里讲的仍然是做领导的要有度量,要容忍部下的失误,多看他的功劳和长处,而不能因为一时的错误就否定他的全
部,苛责于人。这种狭隘的做法只能导致因小失大。
举例
汉朝的李广是有名的将军,他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和匈奴作战,大小七十余战,功勋卓著,匈奴人很害怕他,称他为飞将军。李广镇守边疆的时候,匈奴很多年不敢来侵犯。后来大将军卫青讨伐匈奴,李广迷了路,卫青派人到李广的幕府去责问,李广愤怒自杀。听到这个消息,李广的部下和兵士都痛哭失声,老百姓也为之垂泪。
明英宗朱祁镇宠信宦官王振,兵败土木堡,自己也被俘虏。宰相于谦迎立朱祁钰,就是景帝。于谦弹劾宦官奸人,发愤图强,整军经武,多次打败也先,把英宗接回来。景泰
七年,英宗复辟,杀了于谦。于谦被杀的那天,知道的老百
姓感念他的恩德,都哭了。
原典
群下外异者沦。
注释
注曰:措置失宜,群情隔塞;阿谀并进,私徇并行。
人人异心,求不沦亡,不可得也。王氏曰:“君以名禄进其人,臣以忠正报其主。有
才不加其官,能守诚者,不赐其禄;恩德爱于外权,怨结于内;群下心离,必然败乱。”
解释
上下离心,内外异志。群众的意见反映不上来,上下不能沟通,采取的政令法规必然不能对症下药,国家不会不沦亡。
《淮南子》说:众人相助,虽弱必强;众人相去,虽大必亡。
举例
宋朝以潘美为将,领兵抵抗契丹,潘美用王诜为护军,杨业为副将。杨业以威猛出名,号称无敌将军,契丹人都怕他。但那时宋朝屡次失败,杨业...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