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小说网 www.qudu.la,梁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许包凰辞职。何胤认为会稽的山灵妙神奇,就去那儿游览,住在若邪山云门寺。起初,何胤的两位兄长都已经避世隐居,何求先已去世,到这时何胤又隐居,当时人们称何点为大山,何胤为小山,又称做东山。
永元年间,朝廷征召皿皿为太常,太子詹事,都不赴任。高祖藩王府建立,选拔何胤任军谋祭酒。高祖写信给何胤说:“你在山林中尽情栖游,定能带来无穷的欢乐,希望你常常安适。内心既已断绝对名利的追慕,也就不会再有被外物役使的烦劳,用道来调养内心的和谐,一举一动也就不会违逆自己的心意。若邪山独占东部的美景,山川相连,前代人就已赞赏逭襄的美景,遣裹确实是一方乐土。我在官场辗转迁徙,束奔西劳,静下来想和老友促膝长谈,竟因相互离违,不能相见,我仰首束望,哪天不在想念你?从前我们欢乐相聚,一起在学校就读,我实在想在学校游学千年,遍读百子之书,一旦走上仕途,这种想法就无法实现。正逢世道衰颓,国家接二连三地陷入祸乱之中,幸亏有数千激扬奋发的勇士,才能够战胜凶徒清除祸患。我也想捧读书卷,随时咨询请教,寄情于古人古事之中,我也时常思念着你,但事与愿违。你胸襟坦荡,情怀恬淡,栖游山林,虽处人世之中,几乎和退隐相近。你获取高官之后,又挂冠辞职。有取舍不同之理,有崇尚随顺时势之义,能预见后事,识别祸端,实在算是先知先觉,能超然世外,独善其身,有识之人自会钦慕嗟叹。现在政治昌明,居于昌盛之邦,仍然处在贫贱之中,人人都会感到羞耻;皇上好仁,实行仁德就在于自己,希望你不要再犹豫迟疑。以前我去信全都说过,逭裹就不再全说。现在派专人等你的消息,我翘首期盼着你的回信,希望你能使我殷切期望之情得到安慰。”何胤不肯到王府任职。
高祖登上帝位,下诏任命何胤为特进、右光禄大夫。高祖亲自写手令给何胤说:“我正遇上好的机运,百姓乐于拥戴,我登上了帝位。祇不过我昏庸无知,不精通治国之道。即使是从早到晚,日夜劬劳,也想要帝业兴隆,天下升平。而先代圣王留下的典范,还衹是记载在典籍之中,施政的取舍、政令的废举,都和用人密切相关。再加上世道浇薄,奸诈蜂起,要改变风俗,实在不易。如果不能用儒雅君子弘益朝政,用高雅的标准规范政令,那么国家就会堕入急流,谁也不知道它将漂往何方。治理百姓和修养自身,独善其身和兼济天下,得失取舍,哪样功用更多?我虽然学问不多,但很爱广泛了解古事,想起那些脱离尘世的高士,每每赞叹不已。现在世务纷乱,我重任在肩,不得不请你放下隐居山林的打算,和我一起实现治世的美业。希望你一定要深深体察我们往日的情谊,不要因为怕尘世玷污而滞留不来。现在派领军司马王果宣谕我的旨意。希望近期就和你见面。”王果到何胤处,何胤穿着朝服但头戴隐士常用的鹿皮巾,手执经书,走下坐榻跪着接过韶书,然后回到坐榻上拜读诏书。何胤接着对王墨说:“从前我在蛮曲时就想陈奏两三件事,一是想要订正郊丘之礼,二是想要重新铸造九鼎,三是想要建立双阙。世人传说晋朝想要建阙,王丞相指着牛头山说:‘造就是天然的宫阙。,逭正是没有明了建立宫阙的意思。阙,又称之为象魏。把国家的法律条文悬挂在阙上面,过十天就把它收藏起来。象的意思是法;魏,是正处在路当中而高大的样子。造就是阙又称做象魏的原因。鼎是象征帝王威严的神器,有国家的人就要先有鼎,所以王孙满斥责楚子问鼎之轻重的举动,楚子顿时无言可对。在圜丘祭天和在南郊祭天,依照以前的典籍,遣两者有所不同。在南郊是祭五帝灵威仰之类神灵,在圜丘是祭天皇大帝、北极大星。以往朝代合称为郊丘,这是上代儒生的重大失误。现在梁朝的德政刚刚开始,不应当因袭前朝的谬误。你应当到宫廷中去陈奏。”王果说:“我地位鄙下,才能拙劣,岂敢随便议论国家的典章制度,这事要恭敬地等待像叔孙生那样的大儒来议论。”何胤说:“你为什么不派那传送诏书的官员回朝廷拜献表章,而你自己留下来和我一同栖游山林呢?”王果感到愕然,说:“古今都没听说这种先例。”何胤说:“檀弓两卷,谈的全是事物的起始。从你就可以首先这样做,为什么一定要有先例?”王果说:“现在你已经超然世外,还有出仕、为君献身的想法吗?”何胤说:“你衹要凭实际情况就可以推测到我会不会出仕。我已经五十七岁,每月连四斗米都吃不完,哪能还有精力出仕做官。从前承蒙圣王眷顾,现在又蒙圣王褒美,我很想赶往宫廷拜谢皇恩,但是近来腰腿都不灵便,这个心愿就无法实现了。”
王果回到京城,把何胤说的主要内容向高祖启奏,高祖下命令赐给何胤白衣尚书的封号,领取尚书俸禄,何胤坚决拒绝。高祖又命令从山阴库中每月供给何胤五万钱,何胤又不肯接受。高担于是下诏给坦腿说:“近来学问之道被废弃,儒术将要失传,世家大族,揞绅之家,都很少听说有喜爱读书的人。我常想大力鼓励儒学,但风气仍未改变,我在朝中祇有万分感叹。本想委屈你暂且出山,开导年轻后辈,以继承近于废弃的儒学。逭心愿未能实现,我延颈企望,画思夜想。朝廷的职位还虚席以待,我等到今年秋天,期望你惠然肯来,实现我素来的心愿。你的门生当中经学精通、德行善美的共有几人?我想要见见他们的堂堂仪表,把他们选拔到朝廷来做官。你即刻就可把他们的姓名呈报给我,希望你能满足我这个要求。”又说:“近年来学者非常少,实在是因为没有再聚集学生讲授经学,所以用明经射策取士的办法都废弃了,每次一想到遣一点,就万分感慨。你是儒学的宗师,再加上你德行修美,我将命有志儒学的年轻后辈,到你那儿去向你学习儒家的学问。希望你捆加斟酌,教诲诱导他们,使礼乐教化从此振兴。”高祖于是派何子朗、孔寿等六人到束山何胤处去学习。
太守衡阳王萧元简对何胤十分尊崇,以礼相待,每月都常常驾车去何胤家,和他整天谈论。何胤因为若邪山地势狭隘,容不下学生,于是迁往台望业。山上有瀑布,包腿在瀑布西边建造学校,山林就恰像学校的园篱,山岩正恰如学校的垣墙。何胤在学校裹专门造了座小阁,自己坐卧都在合内,亲自开关门户,没有一个僮仆能进入遣小阁。何胤又在山侧购置t-顷田,讲论闲暇他就带着学生去这地方游览。何胤刚刚迁来秦望山的时候,正准备造房子,忽然见到两个戴着黑帽子的人,容貌十分壮伟,他们问何胤:“你想要住在这地方吗?”于是指着一块地对何胤说:“遣块地很吉利。”忽然间二人都不见了。何胤照他们的话选定了房子的基址。不久山洪暴发。山石被冲走,树木被冲倒,衹有何胤住的房子岩然不动,依然完好。萧元简就命记室参军钟嵘撰写瑞室颂,并且刻在石上用以褒扬。萧元简要离开堕垦瞪的时候,进山与包胤辞别,包腿送芦亟个回城,一直送到离郡城三里的都赐埭,就告别说:“我自从弃绝世间之事,舆人的交游也就中断了,如果不是你屈尊降临山野,我又哪会再到离郡城这么近的地方来?在都赐埭上,从此以后再也见不到我的足迹了。”两人手拉着手,都流下了眼泪。
南渡过江之后,何家的人从晋司空何充开始,世代都埋葬在吴西山。何胤家几代人寿命都不长,祇有他祖父何尚之活到七十二岁。何胤年纪到了七十二岁时,就离开秦望山,迁移到吴,他作了一首别山诗},言辞十分凄怆哀伤。到之后,何胤在虚丘西寺讲论经学,学生们又都跟随他学习,东部地方长官往来途中经过吴,个个都要到寺中听何胤讲经。何胤常常禁止杀生,有个虞人追逐鹿,鹿一直跑向何胤,伏在他身旁一动不动。又有一种奇异的鸟,形状像鹤,红色,聚集在讲堂,乌儿驯服,和人亲近,如同家禽。
以前,开善寺藏法师曾和何胤在秦望山相见,后来回到京城,在钟山去世。死的那天,何胤在般若寺,见到一个僧人把盛着香炉的奁和一函书交给自己,并且说“呈交何居”话说完人就不见了。何胤打开函,函中竟然是人世间没有的大庄严论。何胤又在寺内立明珠柱,这柱竟然连续七天七夜放光,太守何远把遣情况向朝廷启奏。昭明太子钦敬何胤的德行,派舍人何思澄送去手令褒美何胤。
中大通三年,何胤去世,死时八十六岁。以前,何胤曾经患病,何胤之妻江氏梦见神人告诉自己说:“你的丈夫寿敷已尽,但是他有至美的德行,应当获得延长寿命的回报,你将要替代你丈夫去死。”江氏醒过来,说了梦中情形,不久之后返就患病去世,病竟然好了。到死之前,何胤梦见一群神女,有八十多人,都穿着蛤衣,排列整齐地走到何胤面前,都在床下向何腿行拜礼,醒来之后,何胤又见到逭情景,于是他就吩咐家中人营办丧葬用品。不久何胤病情加剧,于是不治而亡。
何胤注百法论、十二门论各一卷,注倜易十卷毛诗总集六卷,毛诗隐义十卷,礼记隐义二十卷,礼答问五十五卷。
何胤之子何撰,也不进入仕途,庐陵王征召他为主簿,他不肯就任。
阮孝绪字士宗,陈留尉氏人。他的父亲彦之,宋时任太尉从事中郎。阮孝绪七岁时,阮孝绪过继给从伯阮胤之作后嗣。阮胤之之母周氏去世,留下了一百多万遣产,遣产都应当由阮孝绪继承,但阮孝绪一点也不接受,把遗产全给了阮胤之的姐姐,即琅邪王晏之母,听到遣事的人都十分惊叹。
阮孝绪从小就非常孝敬,生性沉稳少言,即使和孩童们一起玩耍游戏,也常是把挖池筑山当作娱乐。十三岁时,他对五经就全都精通。十五岁行冠礼之后,阮孝绪去见自己的父亲阮彦之,阮彦之告诚阮孝绪说:“行加冠礼之后,你的地位更加重要,这是长大成人参预人事的起始。你应当常常想到自己勉励自己,用以庇护你自己。”阮孝绪回答说:“我愿意追踪赤松子的足迹直到瀛海,仿效许由的行为隐于深谷,希望藉此保住短促的一生,免去尘世的拖累。”从此阮孝绪就避开入独处一室,除了探望父母,他足不出产,家中没有谁见到他,亲友们因此称他为“居士”
阮孝绪的表兄王晏居于显达之位,多次到阮孝绪家中,阮孝绪估计王晏一定会倾败,所以常常躲藏起来不舆王晏相见。阮孝绪曾经吃到一种肉酱,觉得味道鲜美,他问遣肉酱的来历,当听说是从王晏家得来的,他便呕吐出吃下去的东西,倒掉肉酱。王晏因罪被诛,王家的亲戚都为此而害怕。阮孝绪说:“我们虽是亲戚,但未结为一党,怎么会连坐到我们?”后来果然没有陷入这场灾难。
讨伐东昏侯的义军围攻京城的时候,阮孝绪家因为贫穷竟然无柴煮饭,男女仆人去窃取邻人的木柴烧火煮饭。阮孝绪知道后竟不肯吃饭,接着就命仆人拆下房上的木料来煮饭。阮孝绪住的房中祇有一张鹿床,房子四周竹树环绕。天监初年,御史中丞任.办寻找阮孝绪之兄阮履之。也想乘便拜访阮孝绪,却又不敢前去,最后望着阮孝绪的房子感叹地说:“房子离我们虽近,那人的德行却远比我们高尚得多。”阮孝绪被知名人士钦敬尊崇竟然到了如此的程度。
天监十二年,阮孝绪和吴郡范元琰同被征召,两人都不应召。陈郡袁峻对阮孝绪说:“从前,天地壅塞,贤人隐退;现在世道清明,但你却还隐遁,这样做行吗?”阮孝绪回答说:“从前周朝的德政虽然兴隆,但伯夷、叔齐却不食周粟,甘心吃薇蕨;汉朝正值兴盛,夏黄公、绮里季却仍以隐居山林为快乐。实践仁德,全凭自己,和人世有什么关系!你估量我和以前的贤者不是一类人吗?”
后来阮孝绪在钟山听人讲经,他的母亲王氏忽然得病,阮孝绪的兄弟想要把他叫回来。阮孝绪的母亲说:“耋绪天性暗通神明,他一定会自己赶回来。”阮孝绪果然因为在钟山心中惊悸而赶回家,邻人都为遣事而惊叹。阮孝绪母亲服药一定要用新鲜人参调制,以前传说钟山出产人参,阮孝绪于是亲自翻山越岭,进深山幽谷寻找,过了很多天都没有找到。他忽然间看见一只鹿在往前走,医耋赌似有感应,就紧跟着鹿往前走,走到一处,鹿突然消失,阮孝绪赶上前来,果然找到自己所要的人参草。他母亲用人参调药服用,病就治愈了。当时人们都为此嗟叹,认为这是阮孝绪孝心感动神明所致。
当时有个善于卜筮的人,名叫张有道,他对阮孝绪说:“看到你隐居的行动,但你的心迹难以让人明白,如果不用卜筮的方法来考求,就没有办法证明。”张有道为阮孝绪排列卦象的时候,已经列出五爻,张有道说:“从这情况看,将会出现咸卦,这是感应的表现,不是嘉遁之兆。”医耋钟说:“你怎么知道下一爻不会出现上九阳爻?”亟直道继续排列卦象,最后果然出现逐卦。张有道感叹地说:“这象辞说‘肥遁无不利。卦象和你的德行相应,你的内心和行动一致。”阮孝绪说:“虽然获得邂卦,但是上九阳爻没有出现,隐居之道,就要像许由那样离绝人世。”匝耋绪于是着高隐传,为从炎、黄开始,直到;左监末年的隐士作传,把这些人斟酌品评分为三等,一共有若干卷。阮孝绪又撰写高隐传论说:“最高的道之根本,在于崇尚无为;圣人的行动,在于拯救时弊。拯救时弊就要采取行动,靠行动取得功效就违背了道的根本,道的根本既然是崇尚无为,那么采取行动也就不是道的最高准则。然而不付诸行动,那么世间就无法安定;如果不贯彻道的根本,那道终究还会衰败。孔丘、姬旦想要坚持采取行动,所以暂且把道的根本掩藏起来;老聃、庄周衹要弘扬道的根本,也就应当掩蔽他们的行动。行动可以掩蔽,逭就是老、庄感到闲暇自如的原因;根本被掩藏,所以孔丘为世事奔忙感到力不从心。士人如果不能掌握其中一方面,就会缺少明智的见解;如果能够理解两方面的道理,就能具有独特的审察辨别能力。这样,圣人已经光照天下,就回过头扩大行动的影响;贤人还未处于被人尊崇的地位,就更加要提倡道的根本。逭实在是因为行动应当拯救时弊,不是圣人就不能承担这项任务;根本应当用以说明道理,贤人就可以知晓并昭示天下。假如能够了解根本与行动的关系,领悟一抑一扬的道理,那么孔丘、庄周的思想,就可以理解大半了。”
南平元襄王听到阮孝绪的名声,写信邀请阮孝绪,阮孝绪不肯前去。阮孝绪说:“并不是我有意要在尊贵之人面前显示傲慢,衹是我生性害怕见帝王。假如磨麝都能驾车,那它们和良马有什么区别?”
以前,在建武末年的时候,青溪宫的束门无缘无故自己崩塌,大风吹拔束宫门外的杨树。有人就逭事去询问阮孝绪,阮孝绪说:“青溪宫是皇上原来的住宅。齐五行属木,东方是五行中木的方位,现在束门自己崩塌,恐怕是木将要衰败了。”
鄱阳忠烈王妃是阮孝绪的姐姐。鄱阳王曾经想驾车到阮茎钟那儿去游玩,阮孝绪凿开垣墙逃开了,始终不肯与鄱阳王见面。外甥们逢年过节馈赠的东西,阮孝绪全不接受。有人对阮孝绪这样做感到奇怪,阮孝绪回答:“受礼不是我自己本来的愿望,所以不接受。”
阮孝绪常年供奉的石像,先就有损坏,阮孝绪心中想要修补,经过一夜,石像忽然变得完好无损。大家都为此感到惊异。
大同二年,阮孝绪去世,当时五十八岁。阮孝钟的门徒累列阮孝绪的德行,确定他的谧号为文贞处士。他着的七录等书共有二百五十卷,在世间流传。
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原先,陶弘景之母梦见青龙从自己怀中出来,同时又见到两个天神手捧香炉来到自己住的地方,过不久陶母就有了身孕,于是生下了陶弘景。陶弘景从小就有独特的禀赋。他十岁的时候,得到了葛洪写的(神仙传,就白天黑夜研学探究它,于是萌生了摄生长寿的想法。陶弘景对人说:“仰望青云,看见太阳,都不觉得远。”长大成人之后,陶弘景身长七尺四寸,神情仪表,明净秀美,眼睛明亮,眉宇开阔,耳朵捆长。陶弘景读书一万余卷。他善于弹琴下棋,精于草书隶书。齐高祖作宰相,还未到弱冠之年的陶弘景被选拔为诸王侍读,被授为奉朝请。陶弘景虽然身处帝王之家,但闭门独处,不与外人交往,祇是一味读书。朝廷礼仪制度,多半取决于陶弘景。永明十年,陶弘景上表辞去官职,皇上下诏准许他辞职,赐给他一束帛。到陶弘景离开京城的时候,朝廷公卿在征虏亭为他饯行,酒宴规模十分盛大,送行人的车马阻塞了道路。大家都说,宋、齐以来,都没有这么盛大的送行场面。朝野人士都认为这是一种荣耀。
于是陶弘景定居在句容的句曲山。陶弘景常说:“这座山下是第八洞宫,名叫金坛华阳之天,周围有一百五十里。从前漠代有个咸阳三茅君道行修炼成功,来掌管这座山,所以这山称做茅山。”于是陶弘景在山的中部建造房子,自己把房子称为华阳隐居。陶弘景开始跟随束阳孙游岳学习符图经法。他走遍名山,寻访仙药。每当经过溪涧山谷,陶弘景一定要在其中盘桓,吟咏游览,不能休止。当时沈约任束阳郡守,他敬仰陶弘景的操守涵养,多次去信邀约陶弘景,陶弘景都没有答应。
陶弘景为人通达事理,处事灵活,待人谦敬有礼,无论是出仕还是退隐,他的举动都符合这标准。遇上事情就能立即作出决断,说话不拖沓冗繁,即使有也会立即感觉到。建武年间,齐宜都王萧铿被明帝害死,萧铿被害的那天夜晚,陶弘景梦见萧铿来向自己告别,陶弘景就向萧铿问及阴间之事,萧铿说出了很多阴间隐秘奇异之事,陶弘景就根据这些事撰写了梦记。
永元初年,陶弘景又另外建了一座三层的楼房。陶弘景居住在最上一层,他的弟子们住在中间一层,宾客来了就住在下层。陶弘景就从此舆世人断绝来往,衹有一名家中的僮仆能在他身边服侍。陶弘景特别喜爱松林中的风声,每次听风吹动松林的声音,都感到欣喜快乐。陶弘景有时一个人在泉水山石之旁游玩,远远望见他的人,都以为是仙人。
陶弘景生性爱好著述,著述中崇尚奇异。他爱惜光阴,年老之后就更加珍惜。他尤其精通阴阳五行、风角星算、山川地理、方圆产物、医术本草。陶弘景着有帝代年历,又曾经制造浑天象,陶弘景说,浑天象“不祇是史官使用,也是毕道所必需的东西”
讨伐东昏侯的义军平定建康之后,陶弘景听说在议论桦代之事,他就援引圃谶,几次推演都成为“梁”字,于是陶弘景就命弟子把推演结果进呈朝廷。高祖早已舆陶弘景有交游,他登上帝位之后,对陶弘景的恩宠和礼遇就更加隆厚和周到,他和陶弘景之间书信往来不绝,派去看望陶弘景的使者一个接着一个。
天监四年,陶弘景移居积金束涧。陶弘景善于辟谷导引的养生之术,他年龄超过八十却还保持着健康的容貌。陶弘景深深仰慕张良的人品,说张良逭人“古代贤人中,没有谁能舆他相提并论”陶弘景曾经梦见佛把菩提记授给自己,神佛说他名为胜力菩萨。陶弘景于是到邓县阿育王塔自己发誓,受五大戒。后来太宗来到南徐州,他钦仰陶弘景的风采和素养,就把陶弘景召进后堂,两人在一起谈论了很多天,陶弘景才离去,太宗非常敬重陶弘景,认为他异于常人。大通初年,陶弘景把两把刀进献给高祖,一把刀名为善胜,一把刀名为威胜,都是精美的宝物。
大同二年,陶弘景去世,时年八十一岁。死后,陶弘景的容颜没有改变,身体屈伸如同往常。皇上下韶赠为中散大夫,赠谧为贞白先生,接着派舍人监办丧事。陶弘景留下遣言要实行薄葬,他的弟子们遵照遣言实行。
诸葛璩字幼玟,琅邪阳都人,他家世代居住在京口。诸葛璩幼时以征士关康之为师,广泛地涉猎经史。后来他又以征士咸荣绪为师,臧荣绪着晋书,他称赞诸葛璩对自己着的书有阐发隐微事义的功劳。臧荣绪把诸葛璩和漠代的壶遂相提并论。
齐建武初年,南徐州行事江祀向明帝推荐诸葛璩。他说:“诸葛璩安于贫贱,坚守正道,尊崇爱好礼和诗。他从来没有拜谒地方长官,也未曾依附王侯的门庭。如果选拔像他这样品行端方的隐逸之人为官,可以弘扬清操,激励世人。请求征召诸葛璩为议曹从事。”明帝答应了江祀的请求,诸葛璩却拒绝不肯应召。当时陈郡谢跳任束海太守,他为告谕属下写了一篇教,教文说:“从前任长孙束行为官,就使龙丘苌折节出仕;孔文举教令北行,就使郑玄得到高立‘通德门’的荣耀。这是抑制贪鄙之风,使懦弱之人立下志向,弘扬风范的好办法。处士诸葛璩,被前贤的高风亮节所熏陶,也走上了隐居的道路。他哪是那种怀藏珠宝却身披褐衣、身有才艺却想待价而沽的虚假之辈?他正是操守高洁、独守孤高、不事王侯的隐逸之士。听说他奉养父母,却穷得衹能啜菽饮水,连粗茶淡饭都难以为继。我哪能独享万钟的俸禄,却忘了赈穷济贫的责任。应当赠给诸葛璩百斛谷。”天监年间,太守萧琛、刺史安成王萧秀、鄱阳王萧恢都给诸葛璩以特殊的礼遇。诸葛璩母亲去世,他在守丧期间因遇度悲哀而极度瘦弱,萧恢多次去探望慰问。服丧期满,诸葛璩被举为秀才,他不肯就任。
诸葛璩生性勤于教诲诱导学生,天天都有许多到他这裹来学习的年轻人。诸葛璩家的宅院简陋狭小,无法容纳逭么多人。太守张友为诸葛璩建造了讲舍。诸葛璩为人清廉正直,妻子儿女都看不到他喜怒的表情。他从早到晚,孜孜不倦,或是讲学,或是诵读,从不停息。当时人们因此也就更加尊重他。
天监七年,高祖下诏向太守王份询问诸葛璩的学问德行,王份全按实情回答,朝廷还没来得及征召任用诸葛璩,诸葛璩就于天监七年在家中去世。诸葛璩所著的文章共二十卷,是他的门人刘暾为他收集编绿的。
沈顗字处默,吴兴武康人。他的父亲沈坦之,齐时任都官郎。
从幼年开始,沈顗心性就清正恬静,有卓绝的品行,他敬慕黄叔度、徐孺子的为人处世。沈顗读书不拘泥于注释,著述不追求浮华。沈颢常常独自一个人待在屋子裹,别人很少见到他。沈顗的堂叔沈勃在齐代位居高官,声名显赫。他每次回到吴兴,都是宾客盈门,沈顗却从不到他的家门。沈勃去看望沈颢,沈顗迎送沈勃,从不超出大门。沈勃感叹地说:“我现在才知道处在富贵中的人比不上贫贱之人。”
不久,沈顗被征召为南郡王左常侍,他不去赴任。沈顗平日家居的品行很好,事奉父母十分孝敬,兄弟之间十分友爱,他被同乡之人称道仰慕。永明三年,沈颤被征召为著作郎;建武二年,沈颉又被征召为太子舍人,他都不去赴任。永元二年,沈顗又被征召为通直郎,他也不去赴任。
沈顗素来不置办家产,时值齐末,兵荒马乱,沈颉家中生活艰难,他与家人都衹能两天分吃一天的食粮。有人馈赠粮食和肉给沈颉,沈顗就把门关上,不肯接受。他衹是靠打柴维持生计,但仍是怡然自得,并不改变自己的旨趣。天监四年,梁大举北伐,因而征集壮丁。吴兴太守柳恽埋命沈顗去服劳役,扬州别驾陆任写信去责备柳惮,柳惮十分惭愧,送了丰厚的礼物给沈颤,让沈顗回家。沈颢就在这一年在自己家中去世。沈顗所著的文章有数十篇。
刘慧斐字文宣,彭城人。他从小学问渊博,会写文章。刘慧斐初出仕任玄虚王法曹行参军。刘慧斐曾经在回京城途中经过寻阳,到匡山去游览。他去拜访处士张孝秀,两人志趣相同,十分投合,刘慧斐于是萌生了在匡山安居终老的想法。于是他就不再做官,自己居住到束林寺中。他又在山北建造了一座园,取名为离垢园。当时人就称刘慧斐为离垢先生。
刘慧斐特别精通佛教经典,他精于篆书和隶书,在匡山上他手抄佛经二千余卷,其中经常诵读的就有一百余卷。刘慧斐白天黑夜都诵习佛经,孜孜不倦,远远近近的人都敬慕他。太宗来到辽jdl,送几杖给刘墓斐。评论遣事的人说,自从远法师去世之后,过了将近二百年,匡山上才出现像张孝秀、刘慧斐这样的盛德之人。世祖和武陵王等人给刘盏莹的书信不断。去世,死时五十九岁。
范元琰字伯珪,吴郡钱唐人。他的祖父范悦之,被征召为太学博士,他不赴任。范元琰之父范灵瑜,在为父亲守丧时,因哀痛过度而去世。范灵瑜去世时,范元琰还是个孩童,但他哀痛思慕之情、恪守礼法、竭尽礼仪的举动,使亲属们都感到惊异。长大成人之后,范元琰爱好学习,学问广博,精通经史,又同时精通佛教教义。但他生性谦逊恭谨,不凭藉自己的长处傲慢待人。范元琰家中贫苦,衹是依靠在园中种菜维持生计。曾有一次,范元琰出外时,见到有人正在偷他家的菜,他急急忙忙地退回家,他母亲问他退回家的缘故,他全按实情回答了母亲。母亲又问他偷菜的是谁,范元琰回答说:“刚才急忙退回来的原因,就是怕偷菜人见到我而感到羞耻,现在我把那人的名字告诉你,希望你不要泄露出去。”于是母子二人对逭事秘而不宣。有人涉过沟来偷范元琰家园中的笋,范元琰就砍树搭桥方便偷笋的人来往过沟。从此那些偷东西的人感到十分羞惭,全乡再没有盗窃的事情发生。范元琰经常家居,不至闸市,即使一人独坐时也是端庄恭敬,如同面对贵宾,见他的人也都个个神色庄重。沛国刘献对范元琰深为器重,曾经上表称扬他。
齐建武二年,范元琰开始被朝廷征召为官,任命他为安北参军事,范元琰不赴任。天监九年,县令管慧辨上书称赞范元琰的德义操行,扬州刺史临川王萧宏用王府名义召范元琰来任官,范元琰不应召。天监十年,临川王上表举荐范元琰,朝廷竟未征召。逭一年,范元琰在家中去世,死时七十岁。
刘訏字彦度,平原人。他的父亲刘灵真,齐时任武昌太守。刘訏幼时被称为孝心纯厚,几岁的时候,父母相继亡故,他在为父母守丧期间,哀痛哭泣,悼伤思慕,几乎要毁灭自己的生命,去吊唁的人没有一个不为他伤心。刘訏后来被伯父养育,他事奉伯母、对待兄弟姐妹,十分孝敬和友爱,被本宗族的人称道。刘訏因为很早就失去父母而哀伤,有人一时失误触犯了父母的名讳,他就会心情郁结,伤心落泪。长兄刘絮为刘訏聘定女子为妻,已经确定日子成婚,刘纡听到逭事就逃出去藏匿起来,事情平息之后才回家。本州刺史张稷召他为主簿,他不去就职,主管吏员发下檄令召刘訏,刘訏于是把檄令挂在树上,自己逃开了。
刘訏善于谈论道家的玄理,又特别精通佛教的经典。刘訏曾经和他的族兄刘敌一同在钟山各寺庙中听人讲经,两人就一起在宋熙寺束涧选址建房,萌生了在这儿定居终老的想法。天监十七年,刘訏在刘敌的家中去世,死时三十一岁。临终的时候,刘訏拉着刘敌的手说:“我气绝之后立即就殡殓,殡殓完毕就立即埋葬,灵堂奠筵,全不需设置,不要设置供品祭祀,不要给我立后嗣。”刘敌全都依照施行。刘訏的同宗之人和他的好友为他在石碑上刻写铭文,赠他谧号为玄贞处士。
刘献字士光,他是訏族的族兄。刘献的祖父刘乘民,宋时任冀州刺史;父亲刘闻慰,齐时为正员郎。父子相继担任二千石之职,两人都有清美的声誉。
刘献幼年时就聪慧而有见识。他四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与儿童们在一起,就他一个人不玩耍。刘献六岁就能背诵论语、毛诗,不理解文意的地方,他也能提出问题,并相与辩驳。十一岁时,刘献读庄子.逍遥篇,他说:“逭文章我能解说了。”有人就向他提问,他针对问题随口回答,说法也都合情合理,家中人都常为此而惊异。长大成人之后,刘敌学问渊博,有文才。他不娶妻,不出仕,和族弟刘訏一起隐居以实现自己的追求,遨游山林水泽,在山水、书籍当中追求乐趣。刘敌常想脱离尘世,但因为母亲年老而不忍离开,因此常常随着到兄长刘霁、型查做官的任所。型趑年轻时喜欢施舍,遇上别人有急难,他一定给予周济,有人赠送东西给他,他也不拒绝。久而久之,他感叹道:“接受别人的东西一定要回报,不然的话,就会感到有愧于人。我本来就没有能力回报别人,哪能让自己常常心中有愧呢?”
没过多久,刘献着革终论,主张改变丧葬习俗,时间是天监十七年。论中说:关于生死的事情,圣人很少谈及。孔子说:“精灵之气聚合成为人,魂魄游散就会发生变化,由此知道鬼神的情形与天地相似而不背离。”他的言辞简约,话的主旨精妙,他讲的事情很精深,话的含意很玄妙,不可以凭猜测来推断,也很难仔细考察,我姑且凭藉我的愚妄无知,放胆试着说说遣方面的事情。
形体和精神结合就是生,精神和形体分离就称为死,两者结合就会言语动作,两者分离那就静寂无声。在有言语动作的时候,人们都知道精神的表现;在静寂无声的时候,就没有人能知道精神的去向。人人都知道,那即使不说道理也就很明白,没有人知道,那就愈解说而道理愈玄妙。因此,以勋、华旷、莫陈,姬、孔抑都避开这个问题不加评说,前代的贤达人士,也往往产生不同的见解。季札说:“人死之后,骨肉回归土中,魂魄处处可去。”庄周说:“生如同服徭役,死好比静止不动。”探究遣两种说法,似乎观点相反。为什么呢?魂魄处处可去,是认为精神存在;死好比静止不动,是认为精神不存在。原宪说:“夏后氏祭送死人用明器,这是明白地告诉百姓,人死后没有知觉。殷人祭送死人用祭器,这是明白地告诉百姓,人死后还有知觉。周人祭送死人兼用明器和祭器,这是告诉百姓,对人死后有无知觉尚疑惑不定,未能确定。”考察古书典籍、前代的史志,关于死后有知无知的争论,不能一一尽言。假若根据佛教教义来查核,依据佛教经典来判断,那么以上诸人的言论可以找到依据,三代的礼法并没有什么失误。为什么呢?精神是生的根本,形体是生的外壳,死去之后精神离开了遣外壳,而依附这外壳以外的其他物体。虽然死去的人不能复生,但精神发生演变,未曾灭绝。在精神离开形体的时候,人的见识才能全都荡然无存,所以夏后氏祭送死人用明器,是表示精神不会再回来。依附于其他物体的时候,原来这个人的精神知觉也都全部失去,所以殷人祭送死人用祭器,是要显示精神依然存在。精神不会返回的说法和庄周的观点一致,精神依然存在的说法和季札的观点一致,各抓住了一个方面,并不损害关于生死的认识。如果从实质上来说,那么人死后都是无知觉,所以周人祭送死人有兼用明器、祭器的礼仪,孔丘提出魂魄游散的说法,不正是这样的吗!假如抛弃偏执一端的说法,探寻两相折衷的见解,那么互相指责不仁不智的言论,从此就可以平息了。
形体是没有知觉的外壳,精神是有知觉的天性。精神有知觉但不能单独存在,衹有依附没有知觉的形体才能自立。所以形体对于精神,就如同旅途中的旅馆。到人死的时候,人的精神离开这个旅馆而去别的地方。精神已经离开了,旅馆凭什么还存留?人死之后薄葬而求速朽的主张合乎道理。精神已经到了别的地方,那祭祀的对象是什么?祭祀就违背了道理。但周公、孔子的训导不是这样,逭恐怕另有原因吧!大概是因为礼乐制度的建立,是在民风浇薄的时代;祭器的使用,舞步的规定,是在鄙陋民俗中产生。设置灵筵,陈放棺椁,供奉奠品,建造坟墓,都是为了想让孝子有追念思慕已故亲人的场所,这对于已经离开的精神又有什么益处呢?所以上古时代,人死之后衹是用柴草包裹,然后抛弃在野外,能够说尊卢氏、赫胥氏、皇雄氏、炎帝做出了违背事理的事情吗?因此澹台子羽把儿子尸体沉入江中进行水葬,景漠伯衹要求葬在土穴中,赵文楚留下遣命,在棺中铺上黄土,皇甫士安衹要用麻索捆扎尸体。这四位先生,可算是掌握了天理,忘记了教化。我假如能够追随这四位先生,那么我平生的志向算是实现了。
但是多年的习俗相传已久,丧葬的规矩很难一下子改变,突然间要完全顺应自己的想法办事,就担心亲人们出于爱心不顺从我。现在我衹想要除去烦琐的礼仪,革除厚葬的习俗,丧事一定要节俭,礼仪要简易,不要那么激进,裸尸而葬,也不要过于守旧,要做到和固有的习俗有区别,既不伤害世上亲人的感情,也要符合道德高超的至人的准则。孔子说:“死了之后把身体包殓起来,运回家乡安葬,有棺而无椁。”遣也是贫穷之家的丧事礼仪,我怎么会把这种礼仪看作简陋呢?况且张奂留下遣言,祇要用幅巾为自己包裹尸身,王肃遗言衹要盥洗手足,范冉遣言穿衣入殓之礼完毕就立即下葬,奚珍留下遣言,不要在灵前设置几筵,塞仅遗言衹要用旧船作棺椁,何子廉遗言衹要用牛车装运自己的灵柩,叔起遗言告诫子孙,不要给自己建造坟墓,郑康成遗言不要用卜筮的方法选择葬地。以上这几位先辈,尚且衹要求简易的葬礼,更何况像我们这样的人,怎么能够追求奢华的葬礼呢!现在我想仿效先贤的高尚德行,把他们的行动作为自己的准则,或许可以符合中庸之道,希望能够免受白白浪费的批评。我气绝之后不要举行招魂的仪式,盥洗尸身之后就可入殓,衹要用一千钱备办棺木,购买普通的裙衫、衣巾枕头鞋子等。除此之外,其他祭送死者的物件,棺中随葬的用具,以及下葬之前设奠祭祀之物,全都用不着准备。世人多相信彭祖、李耳的说法,可以算是糊涂了。我以孔子、佛祖为师,可以免除这种困惑。尸身殡殓之后,用无帷盖的车子装运棺木,归葬于故乡,随意找一块地,这块地可以挖个坑,坑能容得下棺木就行了。不要用砖瓦砌造墓穴,不要堆土为坟,植树为饰,不要陈设供品祭祀,不要设置几筵。用不着像对茅君那样,设虚座供奉;也不要像对伯夷那样,用杯水祭祀。至于以后后代子孙的祭祀,我这裹概不提及,上面说的事情,祇用在我一人身上,不要因为这而影响教化。家中的成人幼孩,内外亲属,以及朋友,衹要来到我的寓所,希望都能够促成我的遗愿实现,希望不要违背我的愿望。
第二年刘敌就因病去世,死时三十二岁。
刘献幼年时曾经单独坐在一间空房裹,有一位老者到房中,对刘献说:“你的才智强于寻常之人,能够精通死生之道,祇是不能长久待在一个地方罢了。”说完就忽然间消失了。刘献长大成人之后,精心学习佛学。有个僧人释宝志,当时没有人能了解他。释实志在兴皇寺遇见刘敌,惊异地对刘歒说:“隐居学道,清静登佛。”一连说了三遍。刘敌将要死的那年春天,有人在他的庭院内种上柿子树。刘敌对他兄长之子刘弁说:“我见不到这柿树结果,希望你不要对别人说。”到秋天刘歒就去世了。当时人都认为刘敌能预先知道命运。亲戚朋友们陈述刘敌的德行业绩,给他确定谧号为贞节处士。
庾诜字彦宝,新野人。他从小聪明伶俐,酷爱学习。经史百家,没有一样不全面了解,对纬书、射御六书、下棋计数、巧思的技艺,全都超过当时之人。但戏担生性平易质朴,特别喜爱山林泉石。他家住宅占地十亩,而山石、池塘占了一半。庾诜平素吃蔬食,穿旧衣,不置办家产。曾有一次,庾说乘船从农舍回家,船上装载着一百五十石米,有个人在船上托载三十斛米。回到家之后,托载米的人说:“你的米是三十斛,我托载的米是一百五十石。”庾说默不作声,听任他恣意取足一百五十石米。庾说有个邻人被诬陷为盗贼,被收捕定罪,遣邻人也被迫供认。庾说同情逭邻人的遭遇,于是他用自己的书作抵押,筹得二万钱,叫自己的门生出面,假称是邻人的亲戚,为邻人赔偿失物。邻人被免罪,来向庾说道谢,庾诜说:“我同情天下无辜而受罚的人,哪裹会期望别人的道谢?”庾说像遣一类的言行很多。
高祖年轻时和豌霪交情很好,平素十分推重庾诜。高祖组织义兵之后,任命庾诜为平西府记室参军,庾诜不肯改变不图仕宦的志向,没有接受任命。庾诜干生很少舆人交游往来,河东柳惮想要和彪走交往,庾诜拒绝,不肯接钠他。用王府名义任命庾诜为镇西府记室参军,庾诜不去赴任。普通年间,皇上下韶说:“举拔久未任用的贤人,是施政治国的首要事情;表彰贤人,寻求贤士,是我日夜操心的当务之急。新野庾诜,退隐不仕,闭门谢客,经史文艺,多数精通。颖川庾诜先精通黄、老之学,博览佛教之书。逭两人都不逐利不营私,安于贫困的生活,他们这种德行可以抑制狡诈之人,使民风淳厚质朴。尘说应当任黄门侍郎,庾承先应当任中书侍郎。命令他们所在州县随时准备恭送他们入朝,希望他们能改变不肯出仕的志向,将期待他们担负治理国家的重任。”庾诡称说自己有病,不肯赴任。
晚年之后,庾诜特别尊奉佛教,他在自己宅院之内设立道场诵经礼拜,每天环绕佛菩萨拜忏,昼夜不停。他每天诵读法华经一遍。后来一天夜晚,庾诜忽然看见一个僧人,逭僧人自称为盐公,像貌举止都非常特别,他称呼庾说为匕行先生,把香交给厘邈就离开了。中大通四年,庾诜在白天午睡时突然惊醒说:“愿公又来了,我不能再久住了。”他面色没有发生变化,讲完话就去世了,死时七十八岁。他去世的时候,全家人都听见空中有人呼叫说:“上行先生已经在西方极乐净土投生了。”高祖听到庾说去世的消息,下诏说:“表彰善行,弘扬美好的德行,是前代帝王注重的事情。新野庾诜,如同荆山的美珠宝玉,如同江陵的杞梓良材,他好像是我们南方的靖侯,本来就有盛名和美德,他又独自贞守节操,高洁绝俗,质朴无华,清白自处。突然间命运把他带离人世,我心中十分凄恻悲伤。应当赠给庾说谧号为贞节处士,以表彰他的清高节操。”庾诜撰写的帝历二十卷、易林二十卷、续伍端休江陵记一卷、晋朝杂事五卷、总抄八十卷,都在世上流传。
庾诜之子庾曼倩,字世华,也很早就有美好的声誉。世祖在荆州时,召庾曼倩任主簿,迁任中绿事。庾曼倩每次从世祖府中离去,世祖常常目送他。世祖对刘之遴说:“荆南真的有很多君子,虽然容仪端庄有后漠的田凤,见识卓越数魏国的桓阶,但德堪褒赏、风范突出,没有超过逭人的。”庾曼倩后来转任谘议参军。庾曼倩着的懊服仪、文字体例、庄老义疏,注释的算经和七曜历术,和他所写的文章,一共九十五卷。
庾曼倩之子庾季才,学问、德行都很好。承圣年间,他官职升到中书侍郎。江陵被周攻陷,庾季才按惯例迁入关。
张孝秀字文逸,南阳宛人。年轻时,他在州中任治中从事史。遇上母亲去世而离职守丧。服丧期满,他任建安王别驾。过了不久,张孝秀就离职归隐,住在束林寺。寺中有数十顷田,敷百仆役,仆役全都耕种田地,收获全部供给寺中僧人。远远近近的人都倾慕归附,人们像奔赴市集那样赶往东林寺。
张孝秀性情旷达直率,不喜爱浮华,他常常头戴谷皮巾,脚穿蒲制草鞋,手执榈皮编制的麈尾。张孝秀服用寒食散,隆冬季节能躺卧在石头上。他广泛涉猎群书,特别精通佛教的经典。善于与人交谈议论,精于隶书,各种技艺,没有一样不精通熟悉。三年,张孝秀去世,死时四十二岁,他去世时在房中的人都闻到一种特别的香气。主塞听到去世的消息,十分伤心悲痛,他写信给刘慧斐,专门谈及退垄秀的高尚清白的节操。
庾承先字子通,颖川隅陵人。他年轻时沉稳冷静,有志向,有操守,言谈中不议论别人是非,表情上不显露喜怒神色,没有人能窥伺他的内心活动。弱冠之年师从于南阳刘虬学习,他记忆力强,聪明而又知识广博,超出一同学习的其他人。道家老子,以及佛教经典,样样他都能全面掌握,十分熟悉;各种技艺,各类图书,没有一样不精研贯通。郡府征召庾承先为功曹,庾承先不肯就职,他和僧人王僧镇一同到衡岳游览。晚年之后,庾承先因为弟弟患病而返回家乡,就居住在土台山。鄱阳忠烈王当时正在州中,他钦仰庾承先人品高雅,于是邀约庾承先同自己一同游憩。鄱阳忠烈王又命庾承先讲说老子。远远近近的名僧都聚集而来,各种诘间纷纷提出,异端之说竞相出现,庾承先不慌不忙、慢条斯理地一一应对回答,赴会的人都听到了闻所未闻的道理。鄱阳忠烈王对庾承先更加钦服敬重,把他征为州主簿,湘束王听到这消息,也用自己王府名义任命庾承先为法曹参军,庾承先都没有赴任。
中大通三年,庐山刘慧斐到荆州,庾承先原来就和刘慧斐有交情,于是就去拜访刘慧斐。荆陕的学者就藉此机会请庾承先讲说老子。湘东王亲自驾临听讲,并和庾承先论说了一整天,对他深为赏识。湘束王还把庾承先延请至王府,挽留了一个多月,庾承先才返回山中。他回山的时候,湘束王亲自为他设宴饯行,并且作诗相赠,隐居的人都觉得这是一种荣耀。这一年,庾承先去世,死时六十岁。
陈吏部尚书姚察噬说:世上说处士坏话的人,多数指责他们是纯粹盗取空名,却没有适合世用的长处,实在是名不副实的人。像诸葛璩的学问,阮孝绪的出身门第,他们要求取仕进哪有什么困难呢?在隐居中度过一生,本来就是他们的心性罢了。
许包凰辞职。何胤认为会稽的山灵妙神奇,就去那儿游览,住在若邪山云门寺。起初,何胤的两位兄长都已经避世隐居,何求先已去世,到这时何胤又隐居,当时人们称何点为大山,何胤为小山,又称做东山。
永元年间,朝廷征召皿皿为太常,太子詹事,都不赴任。高祖藩王府建立,选拔何胤任军谋祭酒。高祖写信给何胤说:“你在山林中尽情栖游,定能带来无穷的欢乐,希望你常常安适。内心既已断绝对名利的追慕,也就不会再有被外物役使的烦劳,用道来调养内心的和谐,一举一动也就不会违逆自己的心意。若邪山独占东部的美景,山川相连,前代人就已赞赏逭襄的美景,遣裹确实是一方乐土。我在官场辗转迁徙,束奔西劳,静下来想和老友促膝长谈,竟因相互离违,不能相见,我仰首束望,哪天不在想念你?从前我们欢乐相聚,一起在学校就读,我实在想在学校游学千年,遍读百子之书,一旦走上仕途,这种想法就无法实现。正逢世道衰颓,国家接二连三地陷入祸乱之中,幸亏有数千激扬奋发的勇士,才能够战胜凶徒清除祸患。我也想捧读书卷,随时咨询请教,寄情于古人古事之中,我也时常思念着你,但事与愿违。你胸襟坦荡,情怀恬淡,栖游山林,虽处人世之中,几乎和退隐相近。你获取高官之后,又挂冠辞职。有取舍不同之理,有崇尚随顺时势之义,能预见后事,识别祸端,实在算是先知先觉,能超然世外,独善其身,有识之人自会钦慕嗟叹。现在政治昌明,居于昌盛之邦,仍然处在贫贱之中,人人都会感到羞耻;皇上好仁,实行仁德就在于自己,希望你不要再犹豫迟疑。以前我去信全都说过,逭裹就不再全说。现在派专人等你的消息,我翘首期盼着你的回信,希望你能使我殷切期望之情得到安慰。”何胤不肯到王府任职。
高祖登上帝位,下诏任命何胤为特进、右光禄大夫。高祖亲自写手令给何胤说:“我正遇上好的机运,百姓乐于拥戴,我登上了帝位。祇不过我昏庸无知,不精通治国之道。即使是从早到晚,日夜劬劳,也想要帝业兴隆,天下升平。而先代圣王留下的典范,还衹是记载在典籍之中,施政的取舍、政令的废举,都和用人密切相关。再加上世道浇薄,奸诈蜂起,要改变风俗,实在不易。如果不能用儒雅君子弘益朝政,用高雅的标准规范政令,那么国家就会堕入急流,谁也不知道它将漂往何方。治理百姓和修养自身,独善其身和兼济天下,得失取舍,哪样功用更多?我虽然学问不多,但很爱广泛了解古事,想起那些脱离尘世的高士,每每赞叹不已。现在世务纷乱,我重任在肩,不得不请你放下隐居山林的打算,和我一起实现治世的美业。希望你一定要深深体察我们往日的情谊,不要因为怕尘世玷污而滞留不来。现在派领军司马王果宣谕我的旨意。希望近期就和你见面。”王果到何胤处,何胤穿着朝服但头戴隐士常用的鹿皮巾,手执经书,走下坐榻跪着接过韶书,然后回到坐榻上拜读诏书。何胤接着对王墨说:“从前我在蛮曲时就想陈奏两三件事,一是想要订正郊丘之礼,二是想要重新铸造九鼎,三是想要建立双阙。世人传说晋朝想要建阙,王丞相指着牛头山说:‘造就是天然的宫阙。,逭正是没有明了建立宫阙的意思。阙,又称之为象魏。把国家的法律条文悬挂在阙上面,过十天就把它收藏起来。象的意思是法;魏,是正处在路当中而高大的样子。造就是阙又称做象魏的原因。鼎是象征帝王威严的神器,有国家的人就要先有鼎,所以王孙满斥责楚子问鼎之轻重的举动,楚子顿时无言可对。在圜丘祭天和在南郊祭天,依照以前的典籍,遣两者有所不同。在南郊是祭五帝灵威仰之类神灵,在圜丘是祭天皇大帝、北极大星。以往朝代合称为郊丘,这是上代儒生的重大失误。现在梁朝的德政刚刚开始,不应当因袭前朝的谬误。你应当到宫廷中去陈奏。”王果说:“我地位鄙下,才能拙劣,岂敢随便议论国家的典章制度,这事要恭敬地等待像叔孙生那样的大儒来议论。”何胤说:“你为什么不派那传送诏书的官员回朝廷拜献表章,而你自己留下来和我一同栖游山林呢?”王果感到愕然,说:“古今都没听说这种先例。”何胤说:“檀弓两卷,谈的全是事物的起始。从你就可以首先这样做,为什么一定要有先例?”王果说:“现在你已经超然世外,还有出仕、为君献身的想法吗?”何胤说:“你衹要凭实际情况就可以推测到我会不会出仕。我已经五十七岁,每月连四斗米都吃不完,哪能还有精力出仕做官。从前承蒙圣王眷顾,现在又蒙圣王褒美,我很想赶往宫廷拜谢皇恩,但是近来腰腿都不灵便,这个心愿就无法实现了。”
王果回到京城,把何胤说的主要内容向高祖启奏,高祖下命令赐给何胤白衣尚书的封号,领取尚书俸禄,何胤坚决拒绝。高祖又命令从山阴库中每月供给何胤五万钱,何胤又不肯接受。高担于是下诏给坦腿说:“近来学问之道被废弃,儒术将要失传,世家大族,揞绅之家,都很少听说有喜爱读书的人。我常想大力鼓励儒学,但风气仍未改变,我在朝中祇有万分感叹。本想委屈你暂且出山,开导年轻后辈,以继承近于废弃的儒学。逭心愿未能实现,我延颈企望,画思夜想。朝廷的职位还虚席以待,我等到今年秋天,期望你惠然肯来,实现我素来的心愿。你的门生当中经学精通、德行善美的共有几人?我想要见见他们的堂堂仪表,把他们选拔到朝廷来做官。你即刻就可把他们的姓名呈报给我,希望你能满足我这个要求。”又说:“近年来学者非常少,实在是因为没有再聚集学生讲授经学,所以用明经射策取士的办法都废弃了,每次一想到遣一点,就万分感慨。你是儒学的宗师,再加上你德行修美,我将命有志儒学的年轻后辈,到你那儿去向你学习儒家的学问。希望你捆加斟酌,教诲诱导他们,使礼乐教化从此振兴。”高祖于是派何子朗、孔寿等六人到束山何胤处去学习。
太守衡阳王萧元简对何胤十分尊崇,以礼相待,每月都常常驾车去何胤家,和他整天谈论。何胤因为若邪山地势狭隘,容不下学生,于是迁往台望业。山上有瀑布,包腿在瀑布西边建造学校,山林就恰像学校的园篱,山岩正恰如学校的垣墙。何胤在学校裹专门造了座小阁,自己坐卧都在合内,亲自开关门户,没有一个僮仆能进入遣小阁。何胤又在山侧购置t-顷田,讲论闲暇他就带着学生去这地方游览。何胤刚刚迁来秦望山的时候,正准备造房子,忽然见到两个戴着黑帽子的人,容貌十分壮伟,他们问何胤:“你想要住在这地方吗?”于是指着一块地对何胤说:“遣块地很吉利。”忽然间二人都不见了。何胤照他们的话选定了房子的基址。不久山洪暴发。山石被冲走,树木被冲倒,衹有何胤住的房子岩然不动,依然完好。萧元简就命记室参军钟嵘撰写瑞室颂,并且刻在石上用以褒扬。萧元简要离开堕垦瞪的时候,进山与包胤辞别,包腿送芦亟个回城,一直送到离郡城三里的都赐埭,就告别说:“我自从弃绝世间之事,舆人的交游也就中断了,如果不是你屈尊降临山野,我又哪会再到离郡城这么近的地方来?在都赐埭上,从此以后再也见不到我的足迹了。”两人手拉着手,都流下了眼泪。
南渡过江之后,何家的人从晋司空何充开始,世代都埋葬在吴西山。何胤家几代人寿命都不长,祇有他祖父何尚之活到七十二岁。何胤年纪到了七十二岁时,就离开秦望山,迁移到吴,他作了一首别山诗},言辞十分凄怆哀伤。到之后,何胤在虚丘西寺讲论经学,学生们又都跟随他学习,东部地方长官往来途中经过吴,个个都要到寺中听何胤讲经。何胤常常禁止杀生,有个虞人追逐鹿,鹿一直跑向何胤,伏在他身旁一动不动。又有一种奇异的鸟,形状像鹤,红色,聚集在讲堂,乌儿驯服,和人亲近,如同家禽。
以前,开善寺藏法师曾和何胤在秦望山相见,后来回到京城,在钟山去世。死的那天,何胤在般若寺,见到一个僧人把盛着香炉的奁和一函书交给自己,并且说“呈交何居”话说完人就不见了。何胤打开函,函中竟然是人世间没有的大庄严论。何胤又在寺内立明珠柱,这柱竟然连续七天七夜放光,太守何远把遣情况向朝廷启奏。昭明太子钦敬何胤的德行,派舍人何思澄送去手令褒美何胤。
中大通三年,何胤去世,死时八十六岁。以前,何胤曾经患病,何胤之妻江氏梦见神人告诉自己说:“你的丈夫寿敷已尽,但是他有至美的德行,应当获得延长寿命的回报,你将要替代你丈夫去死。”江氏醒过来,说了梦中情形,不久之后返就患病去世,病竟然好了。到死之前,何胤梦见一群神女,有八十多人,都穿着蛤衣,排列整齐地走到何胤面前,都在床下向何腿行拜礼,醒来之后,何胤又见到逭情景,于是他就吩咐家中人营办丧葬用品。不久何胤病情加剧,于是不治而亡。
何胤注百法论、十二门论各一卷,注倜易十卷毛诗总集六卷,毛诗隐义十卷,礼记隐义二十卷,礼答问五十五卷。
何胤之子何撰,也不进入仕途,庐陵王征召他为主簿,他不肯就任。
阮孝绪字士宗,陈留尉氏人。他的父亲彦之,宋时任太尉从事中郎。阮孝绪七岁时,阮孝绪过继给从伯阮胤之作后嗣。阮胤之之母周氏去世,留下了一百多万遣产,遣产都应当由阮孝绪继承,但阮孝绪一点也不接受,把遗产全给了阮胤之的姐姐,即琅邪王晏之母,听到遣事的人都十分惊叹。
阮孝绪从小就非常孝敬,生性沉稳少言,即使和孩童们一起玩耍游戏,也常是把挖池筑山当作娱乐。十三岁时,他对五经就全都精通。十五岁行冠礼之后,阮孝绪去见自己的父亲阮彦之,阮彦之告诚阮孝绪说:“行加冠礼之后,你的地位更加重要,这是长大成人参预人事的起始。你应当常常想到自己勉励自己,用以庇护你自己。”阮孝绪回答说:“我愿意追踪赤松子的足迹直到瀛海,仿效许由的行为隐于深谷,希望藉此保住短促的一生,免去尘世的拖累。”从此阮孝绪就避开入独处一室,除了探望父母,他足不出产,家中没有谁见到他,亲友们因此称他为“居士”
阮孝绪的表兄王晏居于显达之位,多次到阮孝绪家中,阮孝绪估计王晏一定会倾败,所以常常躲藏起来不舆王晏相见。阮孝绪曾经吃到一种肉酱,觉得味道鲜美,他问遣肉酱的来历,当听说是从王晏家得来的,他便呕吐出吃下去的东西,倒掉肉酱。王晏因罪被诛,王家的亲戚都为此而害怕。阮孝绪说:“我们虽是亲戚,但未结为一党,怎么会连坐到我们?”后来果然没有陷入这场灾难。
讨伐东昏侯的义军围攻京城的时候,阮孝绪家因为贫穷竟然无柴煮饭,男女仆人去窃取邻人的木柴烧火煮饭。阮孝绪知道后竟不肯吃饭,接着就命仆人拆下房上的木料来煮饭。阮孝绪住的房中祇有一张鹿床,房子四周竹树环绕。天监初年,御史中丞任.办寻找阮孝绪之兄阮履之。也想乘便拜访阮孝绪,却又不敢前去,最后望着阮孝绪的房子感叹地说:“房子离我们虽近,那人的德行却远比我们高尚得多。”阮孝绪被知名人士钦敬尊崇竟然到了如此的程度。
天监十二年,阮孝绪和吴郡范元琰同被征召,两人都不应召。陈郡袁峻对阮孝绪说:“从前,天地壅塞,贤人隐退;现在世道清明,但你却还隐遁,这样做行吗?”阮孝绪回答说:“从前周朝的德政虽然兴隆,但伯夷、叔齐却不食周粟,甘心吃薇蕨;汉朝正值兴盛,夏黄公、绮里季却仍以隐居山林为快乐。实践仁德,全凭自己,和人世有什么关系!你估量我和以前的贤者不是一类人吗?”
后来阮孝绪在钟山听人讲经,他的母亲王氏忽然得病,阮孝绪的兄弟想要把他叫回来。阮孝绪的母亲说:“耋绪天性暗通神明,他一定会自己赶回来。”阮孝绪果然因为在钟山心中惊悸而赶回家,邻人都为遣事而惊叹。阮孝绪母亲服药一定要用新鲜人参调制,以前传说钟山出产人参,阮孝绪于是亲自翻山越岭,进深山幽谷寻找,过了很多天都没有找到。他忽然间看见一只鹿在往前走,医耋赌似有感应,就紧跟着鹿往前走,走到一处,鹿突然消失,阮孝绪赶上前来,果然找到自己所要的人参草。他母亲用人参调药服用,病就治愈了。当时人们都为此嗟叹,认为这是阮孝绪孝心感动神明所致。
当时有个善于卜筮的人,名叫张有道,他对阮孝绪说:“看到你隐居的行动,但你的心迹难以让人明白,如果不用卜筮的方法来考求,就没有办法证明。”张有道为阮孝绪排列卦象的时候,已经列出五爻,张有道说:“从这情况看,将会出现咸卦,这是感应的表现,不是嘉遁之兆。”医耋钟说:“你怎么知道下一爻不会出现上九阳爻?”亟直道继续排列卦象,最后果然出现逐卦。张有道感叹地说:“这象辞说‘肥遁无不利。卦象和你的德行相应,你的内心和行动一致。”阮孝绪说:“虽然获得邂卦,但是上九阳爻没有出现,隐居之道,就要像许由那样离绝人世。”匝耋绪于是着高隐传,为从炎、黄开始,直到;左监末年的隐士作传,把这些人斟酌品评分为三等,一共有若干卷。阮孝绪又撰写高隐传论说:“最高的道之根本,在于崇尚无为;圣人的行动,在于拯救时弊。拯救时弊就要采取行动,靠行动取得功效就违背了道的根本,道的根本既然是崇尚无为,那么采取行动也就不是道的最高准则。然而不付诸行动,那么世间就无法安定;如果不贯彻道的根本,那道终究还会衰败。孔丘、姬旦想要坚持采取行动,所以暂且把道的根本掩藏起来;老聃、庄周衹要弘扬道的根本,也就应当掩蔽他们的行动。行动可以掩蔽,逭就是老、庄感到闲暇自如的原因;根本被掩藏,所以孔丘为世事奔忙感到力不从心。士人如果不能掌握其中一方面,就会缺少明智的见解;如果能够理解两方面的道理,就能具有独特的审察辨别能力。这样,圣人已经光照天下,就回过头扩大行动的影响;贤人还未处于被人尊崇的地位,就更加要提倡道的根本。逭实在是因为行动应当拯救时弊,不是圣人就不能承担这项任务;根本应当用以说明道理,贤人就可以知晓并昭示天下。假如能够了解根本与行动的关系,领悟一抑一扬的道理,那么孔丘、庄周的思想,就可以理解大半了。”
南平元襄王听到阮孝绪的名声,写信邀请阮孝绪,阮孝绪不肯前去。阮孝绪说:“并不是我有意要在尊贵之人面前显示傲慢,衹是我生性害怕见帝王。假如磨麝都能驾车,那它们和良马有什么区别?”
以前,在建武末年的时候,青溪宫的束门无缘无故自己崩塌,大风吹拔束宫门外的杨树。有人就逭事去询问阮孝绪,阮孝绪说:“青溪宫是皇上原来的住宅。齐五行属木,东方是五行中木的方位,现在束门自己崩塌,恐怕是木将要衰败了。”
鄱阳忠烈王妃是阮孝绪的姐姐。鄱阳王曾经想驾车到阮茎钟那儿去游玩,阮孝绪凿开垣墙逃开了,始终不肯与鄱阳王见面。外甥们逢年过节馈赠的东西,阮孝绪全不接受。有人对阮孝绪这样做感到奇怪,阮孝绪回答:“受礼不是我自己本来的愿望,所以不接受。”
阮孝绪常年供奉的石像,先就有损坏,阮孝绪心中想要修补,经过一夜,石像忽然变得完好无损。大家都为此感到惊异。
大同二年,阮孝绪去世,当时五十八岁。阮孝钟的门徒累列阮孝绪的德行,确定他的谧号为文贞处士。他着的七录等书共有二百五十卷,在世间流传。
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原先,陶弘景之母梦见青龙从自己怀中出来,同时又见到两个天神手捧香炉来到自己住的地方,过不久陶母就有了身孕,于是生下了陶弘景。陶弘景从小就有独特的禀赋。他十岁的时候,得到了葛洪写的(神仙传,就白天黑夜研学探究它,于是萌生了摄生长寿的想法。陶弘景对人说:“仰望青云,看见太阳,都不觉得远。”长大成人之后,陶弘景身长七尺四寸,神情仪表,明净秀美,眼睛明亮,眉宇开阔,耳朵捆长。陶弘景读书一万余卷。他善于弹琴下棋,精于草书隶书。齐高祖作宰相,还未到弱冠之年的陶弘景被选拔为诸王侍读,被授为奉朝请。陶弘景虽然身处帝王之家,但闭门独处,不与外人交往,祇是一味读书。朝廷礼仪制度,多半取决于陶弘景。永明十年,陶弘景上表辞去官职,皇上下诏准许他辞职,赐给他一束帛。到陶弘景离开京城的时候,朝廷公卿在征虏亭为他饯行,酒宴规模十分盛大,送行人的车马阻塞了道路。大家都说,宋、齐以来,都没有这么盛大的送行场面。朝野人士都认为这是一种荣耀。
于是陶弘景定居在句容的句曲山。陶弘景常说:“这座山下是第八洞宫,名叫金坛华阳之天,周围有一百五十里。从前漠代有个咸阳三茅君道行修炼成功,来掌管这座山,所以这山称做茅山。”于是陶弘景在山的中部建造房子,自己把房子称为华阳隐居。陶弘景开始跟随束阳孙游岳学习符图经法。他走遍名山,寻访仙药。每当经过溪涧山谷,陶弘景一定要在其中盘桓,吟咏游览,不能休止。当时沈约任束阳郡守,他敬仰陶弘景的操守涵养,多次去信邀约陶弘景,陶弘景都没有答应。
陶弘景为人通达事理,处事灵活,待人谦敬有礼,无论是出仕还是退隐,他的举动都符合这标准。遇上事情就能立即作出决断,说话不拖沓冗繁,即使有也会立即感觉到。建武年间,齐宜都王萧铿被明帝害死,萧铿被害的那天夜晚,陶弘景梦见萧铿来向自己告别,陶弘景就向萧铿问及阴间之事,萧铿说出了很多阴间隐秘奇异之事,陶弘景就根据这些事撰写了梦记。
永元初年,陶弘景又另外建了一座三层的楼房。陶弘景居住在最上一层,他的弟子们住在中间一层,宾客来了就住在下层。陶弘景就从此舆世人断绝来往,衹有一名家中的僮仆能在他身边服侍。陶弘景特别喜爱松林中的风声,每次听风吹动松林的声音,都感到欣喜快乐。陶弘景有时一个人在泉水山石之旁游玩,远远望见他的人,都以为是仙人。
陶弘景生性爱好著述,著述中崇尚奇异。他爱惜光阴,年老之后就更加珍惜。他尤其精通阴阳五行、风角星算、山川地理、方圆产物、医术本草。陶弘景着有帝代年历,又曾经制造浑天象,陶弘景说,浑天象“不祇是史官使用,也是毕道所必需的东西”
讨伐东昏侯的义军平定建康之后,陶弘景听说在议论桦代之事,他就援引圃谶,几次推演都成为“梁”字,于是陶弘景就命弟子把推演结果进呈朝廷。高祖早已舆陶弘景有交游,他登上帝位之后,对陶弘景的恩宠和礼遇就更加隆厚和周到,他和陶弘景之间书信往来不绝,派去看望陶弘景的使者一个接着一个。
天监四年,陶弘景移居积金束涧。陶弘景善于辟谷导引的养生之术,他年龄超过八十却还保持着健康的容貌。陶弘景深深仰慕张良的人品,说张良逭人“古代贤人中,没有谁能舆他相提并论”陶弘景曾经梦见佛把菩提记授给自己,神佛说他名为胜力菩萨。陶弘景于是到邓县阿育王塔自己发誓,受五大戒。后来太宗来到南徐州,他钦仰陶弘景的风采和素养,就把陶弘景召进后堂,两人在一起谈论了很多天,陶弘景才离去,太宗非常敬重陶弘景,认为他异于常人。大通初年,陶弘景把两把刀进献给高祖,一把刀名为善胜,一把刀名为威胜,都是精美的宝物。
大同二年,陶弘景去世,时年八十一岁。死后,陶弘景的容颜没有改变,身体屈伸如同往常。皇上下韶赠为中散大夫,赠谧为贞白先生,接着派舍人监办丧事。陶弘景留下遣言要实行薄葬,他的弟子们遵照遣言实行。
诸葛璩字幼玟,琅邪阳都人,他家世代居住在京口。诸葛璩幼时以征士关康之为师,广泛地涉猎经史。后来他又以征士咸荣绪为师,臧荣绪着晋书,他称赞诸葛璩对自己着的书有阐发隐微事义的功劳。臧荣绪把诸葛璩和漠代的壶遂相提并论。
齐建武初年,南徐州行事江祀向明帝推荐诸葛璩。他说:“诸葛璩安于贫贱,坚守正道,尊崇爱好礼和诗。他从来没有拜谒地方长官,也未曾依附王侯的门庭。如果选拔像他这样品行端方的隐逸之人为官,可以弘扬清操,激励世人。请求征召诸葛璩为议曹从事。”明帝答应了江祀的请求,诸葛璩却拒绝不肯应召。当时陈郡谢跳任束海太守,他为告谕属下写了一篇教,教文说:“从前任长孙束行为官,就使龙丘苌折节出仕;孔文举教令北行,就使郑玄得到高立‘通德门’的荣耀。这是抑制贪鄙之风,使懦弱之人立下志向,弘扬风范的好办法。处士诸葛璩,被前贤的高风亮节所熏陶,也走上了隐居的道路。他哪是那种怀藏珠宝却身披褐衣、身有才艺却想待价而沽的虚假之辈?他正是操守高洁、独守孤高、不事王侯的隐逸之士。听说他奉养父母,却穷得衹能啜菽饮水,连粗茶淡饭都难以为继。我哪能独享万钟的俸禄,却忘了赈穷济贫的责任。应当赠给诸葛璩百斛谷。”天监年间,太守萧琛、刺史安成王萧秀、鄱阳王萧恢都给诸葛璩以特殊的礼遇。诸葛璩母亲去世,他在守丧期间因遇度悲哀而极度瘦弱,萧恢多次去探望慰问。服丧期满,诸葛璩被举为秀才,他不肯就任。
诸葛璩生性勤于教诲诱导学生,天天都有许多到他这裹来学习的年轻人。诸葛璩家的宅院简陋狭小,无法容纳逭么多人。太守张友为诸葛璩建造了讲舍。诸葛璩为人清廉正直,妻子儿女都看不到他喜怒的表情。他从早到晚,孜孜不倦,或是讲学,或是诵读,从不停息。当时人们因此也就更加尊重他。
天监七年,高祖下诏向太守王份询问诸葛璩的学问德行,王份全按实情回答,朝廷还没来得及征召任用诸葛璩,诸葛璩就于天监七年在家中去世。诸葛璩所著的文章共二十卷,是他的门人刘暾为他收集编绿的。
沈顗字处默,吴兴武康人。他的父亲沈坦之,齐时任都官郎。
从幼年开始,沈顗心性就清正恬静,有卓绝的品行,他敬慕黄叔度、徐孺子的为人处世。沈顗读书不拘泥于注释,著述不追求浮华。沈颢常常独自一个人待在屋子裹,别人很少见到他。沈顗的堂叔沈勃在齐代位居高官,声名显赫。他每次回到吴兴,都是宾客盈门,沈顗却从不到他的家门。沈勃去看望沈颢,沈顗迎送沈勃,从不超出大门。沈勃感叹地说:“我现在才知道处在富贵中的人比不上贫贱之人。”
不久,沈顗被征召为南郡王左常侍,他不去赴任。沈顗平日家居的品行很好,事奉父母十分孝敬,兄弟之间十分友爱,他被同乡之人称道仰慕。永明三年,沈颤被征召为著作郎;建武二年,沈颉又被征召为太子舍人,他都不去赴任。永元二年,沈顗又被征召为通直郎,他也不去赴任。
沈顗素来不置办家产,时值齐末,兵荒马乱,沈颉家中生活艰难,他与家人都衹能两天分吃一天的食粮。有人馈赠粮食和肉给沈颉,沈顗就把门关上,不肯接受。他衹是靠打柴维持生计,但仍是怡然自得,并不改变自己的旨趣。天监四年,梁大举北伐,因而征集壮丁。吴兴太守柳恽埋命沈顗去服劳役,扬州别驾陆任写信去责备柳惮,柳惮十分惭愧,送了丰厚的礼物给沈颤,让沈顗回家。沈颢就在这一年在自己家中去世。沈顗所著的文章有数十篇。
刘慧斐字文宣,彭城人。他从小学问渊博,会写文章。刘慧斐初出仕任玄虚王法曹行参军。刘慧斐曾经在回京城途中经过寻阳,到匡山去游览。他去拜访处士张孝秀,两人志趣相同,十分投合,刘慧斐于是萌生了在匡山安居终老的想法。于是他就不再做官,自己居住到束林寺中。他又在山北建造了一座园,取名为离垢园。当时人就称刘慧斐为离垢先生。
刘慧斐特别精通佛教经典,他精于篆书和隶书,在匡山上他手抄佛经二千余卷,其中经常诵读的就有一百余卷。刘慧斐白天黑夜都诵习佛经,孜孜不倦,远远近近的人都敬慕他。太宗来到辽jdl,送几杖给刘墓斐。评论遣事的人说,自从远法师去世之后,过了将近二百年,匡山上才出现像张孝秀、刘慧斐这样的盛德之人。世祖和武陵王等人给刘盏莹的书信不断。去世,死时五十九岁。
范元琰字伯珪,吴郡钱唐人。他的祖父范悦之,被征召为太学博士,他不赴任。范元琰之父范灵瑜,在为父亲守丧时,因哀痛过度而去世。范灵瑜去世时,范元琰还是个孩童,但他哀痛思慕之情、恪守礼法、竭尽礼仪的举动,使亲属们都感到惊异。长大成人之后,范元琰爱好学习,学问广博,精通经史,又同时精通佛教教义。但他生性谦逊恭谨,不凭藉自己的长处傲慢待人。范元琰家中贫苦,衹是依靠在园中种菜维持生计。曾有一次,范元琰出外时,见到有人正在偷他家的菜,他急急忙忙地退回家,他母亲问他退回家的缘故,他全按实情回答了母亲。母亲又问他偷菜的是谁,范元琰回答说:“刚才急忙退回来的原因,就是怕偷菜人见到我而感到羞耻,现在我把那人的名字告诉你,希望你不要泄露出去。”于是母子二人对逭事秘而不宣。有人涉过沟来偷范元琰家园中的笋,范元琰就砍树搭桥方便偷笋的人来往过沟。从此那些偷东西的人感到十分羞惭,全乡再没有盗窃的事情发生。范元琰经常家居,不至闸市,即使一人独坐时也是端庄恭敬,如同面对贵宾,见他的人也都个个神色庄重。沛国刘献对范元琰深为器重,曾经上表称扬他。
齐建武二年,范元琰开始被朝廷征召为官,任命他为安北参军事,范元琰不赴任。天监九年,县令管慧辨上书称赞范元琰的德义操行,扬州刺史临川王萧宏用王府名义召范元琰来任官,范元琰不应召。天监十年,临川王上表举荐范元琰,朝廷竟未征召。逭一年,范元琰在家中去世,死时七十岁。
刘訏字彦度,平原人。他的父亲刘灵真,齐时任武昌太守。刘訏幼时被称为孝心纯厚,几岁的时候,父母相继亡故,他在为父母守丧期间,哀痛哭泣,悼伤思慕,几乎要毁灭自己的生命,去吊唁的人没有一个不为他伤心。刘訏后来被伯父养育,他事奉伯母、对待兄弟姐妹,十分孝敬和友爱,被本宗族的人称道。刘訏因为很早就失去父母而哀伤,有人一时失误触犯了父母的名讳,他就会心情郁结,伤心落泪。长兄刘絮为刘訏聘定女子为妻,已经确定日子成婚,刘纡听到逭事就逃出去藏匿起来,事情平息之后才回家。本州刺史张稷召他为主簿,他不去就职,主管吏员发下檄令召刘訏,刘訏于是把檄令挂在树上,自己逃开了。
刘訏善于谈论道家的玄理,又特别精通佛教的经典。刘訏曾经和他的族兄刘敌一同在钟山各寺庙中听人讲经,两人就一起在宋熙寺束涧选址建房,萌生了在这儿定居终老的想法。天监十七年,刘訏在刘敌的家中去世,死时三十一岁。临终的时候,刘訏拉着刘敌的手说:“我气绝之后立即就殡殓,殡殓完毕就立即埋葬,灵堂奠筵,全不需设置,不要设置供品祭祀,不要给我立后嗣。”刘敌全都依照施行。刘訏的同宗之人和他的好友为他在石碑上刻写铭文,赠他谧号为玄贞处士。
刘献字士光,他是訏族的族兄。刘献的祖父刘乘民,宋时任冀州刺史;父亲刘闻慰,齐时为正员郎。父子相继担任二千石之职,两人都有清美的声誉。
刘献幼年时就聪慧而有见识。他四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与儿童们在一起,就他一个人不玩耍。刘献六岁就能背诵论语、毛诗,不理解文意的地方,他也能提出问题,并相与辩驳。十一岁时,刘献读庄子.逍遥篇,他说:“逭文章我能解说了。”有人就向他提问,他针对问题随口回答,说法也都合情合理,家中人都常为此而惊异。长大成人之后,刘敌学问渊博,有文才。他不娶妻,不出仕,和族弟刘訏一起隐居以实现自己的追求,遨游山林水泽,在山水、书籍当中追求乐趣。刘敌常想脱离尘世,但因为母亲年老而不忍离开,因此常常随着到兄长刘霁、型查做官的任所。型趑年轻时喜欢施舍,遇上别人有急难,他一定给予周济,有人赠送东西给他,他也不拒绝。久而久之,他感叹道:“接受别人的东西一定要回报,不然的话,就会感到有愧于人。我本来就没有能力回报别人,哪能让自己常常心中有愧呢?”
没过多久,刘献着革终论,主张改变丧葬习俗,时间是天监十七年。论中说:关于生死的事情,圣人很少谈及。孔子说:“精灵之气聚合成为人,魂魄游散就会发生变化,由此知道鬼神的情形与天地相似而不背离。”他的言辞简约,话的主旨精妙,他讲的事情很精深,话的含意很玄妙,不可以凭猜测来推断,也很难仔细考察,我姑且凭藉我的愚妄无知,放胆试着说说遣方面的事情。
形体和精神结合就是生,精神和形体分离就称为死,两者结合就会言语动作,两者分离那就静寂无声。在有言语动作的时候,人们都知道精神的表现;在静寂无声的时候,就没有人能知道精神的去向。人人都知道,那即使不说道理也就很明白,没有人知道,那就愈解说而道理愈玄妙。因此,以勋、华旷、莫陈,姬、孔抑都避开这个问题不加评说,前代的贤达人士,也往往产生不同的见解。季札说:“人死之后,骨肉回归土中,魂魄处处可去。”庄周说:“生如同服徭役,死好比静止不动。”探究遣两种说法,似乎观点相反。为什么呢?魂魄处处可去,是认为精神存在;死好比静止不动,是认为精神不存在。原宪说:“夏后氏祭送死人用明器,这是明白地告诉百姓,人死后没有知觉。殷人祭送死人用祭器,这是明白地告诉百姓,人死后还有知觉。周人祭送死人兼用明器和祭器,这是告诉百姓,对人死后有无知觉尚疑惑不定,未能确定。”考察古书典籍、前代的史志,关于死后有知无知的争论,不能一一尽言。假若根据佛教教义来查核,依据佛教经典来判断,那么以上诸人的言论可以找到依据,三代的礼法并没有什么失误。为什么呢?精神是生的根本,形体是生的外壳,死去之后精神离开了遣外壳,而依附这外壳以外的其他物体。虽然死去的人不能复生,但精神发生演变,未曾灭绝。在精神离开形体的时候,人的见识才能全都荡然无存,所以夏后氏祭送死人用明器,是表示精神不会再回来。依附于其他物体的时候,原来这个人的精神知觉也都全部失去,所以殷人祭送死人用祭器,是要显示精神依然存在。精神不会返回的说法和庄周的观点一致,精神依然存在的说法和季札的观点一致,各抓住了一个方面,并不损害关于生死的认识。如果从实质上来说,那么人死后都是无知觉,所以周人祭送死人有兼用明器、祭器的礼仪,孔丘提出魂魄游散的说法,不正是这样的吗!假如抛弃偏执一端的说法,探寻两相折衷的见解,那么互相指责不仁不智的言论,从此就可以平息了。
形体是没有知觉的外壳,精神是有知觉的天性。精神有知觉但不能单独存在,衹有依附没有知觉的形体才能自立。所以形体对于精神,就如同旅途中的旅馆。到人死的时候,人的精神离开这个旅馆而去别的地方。精神已经离开了,旅馆凭什么还存留?人死之后薄葬而求速朽的主张合乎道理。精神已经到了别的地方,那祭祀的对象是什么?祭祀就违背了道理。但周公、孔子的训导不是这样,逭恐怕另有原因吧!大概是因为礼乐制度的建立,是在民风浇薄的时代;祭器的使用,舞步的规定,是在鄙陋民俗中产生。设置灵筵,陈放棺椁,供奉奠品,建造坟墓,都是为了想让孝子有追念思慕已故亲人的场所,这对于已经离开的精神又有什么益处呢?所以上古时代,人死之后衹是用柴草包裹,然后抛弃在野外,能够说尊卢氏、赫胥氏、皇雄氏、炎帝做出了违背事理的事情吗?因此澹台子羽把儿子尸体沉入江中进行水葬,景漠伯衹要求葬在土穴中,赵文楚留下遣命,在棺中铺上黄土,皇甫士安衹要用麻索捆扎尸体。这四位先生,可算是掌握了天理,忘记了教化。我假如能够追随这四位先生,那么我平生的志向算是实现了。
但是多年的习俗相传已久,丧葬的规矩很难一下子改变,突然间要完全顺应自己的想法办事,就担心亲人们出于爱心不顺从我。现在我衹想要除去烦琐的礼仪,革除厚葬的习俗,丧事一定要节俭,礼仪要简易,不要那么激进,裸尸而葬,也不要过于守旧,要做到和固有的习俗有区别,既不伤害世上亲人的感情,也要符合道德高超的至人的准则。孔子说:“死了之后把身体包殓起来,运回家乡安葬,有棺而无椁。”遣也是贫穷之家的丧事礼仪,我怎么会把这种礼仪看作简陋呢?况且张奂留下遣言,祇要用幅巾为自己包裹尸身,王肃遗言衹要盥洗手足,范冉遣言穿衣入殓之礼完毕就立即下葬,奚珍留下遣言,不要在灵前设置几筵,塞仅遗言衹要用旧船作棺椁,何子廉遗言衹要用牛车装运自己的灵柩,叔起遗言告诫子孙,不要给自己建造坟墓,郑康成遗言不要用卜筮的方法选择葬地。以上这几位先辈,尚且衹要求简易的葬礼,更何况像我们这样的人,怎么能够追求奢华的葬礼呢!现在我想仿效先贤的高尚德行,把他们的行动作为自己的准则,或许可以符合中庸之道,希望能够免受白白浪费的批评。我气绝之后不要举行招魂的仪式,盥洗尸身之后就可入殓,衹要用一千钱备办棺木,购买普通的裙衫、衣巾枕头鞋子等。除此之外,其他祭送死者的物件,棺中随葬的用具,以及下葬之前设奠祭祀之物,全都用不着准备。世人多相信彭祖、李耳的说法,可以算是糊涂了。我以孔子、佛祖为师,可以免除这种困惑。尸身殡殓之后,用无帷盖的车子装运棺木,归葬于故乡,随意找一块地,这块地可以挖个坑,坑能容得下棺木就行了。不要用砖瓦砌造墓穴,不要堆土为坟,植树为饰,不要陈设供品祭祀,不要设置几筵。用不着像对茅君那样,设虚座供奉;也不要像对伯夷那样,用杯水祭祀。至于以后后代子孙的祭祀,我这裹概不提及,上面说的事情,祇用在我一人身上,不要因为这而影响教化。家中的成人幼孩,内外亲属,以及朋友,衹要来到我的寓所,希望都能够促成我的遗愿实现,希望不要违背我的愿望。
第二年刘敌就因病去世,死时三十二岁。
刘献幼年时曾经单独坐在一间空房裹,有一位老者到房中,对刘献说:“你的才智强于寻常之人,能够精通死生之道,祇是不能长久待在一个地方罢了。”说完就忽然间消失了。刘献长大成人之后,精心学习佛学。有个僧人释宝志,当时没有人能了解他。释实志在兴皇寺遇见刘敌,惊异地对刘歒说:“隐居学道,清静登佛。”一连说了三遍。刘敌将要死的那年春天,有人在他的庭院内种上柿子树。刘敌对他兄长之子刘弁说:“我见不到这柿树结果,希望你不要对别人说。”到秋天刘歒就去世了。当时人都认为刘敌能预先知道命运。亲戚朋友们陈述刘敌的德行业绩,给他确定谧号为贞节处士。
庾诜字彦宝,新野人。他从小聪明伶俐,酷爱学习。经史百家,没有一样不全面了解,对纬书、射御六书、下棋计数、巧思的技艺,全都超过当时之人。但戏担生性平易质朴,特别喜爱山林泉石。他家住宅占地十亩,而山石、池塘占了一半。庾诜平素吃蔬食,穿旧衣,不置办家产。曾有一次,庾说乘船从农舍回家,船上装载着一百五十石米,有个人在船上托载三十斛米。回到家之后,托载米的人说:“你的米是三十斛,我托载的米是一百五十石。”庾说默不作声,听任他恣意取足一百五十石米。庾说有个邻人被诬陷为盗贼,被收捕定罪,遣邻人也被迫供认。庾说同情逭邻人的遭遇,于是他用自己的书作抵押,筹得二万钱,叫自己的门生出面,假称是邻人的亲戚,为邻人赔偿失物。邻人被免罪,来向庾说道谢,庾诜说:“我同情天下无辜而受罚的人,哪裹会期望别人的道谢?”庾说像遣一类的言行很多。
高祖年轻时和豌霪交情很好,平素十分推重庾诜。高祖组织义兵之后,任命庾诜为平西府记室参军,庾诜不肯改变不图仕宦的志向,没有接受任命。庾诜干生很少舆人交游往来,河东柳惮想要和彪走交往,庾诜拒绝,不肯接钠他。用王府名义任命庾诜为镇西府记室参军,庾诜不去赴任。普通年间,皇上下韶说:“举拔久未任用的贤人,是施政治国的首要事情;表彰贤人,寻求贤士,是我日夜操心的当务之急。新野庾诜,退隐不仕,闭门谢客,经史文艺,多数精通。颖川庾诜先精通黄、老之学,博览佛教之书。逭两人都不逐利不营私,安于贫困的生活,他们这种德行可以抑制狡诈之人,使民风淳厚质朴。尘说应当任黄门侍郎,庾承先应当任中书侍郎。命令他们所在州县随时准备恭送他们入朝,希望他们能改变不肯出仕的志向,将期待他们担负治理国家的重任。”庾诡称说自己有病,不肯赴任。
晚年之后,庾诜特别尊奉佛教,他在自己宅院之内设立道场诵经礼拜,每天环绕佛菩萨拜忏,昼夜不停。他每天诵读法华经一遍。后来一天夜晚,庾诜忽然看见一个僧人,逭僧人自称为盐公,像貌举止都非常特别,他称呼庾说为匕行先生,把香交给厘邈就离开了。中大通四年,庾诜在白天午睡时突然惊醒说:“愿公又来了,我不能再久住了。”他面色没有发生变化,讲完话就去世了,死时七十八岁。他去世的时候,全家人都听见空中有人呼叫说:“上行先生已经在西方极乐净土投生了。”高祖听到庾说去世的消息,下诏说:“表彰善行,弘扬美好的德行,是前代帝王注重的事情。新野庾诜,如同荆山的美珠宝玉,如同江陵的杞梓良材,他好像是我们南方的靖侯,本来就有盛名和美德,他又独自贞守节操,高洁绝俗,质朴无华,清白自处。突然间命运把他带离人世,我心中十分凄恻悲伤。应当赠给庾说谧号为贞节处士,以表彰他的清高节操。”庾诜撰写的帝历二十卷、易林二十卷、续伍端休江陵记一卷、晋朝杂事五卷、总抄八十卷,都在世上流传。
庾诜之子庾曼倩,字世华,也很早就有美好的声誉。世祖在荆州时,召庾曼倩任主簿,迁任中绿事。庾曼倩每次从世祖府中离去,世祖常常目送他。世祖对刘之遴说:“荆南真的有很多君子,虽然容仪端庄有后漠的田凤,见识卓越数魏国的桓阶,但德堪褒赏、风范突出,没有超过逭人的。”庾曼倩后来转任谘议参军。庾曼倩着的懊服仪、文字体例、庄老义疏,注释的算经和七曜历术,和他所写的文章,一共九十五卷。
庾曼倩之子庾季才,学问、德行都很好。承圣年间,他官职升到中书侍郎。江陵被周攻陷,庾季才按惯例迁入关。
张孝秀字文逸,南阳宛人。年轻时,他在州中任治中从事史。遇上母亲去世而离职守丧。服丧期满,他任建安王别驾。过了不久,张孝秀就离职归隐,住在束林寺。寺中有数十顷田,敷百仆役,仆役全都耕种田地,收获全部供给寺中僧人。远远近近的人都倾慕归附,人们像奔赴市集那样赶往东林寺。
张孝秀性情旷达直率,不喜爱浮华,他常常头戴谷皮巾,脚穿蒲制草鞋,手执榈皮编制的麈尾。张孝秀服用寒食散,隆冬季节能躺卧在石头上。他广泛涉猎群书,特别精通佛教的经典。善于与人交谈议论,精于隶书,各种技艺,没有一样不精通熟悉。三年,张孝秀去世,死时四十二岁,他去世时在房中的人都闻到一种特别的香气。主塞听到去世的消息,十分伤心悲痛,他写信给刘慧斐,专门谈及退垄秀的高尚清白的节操。
庾承先字子通,颖川隅陵人。他年轻时沉稳冷静,有志向,有操守,言谈中不议论别人是非,表情上不显露喜怒神色,没有人能窥伺他的内心活动。弱冠之年师从于南阳刘虬学习,他记忆力强,聪明而又知识广博,超出一同学习的其他人。道家老子,以及佛教经典,样样他都能全面掌握,十分熟悉;各种技艺,各类图书,没有一样不精研贯通。郡府征召庾承先为功曹,庾承先不肯就职,他和僧人王僧镇一同到衡岳游览。晚年之后,庾承先因为弟弟患病而返回家乡,就居住在土台山。鄱阳忠烈王当时正在州中,他钦仰庾承先人品高雅,于是邀约庾承先同自己一同游憩。鄱阳忠烈王又命庾承先讲说老子。远远近近的名僧都聚集而来,各种诘间纷纷提出,异端之说竞相出现,庾承先不慌不忙、慢条斯理地一一应对回答,赴会的人都听到了闻所未闻的道理。鄱阳忠烈王对庾承先更加钦服敬重,把他征为州主簿,湘束王听到这消息,也用自己王府名义任命庾承先为法曹参军,庾承先都没有赴任。
中大通三年,庐山刘慧斐到荆州,庾承先原来就和刘慧斐有交情,于是就去拜访刘慧斐。荆陕的学者就藉此机会请庾承先讲说老子。湘东王亲自驾临听讲,并和庾承先论说了一整天,对他深为赏识。湘束王还把庾承先延请至王府,挽留了一个多月,庾承先才返回山中。他回山的时候,湘束王亲自为他设宴饯行,并且作诗相赠,隐居的人都觉得这是一种荣耀。这一年,庾承先去世,死时六十岁。
陈吏部尚书姚察噬说:世上说处士坏话的人,多数指责他们是纯粹盗取空名,却没有适合世用的长处,实在是名不副实的人。像诸葛璩的学问,阮孝绪的出身门第,他们要求取仕进哪有什么困难呢?在隐居中度过一生,本来就是他们的心性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