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入冬 (1/2)
去读小说网 www.qudu.la,战国大司马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十月初六,即惠盎与蒙仲返回军中的第三日,宋军对滕城的子城发动进攻。
在宋军的井阑车面前,滕城的子城毫无抵挡之力,仅坚守了不到半个时辰便沦陷了,滕国当前的君主滕昊,年仅十八岁便战死于子城城墙之上。
至此,宋国终于完整了对滕国的攻略行动。
战后,宋王偃下令犒军,所有参与这场战争的士卒皆升一级爵位,而蒙仲则因为献井阑车有功,连升两级,从下士升到上士,并授予「卒长」的职位。
按照周制,百人为一卒,卒长即统率一百名士卒的将官,其手下可任命四名「两司马」——即统率二十五名士卒的将官。
这是属于宋国王师的编制。
不过,由于蒙仲并不打算参与接下来宋国对薛邑、对泗淮的战争,所以这职位对他来说并没有什么用。
但即便如此,以他年仅十四岁的年纪能得到这种职位,也着实称得上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初七的上午,也就是在攻破滕城的次日,蒙仲站在滕城的城墙上,看着城内。
“你在想什么?”
身旁,传来了义兄惠盎的询问。
蒙仲低沉地说道:“我在想,若我不曾向景敾军司马提出井阑车的建议,是否滕国就不会遭到这样的结局?”
惠盎闻言反问道:“你是这样认为的吗?”
蒙仲迟疑了一下,旋即摇了摇头。
“那就是了。”惠盎宽慰道:“滕国的国力本来就不如我宋国,只要大王没有改变主意,这个国家迟早会被我宋国攻灭,你献上井阑车,看似加促了滕国的覆灭,但实际上,却是加快了这场战争的终结,使更多的滕人与宋人能得以存活。”
顿了顿,惠盎又说道:“阿仲,这世上有些事,是人力所不能更改的,滕国不愿臣服我宋国,却又无法请来齐国的援军,这就注定它会因此覆亡。……至少,你已经做到了你该做的事。”
说罢,他指了指此刻看似平和的城内。
不得不说,宋王偃还是守信的,曾经怒言要在破城之后“屠尽滕氏一族”的宋王偃,在攻破了滕城后,特地下令禁止再做屠杀,这才使得一部分滕国国人在破城后有幸逃亡,而没有被宋军追杀殆尽。
而其余那些不愿背井离乡的滕人,也得以在这块土地继续生存。
就连滕氏王室唯一剩下的子嗣,滕虎的独子滕叙,宋王偃也允许其继续保留「滕侯」的头衔,并且仍然将滕城的子城,作为滕氏一族的封邑。
蒙仲微微点了点头。
正如惠盎所言,滕国注定覆亡,这跟他蒙仲献不献井阑车没有丝毫关系,倘若蒙仲硬要把这场仗的责任背负在自己身上,那未免就太自大了——没有他献上的井阑车,难道宋军就注定无法攻克滕城?
不!
在滕虎被蒙氏一族的前家司马蒙擎擒杀的那一刻,滕国就已经注定覆亡。
或许还要更早,比如在宋国决定攻打滕国,而滕国既不愿臣服宋国,又无法从齐国那边请来援军的时候。
而他蒙仲,充其量只是用自己的眼睛见证了这场战争而已,根本不算是什么关键人物。
十月中旬前后,宋军进驻滕城的城郭,试图将这座城池打造成宋国攻略薛邑的桥头堡。
在此期间,惠盎代替宋王偃出面安抚滕人,希望能淡化宋滕两国的仇恨,至于蒙仲,已升任「卒长」的他,每日所要做的,便是乘坐着战车,一边观阅着孟子赠予他的《孟子》,一边带着率下的王师士卒在城外巡逻。
在他巡逻的当下,曾遇到不少试图逃离的滕人,每每都是拖家带口,而对此,蒙仲总是视而不见,任其逃亡。
『嗜杀的君主,注定无法得到平民的信赖。』
亲眼看到那些滕国平民对于宋国军队的恐惧与憎恨,蒙仲就越发觉得孟子的“仁政”主张的正确性。
他觉得孟子是正确的:在普天下的君主都嗜好杀人的当下,倘若忽然有一位君主不嗜好杀人,自然而然能得到平民的信赖与拥护。
由此可以引申一种可称之为“仁战”的策略:敌人对待民众残忍,我方就对待民众越仁慈;敌人对待民众越刻薄,我方就要对待民众越宽容。
长此以往,那些无辜的平民有了对比,就会有大量的平民来投奔我方,哪怕敌国的平民。
蒙仲将自己的心得写在一块布上,命人前往邹国,送到孟子手中,希望后者能点评指点一番。
十月十一日,在蒙仲手下担任「两司马」的蒙虎,... -->>
十月初六,即惠盎与蒙仲返回军中的第三日,宋军对滕城的子城发动进攻。
在宋军的井阑车面前,滕城的子城毫无抵挡之力,仅坚守了不到半个时辰便沦陷了,滕国当前的君主滕昊,年仅十八岁便战死于子城城墙之上。
至此,宋国终于完整了对滕国的攻略行动。
战后,宋王偃下令犒军,所有参与这场战争的士卒皆升一级爵位,而蒙仲则因为献井阑车有功,连升两级,从下士升到上士,并授予「卒长」的职位。
按照周制,百人为一卒,卒长即统率一百名士卒的将官,其手下可任命四名「两司马」——即统率二十五名士卒的将官。
这是属于宋国王师的编制。
不过,由于蒙仲并不打算参与接下来宋国对薛邑、对泗淮的战争,所以这职位对他来说并没有什么用。
但即便如此,以他年仅十四岁的年纪能得到这种职位,也着实称得上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初七的上午,也就是在攻破滕城的次日,蒙仲站在滕城的城墙上,看着城内。
“你在想什么?”
身旁,传来了义兄惠盎的询问。
蒙仲低沉地说道:“我在想,若我不曾向景敾军司马提出井阑车的建议,是否滕国就不会遭到这样的结局?”
惠盎闻言反问道:“你是这样认为的吗?”
蒙仲迟疑了一下,旋即摇了摇头。
“那就是了。”惠盎宽慰道:“滕国的国力本来就不如我宋国,只要大王没有改变主意,这个国家迟早会被我宋国攻灭,你献上井阑车,看似加促了滕国的覆灭,但实际上,却是加快了这场战争的终结,使更多的滕人与宋人能得以存活。”
顿了顿,惠盎又说道:“阿仲,这世上有些事,是人力所不能更改的,滕国不愿臣服我宋国,却又无法请来齐国的援军,这就注定它会因此覆亡。……至少,你已经做到了你该做的事。”
说罢,他指了指此刻看似平和的城内。
不得不说,宋王偃还是守信的,曾经怒言要在破城之后“屠尽滕氏一族”的宋王偃,在攻破了滕城后,特地下令禁止再做屠杀,这才使得一部分滕国国人在破城后有幸逃亡,而没有被宋军追杀殆尽。
而其余那些不愿背井离乡的滕人,也得以在这块土地继续生存。
就连滕氏王室唯一剩下的子嗣,滕虎的独子滕叙,宋王偃也允许其继续保留「滕侯」的头衔,并且仍然将滕城的子城,作为滕氏一族的封邑。
蒙仲微微点了点头。
正如惠盎所言,滕国注定覆亡,这跟他蒙仲献不献井阑车没有丝毫关系,倘若蒙仲硬要把这场仗的责任背负在自己身上,那未免就太自大了——没有他献上的井阑车,难道宋军就注定无法攻克滕城?
不!
在滕虎被蒙氏一族的前家司马蒙擎擒杀的那一刻,滕国就已经注定覆亡。
或许还要更早,比如在宋国决定攻打滕国,而滕国既不愿臣服宋国,又无法从齐国那边请来援军的时候。
而他蒙仲,充其量只是用自己的眼睛见证了这场战争而已,根本不算是什么关键人物。
十月中旬前后,宋军进驻滕城的城郭,试图将这座城池打造成宋国攻略薛邑的桥头堡。
在此期间,惠盎代替宋王偃出面安抚滕人,希望能淡化宋滕两国的仇恨,至于蒙仲,已升任「卒长」的他,每日所要做的,便是乘坐着战车,一边观阅着孟子赠予他的《孟子》,一边带着率下的王师士卒在城外巡逻。
在他巡逻的当下,曾遇到不少试图逃离的滕人,每每都是拖家带口,而对此,蒙仲总是视而不见,任其逃亡。
『嗜杀的君主,注定无法得到平民的信赖。』
亲眼看到那些滕国平民对于宋国军队的恐惧与憎恨,蒙仲就越发觉得孟子的“仁政”主张的正确性。
他觉得孟子是正确的:在普天下的君主都嗜好杀人的当下,倘若忽然有一位君主不嗜好杀人,自然而然能得到平民的信赖与拥护。
由此可以引申一种可称之为“仁战”的策略:敌人对待民众残忍,我方就对待民众越仁慈;敌人对待民众越刻薄,我方就要对待民众越宽容。
长此以往,那些无辜的平民有了对比,就会有大量的平民来投奔我方,哪怕敌国的平民。
蒙仲将自己的心得写在一块布上,命人前往邹国,送到孟子手中,希望后者能点评指点一番。
十月十一日,在蒙仲手下担任「两司马」的蒙虎,...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