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小说网 www.qudu.la,苏厨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四百五十八章濮议
一个比苏油小些的少年从人丛中探出头来:“明润,还记得我不?”
苏油哈哈大笑:“唐伯虎!你也在这里!”
当天晚上,苏油便起草奏报,向计司汇报转运使事务,向中枢奏报上任知州事务,向礼部奏报出使事务。
同时还向中枢和计司奏报嶲州发展方略,表明准备以之为集散地,收购大理精铜,以助减大宋之不足,顺便带动嶲州金属加工,交通运输的构想。
之后便跟随一直代理嶲州政务的唐淹熟悉当地民情。
嶲州是一座标准的移民城市,虽然已经十年发展,但是还是以粗糙,简洁,实用,高效为主,远达不到精致细腻的程度。
不过好处就是没有盘根错节的关系,没有一手遮天的豪强。
说起来,苏油自己就是关系最多,最能一手遮天的人。
唐淹并不热中于政务,交代完之后,松了一口气道:“明润你来就好了,明日起我便住到学宫去,教育子弟,著书立说,干我的老本行。”
苏油赶紧摆手,说道:“老师你可得继续辛苦,我还准备利用嶲州收取铜铁木棉便利,好好弄几样军国神器出来呢。”
唐淹苦着脸道:“如今《春秋讲义》三十卷勉强算是写完、《辨三传》已经写了五卷,还有《五经彻旨》三十卷在拟腹稿,这都耽误好多年了……”
这是要仿效龙昌期走立言的路子,苏油也不好不允,最后只好说道:“老师,要不我们还是走当年眉山学宫的路子?把汽灯用起来?我的《麈尘录》也欠了不少账了……”
唐淹又叹了口气:“我有种预感,你到嶲州来,我只会更忙……你的那什么……发展纲要,朝廷回复了吗?”
苏油两手一摊:“石沉大海,朝堂之上如今都快吵翻天了。”
的确,朝廷上如今在争论大事,从治平二年四月仁宗大祥期结束开始,整整持续了十八个月之久,如今才过去一半的时间,这次大事导致台谏为之一空,名臣声誉受损,皇帝吃力不讨好,这就是著名的“濮议”。
朝臣们引经据典,雄辩滔滔,渐渐形成了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台谏派”,和以韩琦曾公亮为代表的中书派。
司马光认为,仁宗为大宗,濮王为小宗,从礼制出发,大宗比小宗更加尊崇,赵曙既然继承了仁宗政治遗产,就不应当在以旁支过继后而追封父皇母后。
司马光还罕见地在奏章里给出了合理化建议,要求赵曙封赠其生父及三位夫人“高官大国”,反对称亲,当称生父为皇伯。
台谏还抬出一个大佬,仁宗朝相公王珪,由他转奏,以增加分量,抗衡中书。
而以韩琦,曾公亮,欧阳修的中书派,挑出了司马光奏章中的几个漏洞。
其一,赵曙为濮王守孝时,制服已经降了一个等级,其后对生父母称考妣,这是合乎礼节的;
其二,世间哪有儿子册封父亲高官大国的道理?
其三,礼制无称父亲为皇伯的先例。
于是中书建议,下两制下臣僚讨论。
这是一招昏招,结果意见反应上来,大多数官员站在司马光一边。
六月,曹太后从内中出手书,同样站在司马光一边,并切责中书不当议称皇考。
于是赵曙只好暂时罢议,要求有司博求典故,务合礼经。
&n... -->>
第四百五十八章濮议
一个比苏油小些的少年从人丛中探出头来:“明润,还记得我不?”
苏油哈哈大笑:“唐伯虎!你也在这里!”
当天晚上,苏油便起草奏报,向计司汇报转运使事务,向中枢奏报上任知州事务,向礼部奏报出使事务。
同时还向中枢和计司奏报嶲州发展方略,表明准备以之为集散地,收购大理精铜,以助减大宋之不足,顺便带动嶲州金属加工,交通运输的构想。
之后便跟随一直代理嶲州政务的唐淹熟悉当地民情。
嶲州是一座标准的移民城市,虽然已经十年发展,但是还是以粗糙,简洁,实用,高效为主,远达不到精致细腻的程度。
不过好处就是没有盘根错节的关系,没有一手遮天的豪强。
说起来,苏油自己就是关系最多,最能一手遮天的人。
唐淹并不热中于政务,交代完之后,松了一口气道:“明润你来就好了,明日起我便住到学宫去,教育子弟,著书立说,干我的老本行。”
苏油赶紧摆手,说道:“老师你可得继续辛苦,我还准备利用嶲州收取铜铁木棉便利,好好弄几样军国神器出来呢。”
唐淹苦着脸道:“如今《春秋讲义》三十卷勉强算是写完、《辨三传》已经写了五卷,还有《五经彻旨》三十卷在拟腹稿,这都耽误好多年了……”
这是要仿效龙昌期走立言的路子,苏油也不好不允,最后只好说道:“老师,要不我们还是走当年眉山学宫的路子?把汽灯用起来?我的《麈尘录》也欠了不少账了……”
唐淹又叹了口气:“我有种预感,你到嶲州来,我只会更忙……你的那什么……发展纲要,朝廷回复了吗?”
苏油两手一摊:“石沉大海,朝堂之上如今都快吵翻天了。”
的确,朝廷上如今在争论大事,从治平二年四月仁宗大祥期结束开始,整整持续了十八个月之久,如今才过去一半的时间,这次大事导致台谏为之一空,名臣声誉受损,皇帝吃力不讨好,这就是著名的“濮议”。
朝臣们引经据典,雄辩滔滔,渐渐形成了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台谏派”,和以韩琦曾公亮为代表的中书派。
司马光认为,仁宗为大宗,濮王为小宗,从礼制出发,大宗比小宗更加尊崇,赵曙既然继承了仁宗政治遗产,就不应当在以旁支过继后而追封父皇母后。
司马光还罕见地在奏章里给出了合理化建议,要求赵曙封赠其生父及三位夫人“高官大国”,反对称亲,当称生父为皇伯。
台谏还抬出一个大佬,仁宗朝相公王珪,由他转奏,以增加分量,抗衡中书。
而以韩琦,曾公亮,欧阳修的中书派,挑出了司马光奏章中的几个漏洞。
其一,赵曙为濮王守孝时,制服已经降了一个等级,其后对生父母称考妣,这是合乎礼节的;
其二,世间哪有儿子册封父亲高官大国的道理?
其三,礼制无称父亲为皇伯的先例。
于是中书建议,下两制下臣僚讨论。
这是一招昏招,结果意见反应上来,大多数官员站在司马光一边。
六月,曹太后从内中出手书,同样站在司马光一边,并切责中书不当议称皇考。
于是赵曙只好暂时罢议,要求有司博求典故,务合礼经。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