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小说网 www.qudu.la,闯王李自成新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等到官军到了时,义军再次逃窜,官军反而只能抢一些普通老百姓,更严重的还有经常杀良冒功,百姓更是苦不堪言,而且壕门大户都和官府有千丝万绦的联系,官军对富户也只能客客气气。
当然官军所做的事朝庭自然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要想让官兵打仗,不让他抢哪行,朝庭的文官自然会把这些统统推到义军身上,才会出现哪处义军杀人不眨眼,哪处义军到处抢劫之事,其实这些都是官军所为,不能义军本身就是穷人,若没有穷人不断加入,义军哪能壮大,又有哪个义军首领无缘无故会去杀害平民。
所以李鸿基的想法是借义军之手将那些官绅富户除去,而官军的追剿又会对一般的老百姓产生很大的伤害,到时闯军再收拾起来自然水到渠成,从山西各地的反应来看,无疑效果很好。这里的许多大户都被义军所杀,所占的良田自然成了官田,闯军赶跑了官军,把田分了下去,这些得到土地的人无疑会站在闯军一方。
曹文诏接到旨意后,一路马不停蹄返回山西,士兵也归心似箭,在九月渡过黄河,进攻运城,想把闯军和陕西的联系割断,再把过河的闯军歼灭在山西,若是对付一般的义军这一战略自然是十分正确,但曹文诏没想到此时的闯军在山西境内就有十五万人之多,虽然分守各地,但运城是和陕西联系的第一站,当然有重兵把守,主将正是李万成,闯军在这里兵力有一万五千人。
以曹文诏的四万大军自然可以攻城,但李鸿基过河以后,从商洛运来了上百门大炮进入山西,此时闯军在山西的大炮比陕西还多,运城城头足足安放了十门大炮,曹文诏为了赶路,只带了轻骑回来,大炮都留在河南,头一天进攻,闯军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十门大炮齐发,打死打伤官军数百人,曹文诏无奈,只得远远围着。
如果有时间的话,他可以围上数月,等运城粮绝,但此时这最缺的就是时间,在城下转了两天后,无奈撤兵,李万成现在是越来越喜欢用大炮了,敌人只能挨打的感觉真爽,当然也不会傻得去追曹文诏。
曹文诏又转攻晋城,结果同样挨了一顿炮揍,只得灰溜溜的又换了个方向,经过长治时他更是碰也没碰,绕过长治,经武乡,榆社才返回晋中,此时已是崇祯六年的十月,李鸿基虽然作出了攻击太原的动作,却一直没有正式进攻,只是一直将太原附近转悠,采有一只军队向北,向靠近陕西的县城都拿下,就按兵不动。
其实两省棒着黄河,拿下这些县城对陕西也没有什么重要作用,只是闯军多拿下一个县城,影响力就强一分,将来向朝庭请和就多一分筹码,李鸿基也知朝庭是不可能和自己讲和,只不过讲和可以拖延时间,好让自己能更好的消化现有的地盘而已,到时再慢慢把那些不重要的地盘让出来,虽然朝庭可能不在意,但前线的官军去却会分薄兵力守城。
饱击太原只是要把曹文诏调回来而已,不能让他继续在河南攻打义军,不能义军恐怕会被他全灭,到时朝庭就能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自己方面,而且闯军的地盘发展太快了,根据不稳,现在是考虑怎样把这一省半地好好消化的时候,而且甘肃还在后方,不拨掉这个钉子如同芒刺大背,怎么也不会舒服。
曹文诏回到了晋中,拜见了晋王之后,马上就想整兵和闯军交战,李鸿基也向前线增派了兵力,曹文诏加上太原的兵马共有六万大军,而李鸿基也集聚了将近五万大军,双方对持在交城,祁县一带,双方都小心翼翼,每天派出数百名侦骑搜集对方的情报,两军的斥候经常遭遇,爆发小辨模战争,若是十人以下的小队,配上了燧发枪的闯军经常是以零伤亡的代价取胜,但十人以上就互有伤亡,三五十人以上就是官军大占上风。
毕竟在野外地带作战,武器的作用比起人的作用来说退为迟要因素,官军都是转战数省,多年征战的精锐部队,闯军最长也不过二三年军龄,而且刚刚才参加几次大战,许多只是几个月时间的入伍经历,无论闯军训练的多么刻苦,这种战场上得到的血淋淋经验是训练弥补不了的。
曹文诏也发现了这种情况,但却没什么好办法,毕竟斥候不可能派太多人,所有虽然官军精锐,但吃亏的往往是官军,这样双方对持一个月,官军的斥候丢失了近百人,对六万之众的官军来说,损失不算大,但已大大损了官军的士气,许多斥候都要数十人结伴才敢出去侦察,官军不得不大大增加斥候的人数,所获信息却更少。
曹文诏一直想尽快与闯军决战,但李鸿基却以两县为防线,修好了严密的防护措施,若曹文诏敢用骑兵冲击在栅栏和壕沟后的火枪兵,那简直和送死也没区别,何况闯军手里还有二十门大炮。所以现在战与不战,选择权完全在闯军手里。
李鸿基完全不想冒险与官军决战,闯军现在根据不牢,拖一天,对现在的区域控制便强一分,若是现在决战,赢了,闯军现在也没能力再多占地盘,输了,那就是灾难性的后果,山西马上就站不住脚,即使退入陕西,官军也会跟着追来,若要在陕西大打,自己就没有一个完整的后方基地,到时把自己的老底赔光,也只能轮为流寇,何况李鸿基隐约记得,明年满人就会在大同宣府一带大举入寇,消灭了这只官军,说不定便宜的是满人。
虽然于公于私自己都很想曹文诏死,但还不到时候,该忍还得忍耐,看来是把秦王送出谈判的时候了,但愿曹文诏不会成为替罪糕羊。想到这,李鸿基马上写信给周凤梧,安排秦王回京。
等到官军到了时,义军再次逃窜,官军反而只能抢一些普通老百姓,更严重的还有经常杀良冒功,百姓更是苦不堪言,而且壕门大户都和官府有千丝万绦的联系,官军对富户也只能客客气气。
当然官军所做的事朝庭自然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要想让官兵打仗,不让他抢哪行,朝庭的文官自然会把这些统统推到义军身上,才会出现哪处义军杀人不眨眼,哪处义军到处抢劫之事,其实这些都是官军所为,不能义军本身就是穷人,若没有穷人不断加入,义军哪能壮大,又有哪个义军首领无缘无故会去杀害平民。
所以李鸿基的想法是借义军之手将那些官绅富户除去,而官军的追剿又会对一般的老百姓产生很大的伤害,到时闯军再收拾起来自然水到渠成,从山西各地的反应来看,无疑效果很好。这里的许多大户都被义军所杀,所占的良田自然成了官田,闯军赶跑了官军,把田分了下去,这些得到土地的人无疑会站在闯军一方。
曹文诏接到旨意后,一路马不停蹄返回山西,士兵也归心似箭,在九月渡过黄河,进攻运城,想把闯军和陕西的联系割断,再把过河的闯军歼灭在山西,若是对付一般的义军这一战略自然是十分正确,但曹文诏没想到此时的闯军在山西境内就有十五万人之多,虽然分守各地,但运城是和陕西联系的第一站,当然有重兵把守,主将正是李万成,闯军在这里兵力有一万五千人。
以曹文诏的四万大军自然可以攻城,但李鸿基过河以后,从商洛运来了上百门大炮进入山西,此时闯军在山西的大炮比陕西还多,运城城头足足安放了十门大炮,曹文诏为了赶路,只带了轻骑回来,大炮都留在河南,头一天进攻,闯军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十门大炮齐发,打死打伤官军数百人,曹文诏无奈,只得远远围着。
如果有时间的话,他可以围上数月,等运城粮绝,但此时这最缺的就是时间,在城下转了两天后,无奈撤兵,李万成现在是越来越喜欢用大炮了,敌人只能挨打的感觉真爽,当然也不会傻得去追曹文诏。
曹文诏又转攻晋城,结果同样挨了一顿炮揍,只得灰溜溜的又换了个方向,经过长治时他更是碰也没碰,绕过长治,经武乡,榆社才返回晋中,此时已是崇祯六年的十月,李鸿基虽然作出了攻击太原的动作,却一直没有正式进攻,只是一直将太原附近转悠,采有一只军队向北,向靠近陕西的县城都拿下,就按兵不动。
其实两省棒着黄河,拿下这些县城对陕西也没有什么重要作用,只是闯军多拿下一个县城,影响力就强一分,将来向朝庭请和就多一分筹码,李鸿基也知朝庭是不可能和自己讲和,只不过讲和可以拖延时间,好让自己能更好的消化现有的地盘而已,到时再慢慢把那些不重要的地盘让出来,虽然朝庭可能不在意,但前线的官军去却会分薄兵力守城。
饱击太原只是要把曹文诏调回来而已,不能让他继续在河南攻打义军,不能义军恐怕会被他全灭,到时朝庭就能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自己方面,而且闯军的地盘发展太快了,根据不稳,现在是考虑怎样把这一省半地好好消化的时候,而且甘肃还在后方,不拨掉这个钉子如同芒刺大背,怎么也不会舒服。
曹文诏回到了晋中,拜见了晋王之后,马上就想整兵和闯军交战,李鸿基也向前线增派了兵力,曹文诏加上太原的兵马共有六万大军,而李鸿基也集聚了将近五万大军,双方对持在交城,祁县一带,双方都小心翼翼,每天派出数百名侦骑搜集对方的情报,两军的斥候经常遭遇,爆发小辨模战争,若是十人以下的小队,配上了燧发枪的闯军经常是以零伤亡的代价取胜,但十人以上就互有伤亡,三五十人以上就是官军大占上风。
毕竟在野外地带作战,武器的作用比起人的作用来说退为迟要因素,官军都是转战数省,多年征战的精锐部队,闯军最长也不过二三年军龄,而且刚刚才参加几次大战,许多只是几个月时间的入伍经历,无论闯军训练的多么刻苦,这种战场上得到的血淋淋经验是训练弥补不了的。
曹文诏也发现了这种情况,但却没什么好办法,毕竟斥候不可能派太多人,所有虽然官军精锐,但吃亏的往往是官军,这样双方对持一个月,官军的斥候丢失了近百人,对六万之众的官军来说,损失不算大,但已大大损了官军的士气,许多斥候都要数十人结伴才敢出去侦察,官军不得不大大增加斥候的人数,所获信息却更少。
曹文诏一直想尽快与闯军决战,但李鸿基却以两县为防线,修好了严密的防护措施,若曹文诏敢用骑兵冲击在栅栏和壕沟后的火枪兵,那简直和送死也没区别,何况闯军手里还有二十门大炮。所以现在战与不战,选择权完全在闯军手里。
李鸿基完全不想冒险与官军决战,闯军现在根据不牢,拖一天,对现在的区域控制便强一分,若是现在决战,赢了,闯军现在也没能力再多占地盘,输了,那就是灾难性的后果,山西马上就站不住脚,即使退入陕西,官军也会跟着追来,若要在陕西大打,自己就没有一个完整的后方基地,到时把自己的老底赔光,也只能轮为流寇,何况李鸿基隐约记得,明年满人就会在大同宣府一带大举入寇,消灭了这只官军,说不定便宜的是满人。
虽然于公于私自己都很想曹文诏死,但还不到时候,该忍还得忍耐,看来是把秦王送出谈判的时候了,但愿曹文诏不会成为替罪糕羊。想到这,李鸿基马上写信给周凤梧,安排秦王回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