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小说网 www.qudu.la,曾国藩修身十二法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曾国藩物极必反的道理世人皆知,但尺度的把握却是一门深奥的学问。
有人认为,做人要自立自强,必须要显示刚强。殊不知,刚强过度会适得其反,显得自己粗俗无脑。水因柔能冲毁万物,能够随意随容器的形状而充盈其中。倘若为人能像水一样善于适应环境,那么与人交往必定很融洽。
曾国藩曾这样说:“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非暴虐之谓也,强矫而已;柔非卑弱之谓也,谦退而已。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则当谦退。出与人物应接,则当强矫,人与妻孥享受,则当谦退。”
他悟出天地之间的道理,要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了会导致萎靡不振,太刚了则容易折断。刚并不是指暴虐而说的,而是指强矫罢了;柔并不是指卑弱而说的,而是指谦逊退让罢了。做公差,就应该强矫,为名利,就应该谦退;开创家业,就应该强矫,享受安乐,就应该谦退。外出与人应酬,就应该强矫,在家与妻儿享受,就应该谦退。
曾国藩认为,只有自立自强才能成就大事。历史上诸多圣王贤相、功臣名将、圣贤哲人,他们之所以获得成功,就是因为身上不乏刚毅挺拔之气,这是一种超凡脱俗的气概,一种势不可当的力量,一种坚不可摧的自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刚”。有刚之人能克服大量的困难险阻,才能超越常人,战胜恐惧、悲观、消极和畏难苟安的心理天敌,才能使人体生命之潜能无限地释放出来。人若无刚则无以自立,若不能自立则无以自强。
也正因如此,他早年在京城做官时,敢于与那些名气大、地位高的人争斗,就显示了他挺然特立不畏强御的精神,但也处处受排挤,经常成为舆论讽喻的中心,遭遇了不少磨难。他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过刚则易折,易折则无以达到自强之目的。他在秉承祖训的基础上,又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总结出一条真理:只有刚柔相济,才能达到自立自强之目的,才能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人。
“柔”,不是软弱,而是最富生命力且使人挺立长久的力量。庄子在《山木》篇中讲到了东海有一只名叫“意怠”的鸟,这种鸟非常柔弱,总是挤在鸟群中苟生,飞行时它既不敢飞行在鸟队的前边,也不敢飞到鸟队的后边,吃食的时候也不争先,只捡其他鸟吃剩的残食。所以,它既不受鸟群以外的伤害,也不引起鸟群以内的排斥,终日悠哉悠哉,远离祸患。
从这则故事可以看出,柔,并不是卑弱和不刚,而是一种安身处世的方法。古往今来,有多少功臣名将由于过“刚”而遭遇不幸。在曾国藩看来,应该把刚直不阿放进心里,刚柔互用体现在行为处事上。柔是手段,刚是目的,以柔克刚,以退为进,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立自强。
在面临挫折和挑战时,有人会不知所措,或者一味地意气用事,结果碰得头破血流;而聪明的人懂得刚柔并济,能屈能伸,使事情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历史上勾践灭吴就是一则外柔内刚、以求自强的故事。春秋时候,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采取了与吴国讲和的方略,向夫差称臣做奴,并献上了越国的珍财异宝和美女西施。夫差每次乘车,勾践总是恭顺地请夫差踩其背上车,并在车前为夫差牵马,甚至在夫差生病时口尝夫差粪便,以表忠心。即使遭人唾骂,他也不在乎,总是一副心甘情愿的样子,深讨夫差欢心。
久而久之,夫差便放松了对勾践的戒备,放勾践回到了越国。勾践一面卧薪尝胆,苦心劳力,爱抚群臣,教养百姓,发展生产;一面经常派人到夫差面前问安献宝迷惑夫差。经过数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勾践终于打败了吴国,活捉了夫差而称霸诸侯。勾践以匿刚显柔的手段,终于达到了灭吴称霸的目的。
由此可知,“柔”的力量常是发自内心的,因而是强大和坚韧的。以“怀柔”的手段,以柔制刚,克敌制胜,降伏对手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柔弱胜刚强”是老子的一个著名论断,他说: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了,但是水可以冲击任何坚硬强大的东西,没有胜过它的,因为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替代它。以柔制刚,以柔克刚,运用在自立自强上,往往会产生特殊的效果。
曾国藩是一个善于从古代先哲那里汲取智慧的人,也是一个善于把所学知识与人生经验联系起来思考的人,他主张退步宽平,清淡衡久。他从中汲取人生的信条与经验,总结出在什么样的情势下该争,在什么样的情势下该退,在什么情势下要根据客观情况审时度势,刚柔并用。
万事万物都不可走极端,片面地依靠“刚”而忽略“柔”,或片面地依靠“柔”而忽略“刚”都将导致失败。在人生旅途的沼泽地带,在名利场勾心斗角的阴谋下,在人际是非面前,退让一下,有何不可?所以说,善用刚柔,才能长久挺立,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强者。
“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曾国藩物极必反的道理世人皆知,但尺度的把握却是一门深奥的学问。
有人认为,做人要自立自强,必须要显示刚强。殊不知,刚强过度会适得其反,显得自己粗俗无脑。水因柔能冲毁万物,能够随意随容器的形状而充盈其中。倘若为人能像水一样善于适应环境,那么与人交往必定很融洽。
曾国藩曾这样说:“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非暴虐之谓也,强矫而已;柔非卑弱之谓也,谦退而已。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则当谦退。出与人物应接,则当强矫,人与妻孥享受,则当谦退。”
他悟出天地之间的道理,要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了会导致萎靡不振,太刚了则容易折断。刚并不是指暴虐而说的,而是指强矫罢了;柔并不是指卑弱而说的,而是指谦逊退让罢了。做公差,就应该强矫,为名利,就应该谦退;开创家业,就应该强矫,享受安乐,就应该谦退。外出与人应酬,就应该强矫,在家与妻儿享受,就应该谦退。
曾国藩认为,只有自立自强才能成就大事。历史上诸多圣王贤相、功臣名将、圣贤哲人,他们之所以获得成功,就是因为身上不乏刚毅挺拔之气,这是一种超凡脱俗的气概,一种势不可当的力量,一种坚不可摧的自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刚”。有刚之人能克服大量的困难险阻,才能超越常人,战胜恐惧、悲观、消极和畏难苟安的心理天敌,才能使人体生命之潜能无限地释放出来。人若无刚则无以自立,若不能自立则无以自强。
也正因如此,他早年在京城做官时,敢于与那些名气大、地位高的人争斗,就显示了他挺然特立不畏强御的精神,但也处处受排挤,经常成为舆论讽喻的中心,遭遇了不少磨难。他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过刚则易折,易折则无以达到自强之目的。他在秉承祖训的基础上,又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总结出一条真理:只有刚柔相济,才能达到自立自强之目的,才能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人。
“柔”,不是软弱,而是最富生命力且使人挺立长久的力量。庄子在《山木》篇中讲到了东海有一只名叫“意怠”的鸟,这种鸟非常柔弱,总是挤在鸟群中苟生,飞行时它既不敢飞行在鸟队的前边,也不敢飞到鸟队的后边,吃食的时候也不争先,只捡其他鸟吃剩的残食。所以,它既不受鸟群以外的伤害,也不引起鸟群以内的排斥,终日悠哉悠哉,远离祸患。
从这则故事可以看出,柔,并不是卑弱和不刚,而是一种安身处世的方法。古往今来,有多少功臣名将由于过“刚”而遭遇不幸。在曾国藩看来,应该把刚直不阿放进心里,刚柔互用体现在行为处事上。柔是手段,刚是目的,以柔克刚,以退为进,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立自强。
在面临挫折和挑战时,有人会不知所措,或者一味地意气用事,结果碰得头破血流;而聪明的人懂得刚柔并济,能屈能伸,使事情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历史上勾践灭吴就是一则外柔内刚、以求自强的故事。春秋时候,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采取了与吴国讲和的方略,向夫差称臣做奴,并献上了越国的珍财异宝和美女西施。夫差每次乘车,勾践总是恭顺地请夫差踩其背上车,并在车前为夫差牵马,甚至在夫差生病时口尝夫差粪便,以表忠心。即使遭人唾骂,他也不在乎,总是一副心甘情愿的样子,深讨夫差欢心。
久而久之,夫差便放松了对勾践的戒备,放勾践回到了越国。勾践一面卧薪尝胆,苦心劳力,爱抚群臣,教养百姓,发展生产;一面经常派人到夫差面前问安献宝迷惑夫差。经过数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勾践终于打败了吴国,活捉了夫差而称霸诸侯。勾践以匿刚显柔的手段,终于达到了灭吴称霸的目的。
由此可知,“柔”的力量常是发自内心的,因而是强大和坚韧的。以“怀柔”的手段,以柔制刚,克敌制胜,降伏对手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柔弱胜刚强”是老子的一个著名论断,他说: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了,但是水可以冲击任何坚硬强大的东西,没有胜过它的,因为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替代它。以柔制刚,以柔克刚,运用在自立自强上,往往会产生特殊的效果。
曾国藩是一个善于从古代先哲那里汲取智慧的人,也是一个善于把所学知识与人生经验联系起来思考的人,他主张退步宽平,清淡衡久。他从中汲取人生的信条与经验,总结出在什么样的情势下该争,在什么样的情势下该退,在什么情势下要根据客观情况审时度势,刚柔并用。
万事万物都不可走极端,片面地依靠“刚”而忽略“柔”,或片面地依靠“柔”而忽略“刚”都将导致失败。在人生旅途的沼泽地带,在名利场勾心斗角的阴谋下,在人际是非面前,退让一下,有何不可?所以说,善用刚柔,才能长久挺立,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