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小说网 www.qudu.la,陈亚珍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有人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我却说人生得一二良师足之又足。
冥冥中,我总有一种感觉,万物自有潜在的情谊,你一生有什么样的际遇,碰什么样的好运,受什么样的挫败,好像老天早有按排。一颗久旱垂危的小草,一晨得甘露可启死回生;一个遇难者,得一善行可逢凶化吉。而一个写作者,得一良师,就如陌路中遇到指引者,暗夜里获得一缕儿光亮一样,实在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2005年是个值得记忆的年份,这一年我得到了一位良师,这位良师就是赵树理文学研究专家董大中先生。对于得一良师者是一种福份,对于被尊之为良师者何尝不是一种负担?我没问过先生我有没有成为他的负担,我也根本不去问,反正我就这么装傻冲愣,企图小车不倒只管推。先生肯定是不知道我这个重大踞心。先生“惹祸上身”完全是原于他的一段自述,大意是:“有关朋友赠送我的书,无论是谁,我总要看看是男是女,是胖是瘦”这话让我不禁有些心动!好像这样的人与我一定有缘,因为我体会到了一个人内心的热情与真诚,善良与实在。就像是沐浴到了沙漠之晨的一缕阳光,无形中牵针引线,让我走近了未来的良师----董大中老先先。就在这年的盛夏,我抱着一摞书通往邮局,决定将新出版的书十七条皱纹寄给各地的良师益友,其中也包括董老先生。虽然我的处所与太原仅离一步之遥,理应亲自奉送,因为互不相识,仅仅是某一种潜在的感觉,驱策我想要送给先生作一斧正。为了避免当面出现冒昧与唐突之感,书是邮递过去的。好象也没敢抱有太大的希望。意外的是,几天后接到一封用毛笔书写的短信,那字漂亮的让我爱不释手。信上的大意是说,我的书他决定看下去,还要写些看法。但因手头急着完成一个课题,需要推后三个月。
我的心顿然豁亮,犹如春天河开雁来一样的清新!好象我投入深潭里的一块石头,溅起了一朵水花一样激动!所有写作的人都有同感,当你的作品出笼,如果没有任何响应会有一种失落与隐痛,就像你喊一声没有回应一样的扫兴。尤其是我这种寂寞旅人,对偶然出现的“响动”虽不能说涕零,但会格外感激!而且具有永久性。就在我停滞在三个月的等待过程中,大约是二周后的一天,我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这个电话是董老先生的夫人打来的,说老董看完了你的书,写了些看法,让你来一趟太原。我又是一惊!不是说三个月吗?这么快?我有些受宠若惊。让我纳闷的是,电话何以不是先生打却是让他夫人打呢。因为要见一个赐教的陌生人,难免有些紧张。我并不知道董老师已离退在家,因为我看他的评论,以为出自年轻人手中。一点不像古稀之人的笔触。
见面后我才知道,先生已年过古稀,双耳失聪,视力下降,与人交流很不方便,一切外交都由夫人代办。我心里顿觉内疚,一惯纳言的我,更不知说什么好。
先生说:“你的作品是近几年引起我极大阅读快感的一部作品,很具有哲学意味,我没有跳过一字一行。”先生还说,在他的阅读与品评中,长期保持一种态度,要看作品能否读下去,书没味道他是拒绝发言的,他还例举了当代名家xx的书看了几页看不下去,没看。这让我对先生由衷地产生了一种信任感!董老先生是个安静的人,素来在我的活动范围内也不大有人提起他老人家的名字。他的书评文笔老道,文理清楚,分析透彻,批评中肯。先生一但接受了书中发给他的信息—--可读!无论有名无名一律善待,其认真程度无以复加。这个认真劲儿只有作者心里明白。
先生在阅读了十七条皱纹后,写了近万字的札记。写得很细,横向的,纵向的,从人物到语言又到结构,分析得透透彻彻。先生主要从两方面给予首肯,一是有审美价值,二是有创新品格。文中的分析给了我极大的启示性。这么长的文论发表困难很大。他说:“这是写给你的,发不发没关系,我老了,脑子不好,边看边记,就写多了。”也许是为了宣传方便,他同时写了近二千字的短评。发表在山西日报文化周刊上。其时,先生还给我写了几封推荐信,信上说:“此书是我省女作家陈亚珍的作品,我觉得作品写得很好,务请给给予支持”先生要我寄书给指定的批评家。我在感动之余又很是意外,先生年事已高,写作繁累,大部头的“文研”成果不断出现。何以有耐心对一个素不相识的无名之辈付出如此繁重的劳动,并且有兴趣无私的将作品推荐出去呢?时下什么都讲人情,设若这都是人情的话,先生所承载的负担何其沉重啊!面对先生的抬举,只有一份深深的感激埋在心底。其“良师”这个缘分在我心里已播下种子。有时我也难免急躁,看着别人写几年,或者写几篇作品都被及时认可,对自己漫长而艰难的行程充满了困惑。先生对我说:“我个人认为,你的小说品位高,自然不会有太多的读者,慢慢总会被人认可,有的是时间,不要急躁。历史上好作品开始总是受忽视,受冷落。”听了先生的话,我有些意外,对自己又产生了微的怀疑,可是先生一丝不苟的性格不容置否。先生没有让我感到人情的压力,好象先生读到可读的作品,理应如比热心一样,毫无人际利害的把玩。这不是良师又能是什么呢?
这是文坛的独特景观!
每每看望先生,世俗的风尘便会荡然无存,没有设防,没有揣度,不需要面具,更不会有险恶,先生真挚的力量,亲切可人的态度,在这世风日下,人心不估的生态中唤醒了我的童心。还给了我的天真与天籁!这是人生路途中最美的际遇!先生的鼓励,就像储存在我心中的一丝儿幽光,就是这点幽光让我在文学路途中,守住信念,守住灵魂,不断地并且必须是默默而虔诚地走下去!先生的心,如同浩瀚的内宇宙,我仿佛看到了蓝天、碧空、弯月、星辰,山石与草木、自由飞翔的小鸟,相依相存。这里没有战... -->>
有人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我却说人生得一二良师足之又足。
冥冥中,我总有一种感觉,万物自有潜在的情谊,你一生有什么样的际遇,碰什么样的好运,受什么样的挫败,好像老天早有按排。一颗久旱垂危的小草,一晨得甘露可启死回生;一个遇难者,得一善行可逢凶化吉。而一个写作者,得一良师,就如陌路中遇到指引者,暗夜里获得一缕儿光亮一样,实在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2005年是个值得记忆的年份,这一年我得到了一位良师,这位良师就是赵树理文学研究专家董大中先生。对于得一良师者是一种福份,对于被尊之为良师者何尝不是一种负担?我没问过先生我有没有成为他的负担,我也根本不去问,反正我就这么装傻冲愣,企图小车不倒只管推。先生肯定是不知道我这个重大踞心。先生“惹祸上身”完全是原于他的一段自述,大意是:“有关朋友赠送我的书,无论是谁,我总要看看是男是女,是胖是瘦”这话让我不禁有些心动!好像这样的人与我一定有缘,因为我体会到了一个人内心的热情与真诚,善良与实在。就像是沐浴到了沙漠之晨的一缕阳光,无形中牵针引线,让我走近了未来的良师----董大中老先先。就在这年的盛夏,我抱着一摞书通往邮局,决定将新出版的书十七条皱纹寄给各地的良师益友,其中也包括董老先生。虽然我的处所与太原仅离一步之遥,理应亲自奉送,因为互不相识,仅仅是某一种潜在的感觉,驱策我想要送给先生作一斧正。为了避免当面出现冒昧与唐突之感,书是邮递过去的。好象也没敢抱有太大的希望。意外的是,几天后接到一封用毛笔书写的短信,那字漂亮的让我爱不释手。信上的大意是说,我的书他决定看下去,还要写些看法。但因手头急着完成一个课题,需要推后三个月。
我的心顿然豁亮,犹如春天河开雁来一样的清新!好象我投入深潭里的一块石头,溅起了一朵水花一样激动!所有写作的人都有同感,当你的作品出笼,如果没有任何响应会有一种失落与隐痛,就像你喊一声没有回应一样的扫兴。尤其是我这种寂寞旅人,对偶然出现的“响动”虽不能说涕零,但会格外感激!而且具有永久性。就在我停滞在三个月的等待过程中,大约是二周后的一天,我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这个电话是董老先生的夫人打来的,说老董看完了你的书,写了些看法,让你来一趟太原。我又是一惊!不是说三个月吗?这么快?我有些受宠若惊。让我纳闷的是,电话何以不是先生打却是让他夫人打呢。因为要见一个赐教的陌生人,难免有些紧张。我并不知道董老师已离退在家,因为我看他的评论,以为出自年轻人手中。一点不像古稀之人的笔触。
见面后我才知道,先生已年过古稀,双耳失聪,视力下降,与人交流很不方便,一切外交都由夫人代办。我心里顿觉内疚,一惯纳言的我,更不知说什么好。
先生说:“你的作品是近几年引起我极大阅读快感的一部作品,很具有哲学意味,我没有跳过一字一行。”先生还说,在他的阅读与品评中,长期保持一种态度,要看作品能否读下去,书没味道他是拒绝发言的,他还例举了当代名家xx的书看了几页看不下去,没看。这让我对先生由衷地产生了一种信任感!董老先生是个安静的人,素来在我的活动范围内也不大有人提起他老人家的名字。他的书评文笔老道,文理清楚,分析透彻,批评中肯。先生一但接受了书中发给他的信息—--可读!无论有名无名一律善待,其认真程度无以复加。这个认真劲儿只有作者心里明白。
先生在阅读了十七条皱纹后,写了近万字的札记。写得很细,横向的,纵向的,从人物到语言又到结构,分析得透透彻彻。先生主要从两方面给予首肯,一是有审美价值,二是有创新品格。文中的分析给了我极大的启示性。这么长的文论发表困难很大。他说:“这是写给你的,发不发没关系,我老了,脑子不好,边看边记,就写多了。”也许是为了宣传方便,他同时写了近二千字的短评。发表在山西日报文化周刊上。其时,先生还给我写了几封推荐信,信上说:“此书是我省女作家陈亚珍的作品,我觉得作品写得很好,务请给给予支持”先生要我寄书给指定的批评家。我在感动之余又很是意外,先生年事已高,写作繁累,大部头的“文研”成果不断出现。何以有耐心对一个素不相识的无名之辈付出如此繁重的劳动,并且有兴趣无私的将作品推荐出去呢?时下什么都讲人情,设若这都是人情的话,先生所承载的负担何其沉重啊!面对先生的抬举,只有一份深深的感激埋在心底。其“良师”这个缘分在我心里已播下种子。有时我也难免急躁,看着别人写几年,或者写几篇作品都被及时认可,对自己漫长而艰难的行程充满了困惑。先生对我说:“我个人认为,你的小说品位高,自然不会有太多的读者,慢慢总会被人认可,有的是时间,不要急躁。历史上好作品开始总是受忽视,受冷落。”听了先生的话,我有些意外,对自己又产生了微的怀疑,可是先生一丝不苟的性格不容置否。先生没有让我感到人情的压力,好象先生读到可读的作品,理应如比热心一样,毫无人际利害的把玩。这不是良师又能是什么呢?
这是文坛的独特景观!
每每看望先生,世俗的风尘便会荡然无存,没有设防,没有揣度,不需要面具,更不会有险恶,先生真挚的力量,亲切可人的态度,在这世风日下,人心不估的生态中唤醒了我的童心。还给了我的天真与天籁!这是人生路途中最美的际遇!先生的鼓励,就像储存在我心中的一丝儿幽光,就是这点幽光让我在文学路途中,守住信念,守住灵魂,不断地并且必须是默默而虔诚地走下去!先生的心,如同浩瀚的内宇宙,我仿佛看到了蓝天、碧空、弯月、星辰,山石与草木、自由飞翔的小鸟,相依相存。这里没有战...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