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小说网 www.qudu.la,重生九零记实录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座平板房。
她爸妈就住在平板房里,她爸爸有时也在院子里做客户定做的家具。家里是她婆照顾她们姐弟,给姐弟俩洗衣做饭烧炕等等。
估计她婆是知道的。
知道宝贝孙子小小年纪就会哄小媳妇,她婆估计很高兴。在她婆的观念里认为念那么多书有什么用,还不如早早给她娶个孙媳妇回家生重孙。
她婆那代人都是早婚的,早到什么程度呢?
张永芳有个同班同学,女的,姐妹六个,这同学她妈比永芳婆小不了几岁,而她自己是家里最小的女儿,注意:是最小的~女儿。
她妈十二岁结婚,十五岁生娃,这个娃就是这同学的大姐,她爹妈就想生个儿子继承香火,结果一直生都是女儿,后来就给她大姐在家招赘,她大姐头胎就生了个儿子,这下好了,有继承香火的了。
结果这同学的侄子(招赘在家的姐姐生的儿子就不叫外甥,叫侄子,管姐夫叫哥,就是这家儿子了。)都六七岁了,同学她妈又生了,这回终于是个儿子了。同学她哥尴尬了。
后来这家里就经常吵架,是同学的大姐跟她妈吵,同学她哥都是躲在房里不出声的。
因为同学她妈自认有自己的儿子了,就怎么看女儿女婿都不顺眼,天天就想着法用话语刺女婿,女婿是个老实人,不会顶撞长辈,就只能避其锋芒,待在房间里不出来。
但同学的大姐是个小炮仗,她可不惯她妈的脾气,说她妈:“人都进门快十年了,你孙子都多大了,你现在有儿子了,就想赶我们去那边,你以为户口那么容易转呢,户口转不回去我们连地都没有,没有房子没有地,你让我们三口人去喝西北风啊?”
后来就闹的全村都知道了,同学她妈干脆破罐子破摔,直接给招赘的儿子说把他们三口分出去,给他们三口人的地,其余什么也没有,同学她大姐肯定不愿意。
快十年他们两口子的收入都是交给家里,养活妹妹们直到出嫁。现在一毛钱都不想给他们,连房都不让住了,地里还不到收成的时候,这还是要喝风拉屁啊!
继续吵。吵的邻居们不得安宁,就商量好各自去找这家嫁出去的女儿,让她们回来劝劝她们妈。
后来女儿们回来了,照样劝不住她们妈,她们爹呢?自从她们妈生了弟弟后,她们爹就没有家庭地位了,所以找她们爹没用。
这叫物极必反,她们的妈前多年没有儿子,自觉在丈夫跟前没有底气,畏畏缩缩的,抬不起头,说不起话。
一朝得子,翻身农奴把歌唱了。这下底气足了,主心骨有了,她们爹说一句,她们妈就抱着儿子回十句。
时间长了,可不就:不是东风压倒了西风,就是西风吹散了东风。
姐妹几个劝不动老妈,只能去找村干部调解。
后经调解加村干部压制,才最终有了说法:女婿已经来了十年,孩子都这么大了,再回原籍肯定不是那么便利。就分家,老大两口子加小娃的地给三人,三口住的房子也给她们,把院子从中间起墙隔开。当然没到收成时,再分给老大一家一瓮麦子,五百块钱。
她们老妈不愿给钱,村干部就说:不愿给钱就再给两瓮麦子,再不愿就把他们一家赶出村子,他们爱上哪就上哪。她们的老妈终于被吓住了,再不敢胡乱折腾了。
其实赶出去是村干部吓唬老太太的,新社会哪里有权利把人民赶出去的?
再说,老大将来还是要和弟弟共同赡养父母的。
这样一来,各住各的,老大一家三口住北头;老两口带着儿子和幺女住南头。
当然农忙的时候老大两口还要给老两口干活,就是不用上交收入了,等老两口干不动了,如果弟弟还没娶媳妇,老大两口就要担负起赡养父母和给弟弟娶媳妇的责任了。
就有群众在一起嘀咕:这不还跟原来一样么,不知那老太太闹个啥意思,也不看看自己多大年龄了,你都不一定能活到儿子娶媳妇呢,你儿子将来还不是要靠姐姐们?
得,你现在就给你儿子把姐姐们给得罪光了,将来他怎么办?再说地里的农活你们老两口还能干几年?难道要你儿子那么小就和他小姐姐去地里干重活?犁地耙地他们干的动吗?又不是家家都有牛。你说何苦呢!
张永芳她婆对这事的说法就是:女儿就是女儿,永远不是儿子。
张永芳还暗暗的给她婆翻了个白眼。
现在她正羞她弟弟呢,她用手指头一下一下刮脸,嘴里还在说:羞羞羞,把脸抠,抠下渠渠种豌豆,人家豌豆打一石(dan),咱的豌豆打一罐。羞羞羞,把脸抠,抠下渠渠种豌豆,豌豆角,蒸麦(mei)饭……
一座平板房。
她爸妈就住在平板房里,她爸爸有时也在院子里做客户定做的家具。家里是她婆照顾她们姐弟,给姐弟俩洗衣做饭烧炕等等。
估计她婆是知道的。
知道宝贝孙子小小年纪就会哄小媳妇,她婆估计很高兴。在她婆的观念里认为念那么多书有什么用,还不如早早给她娶个孙媳妇回家生重孙。
她婆那代人都是早婚的,早到什么程度呢?
张永芳有个同班同学,女的,姐妹六个,这同学她妈比永芳婆小不了几岁,而她自己是家里最小的女儿,注意:是最小的~女儿。
她妈十二岁结婚,十五岁生娃,这个娃就是这同学的大姐,她爹妈就想生个儿子继承香火,结果一直生都是女儿,后来就给她大姐在家招赘,她大姐头胎就生了个儿子,这下好了,有继承香火的了。
结果这同学的侄子(招赘在家的姐姐生的儿子就不叫外甥,叫侄子,管姐夫叫哥,就是这家儿子了。)都六七岁了,同学她妈又生了,这回终于是个儿子了。同学她哥尴尬了。
后来这家里就经常吵架,是同学的大姐跟她妈吵,同学她哥都是躲在房里不出声的。
因为同学她妈自认有自己的儿子了,就怎么看女儿女婿都不顺眼,天天就想着法用话语刺女婿,女婿是个老实人,不会顶撞长辈,就只能避其锋芒,待在房间里不出来。
但同学的大姐是个小炮仗,她可不惯她妈的脾气,说她妈:“人都进门快十年了,你孙子都多大了,你现在有儿子了,就想赶我们去那边,你以为户口那么容易转呢,户口转不回去我们连地都没有,没有房子没有地,你让我们三口人去喝西北风啊?”
后来就闹的全村都知道了,同学她妈干脆破罐子破摔,直接给招赘的儿子说把他们三口分出去,给他们三口人的地,其余什么也没有,同学她大姐肯定不愿意。
快十年他们两口子的收入都是交给家里,养活妹妹们直到出嫁。现在一毛钱都不想给他们,连房都不让住了,地里还不到收成的时候,这还是要喝风拉屁啊!
继续吵。吵的邻居们不得安宁,就商量好各自去找这家嫁出去的女儿,让她们回来劝劝她们妈。
后来女儿们回来了,照样劝不住她们妈,她们爹呢?自从她们妈生了弟弟后,她们爹就没有家庭地位了,所以找她们爹没用。
这叫物极必反,她们的妈前多年没有儿子,自觉在丈夫跟前没有底气,畏畏缩缩的,抬不起头,说不起话。
一朝得子,翻身农奴把歌唱了。这下底气足了,主心骨有了,她们爹说一句,她们妈就抱着儿子回十句。
时间长了,可不就:不是东风压倒了西风,就是西风吹散了东风。
姐妹几个劝不动老妈,只能去找村干部调解。
后经调解加村干部压制,才最终有了说法:女婿已经来了十年,孩子都这么大了,再回原籍肯定不是那么便利。就分家,老大两口子加小娃的地给三人,三口住的房子也给她们,把院子从中间起墙隔开。当然没到收成时,再分给老大一家一瓮麦子,五百块钱。
她们老妈不愿给钱,村干部就说:不愿给钱就再给两瓮麦子,再不愿就把他们一家赶出村子,他们爱上哪就上哪。她们的老妈终于被吓住了,再不敢胡乱折腾了。
其实赶出去是村干部吓唬老太太的,新社会哪里有权利把人民赶出去的?
再说,老大将来还是要和弟弟共同赡养父母的。
这样一来,各住各的,老大一家三口住北头;老两口带着儿子和幺女住南头。
当然农忙的时候老大两口还要给老两口干活,就是不用上交收入了,等老两口干不动了,如果弟弟还没娶媳妇,老大两口就要担负起赡养父母和给弟弟娶媳妇的责任了。
就有群众在一起嘀咕:这不还跟原来一样么,不知那老太太闹个啥意思,也不看看自己多大年龄了,你都不一定能活到儿子娶媳妇呢,你儿子将来还不是要靠姐姐们?
得,你现在就给你儿子把姐姐们给得罪光了,将来他怎么办?再说地里的农活你们老两口还能干几年?难道要你儿子那么小就和他小姐姐去地里干重活?犁地耙地他们干的动吗?又不是家家都有牛。你说何苦呢!
张永芳她婆对这事的说法就是:女儿就是女儿,永远不是儿子。
张永芳还暗暗的给她婆翻了个白眼。
现在她正羞她弟弟呢,她用手指头一下一下刮脸,嘴里还在说:羞羞羞,把脸抠,抠下渠渠种豌豆,人家豌豆打一石(dan),咱的豌豆打一罐。羞羞羞,把脸抠,抠下渠渠种豌豆,豌豆角,蒸麦(mei)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