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小说网 www.qudu.la,席卷天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一些无力向外开拓的皇朝来说,人多了是一种麻烦,亦是引爆国内动荡的负担。毕竟对于这样的皇朝而言,地就那么大,并且土地经过一再兼并之后是集中在少数人的手里,大多数人没有土地又活不下去,除了揭竿而起挣个活路,还能有其它什么选择吗?
中原皇朝灭于外敌的次数不多,哪怕是几次被异族所灭,除了有宋一朝之外,大多数皇朝被灭根本就是内部自行瓦解才让异族占了便宜。最为夸张的一次莫过于野猪皮的“我大清”以数十万人就灭掉一亿人口的大明皇朝,并且以绝对的少数统治了绝对的多数。
刘彦统治之下的汉国会是一个进攻型的国家,人口只能多而不能少,说白了就是人口永远不会是国家的负担,相反是开拓地盘之后需要足够多的人口去充填,要不然打下再辽阔的疆土而没有本族人栖息安居,打下来也守不了多久。
纵观华夏的历史长河,很多进攻型的皇朝在向外不断开拓,他们都面临着一项共同的难题,就是打下疆土之后本国百姓不愿意移居过去。
曾经的秦帝国和汉帝国在开拓新的疆土之后,以强制的措施向新占领地迁移百姓定居,地点同样是在河套区域。移民充填起到的作用当然是有,可是强制性的移民却让百姓怨言颇大,再来是因为一些处理不当,河套那边的百姓流失速度太过惊人,甚至是出现被胡虏融合的现象。
秦帝国向阴山以南移民,由于在当时还有放牧技巧,移民过去的秦人其实是已经站稳脚跟,只不过是帝国内乱导致秦的灭亡。这一批秦人在河套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胡虏不断攻伐就不说了,汉帝国也是敌视态度,他们的境遇在西汉的刘彻统治时期得到转变,卫青攻伐河套就有他们的助力。
汉帝国统治河套的区域很久,但是碍于中枢政策的关系,实际上到了某个阶段河套的汉民早就胡化,到了汉帝国将河套送给南匈奴作为栖息地之后,那些胡化的汉民其实是被匈奴人的各个部落给接纳了进去。
到司马一家子在中原的统治被匈奴人刘渊终结时期,刘渊身上有汉家皇族后裔的血统是真的,起源是汉帝国多次与匈奴联姻,相当多匈奴单于的阏氏的确是汉家公主,只不过那些公主只是宗室女或宫女。他将建立的国家取号为汉的另一个理由就是,很多匈奴人也是的的确确有汉家血统。
在中原周边的众多胡族,他们其实血管里大多也是有汉家的血统。会造成这样的现象理由相当简单,汉家失去边地,边地百姓被迫与胡人融合,或是汉家女子被劫掠生下后代。要是真正的追寻起来,不但是匈奴人大多有汉家血统,连带鲜卑人其实也是大多有汉家血统。这个理论就是北魏时期的鲜卑自主汉化的诱因,可不止光是鲜卑学习汉家文化学坏了脑子。
融合胡人亦是刘彦所愿,差别是他要的是主动去融合胡人,不是由胡人来主导。原先他还想着融化胡人,使胡人认同汉人的文化和拥有汉家血统,用这一批人来充实边地。
刘彦有这个想法是遭遇到了历朝历代都遇到的难题,汉家百姓对于迁徙边境生活有着深深的排斥,甚至是有着“生于斯长于斯”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哪怕同样是腹地都不愿意搬家,怎么还能奢望搬去新的占领区?
之前汉国同样缺人,光复一个又一个州郡不但是为了夺回失地,何尝不是为了争夺人口?
现如今汉家旧土的北方剩下幽州、凉州、并州、辽东这几个地方没有光复,要是全部夺回来估计是能够再增加三百万左右的汉家苗裔,但也只是让偌大的汉国总人口增加到一千百八万左右。
以四家之口为一户来算,一千八百万人口也就是四百五十万户。而实际上一户为七八人,乃至于是一户数百人,类似的现象非常普遍,以目前汉国登记造册的一千三百万为例子,实际上也就是一百五十万户左右。
一个家族动辄数个乃至于是十多个“房”,一“房”就是数十人,还不算归属名下的家仆,但这个家族在官方的记录上就是一“户”。
有鉴于用“户”来算无法精确全国人口,汉国采取的是人头计数,不是用“户”来计算,很多以“户”来计算的王朝对于本国有多少人只能是靠猜。
汉国在人口登记造册上面十分严格,是个活人就会有记录,每一个季度由当地进行新一轮的核实。核实的是,多少孩童死于夭折,多少老人去世,又有多少人死于意外。这样的工程量十分巨大,要是没有大批从军方退役到地方的基层人员,实际上压根就办不到。
掌握国家有多少人口的重要性很高,汉国没有人头税一说,自然就不是单纯为了收税,是关乎到更重要的战略意义,例如全国人口中有多少合适的兵源。
一千三百万人口是目前汉国的官方统计,肯定是有存在遗漏人口,数量上可能还颇大,主要是战乱时期太多人躲到深山老林。对于汉国来讲豪门隐匿人口的风险很大,所以哪怕是有隐匿人口也只会是占了少数。
刘彦记得在汉初时期……或者说是每一个新开国时期,都会有一项政策,来吸引躲避在深山老林的百姓出来。那个政策就是官府主导的均田制,也就是发布一个人可以领多少亩的田,还真的吸引出非常多的隐匿人口。
丞相府有提过相关的建议,刘彦本身是持迟疑态度,太尉署那边以目前国家处于战争状态拖延了下来。
“大汉无时无刻不是处于战争状态。”纪昌的目的已经达到其一,趁热打铁地说:“非常之时,行非常之策。”
太尉署的忧虑很现实,军方将士拼死拼活才能获得土地封赏,执行旧有政策分田将会使将士失去作战热情。因为是早就有的“旧例”,军方当然无法理直气壮地反对,那么只能是拖延,甚至想要无限期的推延。
刘彦对于生孩子可以得到土地奖励极度赞成,甚至都想好了该将什么区... -->>
在一些无力向外开拓的皇朝来说,人多了是一种麻烦,亦是引爆国内动荡的负担。毕竟对于这样的皇朝而言,地就那么大,并且土地经过一再兼并之后是集中在少数人的手里,大多数人没有土地又活不下去,除了揭竿而起挣个活路,还能有其它什么选择吗?
中原皇朝灭于外敌的次数不多,哪怕是几次被异族所灭,除了有宋一朝之外,大多数皇朝被灭根本就是内部自行瓦解才让异族占了便宜。最为夸张的一次莫过于野猪皮的“我大清”以数十万人就灭掉一亿人口的大明皇朝,并且以绝对的少数统治了绝对的多数。
刘彦统治之下的汉国会是一个进攻型的国家,人口只能多而不能少,说白了就是人口永远不会是国家的负担,相反是开拓地盘之后需要足够多的人口去充填,要不然打下再辽阔的疆土而没有本族人栖息安居,打下来也守不了多久。
纵观华夏的历史长河,很多进攻型的皇朝在向外不断开拓,他们都面临着一项共同的难题,就是打下疆土之后本国百姓不愿意移居过去。
曾经的秦帝国和汉帝国在开拓新的疆土之后,以强制的措施向新占领地迁移百姓定居,地点同样是在河套区域。移民充填起到的作用当然是有,可是强制性的移民却让百姓怨言颇大,再来是因为一些处理不当,河套那边的百姓流失速度太过惊人,甚至是出现被胡虏融合的现象。
秦帝国向阴山以南移民,由于在当时还有放牧技巧,移民过去的秦人其实是已经站稳脚跟,只不过是帝国内乱导致秦的灭亡。这一批秦人在河套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胡虏不断攻伐就不说了,汉帝国也是敌视态度,他们的境遇在西汉的刘彻统治时期得到转变,卫青攻伐河套就有他们的助力。
汉帝国统治河套的区域很久,但是碍于中枢政策的关系,实际上到了某个阶段河套的汉民早就胡化,到了汉帝国将河套送给南匈奴作为栖息地之后,那些胡化的汉民其实是被匈奴人的各个部落给接纳了进去。
到司马一家子在中原的统治被匈奴人刘渊终结时期,刘渊身上有汉家皇族后裔的血统是真的,起源是汉帝国多次与匈奴联姻,相当多匈奴单于的阏氏的确是汉家公主,只不过那些公主只是宗室女或宫女。他将建立的国家取号为汉的另一个理由就是,很多匈奴人也是的的确确有汉家血统。
在中原周边的众多胡族,他们其实血管里大多也是有汉家的血统。会造成这样的现象理由相当简单,汉家失去边地,边地百姓被迫与胡人融合,或是汉家女子被劫掠生下后代。要是真正的追寻起来,不但是匈奴人大多有汉家血统,连带鲜卑人其实也是大多有汉家血统。这个理论就是北魏时期的鲜卑自主汉化的诱因,可不止光是鲜卑学习汉家文化学坏了脑子。
融合胡人亦是刘彦所愿,差别是他要的是主动去融合胡人,不是由胡人来主导。原先他还想着融化胡人,使胡人认同汉人的文化和拥有汉家血统,用这一批人来充实边地。
刘彦有这个想法是遭遇到了历朝历代都遇到的难题,汉家百姓对于迁徙边境生活有着深深的排斥,甚至是有着“生于斯长于斯”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哪怕同样是腹地都不愿意搬家,怎么还能奢望搬去新的占领区?
之前汉国同样缺人,光复一个又一个州郡不但是为了夺回失地,何尝不是为了争夺人口?
现如今汉家旧土的北方剩下幽州、凉州、并州、辽东这几个地方没有光复,要是全部夺回来估计是能够再增加三百万左右的汉家苗裔,但也只是让偌大的汉国总人口增加到一千百八万左右。
以四家之口为一户来算,一千八百万人口也就是四百五十万户。而实际上一户为七八人,乃至于是一户数百人,类似的现象非常普遍,以目前汉国登记造册的一千三百万为例子,实际上也就是一百五十万户左右。
一个家族动辄数个乃至于是十多个“房”,一“房”就是数十人,还不算归属名下的家仆,但这个家族在官方的记录上就是一“户”。
有鉴于用“户”来算无法精确全国人口,汉国采取的是人头计数,不是用“户”来计算,很多以“户”来计算的王朝对于本国有多少人只能是靠猜。
汉国在人口登记造册上面十分严格,是个活人就会有记录,每一个季度由当地进行新一轮的核实。核实的是,多少孩童死于夭折,多少老人去世,又有多少人死于意外。这样的工程量十分巨大,要是没有大批从军方退役到地方的基层人员,实际上压根就办不到。
掌握国家有多少人口的重要性很高,汉国没有人头税一说,自然就不是单纯为了收税,是关乎到更重要的战略意义,例如全国人口中有多少合适的兵源。
一千三百万人口是目前汉国的官方统计,肯定是有存在遗漏人口,数量上可能还颇大,主要是战乱时期太多人躲到深山老林。对于汉国来讲豪门隐匿人口的风险很大,所以哪怕是有隐匿人口也只会是占了少数。
刘彦记得在汉初时期……或者说是每一个新开国时期,都会有一项政策,来吸引躲避在深山老林的百姓出来。那个政策就是官府主导的均田制,也就是发布一个人可以领多少亩的田,还真的吸引出非常多的隐匿人口。
丞相府有提过相关的建议,刘彦本身是持迟疑态度,太尉署那边以目前国家处于战争状态拖延了下来。
“大汉无时无刻不是处于战争状态。”纪昌的目的已经达到其一,趁热打铁地说:“非常之时,行非常之策。”
太尉署的忧虑很现实,军方将士拼死拼活才能获得土地封赏,执行旧有政策分田将会使将士失去作战热情。因为是早就有的“旧例”,军方当然无法理直气壮地反对,那么只能是拖延,甚至想要无限期的推延。
刘彦对于生孩子可以得到土地奖励极度赞成,甚至都想好了该将什么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