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小说网 www.qudu.la,楚牛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从繁华的都市到荒凉的边关,从富饶的黑土地到贫瘠的黄土高坡,从质朴的车站老板到善良的山村大娘,一组组带着浓厚时代气息的画面交相辉映,相互层叠,相互印证,相互融合,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具有特殊年代特征和印记的历史画卷。因为是那个特殊年代的见证者,电视连续剧知青一播映,便深深吸引了我,一种与剧中的主人公及广大的知青们同甘共苦的感受让我对他们的命运魂牵梦绕。直到剧终幕落,我的一颗与广大知青们同呼吸共命运的心还久久不能平复。
电视剧知青以时间为序,为我们讲述了我国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末,这一特殊时期广大知识青年,高唱着“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红歌,积极投身到上山下乡这一火热的运动,深入到偏远的穷乡僻壤,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的故事。而知青编导选择北大荒和陕北这两个人们耳熟能详的地方,作为知青战斗和生活的舞台,也是很有代表意义的。北大荒,地处我国最北方,与俄国交界,可谓地大人稀,冰天雪地,荒凉奇寒。而陕北,虽有革命圣地的美誉,但在世人眼里却是一处天苍苍野茫茫,贫瘠黄土不长粮的凄凉地。编导选择这两处颇有代表性的区域来反映知青生活,通过强烈的视觉反差,首先对从小生活在大都市的知青们在心理上就是一个巨大落差,虽然知青们都高呼着“练一颗红心,磨一手老茧”的口号,但残酷的现实还是让他们的成长之路有所不同,加上当时政治环境的严苛,会让他们对自己的人生价值的认识产生差异。在逆境中勇于拼搏的赵天亮,在失意中乐观向上的周萍,在高压政治下坚持正义的赵曙光,还有一心讲政治,背语录,念念不忘阶级斗争的吴敏就是他们的代表人物。应该说,那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是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革命的烈火燃遍了大江南北,偌大个中国没有世外桃源可言,知青吴敏在建设兵团和公社牛主任在坡底村紧跟斗争潮流,大唱造反有理,狠批封资修思想,对地富反坏右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闹剧,其实是当时中国现实的一个缩影。难能可贵的是,我们的很多知青,不仅在贫穷与落后的现实生活中锻炼了体魄,也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与思想斗争中学会了甄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他们不仅学会了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下的生活技能,也在非正常的时代环境下学会了思考。忧国忧民不仅成为很多知青的忧患意识,中国将向何处去,也成为很多人心中迫切需要解答的一道谜题。
窃以为,影视艺术最主要的美学特征,是直观的真实,即将本质的真实寓于直观的真实之中。知青剧通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样一个典型环境,塑造了一群既普通又真实可信的知青形象,反映了整整一代人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的成长过程。令人观后觉得这些人物似曾相识,甚至感觉他们就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知青们不仅仅是将一颗红心献给了那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也用他们最宝贵的青春,书写了他们一辈子都难于忘却的人生经历。虽然知青剧在一些细节上有欠妥当,比如在当时大割资本主义尾巴,不容许自由市场存在,而赵曙光既然能在很多市民做生意的自由市场上偷买禁书的场面就是与大环境不相符的,但我以为,作为历史剧,是无法完全照搬历史的,即便知青剧有一些经不起仔细推敲之处,但总体而言,还算是瑕不掩瑜。与那些神神叨叨七穿八越胡编乱造的宫廷剧相比,知青的真实感与厚重感还是颇具分量的。
知青剧尾,曾经负责接送知青的车站老站长面对伸向远方的车轨,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来时热热闹闹,去时乱七八糟。”老站长的话有失落,也有无奈,是调侃,也是对终于结束的那场轰轰烈烈的运动的最好注释。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起源和终结,有待学者们去研讨,知识青年炼红心炼心智的故事,有待文学家们去演绎。功过是非,自有后人评说。作为那个时代的见证者,我以为,无论是参与人数还是时间跨度,上山下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都是值得浓墨重彩书写一笔的。无论是历史意义还是现实的教育意义,上山下乡运动也应该成为中国发展史上一块重要的里程碑。知青,是一个符号,是一面旗帜,是千百万也曾经豪情万丈的青年男女共同走过的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知青,是一面镜子,折射着人间的冷酷与温暖,辉映着人生的彷徨与坚强,透视着人性的灰暗与光芒。观之,可以正衣冠,更可以知兴替,明得失。
从繁华的都市到荒凉的边关,从富饶的黑土地到贫瘠的黄土高坡,从质朴的车站老板到善良的山村大娘,一组组带着浓厚时代气息的画面交相辉映,相互层叠,相互印证,相互融合,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具有特殊年代特征和印记的历史画卷。因为是那个特殊年代的见证者,电视连续剧知青一播映,便深深吸引了我,一种与剧中的主人公及广大的知青们同甘共苦的感受让我对他们的命运魂牵梦绕。直到剧终幕落,我的一颗与广大知青们同呼吸共命运的心还久久不能平复。
电视剧知青以时间为序,为我们讲述了我国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末,这一特殊时期广大知识青年,高唱着“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红歌,积极投身到上山下乡这一火热的运动,深入到偏远的穷乡僻壤,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的故事。而知青编导选择北大荒和陕北这两个人们耳熟能详的地方,作为知青战斗和生活的舞台,也是很有代表意义的。北大荒,地处我国最北方,与俄国交界,可谓地大人稀,冰天雪地,荒凉奇寒。而陕北,虽有革命圣地的美誉,但在世人眼里却是一处天苍苍野茫茫,贫瘠黄土不长粮的凄凉地。编导选择这两处颇有代表性的区域来反映知青生活,通过强烈的视觉反差,首先对从小生活在大都市的知青们在心理上就是一个巨大落差,虽然知青们都高呼着“练一颗红心,磨一手老茧”的口号,但残酷的现实还是让他们的成长之路有所不同,加上当时政治环境的严苛,会让他们对自己的人生价值的认识产生差异。在逆境中勇于拼搏的赵天亮,在失意中乐观向上的周萍,在高压政治下坚持正义的赵曙光,还有一心讲政治,背语录,念念不忘阶级斗争的吴敏就是他们的代表人物。应该说,那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是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革命的烈火燃遍了大江南北,偌大个中国没有世外桃源可言,知青吴敏在建设兵团和公社牛主任在坡底村紧跟斗争潮流,大唱造反有理,狠批封资修思想,对地富反坏右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闹剧,其实是当时中国现实的一个缩影。难能可贵的是,我们的很多知青,不仅在贫穷与落后的现实生活中锻炼了体魄,也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与思想斗争中学会了甄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他们不仅学会了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下的生活技能,也在非正常的时代环境下学会了思考。忧国忧民不仅成为很多知青的忧患意识,中国将向何处去,也成为很多人心中迫切需要解答的一道谜题。
窃以为,影视艺术最主要的美学特征,是直观的真实,即将本质的真实寓于直观的真实之中。知青剧通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样一个典型环境,塑造了一群既普通又真实可信的知青形象,反映了整整一代人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的成长过程。令人观后觉得这些人物似曾相识,甚至感觉他们就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知青们不仅仅是将一颗红心献给了那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也用他们最宝贵的青春,书写了他们一辈子都难于忘却的人生经历。虽然知青剧在一些细节上有欠妥当,比如在当时大割资本主义尾巴,不容许自由市场存在,而赵曙光既然能在很多市民做生意的自由市场上偷买禁书的场面就是与大环境不相符的,但我以为,作为历史剧,是无法完全照搬历史的,即便知青剧有一些经不起仔细推敲之处,但总体而言,还算是瑕不掩瑜。与那些神神叨叨七穿八越胡编乱造的宫廷剧相比,知青的真实感与厚重感还是颇具分量的。
知青剧尾,曾经负责接送知青的车站老站长面对伸向远方的车轨,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来时热热闹闹,去时乱七八糟。”老站长的话有失落,也有无奈,是调侃,也是对终于结束的那场轰轰烈烈的运动的最好注释。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起源和终结,有待学者们去研讨,知识青年炼红心炼心智的故事,有待文学家们去演绎。功过是非,自有后人评说。作为那个时代的见证者,我以为,无论是参与人数还是时间跨度,上山下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都是值得浓墨重彩书写一笔的。无论是历史意义还是现实的教育意义,上山下乡运动也应该成为中国发展史上一块重要的里程碑。知青,是一个符号,是一面旗帜,是千百万也曾经豪情万丈的青年男女共同走过的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知青,是一面镜子,折射着人间的冷酷与温暖,辉映着人生的彷徨与坚强,透视着人性的灰暗与光芒。观之,可以正衣冠,更可以知兴替,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