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小说网 www.qudu.la,易中天中华史:女皇武则天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仁杰也明白,真正能推翻武周、复辟李唐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武周皇帝自己。这样的人能反对吗?不能。
何况武则天这皇帝当得也不差。尽管作为当局者,狄仁杰不可能意识到,武则天活跃于政坛的半个世纪,正是从治世(贞观)通往盛世(开元)的桥梁。但作为宰相,他至少清楚:帝国的版图在扩张,人口在增长,人才的辈出也由于女皇对科举的高度重视,有如长江后浪推前浪。[23]
这样的皇帝,又为什么要反对呢?
更为难得的是,女皇陛下虽然年事已高,而且实际执政时间很长,却没有同类实权人物的晚年病,比如暴戾狂躁或者荒淫倦政。相反,她的头脑之清醒,思维之敏捷,精力之充沛,判断之准确,都丝毫不减当年。这真是个奇迹。[24]
因此,不要说奴才和蠢才,就连一般人才恐怕也都不能入她法眼。女皇要的宰相,必须既是帮手又是对手。狄仁杰就是这样的人。他冷静耐心,机警权变,足智多谋,却又诚实友善,刚正不阿。也就是说,他们两人的智商和情商处于同一水平和层次,政治态度和处世理念又刚好相反。
武则天当然清楚这一点。实际上狄仁杰在供词中已经表明立场:唐朝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只不过,狄仁杰是反周不反武。不反武则天,这就是共识。把武周皇帝的最后岁月经营好,也是共识。有此共识,相互欣赏的两个人就可以求同存异,积极配合,共同实现各自的理想。
酒逢知己又棋逢对手,这才真是“天作之合”。
实事求是,推进共识,也才是成功之道。
聪明的狄仁杰甚至很好地利用了既是老乡又是同龄人的优势,将建储大计变得就像夕阳下两位老人拉家常。对于狄仁杰的这种絮絮叨叨,女皇居然百听不厌,只不过偶尔也会撒娇使横,打断他说:朕的家务,你不要管![25]
狄仁杰答:王者以天下为家。四海之内,家即是国。[26]
武则天不回答。但是有一天,她表演了魔术。
她说:狄公请回头,看看谁来了。
狄仁杰回头,看见了站在身后的庐陵王李显。
武则天说:朕把储君还给你。
狄仁杰拜倒在地,半天都扶不起来。
从内心挣扎中解脱出来的女皇,却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她抚摸着狄仁杰的背,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地说:你不是朕的臣子,你是大唐的社稷之臣。[27]
狄仁杰如释重负。
实际上,庐陵王李显是在狄仁杰拜相的五个月后,被武则天以治病为名秘密接回洛阳的。这就雄辩地证明了,真正解决储君问题的恰恰是女皇本人。她做出这样一个决定并不容易,其中奥秘和深层原因要到以后才能揭晓。
后面的事情就变得十分简单。夺嫡无望的武承嗣很快抑郁而死,聪明识趣的李旦立即恳请逊位,藏在宫中的李显被立为太子,并由李哲复名为李显,后来又改名武显。
对此,狄仁杰并无异议。
立储问题解决后,从上到下都松了一口气,女皇陛下的统治风格也开始变得温柔。这让她越来越像政治家。其实政治家的要旨不在温柔也不在霸道,而是能够在霸道和温柔之间自由转换,该霸道时霸道,该温柔时温柔。武则天当然有这种能力。但没有狄仁杰,她开发不出来。
七十四岁的武则天和六十九岁的狄仁杰,还有两年的合作时间,他们的关系也更像相互搀扶的老伴。靠着狄仁杰润物细无声般的规劝和调教,武则天慢慢变成了从善如流的开明君主。大约也就在这时,狄仁杰被称为国老。
女皇谢幕
八月的洛阳秋高气爽,女皇和国老心情很好。
两位老人闲庭信步,武则天却看似不经意地问起了前不久刚刚去世的宰相娄师德。这是一个脾气好得被李昭德骂作乡巴佬都不生气的人,狄仁杰不大看得起他。
看不起也并非没有原因。据说,娄师德的弟弟曾经向哥哥请教为官之道,得到的建议竟然是“唾面自干”。他的解释是:别人把口水吐到你脸上,你不生气,自己去擦,就算有涵养吗?不,这只会更加惹怒对方。因此,正确的做法是擦都不擦,让风吹干。风,总是会把什么都吹干的。[28]
如此没有骨头的人也值得尊敬?狄仁杰不认为。所以当女皇问他娄师德算不算贤人时,他的回答是不知道。
武则天微微一笑。
又问:那么,他有没有识别人才的鉴赏力呢?
狄仁杰答:臣也没有发现。
女皇却说:朕知道国老,正是娄师德的推荐。
狄仁杰这才知道天外有天。[29]
女皇却要求狄仁杰推荐人才。的确,之前连续不断的宫廷斗争留下了大量空白急需填补,能够担任宰相的更是凤毛麟角。于是她说:国老,朕需要一条好汉,有吗?
狄仁杰问:陛下用来做什么?
武则天答:出将入相。
狄仁杰说:那就只有张柬之。这个人虽然年纪大,却是真正的宰相之材。而且长期不被重用,一定感恩效力。
武则天点点头。过了几天,又向狄仁杰要人。
狄仁杰说:臣已经推荐了张柬之。
武则天说:朕已经让他当洛州司马了。
狄仁杰说:臣推荐的职位是宰相。[30]
结果,张柬之终于拜相,只不过是在狄仁杰去世整整四年之后。因此,狄仁杰的本意并非要埋下地雷,尽管后来发动政变逼女皇逊位的主谋,确实是年过八十的张柬之。[31]
惹出是非的却是张易之、张昌宗兄弟。看完下页的年表就会明白,在武承嗣和狄仁杰等人相继退场后,这两个陪女皇陛下寻欢作乐的小伙伴,已经变成帝国的风暴中心。
张氏兄弟与有关事件年表
年份 年号 月份 事件
697 神功元年 年初 张氏兄弟成为女皇男宠
697 神功元年 闰十月 狄仁杰重新担任宰相
698 圣历元年 二月 吉顼劝张氏兄弟参与建储之事
698 圣历元年 三月 李显被秘密接回神都
698 圣历元年 八月 武承嗣卒
698 圣历元年 九月 李旦逊位,李显立为太子
699 圣历二年 七月 李武两家子弟盟誓
699 久视元年 正月 吉顼被贬出京
700 久视元年 九月 狄仁杰卒
701 大足元年 九月 李显子女因得罪张氏兄弟被杀
702 长安二年 八月 李显及弟妹请封张昌宗为王
703 长安三年 九月 张氏兄弟制造魏元忠谋反案
704 长安四年 七月 张氏兄弟腐败案发,被赦免
704 长安四年 九月 张柬之拜相
704 长安四年 十二月 张氏兄弟再次成为被告并被包庇
705 神龙元年 正月 张柬之等人发动兵变,杀张氏兄弟,李显即大周皇帝位
705 神龙元年 二月 李显宣布恢复大唐国号
705 神龙元年 十一月 武则天卒[32]
很难界定围绕张氏兄弟的一系列事件,究竟是什么性质的斗争。但可以肯定,他俩的权势之大和民愤之大,都到了令人瞠目的程度。邵王李重润、永泰郡主李仙蕙和她的丈夫魏王武延基只不过私下议论了一下,居然就死于非命。至于是女皇下令杖杀,还是他们的家长缢杀,不详。[33]
现在只知道,此事发生在狄仁杰去世后整整一年。
这件事在当时应该震惊朝野。因为李重润和李仙蕙是太子李显的嫡长子和嫡女,女皇的嫡孙和嫡孙女,武延基则是魏王武承嗣的继承人。身为金枝玉叶,又是李唐和武周两个皇族的嫡传,却死得不明不白,怎不让人惊诧!
朝廷却没有发布官方消息,正史也讳莫如深,反倒是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在一年以后联名上书,奏请册封张昌宗为王。这就不是什么来俊臣可以比的了,“后狄仁杰时代”的女皇也变得让人恐惧和不可捉摸。老太太难道要把皇位传给那两个小白脸吗?这种想法简直让人发疯。
统一战线迅速形成。
作为坚强后盾的是李唐和武周两个皇族。女皇将李显改名为武显以后,又安排他们在明堂盟誓,把两家人变成了一家子。现在为了共同的利益,当然要携起手来。只不过他们不便出面,冲在前面的是朝廷大臣,包括从周兴刀下被救出的魏元忠,也包括后来成为名相的宋璟(读如景)。
发起的攻击则有三波,结果却是失败。最后一次,宋璟甚至差一点就定了张昌宗的死罪,却被武则天救回。更为严重的是,此时女皇生病,文武百官一律不见,身边只有张氏兄弟负责一切事务,谁知道他们会干出什么事情来。
箭在弦上,只好逼宫。
神龙元年(705)正月二十二日,张柬之等率左右羽林军将士五百多人从玄武门入宫,不由分说先一刀砍下张氏兄弟美如莲花的脑袋,然后提着人头去见女皇。
女皇惊起。问:叛乱者是谁?
答:张易之和张昌宗,现已奉太子之命斩杀。
女皇这才发现,这伙人身后哆哆嗦嗦地站着她那宝贝儿子李显。于是用鄙夷的口气说:你?回东宫去吧!
政变者之一却说:太子还回得去吗?
女皇转身问另一个:你是朕一手提拔,为什么来?
答:正是为了回报陛下的大恩大德。[34]
女皇不再说话。两天后,当了十四年四个月皇帝的她下诏传位给太子李显。李显即大周皇帝位,称母亲为“则天大圣皇帝”。二月四日,新皇帝宣布恢复大唐国号。
这就必须对历史有一个交代,武则天的深谋远虑也显现出来。实际上,当年她在建储问题上犹豫不决,恐怕就是纠结于一个别人想不到的问题——对武周革命的评价。评价当然只能由后人给出,因此谁是后人便成了关键。武承嗣或武三思固然不会诽谤本朝,守不守得住江山却大可怀疑。一旦失守,武周立马就会变成伪政权,这个风险可冒不起。
相反,如果将皇位交还给李显或李旦,革命虽然无异于失败,自己和武周却不会被看成王莽和他的新朝。亲儿子总不好意思把母亲骂作逆贼,更何况皇位还是从武周皇帝那里接过来的。武周是伪政权,他们岂非也是伪皇帝?
两害相权取其轻,武则天选择了退一步海阔天空。
李显没有让母亲失望,张柬之他们也没有。官方发布的正式文告把责任推到了徐敬业和程务挺身上,认定女皇称帝是临危受命,此刻逊位则是开启未来。也就是说,武周的革命和李唐的复辟都是奉天承运,也都合理合法。[35]
女皇放心了。尽管由于政治和男人都玩不成,她迅速地衰老下来,却还是活了不短的时间,并接受新皇帝十天一次的探望。直到这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逊位的则天大圣皇帝才在豪华体面的软禁中孤独地死去,享年八十一岁。[36]
武则天的陵墓前树立着一尊无字碑。碑身由一块完整的巨石雕成,刻着螭(读如痴,一种蛟龙类神物)和龙,却没有字。也许,女皇帝的一生连她自己也说不清。也许,她有意在身后留下一片空白,任由褒贬,随人评说。当然,也许她根本就不在乎别人说些什么。
风,确实是会把很多东西吹干的,包括鲜血。
不过,临终前她还是留下了遗言,赦免王皇后和萧淑妃等情敌、褚遂良和韩瑗等政敌,自己去帝号,称皇后,葬于乾陵,回到丈夫高宗身边,仍然去做李家的媳妇。[37]
半个多世纪以前,守着青灯古佛的小尼姑武媚娘曾在感业寺给热恋中的李治写过一首情诗: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38]
以后那漫长的岁月,不知有多少人拜倒或败倒在她这石榴裙下。直到她换上帝王的衮冕,也依然魅力无穷,让人敬畏,让人臣服,让人痴迷。事实上,正是这位女皇帝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层次和色彩,让男性中心的世界不那么单调和乏味,也让后人在解读历史时多了一个选择和视角。
现在,她又要换上石榴裙了,因为她无法对抗强大的文化传统。这个一生要强的女子不得不离开男人的世界,回到女人的天地。武则天终究未能把革命进行到底。
但,这并不是她的错。
又见女人
武则天谢幕之后,其他女人开始折腾。
这一点儿都不奇怪,大唐的女人可不是只会绣花。高祖李渊的女儿平阳昭公主甚至有自己组建的武装力量,精兵上万,号称“娘子军”。所以她死后,送葬的是战斗队,伴奏的是军乐团,一路威风凛凛,戟举旗扬,马嘶角鸣。[39]
呵呵,这是什么阵仗!
当然是游牧民族的气派,混血王朝的排场,甚至鲜卑女子才有的英姿飒爽。因此,只有大唐这样的时代,才会演出武周那样的故事,产生武后那样的人物。别忘了,唐代上流社会的女人,可是穿回鹘衣,化吐蕃妆,说突厥语,骑西域马,打波罗球(polo),甚至女扮男装的。
她们的男人怕老婆,也不足为奇。
实际上,正如平阳昭公主的军中,有号称“名贼”的亡命徒;太宗皇帝的手下,也有堪称“名怕”的大将军。由于此人功勋卓著,太宗皇帝赐给他两名绝色女子,此人却死活不敢接受。皇帝只好请来他的太太,倒了一杯液体,然后给她两个选择:要么不再吃醋,要么喝下毒酒。
那女人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身经百战的太宗目瞪口呆:这女人也太可怕了。[40]
比较而言,武则天倒算温柔。
她的儿子李显却比父亲李治更怕老婆。高宗皇帝至少能做一半的主,真有大事也是他拍板。中宗的天下却一半是老婆的,一半是女儿的。老婆韦皇后固然干预朝政,安乐公主李裹儿也常常草拟了诏书,拿过来就让父皇签字。难怪当年武则天要废了中宗,她早就看出这人扶不起来。[41]
两个女人却野心勃勃。韦皇后想学婆婆当女皇帝,安乐公主则异想天开要做皇太女。她说法是:阿武(武则天)连天子都能当,我不过当个天子女,怎么就不行?[42]
这就已经够麻烦了,不幸的是她们还有一个帮手,那就是上官婉儿。婉儿的祖父就是当年为高宗起草诏书,差一点废了皇后武则天的宰相上官仪。上官仪被杀,还在襁褓中的婉儿也随母亲罚没为奴,在宫中长大。但,当她十四岁那年被带到武则天面前时,女皇陛下竟是眼前一亮。
从此,上官婉儿成为武则天的得力助手,中宗即位之后又被册封为昭容。这个女人却把自己和韦皇后都变成了武三思的情妇。再加本是武家媳妇的安乐公主,便形成了“韦武联盟”。只有戴绿帽子的中宗蒙在鼓里,还乐呵呵地在他们聚赌时忙出忙进帮着看筹码,不像皇帝倒像宦官。[43]
三个女人一台戏,可惜演出的是悲剧。
悲剧包括政变和谋杀。政变是被“韦武联盟”逼上绝路的太子发动的,结果是武三思先被太子杀掉,太子又被手下人所杀。当时中央政府已经还都长安,太子带兵从肃章门斩关而入,要求交出上官婉儿。婉儿一声冷笑:好主意!先抓婉儿,再抓皇后,最后轮到皇帝,是不是?
中宗被她激励,倒是变得像个爷们。他走上城楼对兵变者说:你们都是朕的心腹,为什么要谋反?缴枪不杀,反戈有赏。结果太子阵脚大乱,政变集团顷刻瓦解。[44]
太子失败,三个女人更加嚣张。其他有头有脸的七大姑八大姨也纷纷见不贤而思齐,在私人会所里买官卖官,形成了以韦皇后为核心的“贵妇特权团伙”。不过这帮人做生意倒也童叟无欺。只要肯出三十万,就能弄个一官半职。
这样的官员,当然既不可能由中书省提名,更不可能经门下省审核,就连中宗皇帝也不好意思用朱笔书敕,照常规封发,只好“斜封墨敕”,请有关部门将就着承认。[45]
如此大唐,比得上武周吗?
韦皇后本人却在上官婉儿的导演下,亦步亦趋地走“武后道路”。武则天发明了天皇和天后,她们就山寨为应天神龙皇帝和顺天翊圣皇后,中宗倒也欣然从命。[46]
不过中宗虽然糊涂,却还有底线。太子政变失败,韦皇后的党羽要求大开杀戒,他不批;要求杀周兴都没能杀了的魏元忠,他也不肯。这样看,他又并不糊涂。[47]
结果,昏庸却不失善良的中宗突然就死了。
死因据说是谋杀,嫌犯则很可能有四个: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以及皇后的两位情夫。前两人应该是主犯,后两个是胁从。这两位官员一个擅长烹饪,一个精通医术,完全可能提供技术支持。毕竟,皇帝是吃了馅饼才龙驭上宾的。
这一回,恐怕真是“吃错了东西”。[48]
总之,李显是死了。这只昏头昏脑的大尾巴羊,一生栽在最亲密的四个女人身上:亲娘武则天,爱妻韦皇后,娇女李裹儿,再加小老婆兼助理上官昭容。
那么,大唐就没爷们了吗?
当然有,李旦的第三个儿子李隆基就是。
李隆基再现了太宗皇帝的风采。景云元年(710)六月二十日夜,繁星似雪,临淄王李隆基的政变部队神兵天降般地出现在宫中。作为首都警卫军团,他们被告知:韦皇后一伙毒死先帝,危害社稷,罪恶滔天,人神共愤,务必在今夜予以全歼。早就对韦氏集团恨之入骨的将士们一呼百应,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上官婉儿等人也都在黎明前全部被杀。
此刻,距离中宗暴毙不到二十天。
这一年,李隆基二十六岁。
后面的事情似乎顺理成章。李旦成为新皇帝,隆基则成为皇太子,并在两年后接过了父皇让出的帝位。可惜事情并没那么简单,因为他还要面对一个更难对付的女人。
这个人就是李隆基的亲姑姑太平公主。
说起来大唐的公主也真不省油,以至于《新唐书》不得不开设专栏,为这些小姑奶奶和老姑奶奶们树碑立传。太平就更是“公主中的公主”。作为高宗和武后的小女儿,她的政治地位仅次于小哥哥相王李旦,则天时代的政治斗争中常常可见她的身影,中宗即位后又加封为镇国太平公主。既然封号是镇国,当然不会只在府中听着音乐安享晚年。
实际上在兵变第四天,太平公主就以她特殊的身份召开御前会议,要废黜韦皇后所立的中宗之子李重茂。太平公主开口便说:皇帝要让位给叔叔,大家看怎么样?
李隆基的一个亲信立即跪下来:天下归心。
很好!太平公主点点头,然后一把将十六岁的小皇帝从御座上拎起来。她说:好孩子,这座位不是你的了。[49]
太平公主与李隆基有关事件一览表
年份 年号 月日 事件
697 神功元年 年初 太平公主向女皇推荐张昌宗
699 圣历二年 七月 太平公主参与李武盟誓
702 长安二年 八月 太平公主与二兄请封张昌宗
705 神龙元年正月 二十二日 太平公主支持张柬之兵变
705 神龙元年正月 二十五日 太平公主加号镇国
710 景云元年六月 二日 中宗李显驾崩
710 景云元年六月 七日 皇太子李重茂即位
710 景云元年六月 二十日 李隆基兵变
710 景云元年六月 二十四日 太平公主逼李重茂逊位
710 景云元年六月 二十七日 册封李隆基为太子
711 景云二年 正月 太平公主公开提出废黜太子
711 景云二年 二月二日 皇太子李隆基监国
712 景云三年 八月 三日 李隆基即位,李旦为太上皇
712 景云三年 八月 七日 改元先天
713 先天二年 七月 三日 李隆基粉碎太平公主集团
713 先天二年 七月 四日 太上皇全面交权
713 先天二年 七月 六日 太平公主赐死于家
713 先天二年 十二月一日 改元开元
716 开元四年 六月十九日 太上皇李旦驾崩
呵呵,如此跋扈,还不是姑奶奶?
现在轮到睿宗皇帝成为夹心饼干。一边是不让须眉的太平公主,一边是年轻有为的太子隆基,可怜的哥哥和爸爸只好走平衡木。每次处理政务,他都要先问一遍:向太平请示了吗?跟三郎讨论过吗?这皇帝当得真累,平衡木也慢慢变成走钢丝。于是睿宗决定退居二线,让隆基去做天子。[50]
没有了缓冲地带,公主和新皇帝便只能正面交锋。更麻烦的是,他们的理念并不相同。隆基要复兴贞观路线,太平却留恋则天时代。明争暗斗的结果,是势不两立终于演变为你死我活。回旋余地没了,流血已是不可避免。
先天二年(713)七月,李隆基得到线人举报,太平公主将在四日发动政变。年轻的皇帝当机立断,抢先一步在三日那天将公主的党羽一网打尽。成为孤家寡人的公主殿下逃入山寺又回家自尽,不再纠结的睿宗也彻底交权。[51]
直到这时,大唐才真正有了新皇帝。他叫唐玄宗,也叫唐明皇。新时代开始了,它叫开元盛世。当然,潜伏已久的危机也会到来,它叫安史之乱。
本卷终
请关注下卷《安史之乱》
仁杰也明白,真正能推翻武周、复辟李唐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武周皇帝自己。这样的人能反对吗?不能。
何况武则天这皇帝当得也不差。尽管作为当局者,狄仁杰不可能意识到,武则天活跃于政坛的半个世纪,正是从治世(贞观)通往盛世(开元)的桥梁。但作为宰相,他至少清楚:帝国的版图在扩张,人口在增长,人才的辈出也由于女皇对科举的高度重视,有如长江后浪推前浪。[23]
这样的皇帝,又为什么要反对呢?
更为难得的是,女皇陛下虽然年事已高,而且实际执政时间很长,却没有同类实权人物的晚年病,比如暴戾狂躁或者荒淫倦政。相反,她的头脑之清醒,思维之敏捷,精力之充沛,判断之准确,都丝毫不减当年。这真是个奇迹。[24]
因此,不要说奴才和蠢才,就连一般人才恐怕也都不能入她法眼。女皇要的宰相,必须既是帮手又是对手。狄仁杰就是这样的人。他冷静耐心,机警权变,足智多谋,却又诚实友善,刚正不阿。也就是说,他们两人的智商和情商处于同一水平和层次,政治态度和处世理念又刚好相反。
武则天当然清楚这一点。实际上狄仁杰在供词中已经表明立场:唐朝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只不过,狄仁杰是反周不反武。不反武则天,这就是共识。把武周皇帝的最后岁月经营好,也是共识。有此共识,相互欣赏的两个人就可以求同存异,积极配合,共同实现各自的理想。
酒逢知己又棋逢对手,这才真是“天作之合”。
实事求是,推进共识,也才是成功之道。
聪明的狄仁杰甚至很好地利用了既是老乡又是同龄人的优势,将建储大计变得就像夕阳下两位老人拉家常。对于狄仁杰的这种絮絮叨叨,女皇居然百听不厌,只不过偶尔也会撒娇使横,打断他说:朕的家务,你不要管![25]
狄仁杰答:王者以天下为家。四海之内,家即是国。[26]
武则天不回答。但是有一天,她表演了魔术。
她说:狄公请回头,看看谁来了。
狄仁杰回头,看见了站在身后的庐陵王李显。
武则天说:朕把储君还给你。
狄仁杰拜倒在地,半天都扶不起来。
从内心挣扎中解脱出来的女皇,却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她抚摸着狄仁杰的背,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地说:你不是朕的臣子,你是大唐的社稷之臣。[27]
狄仁杰如释重负。
实际上,庐陵王李显是在狄仁杰拜相的五个月后,被武则天以治病为名秘密接回洛阳的。这就雄辩地证明了,真正解决储君问题的恰恰是女皇本人。她做出这样一个决定并不容易,其中奥秘和深层原因要到以后才能揭晓。
后面的事情就变得十分简单。夺嫡无望的武承嗣很快抑郁而死,聪明识趣的李旦立即恳请逊位,藏在宫中的李显被立为太子,并由李哲复名为李显,后来又改名武显。
对此,狄仁杰并无异议。
立储问题解决后,从上到下都松了一口气,女皇陛下的统治风格也开始变得温柔。这让她越来越像政治家。其实政治家的要旨不在温柔也不在霸道,而是能够在霸道和温柔之间自由转换,该霸道时霸道,该温柔时温柔。武则天当然有这种能力。但没有狄仁杰,她开发不出来。
七十四岁的武则天和六十九岁的狄仁杰,还有两年的合作时间,他们的关系也更像相互搀扶的老伴。靠着狄仁杰润物细无声般的规劝和调教,武则天慢慢变成了从善如流的开明君主。大约也就在这时,狄仁杰被称为国老。
女皇谢幕
八月的洛阳秋高气爽,女皇和国老心情很好。
两位老人闲庭信步,武则天却看似不经意地问起了前不久刚刚去世的宰相娄师德。这是一个脾气好得被李昭德骂作乡巴佬都不生气的人,狄仁杰不大看得起他。
看不起也并非没有原因。据说,娄师德的弟弟曾经向哥哥请教为官之道,得到的建议竟然是“唾面自干”。他的解释是:别人把口水吐到你脸上,你不生气,自己去擦,就算有涵养吗?不,这只会更加惹怒对方。因此,正确的做法是擦都不擦,让风吹干。风,总是会把什么都吹干的。[28]
如此没有骨头的人也值得尊敬?狄仁杰不认为。所以当女皇问他娄师德算不算贤人时,他的回答是不知道。
武则天微微一笑。
又问:那么,他有没有识别人才的鉴赏力呢?
狄仁杰答:臣也没有发现。
女皇却说:朕知道国老,正是娄师德的推荐。
狄仁杰这才知道天外有天。[29]
女皇却要求狄仁杰推荐人才。的确,之前连续不断的宫廷斗争留下了大量空白急需填补,能够担任宰相的更是凤毛麟角。于是她说:国老,朕需要一条好汉,有吗?
狄仁杰问:陛下用来做什么?
武则天答:出将入相。
狄仁杰说:那就只有张柬之。这个人虽然年纪大,却是真正的宰相之材。而且长期不被重用,一定感恩效力。
武则天点点头。过了几天,又向狄仁杰要人。
狄仁杰说:臣已经推荐了张柬之。
武则天说:朕已经让他当洛州司马了。
狄仁杰说:臣推荐的职位是宰相。[30]
结果,张柬之终于拜相,只不过是在狄仁杰去世整整四年之后。因此,狄仁杰的本意并非要埋下地雷,尽管后来发动政变逼女皇逊位的主谋,确实是年过八十的张柬之。[31]
惹出是非的却是张易之、张昌宗兄弟。看完下页的年表就会明白,在武承嗣和狄仁杰等人相继退场后,这两个陪女皇陛下寻欢作乐的小伙伴,已经变成帝国的风暴中心。
张氏兄弟与有关事件年表
年份 年号 月份 事件
697 神功元年 年初 张氏兄弟成为女皇男宠
697 神功元年 闰十月 狄仁杰重新担任宰相
698 圣历元年 二月 吉顼劝张氏兄弟参与建储之事
698 圣历元年 三月 李显被秘密接回神都
698 圣历元年 八月 武承嗣卒
698 圣历元年 九月 李旦逊位,李显立为太子
699 圣历二年 七月 李武两家子弟盟誓
699 久视元年 正月 吉顼被贬出京
700 久视元年 九月 狄仁杰卒
701 大足元年 九月 李显子女因得罪张氏兄弟被杀
702 长安二年 八月 李显及弟妹请封张昌宗为王
703 长安三年 九月 张氏兄弟制造魏元忠谋反案
704 长安四年 七月 张氏兄弟腐败案发,被赦免
704 长安四年 九月 张柬之拜相
704 长安四年 十二月 张氏兄弟再次成为被告并被包庇
705 神龙元年 正月 张柬之等人发动兵变,杀张氏兄弟,李显即大周皇帝位
705 神龙元年 二月 李显宣布恢复大唐国号
705 神龙元年 十一月 武则天卒[32]
很难界定围绕张氏兄弟的一系列事件,究竟是什么性质的斗争。但可以肯定,他俩的权势之大和民愤之大,都到了令人瞠目的程度。邵王李重润、永泰郡主李仙蕙和她的丈夫魏王武延基只不过私下议论了一下,居然就死于非命。至于是女皇下令杖杀,还是他们的家长缢杀,不详。[33]
现在只知道,此事发生在狄仁杰去世后整整一年。
这件事在当时应该震惊朝野。因为李重润和李仙蕙是太子李显的嫡长子和嫡女,女皇的嫡孙和嫡孙女,武延基则是魏王武承嗣的继承人。身为金枝玉叶,又是李唐和武周两个皇族的嫡传,却死得不明不白,怎不让人惊诧!
朝廷却没有发布官方消息,正史也讳莫如深,反倒是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在一年以后联名上书,奏请册封张昌宗为王。这就不是什么来俊臣可以比的了,“后狄仁杰时代”的女皇也变得让人恐惧和不可捉摸。老太太难道要把皇位传给那两个小白脸吗?这种想法简直让人发疯。
统一战线迅速形成。
作为坚强后盾的是李唐和武周两个皇族。女皇将李显改名为武显以后,又安排他们在明堂盟誓,把两家人变成了一家子。现在为了共同的利益,当然要携起手来。只不过他们不便出面,冲在前面的是朝廷大臣,包括从周兴刀下被救出的魏元忠,也包括后来成为名相的宋璟(读如景)。
发起的攻击则有三波,结果却是失败。最后一次,宋璟甚至差一点就定了张昌宗的死罪,却被武则天救回。更为严重的是,此时女皇生病,文武百官一律不见,身边只有张氏兄弟负责一切事务,谁知道他们会干出什么事情来。
箭在弦上,只好逼宫。
神龙元年(705)正月二十二日,张柬之等率左右羽林军将士五百多人从玄武门入宫,不由分说先一刀砍下张氏兄弟美如莲花的脑袋,然后提着人头去见女皇。
女皇惊起。问:叛乱者是谁?
答:张易之和张昌宗,现已奉太子之命斩杀。
女皇这才发现,这伙人身后哆哆嗦嗦地站着她那宝贝儿子李显。于是用鄙夷的口气说:你?回东宫去吧!
政变者之一却说:太子还回得去吗?
女皇转身问另一个:你是朕一手提拔,为什么来?
答:正是为了回报陛下的大恩大德。[34]
女皇不再说话。两天后,当了十四年四个月皇帝的她下诏传位给太子李显。李显即大周皇帝位,称母亲为“则天大圣皇帝”。二月四日,新皇帝宣布恢复大唐国号。
这就必须对历史有一个交代,武则天的深谋远虑也显现出来。实际上,当年她在建储问题上犹豫不决,恐怕就是纠结于一个别人想不到的问题——对武周革命的评价。评价当然只能由后人给出,因此谁是后人便成了关键。武承嗣或武三思固然不会诽谤本朝,守不守得住江山却大可怀疑。一旦失守,武周立马就会变成伪政权,这个风险可冒不起。
相反,如果将皇位交还给李显或李旦,革命虽然无异于失败,自己和武周却不会被看成王莽和他的新朝。亲儿子总不好意思把母亲骂作逆贼,更何况皇位还是从武周皇帝那里接过来的。武周是伪政权,他们岂非也是伪皇帝?
两害相权取其轻,武则天选择了退一步海阔天空。
李显没有让母亲失望,张柬之他们也没有。官方发布的正式文告把责任推到了徐敬业和程务挺身上,认定女皇称帝是临危受命,此刻逊位则是开启未来。也就是说,武周的革命和李唐的复辟都是奉天承运,也都合理合法。[35]
女皇放心了。尽管由于政治和男人都玩不成,她迅速地衰老下来,却还是活了不短的时间,并接受新皇帝十天一次的探望。直到这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逊位的则天大圣皇帝才在豪华体面的软禁中孤独地死去,享年八十一岁。[36]
武则天的陵墓前树立着一尊无字碑。碑身由一块完整的巨石雕成,刻着螭(读如痴,一种蛟龙类神物)和龙,却没有字。也许,女皇帝的一生连她自己也说不清。也许,她有意在身后留下一片空白,任由褒贬,随人评说。当然,也许她根本就不在乎别人说些什么。
风,确实是会把很多东西吹干的,包括鲜血。
不过,临终前她还是留下了遗言,赦免王皇后和萧淑妃等情敌、褚遂良和韩瑗等政敌,自己去帝号,称皇后,葬于乾陵,回到丈夫高宗身边,仍然去做李家的媳妇。[37]
半个多世纪以前,守着青灯古佛的小尼姑武媚娘曾在感业寺给热恋中的李治写过一首情诗: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38]
以后那漫长的岁月,不知有多少人拜倒或败倒在她这石榴裙下。直到她换上帝王的衮冕,也依然魅力无穷,让人敬畏,让人臣服,让人痴迷。事实上,正是这位女皇帝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层次和色彩,让男性中心的世界不那么单调和乏味,也让后人在解读历史时多了一个选择和视角。
现在,她又要换上石榴裙了,因为她无法对抗强大的文化传统。这个一生要强的女子不得不离开男人的世界,回到女人的天地。武则天终究未能把革命进行到底。
但,这并不是她的错。
又见女人
武则天谢幕之后,其他女人开始折腾。
这一点儿都不奇怪,大唐的女人可不是只会绣花。高祖李渊的女儿平阳昭公主甚至有自己组建的武装力量,精兵上万,号称“娘子军”。所以她死后,送葬的是战斗队,伴奏的是军乐团,一路威风凛凛,戟举旗扬,马嘶角鸣。[39]
呵呵,这是什么阵仗!
当然是游牧民族的气派,混血王朝的排场,甚至鲜卑女子才有的英姿飒爽。因此,只有大唐这样的时代,才会演出武周那样的故事,产生武后那样的人物。别忘了,唐代上流社会的女人,可是穿回鹘衣,化吐蕃妆,说突厥语,骑西域马,打波罗球(polo),甚至女扮男装的。
她们的男人怕老婆,也不足为奇。
实际上,正如平阳昭公主的军中,有号称“名贼”的亡命徒;太宗皇帝的手下,也有堪称“名怕”的大将军。由于此人功勋卓著,太宗皇帝赐给他两名绝色女子,此人却死活不敢接受。皇帝只好请来他的太太,倒了一杯液体,然后给她两个选择:要么不再吃醋,要么喝下毒酒。
那女人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身经百战的太宗目瞪口呆:这女人也太可怕了。[40]
比较而言,武则天倒算温柔。
她的儿子李显却比父亲李治更怕老婆。高宗皇帝至少能做一半的主,真有大事也是他拍板。中宗的天下却一半是老婆的,一半是女儿的。老婆韦皇后固然干预朝政,安乐公主李裹儿也常常草拟了诏书,拿过来就让父皇签字。难怪当年武则天要废了中宗,她早就看出这人扶不起来。[41]
两个女人却野心勃勃。韦皇后想学婆婆当女皇帝,安乐公主则异想天开要做皇太女。她说法是:阿武(武则天)连天子都能当,我不过当个天子女,怎么就不行?[42]
这就已经够麻烦了,不幸的是她们还有一个帮手,那就是上官婉儿。婉儿的祖父就是当年为高宗起草诏书,差一点废了皇后武则天的宰相上官仪。上官仪被杀,还在襁褓中的婉儿也随母亲罚没为奴,在宫中长大。但,当她十四岁那年被带到武则天面前时,女皇陛下竟是眼前一亮。
从此,上官婉儿成为武则天的得力助手,中宗即位之后又被册封为昭容。这个女人却把自己和韦皇后都变成了武三思的情妇。再加本是武家媳妇的安乐公主,便形成了“韦武联盟”。只有戴绿帽子的中宗蒙在鼓里,还乐呵呵地在他们聚赌时忙出忙进帮着看筹码,不像皇帝倒像宦官。[43]
三个女人一台戏,可惜演出的是悲剧。
悲剧包括政变和谋杀。政变是被“韦武联盟”逼上绝路的太子发动的,结果是武三思先被太子杀掉,太子又被手下人所杀。当时中央政府已经还都长安,太子带兵从肃章门斩关而入,要求交出上官婉儿。婉儿一声冷笑:好主意!先抓婉儿,再抓皇后,最后轮到皇帝,是不是?
中宗被她激励,倒是变得像个爷们。他走上城楼对兵变者说:你们都是朕的心腹,为什么要谋反?缴枪不杀,反戈有赏。结果太子阵脚大乱,政变集团顷刻瓦解。[44]
太子失败,三个女人更加嚣张。其他有头有脸的七大姑八大姨也纷纷见不贤而思齐,在私人会所里买官卖官,形成了以韦皇后为核心的“贵妇特权团伙”。不过这帮人做生意倒也童叟无欺。只要肯出三十万,就能弄个一官半职。
这样的官员,当然既不可能由中书省提名,更不可能经门下省审核,就连中宗皇帝也不好意思用朱笔书敕,照常规封发,只好“斜封墨敕”,请有关部门将就着承认。[45]
如此大唐,比得上武周吗?
韦皇后本人却在上官婉儿的导演下,亦步亦趋地走“武后道路”。武则天发明了天皇和天后,她们就山寨为应天神龙皇帝和顺天翊圣皇后,中宗倒也欣然从命。[46]
不过中宗虽然糊涂,却还有底线。太子政变失败,韦皇后的党羽要求大开杀戒,他不批;要求杀周兴都没能杀了的魏元忠,他也不肯。这样看,他又并不糊涂。[47]
结果,昏庸却不失善良的中宗突然就死了。
死因据说是谋杀,嫌犯则很可能有四个: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以及皇后的两位情夫。前两人应该是主犯,后两个是胁从。这两位官员一个擅长烹饪,一个精通医术,完全可能提供技术支持。毕竟,皇帝是吃了馅饼才龙驭上宾的。
这一回,恐怕真是“吃错了东西”。[48]
总之,李显是死了。这只昏头昏脑的大尾巴羊,一生栽在最亲密的四个女人身上:亲娘武则天,爱妻韦皇后,娇女李裹儿,再加小老婆兼助理上官昭容。
那么,大唐就没爷们了吗?
当然有,李旦的第三个儿子李隆基就是。
李隆基再现了太宗皇帝的风采。景云元年(710)六月二十日夜,繁星似雪,临淄王李隆基的政变部队神兵天降般地出现在宫中。作为首都警卫军团,他们被告知:韦皇后一伙毒死先帝,危害社稷,罪恶滔天,人神共愤,务必在今夜予以全歼。早就对韦氏集团恨之入骨的将士们一呼百应,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上官婉儿等人也都在黎明前全部被杀。
此刻,距离中宗暴毙不到二十天。
这一年,李隆基二十六岁。
后面的事情似乎顺理成章。李旦成为新皇帝,隆基则成为皇太子,并在两年后接过了父皇让出的帝位。可惜事情并没那么简单,因为他还要面对一个更难对付的女人。
这个人就是李隆基的亲姑姑太平公主。
说起来大唐的公主也真不省油,以至于《新唐书》不得不开设专栏,为这些小姑奶奶和老姑奶奶们树碑立传。太平就更是“公主中的公主”。作为高宗和武后的小女儿,她的政治地位仅次于小哥哥相王李旦,则天时代的政治斗争中常常可见她的身影,中宗即位后又加封为镇国太平公主。既然封号是镇国,当然不会只在府中听着音乐安享晚年。
实际上在兵变第四天,太平公主就以她特殊的身份召开御前会议,要废黜韦皇后所立的中宗之子李重茂。太平公主开口便说:皇帝要让位给叔叔,大家看怎么样?
李隆基的一个亲信立即跪下来:天下归心。
很好!太平公主点点头,然后一把将十六岁的小皇帝从御座上拎起来。她说:好孩子,这座位不是你的了。[49]
太平公主与李隆基有关事件一览表
年份 年号 月日 事件
697 神功元年 年初 太平公主向女皇推荐张昌宗
699 圣历二年 七月 太平公主参与李武盟誓
702 长安二年 八月 太平公主与二兄请封张昌宗
705 神龙元年正月 二十二日 太平公主支持张柬之兵变
705 神龙元年正月 二十五日 太平公主加号镇国
710 景云元年六月 二日 中宗李显驾崩
710 景云元年六月 七日 皇太子李重茂即位
710 景云元年六月 二十日 李隆基兵变
710 景云元年六月 二十四日 太平公主逼李重茂逊位
710 景云元年六月 二十七日 册封李隆基为太子
711 景云二年 正月 太平公主公开提出废黜太子
711 景云二年 二月二日 皇太子李隆基监国
712 景云三年 八月 三日 李隆基即位,李旦为太上皇
712 景云三年 八月 七日 改元先天
713 先天二年 七月 三日 李隆基粉碎太平公主集团
713 先天二年 七月 四日 太上皇全面交权
713 先天二年 七月 六日 太平公主赐死于家
713 先天二年 十二月一日 改元开元
716 开元四年 六月十九日 太上皇李旦驾崩
呵呵,如此跋扈,还不是姑奶奶?
现在轮到睿宗皇帝成为夹心饼干。一边是不让须眉的太平公主,一边是年轻有为的太子隆基,可怜的哥哥和爸爸只好走平衡木。每次处理政务,他都要先问一遍:向太平请示了吗?跟三郎讨论过吗?这皇帝当得真累,平衡木也慢慢变成走钢丝。于是睿宗决定退居二线,让隆基去做天子。[50]
没有了缓冲地带,公主和新皇帝便只能正面交锋。更麻烦的是,他们的理念并不相同。隆基要复兴贞观路线,太平却留恋则天时代。明争暗斗的结果,是势不两立终于演变为你死我活。回旋余地没了,流血已是不可避免。
先天二年(713)七月,李隆基得到线人举报,太平公主将在四日发动政变。年轻的皇帝当机立断,抢先一步在三日那天将公主的党羽一网打尽。成为孤家寡人的公主殿下逃入山寺又回家自尽,不再纠结的睿宗也彻底交权。[51]
直到这时,大唐才真正有了新皇帝。他叫唐玄宗,也叫唐明皇。新时代开始了,它叫开元盛世。当然,潜伏已久的危机也会到来,它叫安史之乱。
本卷终
请关注下卷《安史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