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九章:一举成名天下知 (1/2)
去读小说网 www.qudu.la,唐朝贵公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倒不是大家不相信某些大利好的消息。
而是关注大食商行的人太多,毕竟这天下有太多人在大食商行上投了钱,因而,隔三差五就有人鼓吹会有利好。
于是这样的消息听得多了,大家也就麻木了。
大家渐渐发现,绝大多数利好,不过是有人故意吹嘘出来,因而痛骂者不计其数。
哪怕是那些消息灵通之人,也觉得许多的消息不甚可靠。
何况这大食商行价值亿贯,这在此时的人心目之中,已是完全超越了他们的想象。
要知道,整个大唐,也不过千万户的人口!这一个大食商行,若是分发下去,岂不是可让每户人家得十贯钱?
此时,人们尚且还不知什么叫泡沫。
因而觉得这里头有诸多不合理的地方,价值太高了,这不是还没盈利吗?
就在众说纷纭之际。
宫中却已被这个可怕的消息震撼住了。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李世民正为调兵遣将的事焦头烂额。
而三省一阁以及七部的官员也正在太极宫里彼此撕扯。
涉及到了钱,总是不容易达成一致的。
何况还是调这么多的兵!
于是房玄龄出了一个主意,他上奏道:“陛下,十万唐军一旦出关,将来如何轮替?”
这也是一个问题,而且显然并不是一个小问题!
殿中的许多人,其实一直都在故意忽视这个问题。
可现在,房玄龄还是提了出来。
李世民颔首,却没有吭声。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也是十分棘手的事。
这不是让将士们驻守去玉门关。
驻守玉门关这等偏僻的地方,就已经很头痛了,多少将士去了玉门关,十年都不能回来!
毕竟这来回,便有一年之久,朝廷也不可能花费大量的给养,不断的进行轮换。
可此次乃是驻守波斯,虽然有了铁路,可毕竟铁路还未修到,到了高昌之后,便需穿越戈壁和沙漠,路途遥远,若是大军往返,没有一年半载也无法做到。
这就意味着,许多的将士,运气若是好,十年可以轮替,若是运气不好呢?
那么……可能就是一辈子也回不来了。
朝廷诸公,一直都在忽视这个问题,是因为大家想好了,先将人派去了再说。
至于能不能回,则是另外的问题。
可问题就在于,一旦将士们将来知道自己可能一辈子都无法回来,是否会哗变,又或者有其他的想法,这就未必了。
李世民看向房玄龄,本来大家的念头是走一步看一步,可现在房玄龄既然开了口,那么这个问题就无法忽视了!
李世民道:“房卿有何想法?”
“实在不成,就命家眷们同行吧。”房玄龄道:“家眷随军,将士们心里也安定一些。”
“这十万大军已是让人焦头烂额,若是再带上数十万家眷,这国库如何负担?何况,若是家眷跟了去,只怕将来,将士们要生变故。”
说话之人正是杜如晦,他边说边摇摇头,认为此举过于冒险。
群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觉得棘手。
李世民也沉吟着,不说话。
显然,这事是一个取舍的问题,若是直接让将士去,实在过于残忍。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诗词虽然现在还未出现,却也道尽了许多离家之人的凄凉。
若是朝廷这般对待这些将士,难免这些驻守在波斯的将士心生怨愤。
李世民叹息道:“天下过于广袤,朝廷能控制的疆土,又有几何呢?”
他说出这番话,似乎早没了当年的踌躇满志。
若是年轻的时候,他一定满腔热血,觉得自己开疆拓土,立不世之功。
可现在,当疆土不断的变大,却发现力不从心起来。
治理是需要成本的,而这个成本,已经超出了当下的生产力,那么便出现了巨大的问题。
李世民抬头,往其他人的脸上扫了一眼,道:“诸卿没有其他的办法吗?”
房玄龄则是想了想道:“陛下,其实陈家倒是有一个主意。”
李世民看向房玄龄,随即目光落在了遂安公主的身上。
遂安公主乃是鸾阁令,朝议是少不了她的,只是房玄龄提出了关于陈家的事,李世民第一个反应就是,既然是陈家的主意,为何遂安公主不来奏报?
李世民随口便道:“什么主意?”
房玄龄道:“陈家说,若是准许将士们带家眷去,陈家便可在唐军在波斯、大食等驻... -->>
倒不是大家不相信某些大利好的消息。
而是关注大食商行的人太多,毕竟这天下有太多人在大食商行上投了钱,因而,隔三差五就有人鼓吹会有利好。
于是这样的消息听得多了,大家也就麻木了。
大家渐渐发现,绝大多数利好,不过是有人故意吹嘘出来,因而痛骂者不计其数。
哪怕是那些消息灵通之人,也觉得许多的消息不甚可靠。
何况这大食商行价值亿贯,这在此时的人心目之中,已是完全超越了他们的想象。
要知道,整个大唐,也不过千万户的人口!这一个大食商行,若是分发下去,岂不是可让每户人家得十贯钱?
此时,人们尚且还不知什么叫泡沫。
因而觉得这里头有诸多不合理的地方,价值太高了,这不是还没盈利吗?
就在众说纷纭之际。
宫中却已被这个可怕的消息震撼住了。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李世民正为调兵遣将的事焦头烂额。
而三省一阁以及七部的官员也正在太极宫里彼此撕扯。
涉及到了钱,总是不容易达成一致的。
何况还是调这么多的兵!
于是房玄龄出了一个主意,他上奏道:“陛下,十万唐军一旦出关,将来如何轮替?”
这也是一个问题,而且显然并不是一个小问题!
殿中的许多人,其实一直都在故意忽视这个问题。
可现在,房玄龄还是提了出来。
李世民颔首,却没有吭声。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也是十分棘手的事。
这不是让将士们驻守去玉门关。
驻守玉门关这等偏僻的地方,就已经很头痛了,多少将士去了玉门关,十年都不能回来!
毕竟这来回,便有一年之久,朝廷也不可能花费大量的给养,不断的进行轮换。
可此次乃是驻守波斯,虽然有了铁路,可毕竟铁路还未修到,到了高昌之后,便需穿越戈壁和沙漠,路途遥远,若是大军往返,没有一年半载也无法做到。
这就意味着,许多的将士,运气若是好,十年可以轮替,若是运气不好呢?
那么……可能就是一辈子也回不来了。
朝廷诸公,一直都在忽视这个问题,是因为大家想好了,先将人派去了再说。
至于能不能回,则是另外的问题。
可问题就在于,一旦将士们将来知道自己可能一辈子都无法回来,是否会哗变,又或者有其他的想法,这就未必了。
李世民看向房玄龄,本来大家的念头是走一步看一步,可现在房玄龄既然开了口,那么这个问题就无法忽视了!
李世民道:“房卿有何想法?”
“实在不成,就命家眷们同行吧。”房玄龄道:“家眷随军,将士们心里也安定一些。”
“这十万大军已是让人焦头烂额,若是再带上数十万家眷,这国库如何负担?何况,若是家眷跟了去,只怕将来,将士们要生变故。”
说话之人正是杜如晦,他边说边摇摇头,认为此举过于冒险。
群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觉得棘手。
李世民也沉吟着,不说话。
显然,这事是一个取舍的问题,若是直接让将士去,实在过于残忍。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诗词虽然现在还未出现,却也道尽了许多离家之人的凄凉。
若是朝廷这般对待这些将士,难免这些驻守在波斯的将士心生怨愤。
李世民叹息道:“天下过于广袤,朝廷能控制的疆土,又有几何呢?”
他说出这番话,似乎早没了当年的踌躇满志。
若是年轻的时候,他一定满腔热血,觉得自己开疆拓土,立不世之功。
可现在,当疆土不断的变大,却发现力不从心起来。
治理是需要成本的,而这个成本,已经超出了当下的生产力,那么便出现了巨大的问题。
李世民抬头,往其他人的脸上扫了一眼,道:“诸卿没有其他的办法吗?”
房玄龄则是想了想道:“陛下,其实陈家倒是有一个主意。”
李世民看向房玄龄,随即目光落在了遂安公主的身上。
遂安公主乃是鸾阁令,朝议是少不了她的,只是房玄龄提出了关于陈家的事,李世民第一个反应就是,既然是陈家的主意,为何遂安公主不来奏报?
李世民随口便道:“什么主意?”
房玄龄道:“陈家说,若是准许将士们带家眷去,陈家便可在唐军在波斯、大食等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