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小说网 www.qudu.la,仓央嘉措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
中国自清朝以来一直奉红面长须的美髯公为“武圣”追溯起来,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功不可没,如果严格的按照小说本旨“七分真,三分虚”的原则,我们可以把三国演义当成茶余饭后的谈资。但恰恰可笑的是,在人们的谈话中,印象中消失的却是陈寿的三国志正史,他们忘记了罗贯中写的只是“演义”而已。
在三演演义的世界里面,关羽如同诸葛亮,都是被神话了的人物。我们对于“武圣”印象最深刻的地方,除了他的相貌,恐怕就是传说中那柄重达八十二斤的青龙偃月刀了,那神奇难比的“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忠义难追的“千里走单骑”无不给读者造成了无以复加的震撼力量。
也如三国演义中曹操最重视的典韦“五步一杀”传奇,关羽是永远无法超越的。可是谁又会去仔细的想象一下三国演义大行其道的原因呢?
罗贯中身处清朝,在关羽这个“神话人物”还没有被塑造出来之前,当时的人们印象中的英雄当数岳飞,袁崇焕。可是,岳飞即便有“还我河山”的盖世豪言,又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广告口号,但他毕竟是个抗金将领,清朝统治者怎么会为他免费做宣传呢?在这里就更不要谈袁崇焕了,他可是弄死了皇太极他爹的大仇人。
所以,即便三国演义中屡屡出现“演义”情节,清王朝统治阶层依然大肆宣传,不管是在什么年代,英雄以及偶像的力量那都是不容忽视的,所以说,关羽的出现是必然的,也是无伤大雅的。有谁还会去仔细的考据,三国时期战马是不是有马镫,关羽是不是真的可以在马上纵横,舞八十二斤的大刀像小媳妇摆弄绣花针一样简单呢?有谁还会去认真的指出,典韦的“五步一杀”是绝不可能的,但凡有点古代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在那样的时代,想用重兵器在五步之内杀倒骑兵,是完全不存在的想象,恐怕那时候典韦还没把武器举起来,已经连同曹操被马踏成了肉泥。
其实这都是很明显的错误,可是学者们,清统治阶层愿意把他理解成为一名大作家的合理化想象,他们当然没有错。
那么,错的又是什么呢?
错的是,那些从小就被灌输了应该好好读书的孩子们,然后紧接着是他们的孩子。这样的荼毒,为什么到现在依然熟视无睹呢?
文学的力量是无法想象的,当它真正深入人心,造成的影响根本难以估量。也可以说,这本身就来源于文学作品本身的“英雄魅力”以及“偶像效应”
人们要看到的只是身为作者的你,精彩的故事,他们会在阅读的过程中完全忽略一些细节的存在,同时在阅读之后,又会犯同样一个低级的错误,那就是“错误与细节”并存的可笑模式。
比如说,谈到关羽,人们就想起了他的事迹,以及他那把绝不可能存在于战场上的“青龙偃月刀”根据古代诗人以及一些历史材料整理所得,我们可以想象,关羽其实当时的兵器应该是剑。假如一定要说他有那样一把八十二斤重的大刀,那么最多只是起到威仪和吓唬人的作用。要真拿到战场上去耍威风,恐怕关老爷子根本等不到败走麦城的那一天,就已经被人干掉几百上千回了。
既然讲到了细节,这里不妨再从“青龙偃月刀”上给大家一点提醒,一把大刀,在任何时期,上面都不可能出现自然的龙腾云出的情况,只能说是大刀的造型和材料的缘故。
那时候,国外有一种很出名的“大马士革钢”通体有自然的花纹,如果锻造成兵器,近看或者在反光的作用下,我们或许能借用大作家罗贯中浪漫的联想能力,把关老爷子传说中的那把大刀想象成“青龙偃月”可是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假设的前提上,谁也不知道当时是不是就真的有进口的“大马士革钢”
借鉴同为四大名著的水浒传,身为作者的施乃庵是元末明初的当世大儒,也曾是罗贯中的老师,可就以他这样的声望来说,他写水浒传也必须借着“妖魔横出”的理由,否则,试想一下,曾是陈友谅幕僚的他,写这样的反书,朱元璋不想尽一切办法杀他才怪。
说到这里,四大名著我所理解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都只能说是当时历史环境的工具,仅仅只是封建统治者的工作,仅此而已。
历史给我们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名著已成名著,看的人越来越多,谁也不会去深究这其中的原因,恶性循环只吓,都成为了“死读书,读书死”的文奴而已。
二
说到英雄与偶像的影响,这里我不得不谈一谈目前的一些导演以及他们的电视作品。
以满城尽带黄金甲为例,周杰伦耍大刀的那一幕大家都还记得吧,从服装和场面的表现手法上来说,导演是下了工夫的,所以最后周杰伦死了,耍那么一把大刀,跟敌人几乎近身肉搏,不死才怪。
关老爷子传说中那样的大刀可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耍的,老北京天桥耍耍把势,卖艺赚点银子说不定还有点用。
可是真正如老谋子这样肯下工夫的导演毕竟不多,再看看早先的十面埋伏吧,刘德华和金城武里面用的配刀,怎么可能出现呢?
这完全是违背历史的,中国的导演经常放出狂言,说给自己多少多少钱,也能拍出国外那样的电影,真是好笑,即便没给你那么多钱,你也不能为了省钱,把道具的钱给省了吧,就好象周星驰电影中的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玩意,一个碗,作为道... -->>
一
中国自清朝以来一直奉红面长须的美髯公为“武圣”追溯起来,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功不可没,如果严格的按照小说本旨“七分真,三分虚”的原则,我们可以把三国演义当成茶余饭后的谈资。但恰恰可笑的是,在人们的谈话中,印象中消失的却是陈寿的三国志正史,他们忘记了罗贯中写的只是“演义”而已。
在三演演义的世界里面,关羽如同诸葛亮,都是被神话了的人物。我们对于“武圣”印象最深刻的地方,除了他的相貌,恐怕就是传说中那柄重达八十二斤的青龙偃月刀了,那神奇难比的“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忠义难追的“千里走单骑”无不给读者造成了无以复加的震撼力量。
也如三国演义中曹操最重视的典韦“五步一杀”传奇,关羽是永远无法超越的。可是谁又会去仔细的想象一下三国演义大行其道的原因呢?
罗贯中身处清朝,在关羽这个“神话人物”还没有被塑造出来之前,当时的人们印象中的英雄当数岳飞,袁崇焕。可是,岳飞即便有“还我河山”的盖世豪言,又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广告口号,但他毕竟是个抗金将领,清朝统治者怎么会为他免费做宣传呢?在这里就更不要谈袁崇焕了,他可是弄死了皇太极他爹的大仇人。
所以,即便三国演义中屡屡出现“演义”情节,清王朝统治阶层依然大肆宣传,不管是在什么年代,英雄以及偶像的力量那都是不容忽视的,所以说,关羽的出现是必然的,也是无伤大雅的。有谁还会去仔细的考据,三国时期战马是不是有马镫,关羽是不是真的可以在马上纵横,舞八十二斤的大刀像小媳妇摆弄绣花针一样简单呢?有谁还会去认真的指出,典韦的“五步一杀”是绝不可能的,但凡有点古代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在那样的时代,想用重兵器在五步之内杀倒骑兵,是完全不存在的想象,恐怕那时候典韦还没把武器举起来,已经连同曹操被马踏成了肉泥。
其实这都是很明显的错误,可是学者们,清统治阶层愿意把他理解成为一名大作家的合理化想象,他们当然没有错。
那么,错的又是什么呢?
错的是,那些从小就被灌输了应该好好读书的孩子们,然后紧接着是他们的孩子。这样的荼毒,为什么到现在依然熟视无睹呢?
文学的力量是无法想象的,当它真正深入人心,造成的影响根本难以估量。也可以说,这本身就来源于文学作品本身的“英雄魅力”以及“偶像效应”
人们要看到的只是身为作者的你,精彩的故事,他们会在阅读的过程中完全忽略一些细节的存在,同时在阅读之后,又会犯同样一个低级的错误,那就是“错误与细节”并存的可笑模式。
比如说,谈到关羽,人们就想起了他的事迹,以及他那把绝不可能存在于战场上的“青龙偃月刀”根据古代诗人以及一些历史材料整理所得,我们可以想象,关羽其实当时的兵器应该是剑。假如一定要说他有那样一把八十二斤重的大刀,那么最多只是起到威仪和吓唬人的作用。要真拿到战场上去耍威风,恐怕关老爷子根本等不到败走麦城的那一天,就已经被人干掉几百上千回了。
既然讲到了细节,这里不妨再从“青龙偃月刀”上给大家一点提醒,一把大刀,在任何时期,上面都不可能出现自然的龙腾云出的情况,只能说是大刀的造型和材料的缘故。
那时候,国外有一种很出名的“大马士革钢”通体有自然的花纹,如果锻造成兵器,近看或者在反光的作用下,我们或许能借用大作家罗贯中浪漫的联想能力,把关老爷子传说中的那把大刀想象成“青龙偃月”可是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假设的前提上,谁也不知道当时是不是就真的有进口的“大马士革钢”
借鉴同为四大名著的水浒传,身为作者的施乃庵是元末明初的当世大儒,也曾是罗贯中的老师,可就以他这样的声望来说,他写水浒传也必须借着“妖魔横出”的理由,否则,试想一下,曾是陈友谅幕僚的他,写这样的反书,朱元璋不想尽一切办法杀他才怪。
说到这里,四大名著我所理解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都只能说是当时历史环境的工具,仅仅只是封建统治者的工作,仅此而已。
历史给我们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名著已成名著,看的人越来越多,谁也不会去深究这其中的原因,恶性循环只吓,都成为了“死读书,读书死”的文奴而已。
二
说到英雄与偶像的影响,这里我不得不谈一谈目前的一些导演以及他们的电视作品。
以满城尽带黄金甲为例,周杰伦耍大刀的那一幕大家都还记得吧,从服装和场面的表现手法上来说,导演是下了工夫的,所以最后周杰伦死了,耍那么一把大刀,跟敌人几乎近身肉搏,不死才怪。
关老爷子传说中那样的大刀可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耍的,老北京天桥耍耍把势,卖艺赚点银子说不定还有点用。
可是真正如老谋子这样肯下工夫的导演毕竟不多,再看看早先的十面埋伏吧,刘德华和金城武里面用的配刀,怎么可能出现呢?
这完全是违背历史的,中国的导演经常放出狂言,说给自己多少多少钱,也能拍出国外那样的电影,真是好笑,即便没给你那么多钱,你也不能为了省钱,把道具的钱给省了吧,就好象周星驰电影中的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玩意,一个碗,作为道...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