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小说网 www.qudu.la,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如果什么事情都因为穿越者而变得十分简单,那用不了几年大明的飞船就可以登月了.......
在视察过兵仗局后,朱慈烺又来到了位于京师东城区东南部的盔甲厂,盔甲厂是营造盔甲、铳炮、弓、矢、火药的地方。
盔甲厂以前和安民厂一个德行,动不动就爆炸,万历三十三年的时候,京城三大营官兵到盔甲厂领火药,监管火药的死太监因为旧火药结块,就命工匠用铁斧劈开。
工匠一斧头下去后,顿时拉出一团火花,直接引爆了火药,结局不用说,近百名等着领火药的官兵当场被烧死了,厂内工匠和附近居民死伤更是不计其数。
前几年,同样这个地方,又炸了一次,震塌了许多房屋,连制造火药的大石碾子都被炸飞道了泡子河城墙下。
朱慈烺让吴忠接管了兵仗局和安民厂后,顺便收拾了盔甲厂,同样按照安民厂的防范安全措施整了一套。
在盔甲厂的试验场上,盔甲厂的大使手中正拿着装着刺刀的燧发枪,他满脸堆笑道:“殿下,这就是按照您的要求制造出的刺刀。”
朱慈烺绕着这安装了刺刀的火枪转了半圈,对这卖相还算满意,随后命人对着不同盔甲厚度的假人检测刺刀穿透力。
据《大明会典》记载,在景泰二年(1451年),大明就首次出现在铁铳上安装矛头用于刺杀,将火枪与长矛的性能融于一身。
直到一百多年后的16世纪中期,欧洲才出现了在猎枪上安装矛头用于刺杀猎物的发明。
在后世的历史上,刺刀产生于1647年的法国军队,那是一个法国的火枪兵嫌一手拿着火铳,另一只手拿着短剑近战很麻烦,就将自己的短剑插在枪口上。
就是这样一个心血来潮的发明,就改变了后世战争的模式,所有长枪兵也逐渐失业改行,退出历史舞台了。
自从良乡血战后,朱慈烺一回到京师,就立即通知盔甲厂生产刺刀,不过这种刺刀并不是后世的抗战时的扁平头刺刀,而是三棱军刺。
朱慈烺考虑,扁平头刺刀对钢的要求比较高,以大明目前的生产力怕是很费劲,而且清军大多身穿两三层的重甲,用这种不成熟的扁平头刺刀,估计压根刺不穿鞑子的盔甲就被折断了。
朱慈烺又考虑到明初的长矛头,不过考虑到太过笨重,而且又被历史淘汰了,朱慈烺只能放弃,最终他想到了后世在部队时的三棱军刺。
三棱军刺刀身呈棱型,对材质的要求低于扁平头的刺刀,从结构上也显得更为结实一些。
最主要的是,三菱军刺杀伤力非常的高,它有着棱形的外表,冰冷的颜色,其致死率非常的高。
三棱枪刺扎出的伤口,大体上是方形的窟窿,鲜血不仅当场顺着凹槽流出,这种伤口更是无法包扎止合,特别是在战场上,根本没机会叫救护车什么的,直接等死吧!
三棱刺刀的缺点也很明显,功能比较单一,缺乏扁平刺刀具有的砍、划等功能,只能一味的刺刺刺,当长矛使用。
由于时间很短,目前盔甲厂加班加点只生产出了五百个三棱刺刀,都是勇卫营火枪的铳管规格来制造的。
理论上,安装刺刀并不影响火枪的发射,但目前的燧发枪装弹模式都是前装式,在火枪前安装三棱刺刀,肯定影响装填速度。
为了避免这种麻烦,朱慈烺釆用的是最早的裂口式安装法,使用套管卡口安装三棱刺刀,平时战斗将三棱刺刀装在剑套中配在腰间,近战之时再安装。
鉴于三棱军刺太过霸道,为避免在训练中误伤,平日勇卫营的训练时不开刃,出征之时才开刃(刀尖),自带小块磨石,开刃花费的时间大概就五分钟。
> 如果什么事情都因为穿越者而变得十分简单,那用不了几年大明的飞船就可以登月了.......
在视察过兵仗局后,朱慈烺又来到了位于京师东城区东南部的盔甲厂,盔甲厂是营造盔甲、铳炮、弓、矢、火药的地方。
盔甲厂以前和安民厂一个德行,动不动就爆炸,万历三十三年的时候,京城三大营官兵到盔甲厂领火药,监管火药的死太监因为旧火药结块,就命工匠用铁斧劈开。
工匠一斧头下去后,顿时拉出一团火花,直接引爆了火药,结局不用说,近百名等着领火药的官兵当场被烧死了,厂内工匠和附近居民死伤更是不计其数。
前几年,同样这个地方,又炸了一次,震塌了许多房屋,连制造火药的大石碾子都被炸飞道了泡子河城墙下。
朱慈烺让吴忠接管了兵仗局和安民厂后,顺便收拾了盔甲厂,同样按照安民厂的防范安全措施整了一套。
在盔甲厂的试验场上,盔甲厂的大使手中正拿着装着刺刀的燧发枪,他满脸堆笑道:“殿下,这就是按照您的要求制造出的刺刀。”
朱慈烺绕着这安装了刺刀的火枪转了半圈,对这卖相还算满意,随后命人对着不同盔甲厚度的假人检测刺刀穿透力。
据《大明会典》记载,在景泰二年(1451年),大明就首次出现在铁铳上安装矛头用于刺杀,将火枪与长矛的性能融于一身。
直到一百多年后的16世纪中期,欧洲才出现了在猎枪上安装矛头用于刺杀猎物的发明。
在后世的历史上,刺刀产生于1647年的法国军队,那是一个法国的火枪兵嫌一手拿着火铳,另一只手拿着短剑近战很麻烦,就将自己的短剑插在枪口上。
就是这样一个心血来潮的发明,就改变了后世战争的模式,所有长枪兵也逐渐失业改行,退出历史舞台了。
自从良乡血战后,朱慈烺一回到京师,就立即通知盔甲厂生产刺刀,不过这种刺刀并不是后世的抗战时的扁平头刺刀,而是三棱军刺。
朱慈烺考虑,扁平头刺刀对钢的要求比较高,以大明目前的生产力怕是很费劲,而且清军大多身穿两三层的重甲,用这种不成熟的扁平头刺刀,估计压根刺不穿鞑子的盔甲就被折断了。
朱慈烺又考虑到明初的长矛头,不过考虑到太过笨重,而且又被历史淘汰了,朱慈烺只能放弃,最终他想到了后世在部队时的三棱军刺。
三棱军刺刀身呈棱型,对材质的要求低于扁平头的刺刀,从结构上也显得更为结实一些。
最主要的是,三菱军刺杀伤力非常的高,它有着棱形的外表,冰冷的颜色,其致死率非常的高。
三棱枪刺扎出的伤口,大体上是方形的窟窿,鲜血不仅当场顺着凹槽流出,这种伤口更是无法包扎止合,特别是在战场上,根本没机会叫救护车什么的,直接等死吧!
三棱刺刀的缺点也很明显,功能比较单一,缺乏扁平刺刀具有的砍、划等功能,只能一味的刺刺刺,当长矛使用。
由于时间很短,目前盔甲厂加班加点只生产出了五百个三棱刺刀,都是勇卫营火枪的铳管规格来制造的。
理论上,安装刺刀并不影响火枪的发射,但目前的燧发枪装弹模式都是前装式,在火枪前安装三棱刺刀,肯定影响装填速度。
为了避免这种麻烦,朱慈烺釆用的是最早的裂口式安装法,使用套管卡口安装三棱刺刀,平时战斗将三棱刺刀装在剑套中配在腰间,近战之时再安装。
鉴于三棱军刺太过霸道,为避免在训练中误伤,平日勇卫营的训练时不开刃,出征之时才开刃(刀尖),自带小块磨石,开刃花费的时间大概就五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